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太子經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央。
為德光太子作七寶宮殿八重交露。
彼一講堂上有四億床座以給太子。
城中有園觀生花樹寶樹。
其樹常生悉遍覆蓋。
佛語賴吒和羅。
其園觀中央有七寶浴池。
以四寶金銀水精琉璃為欄楯。
中有八百師子之頭。
其水由中入浴池。
其浴池中複有八百師子頭。
池水從中流出。
池中常生四種花。
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黃蓮花。
周匝有寶樹其樹皆有花實。
其浴池邊複有八百莊飾寶樹。
一切諸寶樹間各複有十二寶樹。
各以八十八寶縷轉相連結。
風起吹樹轉相敲。
概出百千種音聲。
諸浴池上皆有七寶交露帳。
德光太子在其中裕其講堂上有四十億七寶床座。
各敷五百坐具。
其中央敷一大七寶座。
敷八十億妙衣以為坐具。
座高五丈六尺。
德光太子在其上坐。
一切諸床座下各有香爐。
晝夜三反火燒蜜香。
布諸好花以寶覆蓋垂金色蓮花。
殿上有明月珠帳垂八萬明月珠。
出其光明普有所照。
一切諸樹上皆懸諸幡蓋。
一切諸園觀中各有九萬朋月珠。
其一珠光明照四十裡普遍佛國。
佛語賴吒和羅。
其園觀中有鹦鹉盧?鹚拘耆孔雀。
雁鳥鴛鴦鸠那羅鳥鹖卑?鳥諸耆域鳥。
皆共悲鳴有種種音聲。
以樂德光太子。
常作五百味供具。
爾時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
限年十六以上二十已還皆悉童男。
都於諸國采擇得是諸童男。
将入彼城皆悉巧黠無所不能。
皆知天下諸所作為。
複将八十億童女在其城中。
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
皆工歌舞。
能令男子歡悅。
其所語柔軟工談言語常如應時。
不長亦不短。
不肥亦不瘦。
不白亦不黑。
口出優缽花香。
身出栴檀香。
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
皆悉園繞德光太子鼓樂弦歌。
於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
衆亂我清白之法。
我今當作無所惜之行。
於是太子愁憂不樂。
譬如有人所見拘系心無所樂。
德光太子亦如是也。
見諸采女伎樂意無放逸。
亦不以為奇特。
亦不貪其城郭。
亦不著車乘。
彼具足於千歲中未曾愛色。
想亦不想。
聲香味細滑皆除諸想。
常專志一心念言:此為是我怨家之衆。
我何持出是怨家中去。
而得解脫為無放逸行。
爾時諸采女白王頞真無。
太子。
不聽歌舞愁憂不樂。
佛語賴吒和羅。
時王頞真無與八萬小王俱。
往詣德光太子所。
悲泣淚出愁憂不樂感絕躃地。
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祝為太子說偈言: 願子且觀我諸寶,子初生時自然出。
誰堯汝者今語我,吾當重罪誅罰之。
今且觀是如天上,我從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我能随意令子得。
視是諸欲淨好目,諸采女俱鼓樂聲。
與共娛樂除其憂,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當聽是好音聲,所鼓伎樂相和悲。
今正是意娛樂時,其池水中有蓮華。
園觀中有華葉實,種種妙好無亂穢。
觀是第一自在智,可以喜樂一哀我。
入池中灑自恣樂,中有蓮華青黃白。
種種紅花光覺人,今子觀是何不樂。
