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橋
關燈
小
中
大
時,心頭浮現出玉堂的《冬雲篩雪圖》。
當時大概因為我不希望看到我們日本人也有後死于莫迪利亞尼、帕斯金、蘇廷的郁特裡羅那樣的殘年吧。
玉堂的雪山雖然似乎也帶着僵凍般的孤寂,但在日本似乎能得到各種補救。
我想起家裡剛好替人保管一幅玉堂的《夏樹野橋》,于是和靈華《月中桂》交替着挂在壁龛上。
這是一幅淡彩小品。
正如《和合峰》是大雅素淨淡雅的寫生一樣,《夏樹野橋》也是玉堂素淨淡雅的作品,但令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情韻。
我先前認為,在日本的南畫畫家裡,玉堂最深入我心,疏朗明闊的大雅與生于世紀末的我離得最遠,但今年正月我把大雅的《千匹馬》挂在書房的壁龛上,竟覺得此畫透溢着一種祥瑞之氣,沁入我的胸間,令人不由地祝願今年如意幸福,于是甚至認為開拓日本南畫的大雅是日本南畫的唯一畫家。
始于斯人終于斯人恐方為藝術,雖然大雅的藝術美裡有近代的東西,但詳細觀看,還會發現也有脫胎于近代的東西。
我又想起尋找牽強附會地與住吉有因緣關系的東西的事,便将常德院義尚的和歌墨迹斷片擺在桌面上觀看。
夢乎現實乎?不知是幻還是真,此世夢将醒。
在這首赤染衛門的和歌下面是相模與伊勢大輔的贈答歌,接着是“呼喚西行法師雲雲”殘句。
表現俗世夢幻的和歌有“維摩經十喻,此身恍若置其中,可謂心如夢”。
我覺得這首和歌似也吟詠義尚身世。
我又将其父慈照院義政的和歌墨迹對照觀看,發現抄錄的是《伊勢物語》中的一首和歌: 偶然忘卻恍若夢,何思踏雪會君來。
近江激戰,英俊少年将軍義尚病死戰場,遺體運回京城時,義政何等悲傷。
我一邊端詳據說是足利父子的手書真迹,一邊想象在戰亂時期的東山文化中如花盛開一樣的義尚身世。
但如今由于戰敗國亂的緣故,足利父子的和歌墨迹等物隻好暫置我的案頭,我也因此得以邂逅數幅東山時代的禦物宋元繪畫。
足利将軍父子的和歌墨迹也是市面的銷售品,我從戰時就開始收集、閱讀一些與義尚有關的資料,認為市面上他的東西不會多。
所以能獨自把玩,恐怕也是一種緣分吧。
古人的墨迹,我還有定家的,雖不算稀罕,抄寫的四首和歌卻銘記于心。
我欲天上風,吹閉雲中路。
仙女多婀娜,人間且小住。
君諾重九鼎,古歌“艾草”作憑證,卻如朝露影。
殘露猶 自系一命,無奈又過今秋夢。
倘若人長壽,此日煩憂追憶否?如今甚懷舊。
厭居塵世避山間,夜半明月照無遺。
這些《小倉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戶曉,被定家這樣抄錄下來,就索然無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視着定家那筆法古怪的字體,忽然覺得自己的殘年的悲哀難道也會如此,我會在這種悲哀中長命偷生嗎?這恐怕因為盡管我不怎麼喜歡定家的書法,但面對他的真迹,畢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際遇以及他寄情于古歌的心懷,同時自己也已經衰弱到“殘露猶自系一命”的緣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舊書店看到一本《伊勢集》,集定家書法,比較齊全。
那家舊書店還有西行法師真迹、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評點、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
與西行、定家相比,實隆自然望塵莫及,然實隆墨迹之賤确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敗,未免令人哀歎。
我在那家舊書店見到實隆自詠自書的《住吉法樂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紙闆。
義政、義尚與住吉也有直接關聯,但我是因為這本《往吉法樂百首》把他們與住吉硬拉在一起的。
在我涉覽的有關義尚的資料中,實隆公記實在舉足輕重,将他與東山的那些人,例如宗抵聯系起來探讨也頗有意思,我對實隆懷有親切之感。
