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四路大軍東拚西湊 連番惡耗兵敗将亡
關燈
小
中
大
起來也有背地裡罵鳥軍師的,過了幾天,各路探馬陸續報到,說道:“北路上有一支明朝人馬沿太子河正向清河城進發。
東路上也有一支人馬,從寬甸進發。
西路上一支人馬,從渾河一帶荒僻小徑而來。
獨有南路上這一支軍,從開原鐵嶺方面,晝夜兼程,搖旗呐喊而來。
” 英明皇帝便問範軍師,這四路人馬來得何意。
範文程沉吟了一會,說道:“清河城一路敵兵直攻盛京,雖是十分緊要。
但是那路途崎岖,行軍十分遲緩,目下盛京決不有礙。
那東路上的人馬,原是打算攻我軍的背後,但是我們前鋒一旦得勝,那東路的過兵,不戰自退了至于南路,似乎來得很兇,看他虛張聲勢,決不是主要軍隊,不過設下的疑陣,誘我們向南走去。
他卻用全力直撲我後陣。
那時我們腹背受敵,東北兩路的敵軍,便直搗盛京。
如今我們不要中他的計,隻用五百名兵士,在南路上險要所在,纏住了他,在樹林深處多插旗幟,他自然不敢前進。
陛下親統八旗大軍,直攻撫順,這一路是明朝的主力軍,西路一破,三路人馬,都不戰自降矣。
” 範文程說話時候,許多貝勒大臣圍着他,靜靜地聽到這裡,各人才佩服他的真知灼見皇帝也依着他的計劃,留下五百人馬對付南來敵軍,拔一千人馬,抵當寬甸方面的敵軍,自己領着全軍,兼程向西到了界凡山,紮下營頭,築起堡壘來。
這時明将杜松和劉遇節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等,帶領三萬人馬,依然是各守原房,毫無動靜。
杜松一性一情魯莽,等得不耐煩,便帶了一萬人馬,渡河讨戰。
吩咐劉遇節緊守山營。
那英明皇帝見明兵已渡過河來便留下兩旗兵士,在界凡山等待敵軍。
自己卻帶了五萬大軍,從蘇子河上流,悄悄地渡過去。
這時劉遇節奉了将令,在薩爾浒山上,緊守着營盤。
老營河岸,并無兵丁看守,誰知那建州兵馬,已是偷渡過河,到了半夜,兵士們正在山上做他的好夢,忽然一聲呐喊,那建州兵漫山遍野搶上山岡來,劉遇節夢中驚醒。
跳上馬沖下山去。
見敵兵擎着火把,八路進攻,看看抵敵不住,帶了一萬多人馬,往那沒有火光的地方逃去。
可憐夜色昏沉,不辨道路,他手下多半是江南兵,更不知方向,霎時間撞在敵軍裡的也有,撞在叢莽中不得脫身的也有,翻在陷坑裡遭人馬踐踏死的也有,弄得片甲不留。
劉遇節也死在亂軍之中。
杜松聽了這個消息,知道薩爾浒山的大營全軍覆沒,慌得手足無措,悄悄地退回渾河右岸,人馬才渡得一半,便有建州兵攔住截擊。
吓得明兵大喊大哭。
一半落在水裡,一半死在刀下杜松料定此番一性一命難保,便和部将王宣趙夢麟兩人,舞動槍刀,殺他幾個,一鼓上前建州兵被他三人殺死也不少,一瞥眼,王宣趙夢麟被扈爾漢殺死在馬下,杜松直奔扈爾漢不得防一箭射過來,穿在他咽喉,也跌下馬來死了。
南路的明将馬林,行軍到尚間岸,得了杜松敗耗,便停止前進,深掘壕溝,嚴陣自守分派潘宋顔自領一軍,在西面三裡外斐芬駐紮,互為犄角。
英明皇帝命大貝勒帶領一萬鐵騎,直一逼一尚間岸,另遣四貝勒帶着一支人馬。