盧?鹚鹦鹉拘耆鶴,拘那耆匐哀鸾聲。
諸香白花譬如雪,孰聞是音不歡悅。
明月講堂平等力,黃金琉璃為欄楯。
諸所珍寶最妙好,諸樹音聲出那術。
欄楯邊施用汝故,衆千采女鼓吹音。
亦聞玉女歌樂聲,子意何念而不悅。
今太子等美姝好,可以娛樂聽我言:父母住此目淚出,子豈無哀愍我等。
爾時德光太子。
以偈答王言:彼持功德者,離諸惡見言:我以厭苦樂,不貪無利欲。
皆見於五道,生死諸人民。
今當說解脫,父王聽我言:無有觸堯我,今吾當何說。
我不貪於欲,雲何樂歌舞。
一切諸愛欲,我視如怨家。
塵勞諸貪愛,随人著五道。
是諸采女輩,無覺癡樂之。
為是諸魔事,随人大系縛。
諸聖賢道士,常不贊歎是。
習此愛欲者,為種因緣根。
是采女身體,皮革如裹連。
筋骨相搘拄,如幻無正利。
譬若如畫瓶,中盛滿不淨。
譬如在冢間,雲何當樂此。
所鼓音樂聲,無有亦無受。
一切樂無谛,了此為不惑。
若習於想念,便即失一心。
随塵勞音者,譬如癡老人。
一切諸有樹,或有熾盛時。
亦不可常得,或有無樂時。
其果無有常,亦不常著樹。
我以了如是,豈當戲短命。
父母不可保,及兄弟妻婦。
親裡亦如是,臨終不自在。
一切諸所有,如草上之露。
不當縱其心,自恣為放逸。
是意不可滿,譬若如大海。
恩愛甚廣大,已得複重索。
衆人貪欲故,各各而懈廢。
無能缺減者,譬如須彌山。
人以意為本,身命過去疾。
譬如河水流,適合便複别。
盡壞不久立,譬若如電現。
貪著三界欲,則為無智黠。
諸天來語我,無得為放逸。
為菩薩行者,不貪諸所有。
願欲得佛道,哀念衆人民。
非以淫欲行,可以緻佛道。
其有受貪欲,為心意作奴。
便為自壞敗,不得立功德。
我終不受欲,亦無起瞋恚。
如鳥堕羅網,雲何得自在。
現於惡思想,為還自縛身。
意不得自在,為無利空聚。
貪是恐懼身,譬如毒樹花。
何所是人尊,謂度駃水者,觀視諸人民,流堕惡道者,為诤空無句,興起諸邪見。
王當知我意,欲度脫此輩。
不貪積慢法,疾得度無極。
覺諸睡卧者,療治於疾疫。
為除去憂患,令立歡悅迹。
欲脫三千世,縛著音響者, 為說善經義,飽滿久貧窮。
調諸不成者,拔出於惡道。
施盲得眼目,令聾者得聽。
為造解脫
為德光太子作七寶宮殿八重交露。
彼一講堂上有四億床座以給太子。
城中有園觀生花樹寶樹。
其樹常生悉遍覆蓋。
佛語賴吒和羅。
其園觀中央有七寶浴池。
以四寶金銀水精琉璃為欄楯。
中有八百師子之頭。
其水由中入浴池。
其浴池中複有八百師子頭。
池水從中流出。
池中常生四種花。
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黃蓮花。
周匝有寶樹其樹皆有花實。
其浴池邊複有八百莊飾寶樹。
一切諸寶樹間各複有十二寶樹。
各以八十八寶縷轉相連結。
風起吹樹轉相敲。
概出百千種音聲。
諸浴池上皆有七寶交露帳。
德光太子在其中裕其講堂上有四十億七寶床座。
各敷五百坐具。
其中央敷一大七寶座。
敷八十億妙衣以為坐具。
座高五丈六尺。
德光太子在其上坐。
一切諸床座下各有香爐。
晝夜三反火燒蜜香。
布諸好花以寶覆蓋垂金色蓮花。
殿上有明月珠帳垂八萬明月珠。
出其光明普有所照。
一切諸樹上皆懸諸幡蓋。
一切諸園觀中各有九萬朋月珠。
其一珠光明照四十裡普遍佛國。
佛語賴吒和羅。
其園觀中有鹦鹉盧?鹚拘耆孔雀。
雁鳥鴛鴦鸠那羅鳥鹖卑?鳥諸耆域鳥。
皆共悲鳴有種種音聲。
以樂德光太子。
常作五百味供具。
爾時一切房室中有五百童男。
限年十六以上二十已還皆悉童男。
都於諸國采擇得是諸童男。
将入彼城皆悉巧黠無所不能。
皆知天下諸所作為。
複将八十億童女在其城中。
端正姝好年十六已上限至二十。
皆工歌舞。
能令男子歡悅。
其所語柔軟工談言語常如應時。
不長亦不短。
不肥亦不瘦。
不白亦不黑。
口出優缽花香。
