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八旗創制開國稱尊 七恨告天興兵尋釁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努爾哈赤回到盛京之後,深恨布揚古,時時懷着報仇的志意。
無奈這葉赫,偏倚仗着明朝做他的靠山,明朝又和他格外要好,時常出來幫護着他。
俗語說得好:不入虎一穴一焉得虎子。
欲滅葉,不如先打明朝,欲打明朝,還須補充實力。
從此天天在府中,和那文武百官,商量改變兵制,定出一個八旗的制度來。
滿洲兵制原有黃色白色藍色紅色四旗。
所有兵隊,都是拿旗色來分别的。
如今又把别的顔色,鑲在旗邊上,稱做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共是八旗。
那武官分牛錄額真、甲喇喀真、固山額真、梅勒額真四等。
每一牛錄,手下領三百名兵丁;每一甲喇,又領着五個牛錄;每一固山,又領五個甲喇;每個固山手下,又管着兩個梅勒。
出兵的時候,地面寬闊,便把八旗的兵,排成一條橫線,地面狹窄,便排成一條直線,不能亂走的。
到打仗時候,便把穿堅甲拿長槍快刀的兵,充前鋒;穿輕甲拿弓箭的兵,走在後面。
另外又有一隊騎兵,在步兵前後照看着。
努爾哈赤編成了兵制,分給各大将,日日一操一演,一面叫額爾德尼巴克什,和噶蓋紮爾克齊兩人,仿着蒙古字音,造出滿洲文字來。
這時建州管轄的地方,比從前大了幾倍。
除去開原附近以南,遼河以北,連山機附近通鳳凰城一帶外,凡是南北滿洲廣闊肥一美的平原都在努爾哈赤一人掌握之中,便是那朝鮮的北部,也被他占據了。
講到他的兵力,單是蘇子河谷一帶,已有一精一兵八萬。
明朝人有一句俗話,說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 這幾年努爾哈赤的行動,人人注目,無不知道他是一個有大志的人。
這個消息傳到明朝宰相葉向高耳朵裡,不覺吓了一跳,當下提起筆來,寫上一本。
說道:竊念今日邊疆之事,惟以建州夷最為可患,其事勢必至叛亂。
而今日九邊空虛,惟遼左為最甚。
李化龍謂臣曰:此酋一動,勢必不支,遼一陽一一鎮,将拱手而授之虜。
即發兵救援,亦非所及,且該鎮糧食罄竭,救援之兵,何所仰給。
若非反戈内向,必相率而投于虜天下之事,将大壞而不可收拾。
臣聞其言,寝不安席,食不下咽,伏希講備禦之方,為要這時明朝神宗皇帝當國,見了奏章,也不禁提心吊膽,忙請兵部尚書進宮,吩咐他趕速多添兵馬,把守關隘。
那兵部尚書領了旨,立刻打發頗廷相去充遼一陽一副将,蒲世芳去當海州參将,帶兵一萬,駐紮在撫順遼一陽一兩處。
這時廣甯總兵張承蔭,和廣甯巡撫李維翰,也接到兵部的加急文書,叫他們随時留心察看建州情形,報告消息。
這一番弄得明朝的内外臣工,邊疆大吏,手忙腳亂,這正是明萬曆四十四年的時候。
努爾哈赤看看各事都已準備得八九,便和文武百僚,商量背明自立的事體。
大衆極力勸進,限日建造各處宮殿,籌備即位大典。
足足忙了幾個月,至大殿造成,由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爾古泰四貝勒皇太極,和八旗許多貝勒,帶領各文武大臣,站在殿前,按着八旗的前後,立在兩旁,努爾哈赤全身披挂坐上殿來。
禮官喝聲行禮,那班貝勒大臣,帶着文武官員,一齊跪下,行着三跪九叩首的禮。
滿殿上隻聽得袍挂靴腳的響聲,帶着那朝珠微微磕碰的聲音,大家磕下頭去的時候,努爾哈赤在寶座上望下去,但見滿地的翎一毛一,根根倒豎着,好似一座菜園心中便說不出的一陣快樂。
行禮已畢,那領着八旗的八個大臣,出班來跪在當地,兩手高捧着表章,當有侍衛阿敦巴克什額爾德尼下來,接過去,搶上幾步,在禦前跪倒,高聲朗讀表文,稱努爾哈赤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英明皇帝聽罷,走下寶座來,當天燒着三炷香,告過天,又帶着合殿官員行過三跪九叩首的禮。
禮畢複歸寶座,傳下旨來,建立大清國号,改年号為天命元年。
從此努爾哈赤便是大清開國的太祖高皇帝了。
到了天命三年正月,有一天黎明的時候,英明皇帝從一床一上起來,準備坐朝,推窗一望,見那天邊挂着一個淡淡的明月,有一道黃氣,從東邊起來,橫遮着月光,有二尺多闊,四丈多長,不禁哈哈大笑,說道:“這是明朝的氣數完了,我清國氣數旺盛的預兆呢。
” 那烏拉氏也站在他身後,一同看着,便問道:“陛下這句話可有什麼憑據。
” 英明皇帝說道:“你不看見麼,那一輪明月不是明朝嗎,這月光黯淡,不是它衰亡的預兆嗎!東邊這一道黃氣壓住了它,不是我清國去滅明朝的預兆嗎?” 烏拉氏聽了這番話心下恍然大悟,忙趴在地下連呼萬歲。
英明皇帝把她扶起,一面快快披挂齊全踱出殿去。
那文武百官朝觐已畢,英明皇帝便把方才看見的天象,說出來,說是天意已定,卿等不必遲疑,朕計已決,今歲必伐明矣。
