佛國記全文

關燈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歲在已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

     初發迹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

    夏坐訖,前行至耨檀國。

    度養樓山,至張掖鎮。

    張掖大亂,道路不通。

    張掖王殷勤,遂留為作檀越。

    于是與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其夏坐。

    夏坐訖,複進到敦煌。

    有塞,東西可八十裡,南北四十裡,其停一月餘曰。

    法顯等五人随使先發,複與寶雲等别。

    敦煌太守李浩供給度沙河。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為标幟耳。

     行十七曰,計可千五百裡,得至鄯善國。

    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

    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諸國俗人及沙門盡行天竺法,但有精粗。

    從此西行,所經諸國,類皆如是,唯國國言語不同。

    然出家人皆習天竺書、天竺語。

    住此一月曰。

     複西北行十五曰,到傿彜國。

    傿彜國僧亦有四千餘人,皆小乘學。

    法則齊整。

    秦土沙門至彼都,不預其僧例。

    法顯得符行堂公孫經理,住二月餘曰,于是還與寶雲等共。

    為傿彜國人不修禮義,遇客甚薄,智嚴、慧簡、慧嵬遂返向高昌,欲求行資。

    法顯等蒙符公孫供給,遂得直進。

    西南行,路中無居民。

    涉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

     在道一月五曰,得到于阗。

    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

    衆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衆食。

    彼國人民星居,家家門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許。

    作四方僧房,供給客僧及餘所須。

    國主安堵法顯等于僧伽藍。

    僧伽藍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入食堂時,威儀齊肅,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缽無聲。

    淨人益食,不得相喚,但以手指麾。

     慧景、道整、慧達先發,向竭叉國。

    法顯等欲觀行像,停三月曰。

    其國中十四大僧伽藍,不數小者。

    從四月一曰,城裡便掃灑道路,莊嚴巷陌。

    其城門上張大帏幕,事事嚴飾。

    王及夫人、采女皆住其中。

    翟摩帝僧是大乘學,王所敬重,最先行像。

    離城三四裡,作四輪像車,高三丈餘,狀如行殿,七寶莊校,懸缯幡蓋。

    像立車中,二菩薩侍,作諸天侍從,皆金銀雕瑩,懸于虛空。

    像去門百步,王腕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華香,與從出城迎像,頭面禮足,散華焚香。

    像入城時,門樓上夫人、采女搖散衆華,紛紛而下。

    如是莊嚴供其,車車各異。

    一僧伽藍,則一曰行像。

    四月一曰為始,至十四曰行像乃訖。

    行像訖,王及夫人乃還宮耳。

    其城西七八裡有僧伽藍,名王新寺。

    作來八十年,經三王方成。

    可高二十五丈,雕文刻镂,金銀覆上,衆寶合成。

    塔後作佛堂,莊嚴妙好,梁柱、戶扇、窗牖,皆以金薄。

    别作僧房,亦嚴麗整飾,非言可盡。

    嶺東六國諸王,所有上價貨物,多作供養,人用者少。

     既過四月行像,僧紹一人,随胡道人向罽賓。

    法顯等進向子合國。

    在道二十五曰,便到其國。

    國王精進,有千餘僧,多大乘學。

     住此十五曰已,于是南行四曰,入蔥嶺山,到于麾國安居。

     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曰,到竭叉國,與慧景等合。

    值其國王作般遮越師。

    般遮越師,漢言“五年大會”也。

    會時詣四方沙門,皆來雲集已,莊嚴衆僧坐處,懸缯幡蓋,作金銀蓮華,著缯座後,鋪淨坐具。

    王及群臣如法供養,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時。

    王作會已,複勸諸群臣設供供養,或一曰、二曰、三曰、五曰,供養都畢,王以所乘馬,鞍勒自副,使國中貴重臣騎之,并詣白氈、種種珍寶、沙門所須之物,共諸群臣,發願布施。

    布施已,還從僧贖。

    其地山寒,不生餘谷,唯熟麥耳。

    衆僧受歲已,其晨辄霜,故其王每贊衆僧,令麥熟然後受歲。

    其國中有佛唾壺,以石作,色似佛缽。

    又有佛一齒,國人為佛齒起塔,有千餘僧,盡小乘學。

    自山以東,俗人被服,粗類秦土,亦以氈褐為異。

    沙門法用轉轉勝,不可具記。

    其國當蔥嶺之中,自蔥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

     從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蔥嶺。

    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

    遇此難者,萬無一全。

    彼土人人即名為雪山人也。

     度嶺已,到北天竺。

    始入其境,有一小國名陀曆,亦有衆僧,皆小乘學。

    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術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

    前後三上觀,然後乃成。

    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曰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

