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雪秋倡義于饒平
四月餘醜餘通起義于黃岡
四月陳純林旺起義于惠州七女湖
五月徐錫麟反正于安慶
七月黃和順起義于欽州防城
九月許某倡義于惠州油尾
十月孫逸仙黃興等起義于鎮南關
戊申正月黃興起義于欽州馬笃山
三月王明堂起義于南河口
七月熊承基反正于安慶庚戌
二月倪映典反正于廣州辛亥
三月黃興起義于廣州
八月黎都督在武昌起義,大局遂成
◎陸鐘琦之溺壺
陸鐘琦,為人卞急。
其在江蘇藩司任内,與人論事,意見不合。
遽起向床下提溺壺擲來。
當時人有畏其勢力,不敢與較者。
辛亥山西事變之起,恐又以野蠻手段對付,緻遭殺害。
雖然滿洲忠臣如陸鐘琦輩,已如晨星之寥落矣。
(《钏影樓叢話》) ◎盛宣懷之腿 辛亥盛杏荪在津日,有人饋以火腿一對。
謂是“宣威雲腿”,而其人誤書為“宣懷雲腿”。
盛見之大怒,對來使曰:“老夫一雙腿,尚留以有用,不勞汝等饋送也。
”及盛事敗,即日倉猝出都,遁至青島。
人言此即宣懷腿之用處。
(《钏影樓叢話》) ◎傅女士脫網記 山陰傅文郁女士,于民國二年六月間,在天津因被警察廳長楊以德君,照會法工部局,在大安棧被逮。
法巡官以楊君無确實證據,拘留四日,未允交案,旋即釋放。
楊以德君複在西報宣布傅文郁種種罪狀,冀再逮捕無效。
然京津偵探,視為奇貨。
四出蹤迹,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
女士因斷發,恐為偵探注意。
出必以白巾蒙首,護其假發。
自出法工部局,赴某醫院養病後,又移居一友人家。
有女偵探與之對門,故行動不能自由。
外間複有不能生擒即謀暗殺之風說。
正在危急之際,适廉南湖君過津。
聞知此事,即電芝瑛女士,寓書京友,請命于軍政執法總長陸朗齋。
乞網開一面,挈之南下,入校求學。
陸諾之,并給發護照,以利遄行。
因于六月二十七号,搭“景星”輪船,遵海而南。
法工部局長,親送上船,勉以至懇切之詞。
并介紹使見船主,語以種種防護方法,以免暗殺。
蓋當時各輪船火車中皆常駐有秘密偵探也。
三十号下午後六時,“景星”到埠。
廉君與傅女士雇坐馬車,直達曹家渡小萬柳堂。
不料複有同船而來之偵探,亦坐馬車追蹤而至。
停車曹渡,向小萬柳堂左右鄰居,詳詢主人姓名職業而去。
事為芝瑛女士所知,當即據實報告。
京畿軍政執法總長,茲覓得吳女士函稿兩通、陸總長給發之護照、傅女士書一通及楊以得君之通告等。
彙錄于後,以供衆覽。
吳芝瑛與了瞑書(請商陸朗齋接傅文郁赴滬事),瞑先生執事,敬啟者:山陰女子傅文郁,年少氣盛。
好于會場妄論時事,緻觸當事之忌。
聞有因案被逮之說,芝瑛見報紙所載雲雲,頗為痛心。
芝瑛與傅文郁,素未識面。
不審報紙雲雲,究竟有無其事。
然而傅文郁,即一狂妄女子,熱心之過則有之,而其力足為亂,不免視女子之能力太大。
誣以與某某通函,同謀暗殺,又不免小題大做。
此必有自命福爾摩斯者,以為奇貨可居,遂不免借題發揮耳。
有此三不免,而傅文郁之生命危矣。
芝瑛素持人道主義,将使不平者,盡歸于平。
拟派人至京,接傅文郁南來,入校讀書。
勿以狂妄取禍,公為朗齋先生至友,幸代弱女子請命。
原其熱心過度,還以自由,俾得遂其向學之志。
自茲以往,傅文郁倘有擾亂治安之事,芝瑛可以身家性命保之,請以此書為證可也。
肅懇敬候興居,尚希鑒察。
吳芝瑛謹啟。
六月十二日。
陸總長給發護照(法字第三十五号)京畿軍政執法總長兼統京衛軍陸,為填給護照事,照得本處。
今派廉惠卿帶同女學生傅文郁,赴上海調查事件。
合行給發護照,以利遄行。
為此照仰該員收執。
凡遇關津渡卡,一體驗明放行,毋得留難阻滞,緻幹查究。
該員亦不得借端多事,以及挾帶私貨,自取罪戾。
切切須至護照者,右照給廉惠卿收執。
中華民國二年六月十九日本執法總長行吳芝瑛與陸朗齋書(報告傅文郁到滬事)朗齋先生執事:昨外子歸,備述盛意,至可感荷。
傅女士來滬,即下榻曹渡。
縱談一夕,芝瑛信其為光明磊落人也。
正在暑假中,暫令與三小女同窗修學,傅君亦怡然不欲預聞塵事矣。
知辱垂注,并以附聞。
芝瑛病久腕弱,昨支床強起,勉成小聯。
