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雅與俗

關燈
在笑聲裡,大家緩緩地走向李狗子的辦事處。

    這辦事處就是遠遠看到的三層樓的洋房,彎曲在山崗子下面的水泥馬路,直達到這洋樓的牆下。

    亞雄道:&ldquo有些日子不來,這裡改了許多樣子。

    看這樣子,我們不必下坡,坐着人力車,也可以到達這裡了。

    &rdquo李狗子笑道:就是為了有這條馬路,我們才在這裡設辦公室。

    下坡子呢,那倒不去管他,上坡子的話,可以由大門裡面坐了汽車出來,那就便當多了。

    &rdquo老太爺道:&ldquo那麼,貴公司就在這幢洋樓裡了。

    &rdquo他微笑道:&ldquo單在表面上來看,這總可以說得過去吧?&rdquo他說着這話胸脯挺了起來,臉上微微地笑着,充分的表現出他的得意。

     就在這時,有兩個穿灰布中山服的漢子,搶步迎了來,垂了兩手站在路邊。

    等一行人到了面前,他們深深地一鞠躬。

    李狗子正着臉色問道:&ldquo都預備好了沒有?&rdquo其中一個很鄭重而又和軟的答着:&ldquo已經預備好了。

    &rdquo李狗子道:&ldquo先去教他們泡上幾杯好茶。

    &rdquo回頭又向另一個人道:&ldquo向陶先生那裡拿錢去,到大街上買一點好水果來。

    &rdquo吩咐完畢,他在前引路。

    到了那洋樓的大門口,側身站在一邊,笑道:&ldquo請樓上坐吧。

    樓下是職員們的辦事地點,回頭自然要請老太爺指導指導。

    &rdquo區老先生嘴裡和他謙虛,心裡也就在想着,到底是受了一番金銀氣的熏陶,到了這公司門口,他也就是一番經理的排場和口吻了。

     于是以區老先生為首,大家踏着鋪了繩毯的梯子,走上了二層樓。

    早有一位穿着西裝的朋友站在一間房門口,面帶笑容,點頭引進。

    這裡是兩套大沙發和烏漆茶桌構成的小客廳。

    這自也不足為奇。

    所可注意的,就是這裡牆壁上也挂着字畫。

    正壁上一幅米派的水墨煙雨圖,落着&ldquo仙松先生雅正&rdquo的上款。

    旁邊有一副五言對聯,乃是唐詩&ldquo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rdquo。

    另外左壁上配了一張橫條幅,草書寫着,&ldquo有酒時學仙,無酒時學佛&rdquo。

    上款都寫着&ldquo仙松先生雅玩&rdquo。

    此外是兩幅小油畫,無法落款,挂在旁邊。

    但是木框子上都用松濤箋裁了小紙條,貼在上面,楷書寫着&ldquo仙松先生雅存&rdquo。

     區家父子都是讀書人,而對于李狗子之出身,又知道得那樣徹底。

    對于這字畫上的稱頌,不能不在賞觀之下,發生着一種反感。

    老先生是個君子人,他不能有什麼喜怒形于色。

    亞雄亞英看到這字畫上的字,就覺得這是個絕大的嘲笑。

    李狗子這種人,周身無一根雅的毫毛,那都不去管他,他根本不認識三個大字,&ldquo雅正&rdquo&ldquo雅玩&rdquo&ldquo雅存&rdquo是從何說起。

    于是兄弟兩人,各各微笑了一笑。

     李狗子見他們未曾坐下,先賞觀了一番字畫,便也迎上前來指着那&ldquo明月松間照&rdquo的一副對聯道:&ldquo這裡面嵌了一個字,挂在我家裡,倒是很合适的,你看那字寫得多好。

