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八旗創制開國稱尊 七恨告天興兵尋釁
關燈
小
中
大
帝傳谕諸卿且退,待聯與法師計議妥善,自有調遣諸卿之處。
到了第二日宮裡傳出旨來,宣召老法師幹祿打兒罕囊素進宮去,商議軍國大事。
這位老法師,從西藏步行到滿洲地方,道行高深,說法玄妙,英明皇帝十分敬重他,特地替他建造一所極宏壯的喇嘛寺,遇有疑難的事,都去請教他。
當下英明皇帝和老法師談了許多時候,越發有了主意。
老法師選定四月十四日這一天為出師的日子。
到了這日,英明皇帝降下一道谕旨,派皇四子皇太極監國。
親自擺駕出城,調齊八旗人馬,在大校場聽點。
皇帝周身戎裝,騎着一匹高大的黑馬,選了二萬一精一兵,帶着去太廟行禮。
那班随征貝勒和文武大臣,都上前行過禮,轉身出去,整頓隊伍。
立時旌幟蔽日,槍戟如林,浩浩蕩蕩殺奔撫順關來。
大軍過界凡山,先鋒軍幹捉住一個漢人,押解到大營帳裡來。
英明皇帝親自審問,向那人上下一打量,見他長着一部短發,面貌到也清秀,一望便知道是一個讀書種一子。
英明皇帝平日最一愛一讀書人的,便吩咐解去他身上的縛束,又賞他坐下,細細地盤問了一番。
那漢人答道:“下臣姓範名文程字憲鬥,是宋朝範文正公仲淹之後,自幼博覽群書上解天文,下知地理,隻因屢次上書明廷,未蒙錄用,落拓一生,漂泊到此,又見黃光貫月,知道滿洲出了真主。
因此不避艱險,來見陛下,陛下倘有知人之明,下臣當竭畢生能力,上輔聖明。
” 英明皇帝聽了他這一番話,心中大喜,當下便對他說道:“朕與明朝有七大恨事,其餘小怨且不用說,先生既有意來此,總該明白朕的心事。
” 範文程聽了,便請過紙筆,立刻做成一篇七恨的文告道: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一恨也;明雖起釁,我尚好修,設碑勒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其縱者讵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于明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偷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甯使臣綢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使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诟詈,肄行陵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一黨一之,脅我還其國,己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略,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
豈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更遠乎。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得恚怨于我也。
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起釁,惟我是眷。
今明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
欺陵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謹告。
範文程寫成了這篇文告,由阿敦巴克什額爾尼譯成滿文,高聲誦讀一遍。
英明皇帝贊許他道:“範先生真是朕心腹之臣。
” 當下便拜他做軍師,随營參贊。
英明皇帝稱他做範先生,各貝勒大臣均稱他做先生,滿朝文武都是十分敬重。
這時大隊人馬,已到古勒,紮下營盤,當晚在廣場上,擺下香案馬步。
八旗兵丁四面密密層層圍定,英明皇帝帶着貝勒大臣,文武百官踱出帳來,向空中一齊跪倒,行過三跪九叩首的禮。
範文程捧着七恨告文向着上天,高聲誦讀,便在當地豎一起一杆龍旗,四面樂聲齊起,算是禱告天地。
第二天皇帝坐上将台,發下号令:大軍分作兩路,左翼四旗兵,取東州馬根單二地,皇帝和諸貝勒,帶着右翼四旗兵,八旗護軍,取哀順關,一聲号炮,拔寨起營,右翼四旗,到了幹渾鄂谟一帶曠野地方,駐下軍隊,範文程進帳去見了皇帝,奏道:“臣仰觀天象,不久便有大雨,大軍駐在平原,恐有困水之虞,此去西南有一座高山,名叫福金嶺頗可以安插人馬,望陛下立刻下令,移軍山上去。
” 皇帝依了他的話,下令立刻拔營前進。
那兵隊走至半路,雨點已連珠似地下來,待到上山紮住營寨,外面雨勢猶如移山倒海一般。
皇帝歎道:“範先生真神人也。
” 誰知這一場雨,一連下了十多天,兀自不肯住點,從山上望下去,那平原上變成了一片大湖,把這一座山四面圍住,好似大海中的一個孤島。
皇帝悶住中軍帳裡,心中十分焦急,看看不能進兵,便和範文程商議。
範文程說道:“陛下且再耐着兩天,便當放晴。
” 果然第二天晚上,濕雲四散,天上推出一輪皓月來,天甫微明,登程出發,大軍迤逦行去。
到第三天,遠遠望見前面隐隐約約的露出一帶城池來,便是撫順城了。
皇帝便下令把人馬散開,在撫順關前橫着,足足有一百裡多長,正是:一聲鼙鼓喧天日八面威風動地時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到了第二日宮裡傳出旨來,宣召老法師幹祿打兒罕囊素進宮去,商議軍國大事。