繞過馬林的背後,等到大貝勒和馬林開了仗四貝勒便從他背後沖殺過來。
擾亂他陣腳。
馬林兵士腹背受敵,不戰而逃。
那建州兵追一陣,殺一陣。
明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一齊陣亡。
隻有馬林逃得一性一命。
落荒而走。
大貝勒和四貝勒看看明兵已被他殺盡。
兩軍合在一起轉向斐芬山攻打潘宗顔。
那斐芬山勢十分險惡潘宗顔又是一員勇将,打了十幾日,建州兵死得不少。
看看明兵陣腳,還是兀立不動。
扈爾漢暗想硬攻必難取勝,便帶了一千名校刀手,向山後小路,繞過敵營背後,發一聲喊,殺進營去。
明兵大亂起來。
山下的兵,見了山上敵軍,亂了陣腳,争先冒死上前,潘宗顔指揮着兵士,用炮火猛打下去。
直到建州兵占住山頂。
明知大勢已去,無可挽救,依然橫刀躍馬,左沖右突,等到筋疲力竭,方才力戰陣亡。
這時馬林一支人馬,又是全軍覆沒了。
那葉赫部本來和明朝約定會師,他走到開原中古城,聽得明朝兵敗,吓得偃旗息鼓,悄悄地逃回本部去。
這時建州兵已破了明朝二路兵馬。
範文程便說,請陛下快快回軍,防守盛京要緊。
英明皇帝便收集八旗兵隊,回軍到固勒班暫駐。
打聽得明總兵劉挺、李如柏兩支兵馬,由董鄂虎欄兩路進攻兵,已離盛京不遠英明皇帝便拜扈爾漢為先鋒,先帶一千人馬,晝夜兼程,回去保護盛京。
第二天,又打發二貝勒帶本部人馬二千名接應。
皇帝親統大軍,随後趕來,禦駕回到盛京。
城中大小臣工一齊出城跪接。
到得宮裡,烏拉氏吩咐備辦筵席,慶賀凱旋。
正是:馬上歸來三日醉宮中同慶六龍回不知英明皇帝回宮後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東路上也有一支人馬,從寬甸進發。
西路上一支人馬,從渾河一帶荒僻小徑而來。
獨有南路上這一支軍,從開原鐵嶺方面,晝夜兼程,搖旗呐喊而來。
” 英明皇帝便問範軍師,這四路人馬來得何意。
範文程沉吟了一會,說道:“清河城一路敵兵直攻盛京,雖是十分緊要。
但是那路途崎岖,行軍十分遲緩,目下盛京決不有礙。
那東路上的人馬,原是打算攻我軍的背後,但是我們前鋒一旦得勝,那東路的過兵,不戰自退了至于南路,似乎來得很兇,看他虛張聲勢,決不是主要軍隊,不過設下的疑陣,誘我們向南走去。
他卻用全力直撲我後陣。
那時我們腹背受敵,東北兩路的敵軍,便直搗盛京。
如今我們不要中他的計,隻用五百名兵士,在南路上險要所在,纏住了他,在樹林深處多插旗幟,他自然不敢前進。
陛下親統八旗大軍,直攻撫順,這一路是明朝的主力軍,西路一破,三路人馬,都不戰自降矣。
” 範文程說話時候,許多貝勒大臣圍着他,靜靜地聽到這裡,各人才佩服他的真知灼見皇帝也依着他的計劃,留下五百人馬對付南來敵軍,拔一千人馬,抵當寬甸方面的敵軍,自己領着全軍,兼程向西到了界凡山,紮下營頭,築起堡壘來。
這時明将杜松和劉遇節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等,帶領三萬人馬,依然是各守原房,毫無動靜。
杜松一性一情魯莽,等得不耐煩,便帶了一萬人馬,渡河讨戰。
