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

關燈
況兼久敝色如灰,肩穿袖破花成縷,可親金風早晚吹。

    才挂體,淚沾衣,出門羞見舊相知。

    鄰家女子低聲問:覓與奴糊隔帛兒?” 時值秋雨紛紛,趙旭坐在店中。

    店小二道:“秀才,你今如此窮窘,何不去街市上茶坊酒店中吹笛?覓讨些錢物,也可度日。

    ”趙旭聽了,心中焦躁,作詩一首。

    詩曰: 旅店蕭蕭形影孤,時挑野萊作羹蔬。

    村夫不識調羹手,問道能吹笛也無? 光陰茬苗,不覺一載有餘。

    忽一日,仁宗皇帝在官中,夜至一更時分,夢一金甲神人,坐駕太平車一輛,上載着九輪紅曰,直至内廷。

    猛然驚覺,乃是南柯一夢。

    至來日,早朝升殿,臣僚拜舞己畢,文武散班。

    仁宗宣問司天台苗太監曰:“寡人夜來得一夢,夢見一金甲神人,坐駕太平車一輛,上載九輪紅曰,此夢主何吉兇?”苗太監奏曰:“此九日者,乃是個‘旭’字,或是人名,或是州郡。

    ”仁宗曰:“若是人名,朕今要見此人,如何得見?卿與寡人占一課。

    ”原來苗太監曾遇異人,傳授諸葛馬前課,占問最靈。

    當下奉課,奏道:“陛下要見此人,隻在今日。

    陛下須與臣扮作自衣秀上,私行街市,方可遇之。

    ”仁宗依奏,卸龍衣,解玉帶,扮作自衣秀才,與苗太監一般打撈。

    出了朝門之外,徑往禦街并各處巷陌遊行。

    及半晌,見座酒樓,好不高峻!乃是有名的樊樓。

    有《鶴鴿天》詞為證: “城中酒樓高入天,烹龍煮風味肥鮮。

    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

    招貴客,引高賢,樓上笙歌列管弦。

    百般美物珍羞昧,四面欄杆彩畫檐。

     仁宗皇帝與苗太監上樓飲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

    王正盛夏,天道炎熱。

    仁宗手執一把月樣自梨玉柄扇,倚着欄杆看街。

    将扇柄敲楹,不覺失手,堕扇樓下。

    急下去尋時,無有。

    仁宗教苗太監更占一課。

    苗太監領旨,發課罷,詳道:“此扇也隻在今日重見。

    ”二人飲酒畢,算還酒錢下樓出街。

     行到狀元坊,有座茶肆。

    仁宗道:“可吃杯茶去。

    ”二人人茶肆坐下,忽見自壁之上,有詞二隻,句語清佳,字畫精壯,後寫:“錦裡秀才趙旭作。

    ”仁宗失驚道:“莫非此人便是?”苗太監便喚茶博士問道:“壁上之詞是何人寫的?”茶博士答道:“告官人,這個作詞的,他是一個不得第的秀才,差歸故裡,流落在此。

    ”苗太監又問道:“他是何處人氏?今在何處安歇?”茶博士道:“他是西川成都府人氏,見在對過狀元坊店内安歇。

    專與人作文度日,等候下科開選。

    ”仁宗想起前因,私對苗太監說道:“此人原是上科試官取中的榜首,文才盡好,隻因一字差誤,朕怪他不肯認錯,遂黜而不用,不期流落于此。

    ”便教茶博士:“去尋他來,我要求他文章,你若尋得他來,我自賞你。

    ”茶博士走了一回,尋他不着。

    歎道:“這個秀才,真個沒福,不知何處去了。

    ”茶博士回覆道:“二位官人,尋他不見。

    ”仁宗道:“且再坐一會,再點茶來。

    ”一邊吃茶,又教茶博士去尋這個秀才來。

    茶博士又去店中并各處酒店尋問,不見。

    道:“真乃窮秀才!若遇着這二位官人,也得他些資助,好無福分!”茶博士又回覆道:“尋他不見。

    ” 二人還了茶錢,正欲起身,隻見茶博士指道:“幾那趙秀才來了!”苗太監道:“在那裡?”茶博士指街上:“穿破藍衫的來者便是。

    ”苗太監教請他來。

    茶博士出街樓着道:“趙秀才,我茶肆中有二位官人等着你,教我尋你,兩次不見。

    ”趙旭慌忙走入茶坊,相見禮畢,坐于苗太監肩下,一人吃茶。

    問道:“壁上文詞,可是秀才所作?”趙旭答道:“學生不才,信口胡謅,甚是笑話。

    ”仁宗問:“秀才是成都人,卻緣何在此?”趙旭答道:“因命薄下第,羞歸故裡。

    ”正說之司,趙旭于袖中撈摸。

    苗太監道:“秀才袖中有何物?”趙旭不答,即時袖中取出,乃是月樣玉柄自梨扇子,手捧與苗太監看時,上有新詩一首。

    詩道: 屈曲交枝翠色蒼,困龍未際土中藏。

    他時若得風雲會,必作擎天白玉粱。

     苗太監道:“此扇從何而得?”趙旭答道:“學生從樊樓下走過,不知樓上何人墜下此扇,偶然插于學生破藍衫袖上,就去王丞相家作松詩,起筆因書于扇上。

    ”苗太監道:“此扇乃是此位趙大官人的,因飲酒墜于樓下。

    ”趙旭道:“既是大官人的,即當奉還。

    ”仁宗皇帝大喜!又問:“秀才,上科為何不第?”趙旭答言:“學生一場文字懼成,不想聖天子禦覽,看得一字差寫,因此不第,流落在此。

    ”仁宗曰:“此是今上不明。

    ”趙旭答曰:“今上至明。

    ”仁宗曰:“何字差寫?”趙旭日:“是‘唯’宇。

    學生寫為‘麼’旁,天子高明,說是‘口’旁。

    學生奏說:‘皆可通用’。

    今上禦書八字:‘箪單、去吉、吳矣、呂台。

    ‘卿言通用,與朕拆來。

    ’學生無言抵對,因此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