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序二十首
關燈
小
中
大
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
籲咄哉!仆書室坐愁,亦已久矣。
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
而金骨未變,玉顔已缁,何常不扪松傷心,撫鶴歎息?誤學書劍,薄遊人間。
紫微九重,碧山萬裡。
有才無命,甘于後時。
劉表不用于祢衡,暫來江夏;賀循喜逢于張翰,且樂船中。
達人張侯,大雅君子。
統泛舟之役,在清川之湄。
談玄賦詩,連興數月,醉盡花柳,賞窮江山。
國祖有程,告以行邁,煙景晚色,慘為愁容。
系飛帆于半天,泛渌水于遙海。
欲去不忍,更開芳樽。
樂雖寰中,趣逸天半。
平生酣暢,未若此筵。
至于清談皓歌,雄筆麗藻,笑飲醁酒,醉揮素琴,餘實不愧于古人也。
揚袂遠别,何時歸來?想洛陽之秋風,将脍魚以相待。
詩可贈遠,無乃阙乎? 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 昔祖龍滅古道,嚴威刑,煎熬生人,若墜大火。
三墳,五典,散為寒灰。
築長城,建阿房,并諸侯,殺豪俊。
自謂功高羲皇,國可萬世。
思欲淩雲氣,求仙人,登封太山。
風雨暴作。
雖五松受職,草木有知;而萬象乖度,禮刑将弛。
剛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魯連不得不蹈于東海。
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
夫指鹿之俦,連頸而同死,非吾黨之謂乎?二翁耽老氏之言,繼少卿之作,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
卷舒天地之心,脫落神仙之境。
武陵遺迹,可得而窺焉。
問津利往,水引漁者,花藏仙溪。
春風不知從來,落英何許流出!石洞來入,晨光盡開。
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别為一天子?今扁舟而行,然笑謝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
白雲何時而歸來,青山一去而誰往?諸公賦桃源以美之。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 通驿公館南有水亭焉。
四甍翚飛,巉絕浦嶼。
蓋有前攝令河東薛公棟而宇之,今宰隴西李公明化開物成務,又橫其梁而閣之。
晝鳴閑琴,夕酌清月。
蓋為接輶軒、祖遠客之佳境也。
制置既久,莫知何名。
司馬武公,長材博古,獨映方外。
因據胡床,岸帻嘯詠,而謂前長史李公及諸公曰:“此亭跨姑孰之水,可稱為‘姑熟亭’焉”。
嘉名勝概,自我作也。
且夫曹官绂冕者,大賢處之,若遊青山、卧白雲,逍遙偃傲,何适不可?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則清風朗月,河英嶽秀,皆為棄物,安得稱焉?所以司馬南鄰,當文章之旗鼓;翰林客卿,揮辭鋒以戰勝。
名教樂地,無非得俊之場也。
千載一時,言詩紀志。
江夏送林公上人遊衡嶽序 江南之仙山,黃鶴之爽氣,偶得英粹,後生俊人。
林公世為豪家,此土之秀。
落發歸道,專精律儀。
白月在天,朗然獨出。
既灑落于彩翰,亦諷詩于金口。
閑雲無心,與化偕往。
欲将振五樓之金策,浮三湘之碧波。
乘杯溯流,考室名嶽;瞰憩冥壑,淩臨諸天。
登祝融之峰巒,望長沙之煙火。
遙謝舊國,誓遺歸蹤。
百千開士,稀有此者。
餘所以歎其峻節,揚其清波。
龍像先輩,回眸拭視。
比夫汩泥沙者,相去如牛之一毛。
昔智者安禅于台山,遠公托志于廬嶽,高标勝概,斯亦向慕哉!紫霞搖心,青楓夾岸,目斷川上,送君此行,群公臨流,賦詩以贈。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斯高柄秦,赢世不二;三傑伏草,與漢并出。
莽夷朱晖,耿鄧乃起。
自古英達,未必盡用于當年。
去就之理,在大運爾。
