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陀洛迦山傳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玉碾成,羅紋黛染青山翠,朱唇豔瑩齒排珂,瑞坐昂昂劫幾何,化生百億度衆生。
發願河沙救鼻阿,我慚我愧無由到,遙望觀音悲贊歌,大聖大慈垂愍念。
願舒金手頂中摩,觀音滿願真言曰:唵阿噜力伽娑婆诃。
名賢詩詠第七 缥缈雲飛海上山,挂帆三日上孱顔。
兩宮福德齊千佛,萬裡恩光照百蠻。
澗草岩華多端氣,石林水府隔塵寰。
鲰生小技真榮遇,何幸凡身到此閑。
集賢學士吳興趙孟頫 金碧玲珑塔影雙,绮霞香霧濕疏窗。
蛟人織貝為華蓋,龍女獻珠持寶幢。
震海雲雷音缥缈,彌山潮汐響舂撞。
願求示現将軍相,一鼓群魔盡攝降。
一輪寶月海波澄,海上觀音現大乘。
劍佩鬼神來剡剡,煙霞樓觀起層層。
燒香使者天台客,說法高人日本僧。
安得此身生羽翼,還從彼岸快先登。
江淅分省郎中天台劉仁本 缥缈蓬萊未足誇,海峰孤絕更無加。
入門已到三摩地,攜手同遊千步沙。
碧玉鏡開金菡萏,珊瑚樹宿白頻迦。
殷勤童子能招隐,共辨芝英和紫霞。
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
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
梅福留丹赤如橘,安期送棗大于瓜。
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
丘茲盛熙明時圖秩八葉芝同遊 寶陀品畔禮慈容,滿袖香吹菡萏風。
海市障天番霧黑,地輪推日上潮紅。
悟迷不必分明暗,觀照何須了色空。
不涉音聞三際斷,大千塵刹盡圓通。
返視何妨更返聞,須知了妄即同真。
十虛影現塵沙界,萬像光含刹土身。
轉物頭頭皆妙境,窮源處處盡通津。
普門廓徹無邊表,紫竹紅蕖别是春。
靈隐住山沙門竺昙送僧禮補陀 補陀大士鎮南海,弘慈廣度娑婆界。
三十二相應群機,眼聽耳觀常自在。
藹若春行陸,皎如月印空。
一念超去來,觸境皆圓通。
東吳沙門乘願起,筆鋒倒蘸九河水。
于一毫端轉法花,百億毫頭顯真谛。
一文中現無盡身,一句中含無盡義。
一文一句妙難思,了心證入三摩地。
是身非相空名模,蓮花舌滴香醍醐。
見超文句會真說:普門有路升天衢。
豫章沙門蒲庵為升天衢贊普門品觀音 一毫端現菩薩身,大悲光相離諸塵。
無量句中無量義,熾然常說開迷淪。
圓音遍法界,萬像皆玄文。
耳觀入真境,眼聽融真聞。
言詞寂滅相非有,心本無生法無咎。
香風冉冉散紅蕖,甘露溥溥灑青柳。
普門妙境包大千,物物顯示超虛玄。
我願瞻依發弘誓,利生同證菩提緣。
天台沙門全室贊普門品觀音 餘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遊山,谛觀聖境。
頓見水天一色,淨若琉璃,萬像森羅,炳然齊現所睹靈異,難以具陳。
是故,踴躍歡喜,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間世也。
信知,如來說華嚴時,入海印三昧,豈欺我哉!偶于洪武乙亥仲冬,夢遊是境,與昔無别。
遂乃焚香遙禮,辄伸鄙見,說偈贊曰: 菩薩常居娑竭海,悲願弘深無向背。
分明化境滄溟東,應現諸方無不在。
所證三摩地,那分西與東。
突出摩醯眼,八面虛玲珑。
海印發輝炳然現,懸河四辯明真宗。
花開小白岩,天香吹遍界。
紫竹栴檀盡作林,孔雀頻伽歌梵呗。
昔年親曾海上遊,露山倒卓波面浮。
可是圓通真境界,白衣妙像乘蓮舟。
四圍縱周覽,浩渺難可窮。
上極通宵漢,下瞰龍伯宮。
波先潋滟吐陰火,潮音日夜号天風。
雲鋪白銀界,地布黃金沙。
琉璃相間錯,有若優昙花。
磐陀上看扶桑日,紅輪湧現猶天車。
覽斯妙境非實相,普門示現如夢想。
幻出樓台缥缈間,寶網珠光遞輝朗。
聞聲豈是聲,見色原非色。
别是一壺天,智識誰能測。
經行宴坐水晶宮,受用風清與月白。
十聖及三賢,到此應難渡。
萬派洄漩任參互,潛流密布四神洲,潤濕群萌為雨露。
我今親禮贊,惟垂遙鑒知。
并卻見聞知覺,掃除語默離微。
徹底揭翻生死海,普令頓證佛菩提。
古并崇善住山雁門野衲了庵性徹洞然拜贊 補陀洛迦山傳一卷,元盛熙明撰。
案陶九成書史會要曰:盛熙明,其先曲鮮人,後居豫章,清修馑饬,笃學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國書。
今此書,題龜茲盛熙明述,籍貫正合。
熙明尚撰有法書考八卷,辨入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熙明傳。
原僅五篇,其王勃觀音贊,名賢詩詠,皆元釋所附益者。
觀音贊,文筆疲俗,必非子安之制。
欽定全唐文凡例,指為僞托,信然。
