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宗敬之,相]語曰:“我家池裡龍來歸。
”鄉裡仰其德讓,少壯皆代老者擔。
德公從子統。
龐統 龐統,字士元。
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詣司馬德操。
德操與語自晝達夜,乃歎息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必南州士之冠冕。
”由是顯名。
後劉備訪世事於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閑有卧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備後幷用為軍師中郞将。
] [統]每稱詠,多過其才。
時人怪而問之,統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
方欲興風俗,長道業,若不美其談,則聲名不足慕。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長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吳将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陸績、顧劭、全琮皆往。
統曰:“陸子可謂驽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驽牛能負重緻遠也。
” 初,劉備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魯肅與備書曰:“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其處治中、别駕之任,始當展其骥足耳。
”備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勸備入益州。
備向成都,所向辄中。
於涪大會,曰:“今日之會可為樂矣。
”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所為。
”備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後舞,非仁者乎?” 進圍雒縣,統帥衆攻城,為矢所中,卒,年三十六。
統弟林婦習。
龐林婦習 龐林婦,同郡習祯妹。
曹操之破荊州,林婦與林分鬲,守養弱女十有馀年。
後林随黃權降魏,始複集聚。
魏文聞而賢之,賜牀帳、衣服,以顯其節義。
蔡瑁 蔡瑁,字德珪,襄陽人,性豪自喜。
少為魏武所親。
劉琮之敗,武帝造其家,入瑁私室,[呼]見其妻、子,謂[瑁]曰:“德珪,故憶往昔共見梁孟星,孟星不見人時否?聞今在此,那得(百)[面]目見卿耶!”是時,瑁家在蔡洲上,屋宇甚好,四墻皆以青石結角。
婢妾數百人,别業四五十處。
漢末,諸蔡最盛。
蔡諷,姊适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
瓒,字茂珪,為鄢相,琰,字文珪,為巴郡太守,瑁同堂也。
永嘉末,其子猶富,宗族甚強,共保於洲上,為草賊(張)[王]如所殺,一宗都盡,今無複姓蔡者。
瑁,劉表時為江夏、南郡、(竟)[章]陵太守,鎮南大将軍軍師。
[遂為]魏武從事中郞、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
魏武雖以故舊待之,而為時人所賤,責其助劉琮、谮劉琦故也。
魏文作《典論》,以瑁成之,曰:“劉表長子曰琦。
表始愛之,稱其類己。
久之,為少子琮納後妻[蔡氏之](子)侄,遂愛琮而惡琦。
瑁(又)[及]外甥張允,并得幸於表,又睦於琮。
琮有善,雖小必聞;有過,雖大必蔽。
蔡氏稱美於内,允、瑁誦德於外。
愛憎由之,而琦益疏。
乃出為江夏太守,監兵於外。
瑁、允陰伺其過阙,随而毀之。
美無顯而不掩,阙無微而不露。
於是忿怒之色日發,诮讓之言日至。
而琮竟為嗣矣。
故曰,‘容刃生於身疏,積愛出於近習’,豈謂是邪!洩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不能安其身。
君臣則然,父子亦猶是乎!” 後表疾病,琦慈孝,[還省疾。
]瑁、允恐其見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謂曰:“将軍令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
今釋衆而來,必見譴怒。
傷親(親)之(歎)[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於戶外,使不相見,琦流涕而去,士民聞而傷焉。
表卒,琮竟嗣立,以侯印與琦。
[琦]怒而投之,僞辭赴喪,有讨瑁、允之意。
會王師已臨其郊,琮擧州
”鄉裡仰其德讓,少壯皆代老者擔。
德公從子統。
龐統 龐統,字士元。
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詣司馬德操。
德操與語自晝達夜,乃歎息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必南州士之冠冕。
”由是顯名。
後劉備訪世事於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閑有卧龍、鳳雛。
”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備後幷用為軍師中郞将。
] [統]每稱詠,多過其才。
時人怪而問之,統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
方欲興風俗,長道業,若不美其談,則聲名不足慕。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長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吳将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陸績、顧劭、全琮皆往。
統曰:“陸子可謂驽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驽牛能負重緻遠也。
” 初,劉備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魯肅與備書曰:“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其處治中、别駕之任,始當展其骥足耳。
”備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勸備入益州。
備向成都,所向辄中。
於涪大會,曰:“今日之會可為樂矣。
”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所為。
”備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後舞,非仁者乎?” 進圍雒縣,統帥衆攻城,為矢所中,卒,年三十六。
統弟林婦習。
龐林婦習 龐林婦,同郡習祯妹。
曹操之破荊州,林婦與林分鬲,守養弱女十有馀年。
後林随黃權降魏,始複集聚。
魏文聞而賢之,賜牀帳、衣服,以顯其節義。
蔡瑁 蔡瑁,字德珪,襄陽人,性豪自喜。
少為魏武所親。
劉琮之敗,武帝造其家,入瑁私室,[呼]見其妻、子,謂[瑁]曰:“德珪,故憶往昔共見梁孟星,孟星不見人時否?聞今在此,那得(百)[面]目見卿耶!”是時,瑁家在蔡洲上,屋宇甚好,四墻皆以青石結角。
婢妾數百人,别業四五十處。
漢末,諸蔡最盛。
蔡諷,姊适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後婦,瑁之姊也。
瓒,字茂珪,為鄢相,琰,字文珪,為巴郡太守,瑁同堂也。
永嘉末,其子猶富,宗族甚強,共保於洲上,為草賊(張)[王]如所殺,一宗都盡,今無複姓蔡者。
瑁,劉表時為江夏、南郡、(竟)[章]陵太守,鎮南大将軍軍師。
[遂為]魏武從事中郞、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
魏武雖以故舊待之,而為時人所賤,責其助劉琮、谮劉琦故也。
魏文作《典論》,以瑁成之,曰:“劉表長子曰琦。
表始愛之,稱其類己。
久之,為少子琮納後妻[蔡氏之](子)侄,遂愛琮而惡琦。
瑁(又)[及]外甥張允,并得幸於表,又睦於琮。
琮有善,雖小必聞;有過,雖大必蔽。
蔡氏稱美於内,允、瑁誦德於外。
愛憎由之,而琦益疏。
乃出為江夏太守,監兵於外。
瑁、允陰伺其過阙,随而毀之。
美無顯而不掩,阙無微而不露。
於是忿怒之色日發,诮讓之言日至。
而琮竟為嗣矣。
故曰,‘容刃生於身疏,積愛出於近習’,豈謂是邪!洩柳、申詳,無人乎穆公之側,不能安其身。
君臣則然,父子亦猶是乎!” 後表疾病,琦慈孝,[還省疾。
]瑁、允恐其見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謂曰:“将軍令君撫臨江夏,為國東藩,其任至重。
今釋衆而來,必見譴怒。
傷親(親)之(歎)[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
”遂遏於戶外,使不相見,琦流涕而去,士民聞而傷焉。
表卒,琮竟嗣立,以侯印與琦。
[琦]怒而投之,僞辭赴喪,有讨瑁、允之意。
會王師已臨其郊,琮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