    據說,這是用明朝的古墨寫的,所以字寫得那樣黑。

    如今宣紙也貴的不得了,比布的價錢還貴。

    &rdquo 老先生笑道:&ldquo這是你拿紙托人寫的呢,還是人家寫好了送你的呢?&rdquo李狗子說道:&ldquo都是人家送的。

    送的字畫很多,畫我是不懂。

    人家說這幾幅畫,都是名家畫的,我就挑選了挂在這裡。

    這對聯和橫條,是我自己的主意,拿來挂的,因為對聯裡面有一個&lsquo松&rsquo字,橫條裡面有個&lsquo仙&rsquo字,恰好把我的号都用在裡面了。

    老先生,你明天替我寫一副字,把&lsquo李萬有&rsquo這三個字,都嵌在裡面,好不好?&rdquo 老太爺笑道:&ldquo我根本不會寫大字。

    &rdquo李狗子回轉頭來向亞雄道:&ldquo那麼大先生和我寫一副對聯吧。

    &rdquo亞雄笑道:&ldquo我也不會寫字。

    &rdquo李狗子笑道:&ldquo這我就不相信,大先生在機關裡,天天辦公事,怎麼不會寫字呢。

    亞雄笑道:&ldquo寫公事是寫公事,寫對聯是寫對聯,那根本是兩件事。

    你若要&lsquo等因奉此&rsquo的東西,我當然可以代勞。

    &rdquo李狗子道:&ldquo為什麼不要呢,你寫一張給我作紀念,也是好的呀。

    我就挂在這客廳裡。

    &rdquo 亞雄聽他這樣說了,倒不好怎樣答複。

    寫一張公事稿子給他吧,決無此理;說不給他寫吧,自己是答應在先了。

    正苦于不知怎樣置詞,一個穿灰布制服的茶房,将搪瓷托盤送着現泡的三蓋碗茶來了。

    李狗子點了頭笑道:&ldquo老先生請用茶,這是我們生意上有人從浙江帶來的真龍井,後方不容易得着的。

    &rdquo區老太爺借了這個喝茶機會,着實的誇贊了一陣好茶,打斷了他們談論字畫的這一段雅評。

     就在這時,有三個人在客室門口站了一站。

    李狗子起身道:&ldquo來,來,來,我給三位介紹。

    這是區老先生,是我的老師,人家可是老教育家呀。

    這是老先生的大師兄二師兄,都是知識分子。

    &rdquo區老太爺覺得在他口裡說出來的&ldquo教育家&rdquo與&ldquo知識分子&rdquo這類名詞,都生硬得很,然而人家這都是善意的恭維,就讓他叫了一聲&ldquo老師&rdquo,在人家盛情招待之下,還有什麼法子否認不成。

    于是起身相迎,伸出手來和這三人握手。

    其中一位是穿川綢絲棉袍子的,年紀約莫有五十上下,尖削的臉兒,嘴上有點小胡子。

    其他兩位,都穿着西裝。

    介紹之下,穿長衣的是文書主任易伯同,穿西裝的是會計主任屈大德與營業主任範國發。

    賓主坐定。

     李狗子又把區老先生的身份介紹一番,因道:&ldquo老先生在北京當了多年大學教授,到了南京又作了多年中學校長。

    他的學生,比孔老夫子三千弟子還要多好幾倍呢!在南京我就和老先生住在一條街上,熟的不得了。

    他們家裡的書,你猜有多少,堆滿了兩間屋子。

    那古書有一尺多長一本,字比銅錢還大,那些書都是上千年的,還有許多外國書,英文、美文、法國文、比利時國文都有&hellip&hellip&rdquo 亞雄在一旁聽到,覺得不能再讓他說下去了,便笑道:&ldquo李經理還是這樣喜歡開玩笑。

    &rdquo易伯同微笑了一笑。

    李狗子原是在沙發上側了身子坐着的,這就把胸脯挺着,坐得端正起來,面孔也正着,好像他充分的表示着他絕對尊師重道。

    因微微地點了一個頭道:&ldquo大先生,我不開玩笑,像老先生這樣的人,讀過那樣多的書,慢說在這大後方重慶,就是全國也找不出幾個來。

    &rdquo區老太爺笑道:&ldquo論讀書呢,也許我讀得不算十分少。

    可是讀了書不明世故,那不過是個書呆子而已。

    如今跑海防跑香港的大商家,誰是讀了多少書的。

    &rdquo 那易伯同在茶幾上紙煙聽子裡,取了一支煙,銜在嘴角,劃着火柴吸了。

    他手持煙卷,慢吞吞噴出口煙來,點頭道:&ldquo老先生這話一針見血。

    這個年月,讀書識字的人,最為無用。

    無論什麼問題來到當前,自己先須考慮考慮,是不是與自己身份有關。

    老實說一句,如今可以發橫财的事,哪一件又會是無傷讀書人身份的。

    唉!我們生當今之世,隻好與雞鹜争食了。

    &rdquo他這些話雖是平常的一般憤慨語,可是他當了這位不識字的老闆說是&ldquo與雞鹜争食&rdquo,便顯着這不是罵他主人,也是罵他主人了。

    區老先生便從中一笑,把他的話攔住道:&ldquo就一般的來說,易先生的話是對的。

    隻是&lsquo十步之内,必有芳草&rsquo。

    我們也不可這樣一概抹煞。

    古今多少英雄豪傑,都是不識字的。

    西晉那個石崇,是最有名的富戶了,而且也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可是他為人依然一文不值。

    &rdquo易伯同雖知道石崇是一個有名的古人,然而他在什麼朝代,又有這一些什麼故事,卻不大十分清楚。

    老先生這樣說了,便連連的應了幾個&ldquo是&rdquo字。

     李狗子對于區老先生的話,雖不明白,但是所說的大意自己是知道的,無非是替不識字的人辯護,便笑道:&ldquo我雖然識字沒有幾個,可是對于知識分子我一向是很敬重的。

    現在的知識分子确是清苦,可是将來抗戰結束了,國家還有大大借重的地方。

    你看重慶,不是有個考試院嗎?如今還在打仗,國家忙不過來,戰事将來平定了,考試院一開考,讀書的人又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rdquo屈大德插嘴道:&ldquo不,考試院現在也考的。

    前幾個月,我有一個朋友就去考過文官考試,據說考中了就可以做縣長。

    &rdquo李狗子笑道:&ldquo你看,我們究竟是生意人,國家開考,我們也不曉得,戲台上做知縣的人,都是兩榜進士,如今的博士,大概就是考試院考的吧?可以做縣長了。

    &rdquo 老太爺本想對于現時的考試制度解釋一番,可是那樣說着,形容得李狗子越發沒有知識,更顯得這位文書主任說&ldquo與雞鹜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