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

關燈
至今淹滞,此乃學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聖天子之過也。

    ” 仁宗問道:“秀才家居錦裡,是西川了。

    可認得王制置麼?”趙旭答道:“學生認得王制置,王制置不認得學生。

    ”仁宗道:“他是我外甥,我修封書,着人送你同去投他,讨了名分,教你發迹如何?”趙旭倒身便拜:“若得二位官人提攜,不敢忘恩。

    ”苗太監道:“秀才,你有緣遇着大官人擡舉,你何不作詩謝之?”趙旭應諾,作詩一首。

    詩曰: 白玉隐于頑石裡,黃金理入污泥中。

    今期遇貴相提掇,如立天梯上九重。

     仁宗皇帝見詩,大喜道:“何作此詩?也未見我薦得你不。

    我也回詩一首。

    ”詩曰: 一字争差因關第,京師流落誤佳期。

    與君一柬投西蜀,勝似山呼拜風樨。

     趙旭得大官人詩,感恩不己。

    又有苗太監道:“秀才,大官人有詩與你,我豈可無一言乎?”乃贈詩一首。

    詩曰: 旭臨帝厥應天文,本得名魁一字渾。

     今日柬投王制置,錦衣光耀趙家門。

     苗太監道:“秀才,你回下處去,持來日早辰,我自催促大官人,着人将書并路費,一同送你起程。

    ”趙旭問道:“大官人第宅何處?學生好來拜謝。

    ”苗太監道:“第宅離此甚遠,秀才不勞訪問。

    ”趙旭就在茶坊中拜謝了,一人一同出門,作别而去。

     到來日,趙旭早起等待。

    果然昨日沒須的自衣秀士,引着一個虞候,擔着個衣箱包袱,隻不見趙大官人來。

    趙旭出店來迎接,相見禮畢。

    苗太監道:“夜來趙大官人依着我,委此人送你起程。

    付一錠白銀五十兩,與你文書,赍到成都府去。

    文書都在此人處,着你路上小心徑往。

    ”趙旭再一稱謝,問道:“官人高姓大名?”苗太監道:“在下姓苗,名秀,就在趙大官人門下做個館賓。

    秀士見了王制置時,自然曉得。

    ”趙旭道:“學生此去倘然得意,決不忘犬馬之報。

    ”遂吟詩一首,寫于素箋,以寓謝别之意。

    詩曰: 舊年曾作登科客,今日還期暗點頭。

     有意去尋丞相府,無心偶會酒家樓。

     空中扇墜籃衫插,袖裡詩成黃閣留。

     多謝貴人修尺一,西川制置徑相投。

     苗太監領了詩箋,作别自回,趙旭遂将此銀鑿碎,算還了房錢,整理衣服齊備,一日後起程。

     于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則一日,約莫到成都府地面百餘裡之外,聽得人說:“差人遠接新制置,軍民喧鬧。

    ”趙旭聞信大驚,自想:“我特地來尋王制置,又離任去了,我直如此命薄!怎生是好?”遂吟詩一首,詩曰: 尺書手棒到川中,千裡投人一旦空。

     辜負高人相汲引,家鄉雖近轉忱沖。

     虞候道:“不須愁煩,且前進,打聽的實如何。

    ”趙旭行一步,懶一步,再行二十五裡,到了成都地面。

    接官亭上,官員人等喧哄,都說:“伺候新制置到任,接了一日,并無消息。

    ”虞候道:“秀才,我與你到接官亭上看一看。

    ”趙旭道:“不可去,我是個無倚的人。

    ”虞候不管他說,一直将着袱包,挑着衣箱,徑到接官亭上歇下。

    虞候道:“衆官在此等甚?何不接新制置?”衆官失驚,問道:“不見新制置來?”虞候打開袱包,拆開文書,道:“這秀才便是新制置。

    ”趙旭也吃了一驚。

    虞候又開了衣箱,取出紫袍金帶、象簡烏靴,戴上舒角璞頭,宣讀了聖旨。

    趙旭謝恩,叩首拜敕,授西川五十四州都制置。

    衆官相見,行禮己畢。

    趙旭着人去尋個好寺院去處暫歇,選曰上任。

    自思前事:“我狀元到手,隻為一字黜落。

    誰知命中該發迹,在茶肆遭遇趙大官人,原來正是仁宗皇帝。

    ”此乃是:着意種花花不活,無心栽柳柳成陰。

    趙旭問虞候道:“前者,自衣人送我起程的,是何官宰?”虞候道:“此是司天台苗太監,旨意分付,着我同來。

    ”趙旭自道:“我有眼不識太山也。

     擇曰上任,駿馬雕鞍,張一檐傘蓋,前面隊伍擺列,後面官吏蹋随,威儀整肅,氣象軒昂。

    上任己畢,歸家拜見父母。

    父母蓦然驚懼,合家迎接,門前車馬喧天。

    趙旭下馬入堂,紫袍金帶,象簡烏靴,上堂參拜父母。

    父母問道:“你科舉不第,流落京師,如何便得此職?又如何除授本處為官?”趙旭具言前事,父母聞知,拱手加額,感曰月之光,願孩兒忠心報皇恩。

    趙旭作詩一首,詩曰: 功名着态本掄魁,一字争差不得歸。

     自恨禹門風浪急,誰知平地一聲雷! 父母心中,不勝之喜。

    合家歡悅,親友齊來慶貿,做了好幾曰筵席。

    舊時逃回之仆,不念舊惡,依還收用。

    思量仁宗天子恩德,自修表章一道,進謝皇恩,從此西川做官,兼管軍民。

    父母懼迎在衙門中奉養。

    所謂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祿。

    有詩為證: 相如持節仍歸蜀,季子懷金又過周。

     衣錦還鄉從古有,何如茶肆遇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