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橋

關燈
疾首;雖無佳作傳世,其一生行止卻是時代的寫照。

    這樣一個形象的實隆倒令人傾心好感。

     《住吉法樂百首》自然錄有百首和歌,制成手卷,稍長,既不能鑲入匾額,也不能當橫披,況且和歌、書法亦均非上乘,售價之低令我吃驚,也就沒有買,事後卻時常想起挂念于心。

    我對和歌、書法的印象已經十分模糊,幾乎記不得了,但總想有一份實隆的手迹置于身旁作為對其人的懷思。

     我在住吉的旅館看到朋友須山抄寫的《梁塵秘抄》裡的和歌時,也很自然地想起實隆的《住吉法樂百首》。

     我手頭還留有一些與去世的朋友抄寫和歌所用的同樣的方形紙闆。

    又被人索求墨迹,便在一張紙闆上抄錄住吉的和歌。

     夜寒兼衣單,望處鵲噪欲降霜。

     然後在另一張紙闆上抄錄一首古代和歌: 諒亦可哀住吉神,虛幻之舟撐來時。

     後三條天皇的“虛幻之舟”原意何指?對于我來說,這“虛幻之舟”隻能是指我的心靈、我的人生。

     我為什麼如此牽強附會地從靈華的《月中桂》、義尚的和歌墨迹聯想住吉呢?大概因為我這個人注定着非去住吉不可吧。

     我5歲的時候是否走過住吉神社的拱橋,現在對我也是“夢乎現實乎?不知是夢還是真”。

     5歲那一年,母親牽着我的手去住吉。

    “牽着我的手”絕非言過其實。

    我小時候大人不牽着我的手我不敢出門。

    好像我和母親在拱橋前面站了好長時間。

    我記得拱橋又高又陡,可怕地鼓翹起來,令人望而生畏。

    母親比平時格外親切溫柔地鼓勵我,說行平已經長大了,這座橋走得過去。

    我忍着不讓自己哭出來,點點頭。

    母親一直盯着我的臉。

     “過了橋,我告訴你一件事。

    ” “什麼事?” “很重要很重要的事。

    ” “是聽起來很可憐的事嗎?” “對了,是很可憐、很傷心很傷心的事。

    ” 那個時候,好像大人們都樂意給孩子講悲哀可憐的事情。

     一旦登上拱橋,其實并不可怕。

    我驚異地發現自己的力量,覺得自己一個人也可以走過去,但那時的确被母親使勁拽着手或者扶着身子。

    走到橋頂,我也達到得意的巅峰。

    就在橋頭上,母親告訴我一件驚駭的事。

     母親的原話我記不清了。

    她說她不是我的親媽,我是她姐姐的孩子,我的生母前些日子去世了。

     下橋比上橋害怕。

    我是被她抱下來的。

    我覺得母親在橋頂上告訴我這件事太具有戲劇性。

    我真的在5歲的時候走過那座拱橋嗎?我連這件事都懷疑,可見記憶力已經很糟糕。

    也許是我的妄想編織的幻夢。

    但是,五十年前那個女人為了求神護情對我坦言真相,也許先要看看年幼的我是否有勇氣走過拱橋。

    我參拜的出生地守護神就是任吉神社。

     姐姐的死去對母親震動很大,她才不得不把實情告訴我。

    但我并不怨恨她,不論是否在拱橋上,我隻記得淚水順着母親自皙的下巴流淌,然而從那一刻開始,我的人生變得瘋狂。

     不久,我開始覺得我的出生頗為蹊跷,生母之死也不正常。

     我生母和養母的家都離住吉不太遠,可是我除了5歲那年去過一趟住吉外,後來再沒去過。

     如今活得窮困潦倒以為死期将至之時,心頭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再去看一次住吉的拱橋,卻不料在住吉的旅館裡偶爾看到須山留下的墨迹,這大概是某種因緣吧。

     第二天早晨,我一邊念叨着“雖雲佛常在,哀其身不顯。

    拂曉人聲寂,依稀夢中見”,一邊往住吉神社走去。

    從遠處望去,那座拱橋出乎意外地高大,5歲的膽小鬼很難過得去,可是近前一看,不禁失笑。

    原來橋的兩側都鑿有幾個踩腳的窟窿眼。

    我做夢也沒有想起還有這樣的立腳點。

    至于拱橋是否還是五十年前的老樣子,自然不得而知,但橋上有踩腳的窟窿眼使我像傻子一樣呆立橋前。

     當我手抓欄杆腳踩窟窿眼一步步走上橋的時候,發現窟窿之間的距離比較寬,5歲的小孩子的腳步怎麼也夠不着。

    我下了拱橋,長歎一口氣,心想我的人生曆程中是否也曾有過這窟窿眼般的立腳點呢,無奈遙遠的悲哀和衰弱仿佛使我眼前一片發黑。

     你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