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陀洛迦山傳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補陀洛迦山傳題辭
九州之山川,具載于書傅,山海之詭奇,亦見于圖記,其來尚矣。
謹按:補陀洛迦者,蓋梵名也。
華言小白華,方廣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
然世無知者,始自唐朝梵僧來睹神變,而補陀洛迦山之名,遂傳焉。
盤礴于東越之境,窅芒乎巨浸之中,石洞嵌岩,林巒清邃,有道者居之,而阿蘭若兆興焉。
自非好奇探幽,乘桴泛槎者,罕能至也。
惟我皇元,際天所覆,均被化育,梯航所及,靈迹悉著,至于茲山,瞻拜相繼肸蚃昭答,不可勝紀矣。
然圖志脫漏,言辭庸謬,四方不傳,仆,頃因謝病,偶在海濱,恭叩靈躅,旁搜經籍,首集自在之功德,繼考洞宇之勝概,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時,廟塔興建,具載于篇,能遊目者,不起于坐,飛神于大方之外,當知清淨光明廣大悲心,與菩薩無二,推恻隐之端,躬行于日用之間,非徒空言也。
傥欲南詢,亦必問津于此,而與善财同乘般若慈舟,共達毗盧性境,入海印之三昧,證大悲之法門,圓解脫之深因,滿普賢之願海,普令法界含生,盡登菩提彼岸者,豈虛謬哉。
補陀洛迦山傳 自在功德品第一 釋典所載菩薩名号,如恒河沙數,不可勝計,惟觀自在洋洋赫赫功德,獨顯乎世間,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往往如影響,誠由行願弘深,大悲無礙之力也。
廣如藏教,今略陳之。
梵雲阿哩耶婆盧吉帝,此雲聖觀世音,又梵雲阿■〈口縛〉盧枳帝濕伐羅,此雲觀自在,諸經所稱,或單雲觀世音,或雲觀自在,或兼雲觀世音自在。
觀音三昧經,及大悲經,悲華諸經說:此菩薩,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又雲:後成正覺,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楞嚴經雲:觀世音菩薩言:我昔于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從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滅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由于供養觀音如來,蒙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所謂佛身獨覺、緣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軍,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主、童男、童女、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令諸衆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授記我為觀世音号,由我觀想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法華經說: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既得解脫。
若水火雷電,龍蛇惡獸,夜叉羅刹,王難枷鎖,軍陣怨賊,諸難之中,能施無畏。
于苦惱死厄,能作依怙,現三十二身,随類說法,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大悲心總持經雲:若有誦持大悲咒者,即滅百千億劫生死重罪,不堕惡趣,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随願往生諸淨土中,能獲無量等持辯才,解脫八難,滅除三毒,一切所求,無不成就。
大悲總持具載别本。
藏教密乘經中所載,觀自在菩薩,為蓮華部主,現諸神變,忿怒則稱馬首明王,救度則聖多羅尊,滿諸願則大準提尊,及如意輪王,不空罥索,乃至師子吼,并毗俱胝,一髻青項,白衣葉衣,千首千臂,皆有儀軌。
真言略舉其名,若西天,未譯番本,師傳本續,真言要門,未易悉究。
今上即位之初,聖師大寶葛噜麻瓦,自西域來京師,解行淵深,福慧具足,明通三世,闡揚一乘,同自在之慈悲,宣六字之神力,上自宮庭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寔多,不可備錄,将非大士之應化者乎!然江南未之聞也。
故略紀其實,若六字咒,師所常誦: 唵麻尼巴能■〈口迷〉吽 功德具在莊嚴寶王經 洞宇封域品第二 世傳:蓬萊方丈,在弱水中,非飛仙莫能到,昔秦皇漢武窮年遠讨,勞神苦體,卒如捕風追影,終不得其涯涘。
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聖賢托迹之地。
石林水府,神光瑞像,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乘風,刻日可至,故特舉其勝概如左。