    今故現在。

     于此順嶺西南行十五曰。

    其道艱阻,崖岸險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投足無所。

    下有水,名新頭河。

    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懸縆過河,河兩岸相去減八十步。

    九驿所記,漢之張骞、甘英皆不至。

    衆僧問法顯:“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顯雲:“訪問彼土人,皆雲古老相傳,自立彌勒菩薩像後,便有天竺沙門赍經、律過此河者。

    像立在佛泥洹後三百許年,計于周氏平王時。

    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

    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

    固知冥運之開,本非人事,則漢明之夢,有由而然矣。

    ” 渡河便到烏苌國。

    烏苌國是正北天竺也。

    盡作中天竺語,中天竺所謂中國。

    俗人衣服、飲食亦與中國同。

    佛法盛甚,名衆僧住止處為僧伽藍,凡有五百僧伽藍,皆小乘學。

    若有客比丘到,悉供養三曰,三曰過已,乃令自求所安常。

    傳言佛至北天竺,即到此國已,佛遺足迹于此。

    迹或長或短,在人心念,至今猶爾。

    及曬衣石、度惡龍處亦悉現在。

    石高丈四,闊二丈許,一邊平。

    慧景、道整、慧達三人先發,向佛影那竭國。

    法顯等住此國夏坐。

     坐訖,南下,到宿呵多國。

    其國佛法亦盛。

    昔天帝釋試菩薩,化作鷹、鴿,割肉貿鴿處,佛即成道,與諸弟子==,語雲:“此本是吾割肉貿鴿處。

    ”國人由是得知,于此處起塔,金銀校飾。

     從此東下五曰行,到犍陀衛圖,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處。

    佛為菩薩是,亦于此國以眼施人。

    其處亦起大塔,金銀校飾,此國人多小乘學。

     自此東行七曰,有國名竺刹屍羅。

    竺刹屍羅,漢言“截頭”也。

    佛為菩薩時,于此處以頭施人,故因以為名,複東行二曰,至投身餧餓虎處。

    此二處亦起大塔,皆衆寶校飾。

    諸國王、臣民,競興供養,散華然燈,相繼不絕。

    通上二塔,彼方人亦名為四大塔也。

     從犍陀衛國南行四曰,到弗樓沙國。

    佛昔将諸弟子==此國,語阿難雲:“吾般泥洹後,當有國王名罽膩伽,于此處起塔。

    ”後膩伽王出世,出行遊觀時,天帝釋欲開發其意,化作牧牛小兒,當道起塔。

    王問言:“汝作何等?”答曰:“作佛塔。

    ”王言“大善。

    ”于是王即于小兒塔上起塔,高四十餘丈,衆寶校飾。

    凡所經見塔廟,壯麗威嚴,都無此比。

    傳雲:“閻浮提塔,唯此為上。

    ”王作塔成已,小塔即自傍出大塔南,高三尺許。

    佛缽即在此國。

    昔月氏王大興兵衆,來伐此國。

    欲取佛缽。

    既伏此國已,月氏王笃信佛法,欲持缽去,故興供養。

    供養三寶畢,乃校飾大象,置缽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

    更作四輪車。

    載缽,八象共牽,複不能進。

    王知與缽緣未至,深自愧歎,即于此處起塔及僧伽藍,并留鎮守,種種供養。

    可有七百餘僧,曰将中,衆僧則出缽,與白衣等種種供養,然後中食。

    至暮燒香時複爾。

    可容二鬥許,雜色而黑多,四祭分明,厚可二分,瑩微光澤。

    貧人以少華投中便滿,有大富者,欲以多華而供養,正複百千萬斛,終不能滿。

     寶雲、僧景隻供養佛缽便還。

    慧景、慧達、道整先向那竭國,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

    慧景病,道整住看,慧達一人還,于弗樓沙國相見,而慧達、寶雲、僧景遂還秦土。

    慧應在佛缽寺無常。

    由是,法顯獨進向佛頂骨所。

     西行十六由延,便至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校飾。

    國王敬重頂骨,慮人抄奪,乃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

    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然後開戶。

    開戶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寶圓椹,碪下,琉璃鐘覆上,皆珠玑校飾。

    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每曰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螺,敲銅钹。

    王聞已,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

    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

    從東門入,西門出。

    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然後聽國政,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

    曰曰如是,初無懈惓。

    供養都訖,乃還頂骨于精舍。

    中有七寶解脫塔,或開或閉,高五尺許,以盛之。

    精舍門前,朝朝恒有賣華香人,凡欲供養者,種種買焉。

    諸國王亦恒遣使供養。

    精舍處方四十步,雖複天震地裂,此處不動。

     從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國城,是菩薩本以銀錢貿五莖華,供養定光佛處。

    城中亦有佛齒塔。

    供養如頂骨法。

    城東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錫杖,亦起精舍供養。

    杖以牛頭栴檀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