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書在何處」雲:「昨分書,雲不知誰院得之。
」計已散失,殊可惜也。
工部王侍郎言:昔年通判壽州,知州光祿卿林洙因鼓角匠入州衙為盜,被傷而卒。
後一日,其家女仆附語雲:「召簽判呂水部。
」既至,雲:「某不幸且死,敢以後事為托。
某之死,非此兵之過,宜問。
」有公案五道,要其照驗。
呂因問:「大卿附語,使某何以為信」乃曰:「但看架上衣,可知非妄。
」家人遽住視之,見一淺色汗衫,素未經着,血痕滿襟。
又曰:「此非血,某之淚爾!」家人以錢送佛寺撞鐘,至五更,鐘竟不鳴,又何怪也!前此太白近月,太史言南方主将不利,未幾,洙死焉。
禮部林郎中言:昔年為禮官,以朝命至豫章祭小龍。
既至祠下,行禮之日,數見異鱗,皆金色,口有火焰。
自梁楝間墜于祝歐陽生之肩,遂入石合。
又舉首蜿蜓于花闆間。
既而聳身直上,高三五尺。
執事之人無不見者。
還朝,亦圖上其事雲。
唐淑問前知宣州,以避親嫌,與集賢校理、知湖州陳侗對移。
唐自湖州召為吏部員外郎,以疾乞補外,複授宣州,代陳還朝。
近時未有如此之比也。
以禮部侍郎謝景溫依前通議大夫、知洪州,以翰林侍講學士黃履為禮部尚書,以右司員外郎王震為起居舍人,以禮部郎中劉摯為右司郎中,司門郎中李父卿出知晉州,以考功員外郎範峋提點府界諸縣鎮公事。
冬至假七日,前後各三日。
宰相宅引百司厘務。
初,包拯為三司使,上言:「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
」請令後祇給假五日,自此始也。
舊儀:宰相五鼓早朝,朱衣吏不引,午後歸第方引。
假日,遲明始赴中書,朱衣吏自私第前導,故謂之宅引雲。
淳化元年,命正言直史館宋鎬、右正言直史館王世則使交州黎相。
既至,相令數十人扛大虵長數丈饋于使館,且曰:「若能食此,當治之為馔以獻。
」又羁送二虎,以備縱觀。
外國之俗,其陋惡乃至于爾邪! 餘奉使北遼,過順州,有黍谷坊。
伴副使王仲淵指以謂副使文供備雲:「觀此,可知其寒也。
《劉向别傳》曰:『燕地谷美而寒,不生五谷。
鄒子吹律,召溫氣至,五谷生,至今名黍谷。
』」北遼士子多燕人,故亦頗知學問也。
賜筵尤為盛集。
呂許公、王沂公與羣公唱和詩刻石堂壁。
官制既行,以禮部尚書兼譯經潤文,宰相與執政官猶同赴開堂之會焉。
禮部王員外言:京師貴家多以酴醿漬酒,獨有芬香而已。
近年方以榠樝花懸酒中。
不惟馥郁可愛,又能使酒味辛冽。
始于戚裡,外人蓋所未知也。
戶部馬員外言:藩鎮之雄盛,莫如吉州。
有解玉鑽真珠修琵琶行,他處未見此比。
餘昔知安州,步石村種姜芋凡四十裡,城南有栀子村,花開如瓊林,香聞數十裡,他處亦無。
禮部林郎中言:兵部許侍郎昔為翰林學士,忽夢着綠,心甚惡之。
未幾,奪職,以起居舍人知蕲州,然未見着綠之應。
官制既行,改朝散郎,本階正合衣綠。
方悟前夢之可信也。
大常寺言:四時大祠,自天地、日月、九宮、貴神、五帝,其祝皆進書臣名。
謂宜如唐故事:天地稱臣,日月已下皆進祝書名。
禮部議曰:天子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禮故宜有降。
請如太常所議。
太常博士何洵直言:春秋仲月,朝拜諸陵,于太常寺輪官一員,餘并以吏部待次升朝官充攝。
謹按漢制:丞相以四時行園,重如此。
唐顯慶中,以太常卿少行陵,事重人輕,乃诏三公行事,太常為副,率皆乘辂車、備鹵簿,謂之公卿巡陵令。
謂宜太常寺輪卿少外,其餘差門下書「書」疑作「省」。
尚書省清望官,仍乞重修春秋仲月遣官拜陵儀,薦牙盤食訖,應須灑掃及芟薙修治,皆随事處分。