昌國志雲:昌國州,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女分野,昔
謹按:補陀洛迦者,蓋梵名也。
華言小白華,方廣華嚴言,善财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
然世無知者,始自唐朝梵僧來睹神變,而補陀洛迦山之名,遂傳焉。
盤礴于東越之境,窅芒乎巨浸之中,石洞嵌岩,林巒清邃,有道者居之,而阿蘭若兆興焉。
自非好奇探幽,乘桴泛槎者,罕能至也。
惟我皇元,際天所覆,均被化育,梯航所及,靈迹悉著,至于茲山,瞻拜相繼肸蚃昭答,不可勝紀矣。
然圖志脫漏,言辭庸謬,四方不傳,仆,頃因謝病,偶在海濱,恭叩靈躅,旁搜經籍,首集自在之功德,繼考洞宇之勝概,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時,廟塔興建,具載于篇,能遊目者,不起于坐,飛神于大方之外,當知清淨光明廣大悲心,與菩薩無二,推恻隐之端,躬行于日用之間,非徒空言也。
傥欲南詢,亦必問津于此,而與善财同乘般若慈舟,共達毗盧性境,入海印之三昧,證大悲之法門,圓解脫之深因,滿普賢之願海,普令法界含生,盡登菩提彼岸者,豈虛謬哉。
補陀洛迦山傳 自在功德品第一 釋典所載菩薩名号,如恒河沙數,不可勝計,惟觀自在洋洋赫赫功德,獨顯乎世間,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往往如影響,誠由行願弘深,大悲無礙之力也。
廣如藏教,今略陳之。
梵雲阿哩耶婆盧吉帝,此雲聖觀世音,又梵雲阿■〈口縛〉盧枳帝濕伐羅,此雲觀自在,諸經所稱,或單雲觀世音,或雲觀自在,或兼雲觀世音自在。
觀音三昧經,及大悲經,悲華諸經說:此菩薩,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又雲:後成正覺,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楞嚴經雲:觀世音菩薩言:我昔于無數恒河沙劫,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從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滅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由于供養觀音如來,蒙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所謂佛身獨覺、緣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軍,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主、童男、童女、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令諸衆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授記我為觀世音号,由我觀想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法華經說: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既得解脫。
若水火雷電,龍蛇惡獸,夜叉羅刹,王難枷鎖,軍陣怨賊,諸難之中,能施無畏。
于苦惱死厄,能作依怙,現三十二身,随類說法,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大悲心總持經雲:若有誦持大悲咒者,即滅百千億劫生死重罪,不堕惡趣,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随願往生諸淨土中,能獲無量等持辯才,解脫八難,滅除三毒,一切所求,無不成就。
大悲總持具載别本。
藏教密乘經中所載,觀自在菩薩,為蓮華部主,現諸神變,忿怒則稱馬首明王,救度則聖多羅尊,滿諸願則大準提尊,及如意輪王,不空罥索,乃至師子吼,并毗俱胝,一髻青項,白衣葉衣,千首千臂,皆有儀軌。
真言略舉其名,若西天,未譯番本,師傳本續,真言要門,未易悉究。
今上即位之初,聖師大寶葛噜麻瓦,自西域來京師,解行淵深,福慧具足,明通三世,闡揚一乘,同自在之慈悲,宣六字之神力,上自宮庭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寔多,不可備錄,将非大士之應化者乎!然江南未之聞也。
故略紀其實,若六字咒,師所常誦: 唵麻尼巴能■〈口迷〉吽 功德具在莊嚴寶王經 洞宇封域品第二 世傳:蓬萊方丈,在弱水中,非飛仙莫能到,昔秦皇漢武窮年遠讨,勞神苦體,卒如捕風追影,終不得其涯涘。
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聖賢托迹之地。
石林水府,神光瑞像,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乘風,刻日可至,故特舉其勝概如左。
昌國志雲:昌國州,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女分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