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
難測類虛空,無色無安祝菩薩大精進,具杜多功德。
勝智成大悲,勇健超諸世。
無依怙有情,生死苦穢縛。
大悲水沐浴,令解脫衆苦。
菩薩行大悲,能竭生死海。
非諸聲聞衆,及獨覺所行。
衆生貪恚癡,迷謬堕惡趣。
濯以大悲水,脫苦得蕭然。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
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謂諸菩薩於一切法審谛照察。
如明月光遍滿虛空。
其心平等無依無相無住無染。
普於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
心無行動。
於諸眼色眼識眼觸離意染著心無行動。
於眼觸緣生内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於諸耳聲耳識耳觸。
於諸鼻香鼻識鼻觸。
於諸舌味舌識舌觸。
於諸身觸身識身觸。
於諸意法意識意觸。
廣說亦爾。
普於一切心意識中。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於心意識所生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普於三世諸蘊界處一切品類。
皆無取著心無行動。
普於一切三界三行三觸三受三根三乘三律儀三解脫一切品類。
其心寂靜無住無相無所取著平等而祝普於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如是普於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普於一切九次第定。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又於三行無障法智道支道體所引作用。
皆無取著心無行動。
於阿賴耶非阿賴耶有取無取有漏無漏此岸彼岸小大無量作與不作善惡無記諸品類中。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普於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護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類皆無取著。
心無所動寂靜而祝菩薩摩诃薩由此輪故能永息除三受過失。
能永寂滅一切分别。
能永遠離一切法相。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菩薩安住如是輪故。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
無暇惡趣諸有諸趣。
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災将起五日出時一切世間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滅盡無馀。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災起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及諸山等皆為灰水浸爛銷盡令無有馀。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滿虛空朗日出時皆能除滅。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發起無邊虛空智日。
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由此故於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
不複随順惡友力行。
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
於諸功德心常無厭。
乃至菩提恒無間斷。
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又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謂諸菩薩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
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入滅受想定。
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斷滅。
心無行動。
諸受想思觸作意等悉皆斷滅。
安住此定或一日夜。
或複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
從此定起其心寂靜。
無所取著宴然而祝複入勝義究竟空定。
住此定中其心平等。
無所取著猶若虛空。
身諸毛孔皆出霜液狀如昴星。
滅除一切郁烝結縛。
從此定起得正憶念。
最勝喜樂充遍其身。
如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樂定身諸毛孔皆遍受樂。
如是菩薩樂觸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則唯見佛不見馀相。
菩薩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
若念多佛,則見多佛。
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
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則見自身同於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於佛身衆相圓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
難測類虛空,無色無安祝菩薩大精進,具杜多功德。
勝智成大悲,勇健超諸世。
無依怙有情,生死苦穢縛。
大悲水沐浴,令解脫衆苦。
菩薩行大悲,能竭生死海。
非諸聲聞衆,及獨覺所行。
衆生貪恚癡,迷謬堕惡趣。
濯以大悲水,脫苦得蕭然。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
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謂諸菩薩於一切法審谛照察。
如明月光遍滿虛空。
其心平等無依無相無住無染。
普於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
心無行動。
於諸眼色眼識眼觸離意染著心無行動。
於眼觸緣生内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於諸耳聲耳識耳觸。
於諸鼻香鼻識鼻觸。
於諸舌味舌識舌觸。
於諸身觸身識身觸。
於諸意法意識意觸。
廣說亦爾。
普於一切心意識中。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於心意識所生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
心常寂定無所取著。
普於三世諸蘊界處一切品類。
皆無取著心無行動。
普於一切三界三行三觸三受三根三乘三律儀三解脫一切品類。
其心寂靜無住無相無所取著平等而祝普於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如是普於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普於一切九次第定。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又於三行無障法智道支道體所引作用。
皆無取著心無行動。
於阿賴耶非阿賴耶有取無取有漏無漏此岸彼岸小大無量作與不作善惡無記諸品類中。
心無行動寂靜而祝普於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護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類皆無取著。
心無所動寂靜而祝菩薩摩诃薩由此輪故能永息除三受過失。
能永寂滅一切分别。
能永遠離一切法相。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菩薩安住如是輪故。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
無暇惡趣諸有諸趣。
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災将起五日出時一切世間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滅盡無馀。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災起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及諸山等皆為灰水浸爛銷盡令無有馀。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滿虛空朗日出時皆能除滅。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發起無邊虛空智日。
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
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令盡無馀不受果報。
又由此故於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
不複随順惡友力行。
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
於諸功德心常無厭。
乃至菩提恒無間斷。
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又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謂諸菩薩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
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入滅受想定。
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斷滅。
心無行動。
諸受想思觸作意等悉皆斷滅。
安住此定或一日夜。
或複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
從此定起其心寂靜。
無所取著宴然而祝複入勝義究竟空定。
住此定中其心平等。
無所取著猶若虛空。
身諸毛孔皆出霜液狀如昴星。
滅除一切郁烝結縛。
從此定起得正憶念。
最勝喜樂充遍其身。
如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樂定身諸毛孔皆遍受樂。
如是菩薩樂觸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則唯見佛不見馀相。
菩薩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
若念多佛,則見多佛。
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
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則見自身同於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於佛身衆相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