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三清垂拱,穆然紫極。
天人其一哉!所以青雲豪士,散在商釣,四坐明哲,皆清朝旅人。
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
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
即四明逸老賀老章呼餘為谪仙人,蓋實錄耳。
而嘗采姹女于江華,收河車于清溪,與天水權昭夷服勤爐火之業久矣。
之子也,沖恬淵靜,翰才峻發。
白每一篇一劄,皆昭夷之所操。
籲!舍我而南,若折羽翼。
時歲律寒苦,天風枯聲。
雲帆涉漢,冏若絕雷。
舉目四顧,霜天峥嵘。
銜杯叙離,群子賦詩以出餞,酒仙翁李白辭。
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 白以鄒魯多鴻儒,燕趙饒壯士,蓋風土之然乎!趙少翁才貌瑰雅,志氣豪烈。
以黃绶作尉,泥蟠當塗。
亦雞栖鶴籠,不足以窘束鸾鳳耳。
以疾惡抵法,遷于炎方。
辭高堂而墜心,指絕國以搖恨。
天與水遠,雲連山長。
借光景于頃刻,開壺觞于洲渚。
黃鶴曉别,愁聞命子之聲;青楓螟色,盡是傷心之樹。
然自吳瞻秦,日見喜氣原阙。
上當攫玉弩,摧原作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
冀白日回原阙照,丹心可明。
巴陵半道,坐見還吳之棹。
令雪解而松柏振色,氣和而蘭蕙開芳。
仆西登天門,望子于西江之上。
吾賢可流水其道,浮雲其身,通方大适,何往不可?何戚戚于路岐哉! 秋于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 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
及長,南遊雲夢,覽七澤之壯觀。
酒隐安陸,蹉跎十年。
初,嘉興季父谪長沙西還,時途拜見,預飲林下。
耑乃稚子,嬉遊在傍。
今來有成,郁負秀氣。
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舊,破涕為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
長山橫蹙,九江卻轉。
瀑布天落,半與銀河争流
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
而金骨未變,玉顔已缁,何常不扪松傷心,撫鶴歎息?誤學書劍,薄遊人間。
紫微九重,碧山萬裡。
有才無命,甘于後時。
劉表不用于祢衡,暫來江夏;賀循喜逢于張翰,且樂船中。
達人張侯,大雅君子。
統泛舟之役,在清川之湄。
談玄賦詩,連興數月,醉盡花柳,賞窮江山。
國祖有程,告以行邁,煙景晚色,慘為愁容。
系飛帆于半天,泛渌水于遙海。
欲去不忍,更開芳樽。
樂雖寰中,趣逸天半。
平生酣暢,未若此筵。
至于清談皓歌,雄筆麗藻,笑飲醁酒,醉揮素琴,餘實不愧于古人也。
揚袂遠别,何時歸來?想洛陽之秋風,将脍魚以相待。
詩可贈遠,無乃阙乎? 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 昔祖龍滅古道,嚴威刑,煎熬生人,若墜大火。
三墳,五典,散為寒灰。
築長城,建阿房,并諸侯,殺豪俊。
自謂功高羲皇,國可萬世。
思欲淩雲氣,求仙人,登封太山。
風雨暴作。
雖五松受職,草木有知;而萬象乖度,禮刑将弛。
剛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魯連不得不蹈于東海。
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
夫指鹿之俦,連頸而同死,非吾黨之謂乎?二翁耽老氏之言,繼少卿之作,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
卷舒天地之心,脫落神仙之境。
武陵遺迹,可得而窺焉。
問津利往,水引漁者,花藏仙溪。
春風不知從來,落英何許流出!石洞來入,晨光盡開。