勑朝拜諸陵輪太常卿少外,餘并以宗室遙郡防禦使充焉。
二十二日,遷寓治尚書都省入新省,就令廳賜省官已下禦筵。
至都省守當官已上,六曹書令史已上,分坐兩廊。
遺入内供奉官劉瑗排辦,及勾當翰林禦廚儀鸾内臣分緫諸司,差教坊第四部一百五十人。
酒九行,果肴皆非常比。
再坐,賜花。
内出金器,遣禦樂院近侍各傳宣勸酒,至暮方罷。
羣臣慶親逢之幸,莫不感恩沾醉焉。
元豐五年七月,始命皇城使、慶州團練使宋用臣建尚書新省。
在大内之西廢殿前等三班,以其地興造。
凡三千一百餘間。
都省在前,緫五百四十二間。
中曰令廳,一百五十九間。
東曰左仆射廳,九十六間。
次左丞廳,五十五間。
次左司郎中廳,二十間。
次員外郎廳,二十間。
西曰右仆射廳,九十六間。
次右丞廳,五十五間。
次右司郎中廳,二十間。
次員外郎廳,二十間。
其後分列六曹、每曹四百二十間。
東南曰吏部尚書廳,在中,六十四間。
次侍郎廳,四十間。
其東曰郎中廳,四十九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後曰司勳郎中廳,三十四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其西曰司封郎中廳,四十九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後曰考功郎中廳,三十四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其北曰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在焉。
又其北曰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在焉。
西南曰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在焉
」計已散失,殊可惜也。
工部王侍郎言:昔年通判壽州,知州光祿卿林洙因鼓角匠入州衙為盜,被傷而卒。
後一日,其家女仆附語雲:「召簽判呂水部。
」既至,雲:「某不幸且死,敢以後事為托。
某之死,非此兵之過,宜問。
」有公案五道,要其照驗。
呂因問:「大卿附語,使某何以為信」乃曰:「但看架上衣,可知非妄。
」家人遽住視之,見一淺色汗衫,素未經着,血痕滿襟。
又曰:「此非血,某之淚爾!」家人以錢送佛寺撞鐘,至五更,鐘竟不鳴,又何怪也!前此太白近月,太史言南方主将不利,未幾,洙死焉。
禮部林郎中言:昔年為禮官,以朝命至豫章祭小龍。
既至祠下,行禮之日,數見異鱗,皆金色,口有火焰。
自梁楝間墜于祝歐陽生之肩,遂入石合。
又舉首蜿蜓于花闆間。
既而聳身直上,高三五尺。
執事之人無不見者。
還朝,亦圖上其事雲。
唐淑問前知宣州,以避親嫌,與集賢校理、知湖州陳侗對移。
唐自湖州召為吏部員外郎,以疾乞補外,複授宣州,代陳還朝。
近時未有如此之比也。
以禮部侍郎謝景溫依前通議大夫、知洪州,以翰林侍講學士黃履為禮部尚書,以右司員外郎王震為起居舍人,以禮部郎中劉摯為右司郎中,司門郎中李父卿出知晉州,以考功員外郎範峋提點府界諸縣鎮公事。
冬至假七日,前後各三日。
宰相宅引百司厘務。
初,包拯為三司使,上言:「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
」請令後祇給假五日,自此始也。
舊儀:宰相五鼓早朝,朱衣吏不引,午後歸第方引。
假日,遲明始赴中書,朱衣吏自私第前導,故謂之宅引雲。
淳化元年,命正言直史館宋鎬、右正言直史館王世則使交州黎相。