釋子無識,闌入俗文。
幸熙明原書,未經竄亂,讀者分别觀之可也。
光緒甲申十月,吳縣蔣清翊識。
發願河沙救鼻阿,我慚我愧無由到,遙望觀音悲贊歌,大聖大慈垂愍念。
願舒金手頂中摩,觀音滿願真言曰:唵阿噜力伽娑婆诃。
名賢詩詠第七 缥缈雲飛海上山,挂帆三日上孱顔。
兩宮福德齊千佛,萬裡恩光照百蠻。
澗草岩華多端氣,石林水府隔塵寰。
鲰生小技真榮遇,何幸凡身到此閑。
集賢學士吳興趙孟頫 金碧玲珑塔影雙,绮霞香霧濕疏窗。
蛟人織貝為華蓋,龍女獻珠持寶幢。
震海雲雷音缥缈,彌山潮汐響舂撞。
願求示現将軍相,一鼓群魔盡攝降。
一輪寶月海波澄,海上觀音現大乘。
劍佩鬼神來剡剡,煙霞樓觀起層層。
燒香使者天台客,說法高人日本僧。
安得此身生羽翼,還從彼岸快先登。
江淅分省郎中天台劉仁本 缥缈蓬萊未足誇,海峰孤絕更無加。
入門已到三摩地,攜手同遊千步沙。
碧玉鏡開金菡萏,珊瑚樹宿白頻迦。
殷勤童子能招隐,共辨芝英和紫霞。
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
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
梅福留丹赤如橘,安期送棗大于瓜。
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
丘茲盛熙明時圖秩八葉芝同遊 寶陀品畔禮慈容,滿袖香吹菡萏風。
海市障天番霧黑,地輪推日上潮紅。
悟迷不必分明暗,觀照何須了色空。
不涉音聞三際斷,大千塵刹盡圓通。
返視何妨更返聞,須知了妄即同真。
十虛影現塵沙界,萬像光含刹土身。
轉物頭頭皆妙境,窮源處處盡通津。
普門廓徹無邊表,紫竹紅蕖别是春。
靈隐住山沙門竺昙送僧禮補陀 補陀大士鎮南海,弘慈廣度娑婆界。
三十二相應群機,眼聽耳觀常自在。
藹若春行陸,皎如月印空。
一念超去來,觸境皆圓通。
東吳沙門乘願起,筆鋒倒蘸九河水。
于一毫端轉法花,百億毫頭顯真谛。
一文中現無盡身,一句中含無盡義。
一文一句妙難思,了心證入三摩地。
是身非相空名模,蓮花舌滴香醍醐。
見超文句會真說:普門有路升天衢。
豫章沙門蒲庵為升天衢贊普門品觀音 一毫端現菩薩身,大悲光相離諸塵。
無量句中無量義,熾然常說開迷淪。
圓音遍法界,萬像皆玄文。
耳觀入真境,眼聽融真聞。
言詞寂滅相非有,心本無生法無咎。
香風冉冉散紅蕖,甘露溥溥灑青柳。
普門妙境包大千,物物顯示超虛玄。
我願瞻依發弘誓,利生同證菩提緣。
天台沙門全室贊普門品觀音 餘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遊山,谛觀聖境。
頓見水天一色,淨若琉璃,萬像森羅,炳然齊現所睹靈異,難以具陳。
是故,踴躍歡喜,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間世也。
信知,如來說華嚴時,入海印三昧,豈欺我哉!偶于洪武乙亥仲冬,夢遊是境,與昔無别。
遂乃焚香遙禮,辄伸鄙見,說偈贊曰: 菩薩常居娑竭海,悲願弘深無向背。
分明化境滄溟東,應現諸方無不在。
所證三摩地,那分西與東。
突出摩醯眼,八面虛玲珑。
海印發輝炳然現,懸河四辯明真宗。
花開小白岩,天香吹遍界。
紫竹栴檀盡作林,孔雀頻伽歌梵呗。
昔年親曾海上遊,露山倒卓波面浮。
可是圓通真境界,白衣妙像乘蓮舟。
四圍縱周覽,浩渺難可窮。
上極通宵漢,下瞰龍伯宮。
波先潋滟吐陰火,潮音日夜号天風。
雲鋪白銀界,地布黃金沙。
琉璃相間錯,有若優昙花。
磐陀上看扶桑日,紅輪湧現猶天車。
覽斯妙境非實相,普門示現如夢想。
幻出樓台缥缈間,寶網珠光遞輝朗。
聞聲豈是聲,見色原非色。
别是一壺天,智識誰能測。
經行宴坐水晶宮,受用風清與月白。
十聖及三賢,到此應難渡。
萬派洄漩任參互,潛流密布四神洲,潤濕群萌為雨露。
我今親禮贊,惟垂遙鑒知。
并卻見聞知覺,掃除語默離微。
徹底揭翻生死海,普令頓證佛菩提。
古并崇善住山雁門野衲了庵性徹洞然拜贊 補陀洛迦山傳一卷,元盛熙明撰。
案陶九成書史會要曰:盛熙明,其先曲鮮人,後居豫章,清修馑饬,笃學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國書。
今此書,題龜茲盛熙明述,籍貫正合。
熙明尚撰有法書考八卷,辨入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熙明傳。
原僅五篇,其王勃觀音贊,名賢詩詠,皆元釋所附益者。
觀音贊,文筆疲俗,必非子安之制。
欽定全唐文凡例,指為僞托,信然。
釋子無識,闌入俗文。
幸熙明原書,未經竄亂,讀者分别觀之可也。
光緒甲申十月,吳縣蔣清翊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