吩咐劉遇節緊守山營。
那英明皇帝見明兵已渡過河來便留下兩旗兵士,在界凡山等待敵軍。
自己卻帶了五萬大軍,從蘇子河上流,悄悄地渡過去。
這時劉遇節奉了将令,在薩爾浒山上,緊守着營盤。
老營河岸,并無兵丁看守,誰知那建州兵馬,已是偷渡過河,到了半夜,兵士們正在山上做他的好夢,忽然一聲呐喊,那建州兵漫山遍野搶上山岡來,劉遇節夢中驚醒。
跳上馬沖下山去。
見敵兵擎着火把,八路進攻,看看抵敵不住,帶了一萬多人馬,往那沒有火光的地方逃去。
可憐夜色昏沉,不辨道路,他手下多半是江南兵,更不知方向,霎時間撞在敵軍裡的也有,撞在叢莽中不得脫身的也有,翻在陷坑裡遭人馬踐踏死的也有,弄得片甲不留。
劉遇節也死在亂軍之中。
杜松聽了這個消息,知道薩爾浒山的大營全軍覆沒,慌得手足無措,悄悄地退回渾河右岸,人馬才渡得一半,便有建州兵攔住截擊。
吓得明兵大喊大哭。
一半落在水裡,一半死在刀下杜松料定此番一性一命難保,便和部将王宣趙夢麟兩人,舞動槍刀,殺他幾個,一鼓上前建州兵被他三人殺死也不少,一瞥眼,王宣趙夢麟被扈爾漢殺死在馬下,杜松直奔扈爾漢不得防一箭射過來,穿在他咽喉,也跌下馬來死了。
南路的明将馬林,行軍到尚間岸,得了杜松敗耗,便停止前進,深掘壕溝,嚴陣自守分派潘宋顔自領一軍,在西面三裡外斐芬駐紮,互為犄角。
英明皇帝命大貝勒帶領一萬鐵騎,直一逼一尚間岸,另遣四貝勒帶着一支人馬。
繞過馬林的背後,等到大貝勒和馬林開了仗四貝勒便從他背後沖殺過來。
擾亂他陣腳。
馬林兵士腹背受敵,不戰而逃。
那建州兵追一陣,殺一陣。
明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一齊陣亡。
隻有馬林逃得一性一命。
落荒而走。
大貝勒和四貝勒看看明兵已被他殺盡。
兩軍合在一起轉向斐芬山攻打潘宗顔。
那斐芬山勢十分險惡潘宗顔又是一員勇将,打了十幾日,建州兵死得不少。
看看明兵陣腳,還是兀立不動。
扈爾漢暗想硬攻必難取勝,便帶了一千名校刀手,向山後小路,繞過敵營背後,發一聲喊,殺進營去。
明兵大亂起來。
山下的兵,見了山上敵軍,亂了陣腳,争先冒死上前,潘宗顔指揮着兵士,用炮火猛打下去。
直到建州兵占住山頂。
明知大勢已去,無可挽救,依然橫刀躍馬,左沖右突,等到筋疲力竭,方才力戰陣亡。
這時馬林一支人馬,又是全軍覆沒了。
那葉赫部本來和明朝約定會師,他走到開原中古城,聽得明朝兵敗,吓得偃旗息鼓,悄悄地逃回本部去。
這時建州兵已破了明朝二路兵馬。
範文程便說,請陛下快快回軍,防守盛京要緊。
英明皇帝便收集八旗兵隊,回軍到固勒班暫駐。
打聽得明總兵劉挺、李如柏兩支兵馬,由董鄂虎欄兩路進攻兵,已離盛京不遠英明皇帝便拜扈爾漢為先鋒,先帶一千人馬,晝夜兼程,回去保護盛京。
第二天,又打發二貝勒帶本部人馬二千名接應。
皇帝親統大軍,随後趕來,禦駕回到盛京。
城中大小臣工一齊出城跪接。
到得宮裡,烏拉氏吩咐備辦筵席,慶賀凱旋。
正是:馬上歸來三日醉宮中同慶六龍回不知英明皇帝回宮後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