身出栴檀香。
皆如天上玉女悉共同心。
皆悉園繞德光太子鼓樂弦歌。
於是德光太子心念言:我今自然得大怨家。
衆亂我清白之法。
我今當作無所惜之行。
於是太子愁憂不樂。
譬如有人所見拘系心無所樂。
德光太子亦如是也。
見諸采女伎樂意無放逸。
亦不以為奇特。
亦不貪其城郭。
亦不著車乘。
彼具足於千歲中未曾愛色。
想亦不想。
聲香味細滑皆除諸想。
常專志一心念言:此為是我怨家之衆。
我何持出是怨家中去。
而得解脫為無放逸行。
爾時諸采女白王頞真無。
太子。
不聽歌舞愁憂不樂。
佛語賴吒和羅。
時王頞真無與八萬小王俱。
往詣德光太子所。
悲泣淚出愁憂不樂感絕躃地。
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祝為太子說偈言: 願子且觀我諸寶,子初生時自然出。
誰堯汝者今語我,吾當重罪誅罰之。
今且觀是如天上,我從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我能随意令子得。
視是諸欲淨好目,諸采女俱鼓樂聲。
與共娛樂除其憂,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當聽是好音聲,所鼓伎樂相和悲。
今正是意娛樂時,其池水中有蓮華。
園觀中有華葉實,種種妙好無亂穢。
觀是第一自在智,可以喜樂一哀我。
入池中灑自恣樂,中有蓮華青黃白。
種種紅花光覺人,今子觀是何不樂。
盧?鹚鹦鹉拘耆鶴,拘那耆匐哀鸾聲。
諸香白花譬如雪,孰聞是音不歡悅。
明月講堂平等力,黃金琉璃為欄楯。
諸所珍寶最妙好,諸樹音聲出那術。
欄楯邊施用汝故,衆千采女鼓吹音。
亦聞玉女歌樂聲,子意何念而不悅。
今太子等美姝好,可以娛樂聽我言:父母住此目淚出,子豈無哀愍我等。
爾時德光太子。
以偈答王言:彼持功德者,離諸惡見言:我以厭苦樂,不貪無利欲。
皆見於五道,生死諸人民。
今當說解脫,父王聽我言:無有觸堯我,今吾當何說。
我不貪於欲,雲何樂歌舞。
一切諸愛欲,我視如怨家。
塵勞諸貪愛,随人著五道。
是諸采女輩,無覺癡樂之。
為是諸魔事,随人大系縛。
諸聖賢道士,常不贊歎是。
習此愛欲者,為種因緣根。
是采女身體,皮革如裹連。
筋骨相搘拄,如幻無正利。
譬若如畫瓶,中盛滿不淨。
譬如在冢間,雲何當樂此。
所鼓音樂聲,無有亦無受。
一切樂無谛,了此為不惑。
若習於想念,便即失一心。
随塵勞音者,譬如癡老人。
一切諸有樹,或有熾盛時。
亦不可常得,或有無樂時。
其果無有常,亦不常著樹。
我以了如是,豈當戲短命。
父母不可保,及兄弟妻婦。
親裡亦如是,臨終不自在。
一切諸所有,如草上之露。
不當縱其心,自恣為放逸。
是意不可滿,譬若如大海。
恩愛甚廣大,已得複重索。
衆人貪欲故,各各而懈廢。
無能缺減者,譬如須彌山。
人以意為本,身命過去疾。
譬如河水流,適合便複别。
盡壞不久立,譬若如電現。
貪著三界欲,則為無智黠。
諸天來語我,無得為放逸。
為菩薩行者,不貪諸所有。
願欲得佛道,哀念衆人民。
非以淫欲行,可以緻佛道。
其有受貪欲,為心意作奴。
便為自壞敗,不得立功德。
我終不受欲,亦無起瞋恚。
如鳥堕羅網,雲何得自在。
現於惡思想,為還自縛身。
意不得自在,為無利空聚。
貪是恐懼身,譬如毒樹花。
何所是人尊,謂度駃水者,觀視諸人民,流堕惡道者,為诤空無句,興起諸邪見。
王當知我意,欲度脫此輩。
不貪積慢法,疾得度無極。
覺諸睡卧者,療治於疾疫。
為除去憂患,令立歡悅迹。
欲脫三千世,縛著音響者, 為說善經義,飽滿久貧窮。
調諸不成者,拔出於惡道。
施盲得眼目,令聾者得聽。
為造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