這位老法師,從西藏步行到滿洲地方,道行高深,說法玄妙,英明皇帝十分敬重他,特地替他建造一所極宏壯的喇嘛寺,遇有疑難的事,都去請教他。
當下英明皇帝和老法師談了許多時候,越發有了主意。
老法師選定四月十四日這一天為出師的日子。
到了這日,英明皇帝降下一道谕旨,派皇四子皇太極監國。
親自擺駕出城,調齊八旗人馬,在大校場聽點。
皇帝周身戎裝,騎着一匹高大的黑馬,選了二萬一精一兵,帶着去太廟行禮。
那班随征貝勒和文武大臣,都上前行過禮,轉身出去,整頓隊伍。
立時旌幟蔽日,槍戟如林,浩浩蕩蕩殺奔撫順關來。
大軍過界凡山,先鋒軍幹捉住一個漢人,押解到大營帳裡來。
英明皇帝親自審問,向那人上下一打量,見他長着一部短發,面貌到也清秀,一望便知道是一個讀書種一子。
英明皇帝平日最一愛一讀書人的,便吩咐解去他身上的縛束,又賞他坐下,細細地盤問了一番。
那漢人答道:“下臣姓範名文程字憲鬥,是宋朝範文正公仲淹之後,自幼博覽群書上解天文,下知地理,隻因屢次上書明廷,未蒙錄用,落拓一生,漂泊到此,又見黃光貫月,知道滿洲出了真主。
因此不避艱險,來見陛下,陛下倘有知人之明,下臣當竭畢生能力,上輔聖明。
” 英明皇帝聽了他這一番話,心中大喜,當下便對他說道:“朕與明朝有七大恨事,其餘小怨且不用說,先生既有意來此,總該明白朕的心事。
” 範文程聽了,便請過紙筆,立刻做成一篇七恨的文告道: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一恨也;明雖起釁,我尚好修,設碑勒誓,凡滿漢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其縱者讵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于明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偷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甯使臣綢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使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谷,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诟詈,肄行陵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一黨一之,脅我還其國,己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略,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
豈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更遠乎。
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得恚怨于我也。
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起釁,惟我是眷。
今明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
欺陵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謹告。
範文程寫成了這篇文告,由阿敦巴克什額爾尼譯成滿文,高聲誦讀一遍。
英明皇帝贊許他道:“範先生真是朕心腹之臣。
” 當下便拜他做軍師,随營參贊。
英明皇帝稱他做範先生,各貝勒大臣均稱他做先生,滿朝文武都是十分敬重。
這時大隊人馬,已到古勒,紮下營盤,當晚在廣場上,擺下香案馬步。
八旗兵丁四面密密層層圍定,英明皇帝帶着貝勒大臣,文武百官踱出帳來,向空中一齊跪倒,行過三跪九叩首的禮。
範文程捧着七恨告文向着上天,高聲誦讀,便在當地豎一起一杆龍旗,四面樂聲齊起,算是禱告天地。
第二天皇帝坐上将台,發下号令:大軍分作兩路,左翼四旗兵,取東州馬根單二地,皇帝和諸貝勒,帶着右翼四旗兵,八旗護軍,取哀順關,一聲号炮,拔寨起營,右翼四旗,到了幹渾鄂谟一帶曠野地方,駐下軍隊,範文程進帳去見了皇帝,奏道:“臣仰觀天象,不久便有大雨,大軍駐在平原,恐有困水之虞,此去西南有一座高山,名叫福金嶺頗可以安插人馬,望陛下立刻下令,移軍山上去。
” 皇帝依了他的話,下令立刻拔營前進。
那兵隊走至半路,雨點已連珠似地下來,待到上山紮住營寨,外面雨勢猶如移山倒海一般。
皇帝歎道:“範先生真神人也。
” 誰知這一場雨,一連下了十多天,兀自不肯住點,從山上望下去,那平原上變成了一片大湖,把這一座山四面圍住,好似大海中的一個孤島。
皇帝悶住中軍帳裡,心中十分焦急,看看不能進兵,便和範文程商議。
範文程說道:“陛下且再耐着兩天,便當放晴。
” 果然第二天晚上,濕雲四散,天上推出一輪皓月來,天甫微明,登程出發,大軍迤逦行去。
到第三天,遠遠望見前面隐隐約約的露出一帶城池來,便是撫順城了。
皇帝便下令把人馬散開,在撫順關前橫着,足足有一百裡多長,正是:一聲鼙鼓喧天日八面威風動地時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