既至,相令數十人扛大虵長數丈饋于使館,且曰:「若能食此,當治之為馔以獻。
」又羁送二虎,以備縱觀。
外國之俗,其陋惡乃至于爾邪! 餘奉使北遼,過順州,有黍谷坊。
伴副使王仲淵指以謂副使文供備雲:「觀此,可知其寒也。
《劉向别傳》曰:『燕地谷美而寒,不生五谷。
鄒子吹律,召溫氣至,五谷生,至今名黍谷。
』」北遼士子多燕人,故亦頗知學問也。
賜筵尤為盛集。
呂許公、王沂公與羣公唱和詩刻石堂壁。
官制既行,以禮部尚書兼譯經潤文,宰相與執政官猶同赴開堂之會焉。
禮部王員外言:京師貴家多以酴醿漬酒,獨有芬香而已。
近年方以榠樝花懸酒中。
不惟馥郁可愛,又能使酒味辛冽。
始于戚裡,外人蓋所未知也。
戶部馬員外言:藩鎮之雄盛,莫如吉州。
有解玉鑽真珠修琵琶行,他處未見此比。
餘昔知安州,步石村種姜芋凡四十裡,城南有栀子村,花開如瓊林,香聞數十裡,他處亦無。
禮部林郎中言:兵部許侍郎昔為翰林學士,忽夢着綠,心甚惡之。
未幾,奪職,以起居舍人知蕲州,然未見着綠之應。
官制既行,改朝散郎,本階正合衣綠。
方悟前夢之可信也。
大常寺言:四時大祠,自天地、日月、九宮、貴神、五帝,其祝皆進書臣名。
謂宜如唐故事:天地稱臣,日月已下皆進祝書名。
禮部議曰:天子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禮故宜有降。
請如太常所議。
太常博士何洵直言:春秋仲月,朝拜諸陵,于太常寺輪官一員,餘并以吏部待次升朝官充攝。
謹按漢制:丞相以四時行園,重如此。
唐顯慶中,以太常卿少行陵,事重人輕,乃诏三公行事,太常為副,率皆乘辂車、備鹵簿,謂之公卿巡陵令。
謂宜太常寺輪卿少外,其餘差門下書「書」疑作「省」。
尚書省清望官,仍乞重修春秋仲月遣官拜陵儀,薦牙盤食訖,應須灑掃及芟薙修治,皆随事處分。
勑朝拜諸陵輪太常卿少外,餘并以宗室遙郡防禦使充焉。
二十二日,遷寓治尚書都省入新省,就令廳賜省官已下禦筵。
至都省守當官已上,六曹書令史已上,分坐兩廊。
遺入内供奉官劉瑗排辦,及勾當翰林禦廚儀鸾内臣分緫諸司,差教坊第四部一百五十人。
酒九行,果肴皆非常比。
再坐,賜花。
内出金器,遣禦樂院近侍各傳宣勸酒,至暮方罷。
羣臣慶親逢之幸,莫不感恩沾醉焉。
元豐五年七月,始命皇城使、慶州團練使宋用臣建尚書新省。
在大内之西廢殿前等三班,以其地興造。
凡三千一百餘間。
都省在前,緫五百四十二間。
中曰令廳,一百五十九間。
東曰左仆射廳,九十六間。
次左丞廳,五十五間。
次左司郎中廳,二十間。
次員外郎廳,二十間。
西曰右仆射廳,九十六間。
次右丞廳,五十五間。
次右司郎中廳,二十間。
次員外郎廳,二十間。
其後分列六曹、每曹四百二十間。
東南曰吏部尚書廳,在中,六十四間。
次侍郎廳,四十間。
其東曰郎中廳,四十九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後曰司勳郎中廳,三十四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其西曰司封郎中廳,四十九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後曰考功郎中廳,三十四間。
次員外郎廳,三十四間。
其北曰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在焉。
又其北曰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在焉。
西南曰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