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上禦大慶殿會朝,始用新儀。

    開大慶門,張旗幟。

    兵部設黃麾仗五千人,夾門填街。

    太仆列五辂,殿中省輿辇傘扇。

    又複故事,陳天下貢物。

    百官冠服,分為七等,皆有司新制。

    不佩劍,不脫屦舄。

    中書侍郎押方鎮表案,中書令讀。

    給事中押祥瑞表案,門下侍郎讀。

    戶部尚書奏諸州貢物,詣付所司。

    禮部尚書奏諸蕃貢物,請付所司。

    太史奏雲物祥瑞,光祿卿請允羣臣上壽。

    既畢,延王公升殿,百官就坐。

    酒三行罷,所司承旨放仗。

    舊儀:宰臣、兩省、學士、待制至殿中侍禦史,先就丹墀位,乘輿升禦座,方引諸司三品四品入大慶偏門,正安之樂作。

    按李德裕《兩朝獻替錄》雲:每遇正至,與兩省官侍立香案兩邊,終朝會,無拜賀之禮。

    嘗奏請自今且立香案南,候扇開贊拜,再拜出班緻辭賀,又再拜訖分香案東西侍立。

    乃知唐儀,丹墀祇是兩省供奉官侍立之地。

    宰相一員攝太尉,與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列于殿門,樂作就位。

    蓋官架之樂,本為上公。

    今元會新儀,百官就位,皇帝升坐,禮官乃引宰相、親王、使相押文武三品等官分東西門入,正安之樂作。

    雖刊正謬誤,而兩省供奉官猶班賀于丹墀,未複侍立之制。

    詳定所上《朝會儀注》二卷、令式四十卷,其詳密如此。

    然恐尚有未至者焉。

     元會,門下侍郎奏祥瑞。

    故事,但讀有司所上名數,今方用表,禮部林郎中撰,其辭曰:「聖人出而四海清,帝命昭而萬靈集。

    必緻諸福之物,以表太平之符。

    伏惟皇帝陛下,體堯之仁,躬舜之孝,力行勤儉而本以化物,誠意恻怛而出于愛民。

    是以指揮之間,功業成就;覆焘之内,陰陽協和。

    蒙被羣生,既浃肌膚而淪骨髓;函濡異類,遂沾動植而洽飛翔。

    仰而觀者,景星慶雲;俯而視者,醴泉甘露。

    扶疎偉晔,是為嘉禾朱草三秀之英;遊泳服馴,則有赤鴈白麟一角之異。

    謂宜作為聲詩而奏于郊廟,深诏太史而着之簡編。

    以示無疆之休,以昭特起之迹。

    考諸已住,固可謂絕世之殊祥;抑而弗宣,猶以為盛德之餘事。

    自時所紀,殆不絕書。

    今者駕鸾辂以充明庭,撞黃锺而禦太極。

    典禮大備,物容一新。

    萬方駿奔,重譯輻湊。

    于是自昔辮發卉裳,羁糜之所未至,踰沙轶漠,言語之所未通,鹹奉玉帛而介九賓,襲衣冠而獻萬壽。

    烜威赫德,冠古超今。

    巍巍煌煌,傳示無極。

    鋪張王會之衆美,裒對皇家之盛儀。

    臣等恭率有司,伏尋故事。

    稽參圖牒,宜先象齒之珍;敷道句胪,敢上龍墀之奏。

    歡呼抃蹈,倍萬常情。

    」表既出,羣公莫不傳寫焉。

     唐谏議大夫、拾遺、補阙皆在省,太官局屬光祿寺。

    而劉禹錫《送令狐博士》詩:「谏院過時榮棣萼。

    」張文昌《寒食内宴》詩:「廊下禦廚分冷食。

    」已有谏院禦廚之名。

    其故何哉 初二日,谒左仆射,因言:「仁宗朝作新玉辂既成,與舊辂同呈于崇政殿。

    舊辂在後,忽有大聲隐隐如海獸狀。

    仁宗訝之,乃令新辂在後,遂無聲。

    既出殿門,舊辂複在後,又有大聲如前。

    」吏部蘇侍部雲:「此辂唐高宗顯慶年造,制作極工,曆五代至皇朝,今在太仆寺。

    」 勅景靈宮朝獻:正月以十一日,四月擇日,七月以中元,十月以下元。

    原廟之禮,蓋用孟月焉。

    初十日,立春,賜三省官采勝各有差。

    謝于紫宸殿門。

    杜台卿說:正月七日為人日,家家翦彩,或縷金薄為人,以帖屏風,亦戴之頭鬓。

    今世多刻為華勝,像瑞圖金勝之形。

    引《釋名》:華,象草木華也;勝,言人形容止等,一人着之則勝。

    又引賈充李夫人《典誡》曰:每見時人,月旦花勝交相遺與,謂正月旦也。

    今俗用立春日,亦近之。

    然公卿家尤重此日,莫不镂金刻缯,加飾珠翠,或以金銀窮極工巧,交相遺問焉。

     餘昔年随侍至定武,見緫管廳有唐段文昌撰平淮西碑。

    石甚大,不知何因而至此地也 鴻胪陳大卿言:昔使高麗,行大海中,水深碧色,常以镴碢長繩沉水中為候,深及三十托已上,舟方可行。

    既而覺水色黃白,舟人驚号,已泊沙土,水纔深八托。

    凡一晝夜,忽大風,方得出。

    去日,五晝夜至高麗境上。

    回日,七晝夜方至定海。

    風浪每散,乃作浪花,袬然赤色。

    夜見海中如火龍無數,不知涯際,甚可怖也。

     以駕部郎中王欽臣為陝西轉運副使。

     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饧,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二月二日則有迎富貴果子,三月三日則有镂人,寒食則有假花雞球、镂雞子、子推蒸餅、饧粥,四月八日則有餻糜,五月五日則有百索糭子,夏至則有結杏子,七月七日則有金針織女台、乞巧果子,八月一日則有點炙杖子,九月九日則有茱萸、菊花酒餻,臘日則有口脂、面藥、澡豆,立春則有彩勝、雞燕、生菜。

    今歲時遺問略同,但餻糜、結杏子、點炙杖子今不行爾。

    杜甫春日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

    」又曰:「勝裡金花巧耐寒。

    」重陽詩雲:「茱萸賜朝士。

    」臘日詩雲:「口脂面藥随恩澤。

    」如此之類甚多。

    略舉記,當時所重也。

     夏英公家有皁绫标《六典》一部,唐舊本也。

    雖宋宣獻、李邯鄲家藏書為多,亦無此本。

    嘗問其孫朝請大夫伯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