他作為欽差特使前往近江探望隐居故裡的義尚,醉意陶然地回京,日記裡的那些文字,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會忍俊不禁。
實隆在捍衛皇室、保護古籍方面鞠躬盡瘁,但作為歌人、古典文學家,比起鐮倉的定家,實在不能望其項背,也不具備稍在其前的兼良那樣的造詣實力。
他為人敦厚溫良,性情開朗樂觀,同樣苟全于兵荒馬亂之末世,卻沒有義尚父子、宗抵那樣痛心
當時大概因為我不希望看到我們日本人也有後死于莫迪利亞尼、帕斯金、蘇廷的郁特裡羅那樣的殘年吧。
玉堂的雪山雖然似乎也帶着僵凍般的孤寂,但在日本似乎能得到各種補救。
我想起家裡剛好替人保管一幅玉堂的《夏樹野橋》,于是和靈華《月中桂》交替着挂在壁龛上。
這是一幅淡彩小品。
正如《和合峰》是大雅素淨淡雅的寫生一樣,《夏樹野橋》也是玉堂素淨淡雅的作品,但令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情韻。
我先前認為,在日本的南畫畫家裡,玉堂最深入我心,疏朗明闊的大雅與生于世紀末的我離得最遠,但今年正月我把大雅的《千匹馬》挂在書房的壁龛上,竟覺得此畫透溢着一種祥瑞之氣,沁入我的胸間,令人不由地祝願今年如意幸福,于是甚至認為開拓日本南畫的大雅是日本南畫的唯一畫家。
始于斯人終于斯人恐方為藝術,雖然大雅的藝術美裡有近代的東西,但詳細觀看,還會發現也有脫胎于近代的東西。
我又想起尋找牽強附會地與住吉有因緣關系的東西的事,便将常德院義尚的和歌墨迹斷片擺在桌面上觀看。
夢乎現實乎?不知是幻還是真,此世夢将醒。
在這首赤染衛門的和歌下面是相模與伊勢大輔的贈答歌,接着是“呼喚西行法師雲雲”殘句。
表現俗世夢幻的和歌有“維摩經十喻,此身恍若置其中,可謂心如夢”。
我覺得這首和歌似也吟詠義尚身世。
我又将其父慈照院義政的和歌墨迹對照觀看,發現抄錄的是《伊勢物語》中的一首和歌: 偶然忘卻恍若夢,何思踏雪會君來。
近江激戰,英俊少年将軍義尚病死戰場,遺體運回京城時,義政何等悲傷。
我一邊端詳據說是足利父子的手書真迹,一邊想象在戰亂時期的東山文化中如花盛開一樣的義尚身世。
但如今由于戰敗國亂的緣故,足利父子的和歌墨迹等物隻好暫置我的案頭,我也因此得以邂逅數幅東山時代的禦物宋元繪畫。
足利将軍父子的和歌墨迹也是市面的銷售品,我從戰時就開始收集、閱讀一些與義尚有關的資料,認為市面上他的東西不會多。
所以能獨自把玩,恐怕也是一種緣分吧。
古人的墨迹,我還有定家的,雖不算稀罕,抄寫的四首和歌卻銘記于心。
我欲天上風,吹閉雲中路。
仙女多婀娜,人間且小住。
君諾重九鼎,古歌“艾草”作憑證,卻如朝露影。
殘露猶 自系一命,無奈又過今秋夢。
倘若人長壽,此日煩憂追憶否?如今甚懷舊。
厭居塵世避山間,夜半明月照無遺。
這些《小倉百人一首》中的和歌大概家喻戶曉,被定家這樣抄錄下來,就索然無味,似乎和歌的生命就此枯竭,但我自己注視着定家那筆法古怪的字體,忽然覺得自己的殘年的悲哀難道也會如此,我會在這種悲哀中長命偷生嗎?這恐怕因為盡管我不怎麼喜歡定家的書法,但面對他的真迹,畢竟感受到定家的人生際遇以及他寄情于古歌的心懷,同時自己也已經衰弱到“殘露猶自系一命”的緣故吧。
前此日子,我在舊書店看到一本《伊勢集》,集定家書法,比較齊全。
那家舊書店還有西行法師真迹、藤原定家手抄本《山家山中集》,評點、眉批皆出自定家之子。
與西行、定家相比,實隆自然望塵莫及,然實隆墨迹之賤确也反映出末世人之衰敗,未免令人哀歎。
我在那家舊書店見到實隆自詠自書的《住吉法樂百首》和三十六歌仙的紙闆。
義政、義尚與住吉也有直接關聯,但我是因為這本《往吉法樂百首》把他們與住吉硬拉在一起的。
在我涉覽的有關義尚的資料中,實隆公記實在舉足輕重,将他與東山的那些人,例如宗抵聯系起來探讨也頗有意思,我對實隆懷有親切之感。
他作為欽差特使前往近江探望隐居故裡的義尚,醉意陶然地回京,日記裡的那些文字,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會忍俊不禁。
實隆在捍衛皇室、保護古籍方面鞠躬盡瘁,但作為歌人、古典文學家,比起鐮倉的定家,實在不能望其項背,也不具備稍在其前的兼良那樣的造詣實力。
他為人敦厚溫良,性情開朗樂觀,同樣苟全于兵荒馬亂之末世,卻沒有義尚父子、宗抵那樣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