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樂小舍棄生覓偶

關燈
生長押濤淵,冒險輕生不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破浪變桑田。

     話說南宋臨安府有一個舊家,姓樂名美善,原是賢福坊安平巷内出身,祖上七輩衣冠。

    近因家道消乏,移在錢塘門外居住,開個雜色貨鋪子。

    人都重他的家世,稱他為樂大爺。

    媽媽安氏,單生一子,名和。

    生得眉目清秀,伶俐乖巧。

    幼年寄在永清巷母舅安三者家撫養,附在間壁喜将仕館中上學。

    喜将仕家有個女兒,小名順娘,小樂和一歲。

    兩個同學讀書,學中取笑道:“你兩個姓名‘喜樂和順’,合是天緣一對。

    ”兩個小兒女,知覺漸開,聽這話也自歡喜,遂私下約為夫婦。

    這也是一時戲濾,誰知做了後來配合的鑿語。

    正是: 姻緣本是前生定,曾向場桃會裡來。

     樂和到十二歲時,順娘十一歲。

    那時樂和回家,順娘深閨女工,各不相見。

    樂和雖則童年,心中伶俐,常想順娘情意,不能割舍。

    又過了三年,時值清明将近,安三老接外甥同去上墳,就便遊西湖。

    原來臨安有這個風俗,但凡湖船,任從容便,或三朋岡友,或帶子攜妻,不擇男女,各自去占個座頭,飲酒觀山,随意取樂。

    安三老領着外甥上船,占了個座頭。

    方才坐定,隻見船頭上又一家女眷入來,看時不是别人,正是間壁喜将仕家母女二人和一個丫頭,一個奶娘。

    三老認得,慌忙作揖,又教外甥來相見了。

    此時順娘年蔔囚歲,一發長成得好了。

    樂和有三年不見,今日水面相逢,如見珍寶。

    雖然分桌而坐,四目不時觀看,相愛之意,彼此盡知。

    隻恨衆人屬目,不能叙情。

    船到湖心亭,安三老和一班男客都到亭子上閑步,樂和推腹痛留在艙中;捱身與喜大娘攀話,稍稍得與順娘相近。

    捉空以目送情,彼此意會,少頃衆客下船,又分開了。

    傍晚,各自分散。

    安三老送外甥回家。

    樂和一心憶着順娘,題詩一首: 嫩蕊嬌香郁未開,不因蜂蝶自生猜。

     他年若作扁舟侶,日日西湖一醉回。

     樂和将此詩題于桃花箋上,折為方勝,藏于懷袖。

    私自進城,到永清巷喜家門首,伺候順娘,無路可通。

    如此數次。

    聞說潮王廟有靈,乃私買香燭果品,在潮王面前祈禱,願與喜順娘今生得成鴛侶。

    拜罷,爐前化紙,偶然方勝從袖中墜地,一陣風卷出紙錢的火來燒了。

    急去搶時,止剩得一個“侶”字。

    樂和拾起看了,想道:“侶乃雙口之意,此亦吉兆。

    ”心下甚喜。

    忽見碑亭内坐一老者,衣冠古樸,容貌清奇,手中執一團扇,上寫“姻緣前定”四個字。

    樂和上前作揖,動問:“老翁尊姓?”答道:“老漢姓石。

    ”又問道:“老翁能算姻緣之事乎?”老者道:“頗能推算。

    ”樂和道:“小子樂和煩老翁一推,赤繩系于何處?”老者笑道:“小舍人年未弱冠,如何便想這事?”樂和道:“昔漢武帝為小兒時,聖母抱于膝上,問‘欲得阿嬌為妻否?’帝答言:‘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貯之。

    ’年無長幼,其情一也。

    ” 老者遂問了年月日時,在五指上一輪道:“小舍人佳眷,是熟人,不是生人。

    ”樂和見說得合機,便道:“不瞞老翁,小子心上正有一熟人,未知緣法何如?”老者引至一口八角井邊,教樂和看井内有緣無緣便知。

    樂和手把井欄張望,但見井内水勢甚大,巨濤洶湧,如萬頃相似,其剛如鏡。

    内立一個美女,可十六七歲,紫羅衫,杏黃裙,綽約可愛。

    仔細認之,正是順娘,心下又驚又喜。

    卻被老者望背後一推,剛剛的跌在那女子身上,大叫一聲,猛然驚覺,乃是一夢,雙手兀自抱定亭柱。

    正是: 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青。

     樂和醒将轉來,看亭内石碑,其神姓石名瑰,唐時捐财築塘捍水,死後封為潮王。

    樂和暗想:“原來夢中所見石老翁,即潮王也。

    訛段姻緣,十有九就。

    ”回家對母親說,要央媒與喜順娘議親。

    那安媽媽是婦道家,不知高低,便向樂公掉掇其事。

    樂公道:“姻親一節,須要門當戶對。

    我家雖曾有六輩衣冠,見今衰微,經紀營活。

    喜将仕名門宮室,他的女兒,怕沒有人求允,肯與我家對親?若央媒往說,反取其笑。

    ”樂和見父親不允,又教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