殿下一班武将,聽說皇帝要去伐明,快活得他們個個摩拳擦掌,便有三位固山額真,出班奏請皇帝調整。
皇
無奈這葉赫,偏倚仗着明朝做他的靠山,明朝又和他格外要好,時常出來幫護着他。
俗語說得好:不入虎一穴一焉得虎子。
欲滅葉,不如先打明朝,欲打明朝,還須補充實力。
從此天天在府中,和那文武百官,商量改變兵制,定出一個八旗的制度來。
滿洲兵制原有黃色白色藍色紅色四旗。
所有兵隊,都是拿旗色來分别的。
如今又把别的顔色,鑲在旗邊上,稱做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共是八旗。
那武官分牛錄額真、甲喇喀真、固山額真、梅勒額真四等。
每一牛錄,手下領三百名兵丁;每一甲喇,又領着五個牛錄;每一固山,又領五個甲喇;每個固山手下,又管着兩個梅勒。
出兵的時候,地面寬闊,便把八旗的兵,排成一條橫線,地面狹窄,便排成一條直線,不能亂走的。
到打仗時候,便把穿堅甲拿長槍快刀的兵,充前鋒;穿輕甲拿弓箭的兵,走在後面。
另外又有一隊騎兵,在步兵前後照看着。
努爾哈赤編成了兵制,分給各大将,日日一操一演,一面叫額爾德尼巴克什,和噶蓋紮爾克齊兩人,仿着蒙古字音,造出滿洲文字來。
這時建州管轄的地方,比從前大了幾倍。
除去開原附近以南,遼河以北,連山機附近通鳳凰城一帶外,凡是南北滿洲廣闊肥一美的平原都在努爾哈赤一人掌握之中,便是那朝鮮的北部,也被他占據了。
講到他的兵力,單是蘇子河谷一帶,已有一精一兵八萬。
明朝人有一句俗話,說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 這幾年努爾哈赤的行動,人人注目,無不知道他是一個有大志的人。
這個消息傳到明朝宰相葉向高耳朵裡,不覺吓了一跳,當下提起筆來,寫上一本。
說道:竊念今日邊疆之事,惟以建州夷最為可患,其事勢必至叛亂。
而今日九邊空虛,惟遼左為最甚。
李化龍謂臣曰:此酋一動,勢必不支,遼一陽一一鎮,将拱手而授之虜。
即發兵救援,亦非所及,且該鎮糧食罄竭,救援之兵,何所仰給。
若非反戈内向,必相率而投于虜天下之事,将大壞而不可收拾。
臣聞其言,寝不安席,食不下咽,伏希講備禦之方,為要這時明朝神宗皇帝當國,見了奏章,也不禁提心吊膽,忙請兵部
那兵部尚書領了旨,立刻打發頗廷相去充遼一陽一副将,蒲世芳去當海州參将,帶兵一萬,駐紮在撫順遼一陽一兩處。
這時廣甯總兵張承蔭,和廣甯巡撫李維翰,也接到兵部的加急文書,叫他們随時留心察看建州情形,報告消息。
這一番弄得明朝的内外臣工,邊疆大吏,手忙腳亂,這正是明萬曆四十四年的時候。
努爾哈赤看看各事都已準備得八九,便和文武百僚,商量背明自立的事體。
大衆極力勸進,限日建造各處宮殿,籌備即位大典。
足足忙了幾個月,至大殿造成,由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爾古泰四貝勒皇太極,和八旗許多貝勒,帶領各文武大臣,站在殿前,按着八旗的前後,立在兩旁,努爾哈赤全身披挂坐上殿來。
禮官喝聲行禮,那班貝勒大臣,帶着文武官員,一齊跪下,行着三跪九叩首的禮。
滿殿上隻聽得袍挂靴腳的響聲,帶着那朝珠微微磕碰的聲音,大家磕下頭去的時候,努爾哈赤在寶座上望下去,但見滿地的翎一毛一,根根倒豎着,好似一座菜園心中便說不出的一陣快樂。
行禮已畢,那領着八旗的八個大臣,出班來跪在當地,兩手高捧着表章,當有侍衛阿敦巴克什額爾德尼下來,接過去,搶上幾步,在禦前跪倒,高聲朗讀表文,稱努爾哈赤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英明皇帝聽罷,走下寶座來,當天燒着三炷香,告過天,又帶着合殿官員行過三跪九叩首的禮。
禮畢複歸寶座,傳下旨來,建立大清國号,改年号為天命元年。
從此努爾哈赤便是大清開國的太祖高皇帝了。
到了天命三年正月,有一天黎明的時候,英明皇帝從一床一上起來,準備坐朝,推窗一望,見那天邊挂着一個淡淡的明月,有一道黃氣,從東邊起來,橫遮着月光,有二尺多闊,四丈多長,不禁哈哈大笑,說道:“這是明朝的氣數完了,我清國氣數旺盛的預兆呢。
” 那烏拉氏也站在他身後,一同看着,便問道:“陛下這句話可有什麼憑據。
” 英明皇帝說道:“你不看見麼,那一輪明月不是明朝嗎,這月光黯淡,不是它衰亡的預兆嗎!東邊這一道黃氣壓住了它,不是我清國去滅明朝的預兆嗎?” 烏拉氏聽了這番話心下恍然大悟,忙趴在地下連呼萬歲。
英明皇帝把她扶起,一面快快披挂齊全踱出殿去。
那文武百官朝觐已畢,英明皇帝便把方才看見的天象,說出來,說是天意已定,卿等不必遲疑,朕計已決,今歲必伐明矣。
殿下一班武将,聽說皇帝要去伐明,快活得他們個個摩拳擦掌,便有三位固山額真,出班奏請皇帝調整。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