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别為一天子?今扁舟而行,然笑謝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
白雲何時而歸來,青山一去而誰往?諸公賦桃源以美之。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 通驿公館南有水亭焉。
四甍翚飛,巉絕浦嶼。
蓋有前攝令河東薛公棟而宇之,今宰隴西李公明化開物成務,又橫其梁而閣之。
晝鳴閑琴,夕酌清月。
蓋為接輶軒、祖遠客之佳境也。
制置既久,莫知何名。
司馬武公,長材博古,獨映方外。
因據胡床,岸帻嘯詠,而謂前長史李公及諸公曰:“此亭跨姑孰之水,可稱為‘姑熟亭’焉”。
嘉名勝概,自我作也。
且夫曹官绂冕者,大賢處之,若遊青山、卧白雲,逍遙偃傲,何适不可?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則清風朗月,河英嶽秀,皆為棄物,安得稱焉?所以司馬南鄰,當文章之旗鼓;翰林客卿,揮辭鋒以戰勝。
名教樂地,無非得俊之場也。
千載一時,言詩紀志。
江夏送林公上人遊衡嶽序 江南之仙山,黃鶴之爽氣,偶得英粹,後生俊人。
林公世為豪家,此土之秀。
落發歸道,專精律儀。
白月在天,朗然獨出。
既灑落于彩翰,亦諷詩于金口。
閑雲無心,與化偕往。
欲将振五樓之金策,浮三湘之碧波。
乘杯溯流,考室名嶽;瞰憩冥壑,淩臨諸天。
登祝融之峰巒,望長沙之煙火。
遙謝舊國,誓遺歸蹤。
百千開士,稀有此者。
餘所以歎其峻節,揚其清波。
龍像先輩,回眸拭視。
比夫汩泥沙者,相去如牛之一毛。
昔智者安禅于台山,遠公托志于廬嶽,高标勝概,斯亦向慕哉!紫霞搖心,青楓夾岸,目斷川上,送君此行,群公臨流,賦詩以贈。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斯高柄秦,赢世不二;三傑伏草,與漢并出。
莽夷朱晖,耿鄧乃起。
自古英達,未必盡用于當年。
去就之理,在大運爾。
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三清垂拱,穆然紫極。
天人其一哉!所以青雲豪士,散在商釣,四坐明哲,皆清朝旅人。
吾希風廣成,蕩漾浮世。
素受寶訣,為三十六帝之外臣。
即四明逸老賀老章呼餘為谪仙人,蓋實錄耳。
而嘗采姹女于江華,收河車于清溪,與天水權昭夷服勤爐火之業久矣。
之子也,沖恬淵靜,翰才峻發。
白每一篇一劄,皆昭夷之所操。
籲!舍我而南,若折羽翼。
時歲律寒苦,天風枯聲。
雲帆涉漢,冏若絕雷。
舉目四顧,霜天峥嵘。
銜杯叙離,群子賦詩以出餞,酒仙翁李白辭。
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 白以鄒魯多鴻儒,燕趙饒壯士,蓋風土之然乎!趙少翁才貌瑰雅,志氣豪烈。
以黃绶作尉,泥蟠當塗。
亦雞栖鶴籠,不足以窘束鸾鳳耳。
以疾惡抵法,遷于炎方。
辭高堂而墜心,指絕國以搖恨。
天與水遠,雲連山長。
借光景于頃刻,開壺觞于洲渚。
黃鶴曉别,愁聞命子之聲;青楓螟色,盡是傷心之樹。
然自吳瞻秦,日見喜氣原阙。
上當攫玉弩,摧原作摧狼狐,洗清天地,雷雨必作。
冀白日回原阙照,丹心可明。
巴陵半道,坐見還吳之棹。
令雪解而松柏振色,氣和而蘭蕙開芳。
仆西登天門,望子于西江之上。
吾賢可流水其道,浮雲其身,通方大适,何往不可?何戚戚于路岐哉! 秋于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 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
及長,南遊雲夢,覽七澤之壯觀。
酒隐安陸,蹉跎十年。
初,嘉興季父谪長沙西還,時途拜見,預飲林下。
耑乃稚子,嬉遊在傍。
今來有成,郁負秀氣。
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舊,破涕為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
長山橫蹙,九江卻轉。
瀑布天落,半與銀河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