己付裝池,容帶呈。
借留紀念如何,惟鑒照不備。
吳芝瑛謹啟。
七月二日。
傅文郁與法工部局長書。
貴局長先生大鑒:文郁以言論獲罪,承先生主持人道,還我自由。
臨别時又蒙親見船主,殷勤啟請,示以種種防護方法。
文郁感激過分,不知所以為詞也。
一路托庇平安(局長臨别學華語曰“一路平安”)。
于六月三十号下午六點鐘,“景星”輪船到滬,在虹口怡和碼頭登岸。
即雇坐馬車,與廉先生同至極司非而路三十六号,小萬柳堂别墅内。
吳芝瑛夫人掃榻以待,相見極歡。
從此出水火而登衽席。
廉吳兩先生,愛護維持,情同手足。
文郁在此,魂夢俱适,幾忘惘惘出門之苦。
又得與兩先生研究學業,獲益無窮。
天氣稍涼,将往貴國巴黎留學。
異日能稍有所成就,于吾國社會上有所效力,皆先生之所賜也。
專肅鳴謝,敬頌萬福。
不盡凄凄,傅文郁謹啟。
七月二号。
楊以德之通告(傳觀鐵血會證據)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君,對于秘密鐵血會女子傅文郁一案,當時曾函請各機關,各舉代表一人,到廳會議。
并将該女子一切證據函件,及同行女子二十人之像片,與衆傳觀。
并發出通告,略謂除本廳長遴派偵探,嚴密查拿外,務請諸君凡家有青年子弟者,互相告戒。
須知彼等以推倒政府為宗旨,罪大惡極,法所難宥。
萬勿被其聯絡,緻遭噬臍之禍雲雲。
泣群按傅女士,一妙齡弱女子。
嘗登演壇,妄論時政,緻遭逮捕。
幸遇法工部局長,及廉南湖吳芝瑛兩先生之義俠,主持人道,營救而出。
否則恐玉碎香消,不複人世矣。
編者記此,不禁為文郁慶,又不禁代文郁感謝法工部局長及兩孟梁也。
◎金陵半月記 此記為蘇庵先生之傑作,乃本當時目睹事實之傭婦所傳述者。
其血影啼聲,栩栩然宛在耳目間。
以南朝繁華之都會,作野蠻武人,施展淫威之尾闾地。
嗚呼!其三百年前之所謂江陰揚州等處之屠戮,竟複見于今日共和時代之金陵,可謂慘甚。
先生此記,一若代石頭矶畔之怨魂恨魄作冤詞狀,以伸其憤郁不平之氣者。
噫嘻!亦有心人哉。
曆史上盛稱形勝地,則戰禍必較酷。
争點所在,不能免也。
昔人謂關中經漢唐□世之亂,地氣已盡,遂爾蕭索。
其後燕薊北平起而代之,所以然者,甯非為兵禍劇烈故欤。
東南半壁,則武漢上遊戰争先著。
而金陵龍蟠虎踞,據為都會者,往往而是。
永樂靖難,瓜蔓傳抄,弘光南都,滿兵屠戮。
數十年前之太平軍,一旦覆巢破卵,斬伐芟夷,如草木焉。
嗟乎!雖有仁人傷心劫運而已矣。
彼其時流離呼搶,淫虜剽掠,直随慘霧愁雲。
殘花敗葉,付之無情風雨以去。
居無幾何,已不能道其詳。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不過因種族感情之惡,留此一斑。
實則血幕刑場,武人已視為慣例,豈獨建虜之性使然耶。
革命聲高,諸州響應。
石頭城雖遭小劫,旋辟臨時政府之新天地。
亦雲幸矣,曾不再稔。
變起阋牆,忽成滔天之禍。
維時白下居人,或狃于意想之文明法制,視置帥如奕棋,眉睫之間殺機頓烈。
可憐一片秦淮月,照見城頭烏夜啼。
于是而永樂弘光太平之浩劫,複見于白門秋柳間。
不才雖伏處滬濱,驚心鼙鼓。
忽有傭婦自金陵來者,雲:“奔命圍城中十有七日,瀕死者屢。
卒全無謂之殘生,而盛年伉俪之主公,不免蟲沙與猿鶴。
”語次泛瀾,悲而叩之。
婦娓娓道,覺當時慘酷情狀曆曆見,腦海瀾翻,萬怪湧現。
異哉!恤緯之嫠,乃等道旁之王孫,載筆從之,不減荊駝逸史也。
傭婦曰:予本蘇台某鄉人。
受傭滄浪亭邊顧姓,巨室也。
然稍稍中落,止一孀主婦。
曙後星孤獨鐘憐愛,故名愛珠,讀書某女校。
予蠢人,不能狀其秀慧,但聞同侪私贊曰“一朵能行白牡丹”也,予傭後匝歲。
人雲書已讀畢,有冰人來議出閣事。
予大喜,一則好女宜早得佳婿;一則主家有事,予獲醉飽,且多得犒賞錢也。
荏苒春風,佳期果近。
而婿家在南京,始議送愛珠往。
主婦憐愛珠幼稚,挽冰人商之婿,欲令就婚。
如入贅禮,往返再四,婿始允諾。
及期,主家陳設之華贍,及賓客儀衛之盛、鼓樂之喧阗、服飾之豐美,予生平耳所未聞、目所未睹也。
婿貌清秀,年可二十許。
記得往歲随人觀劇,台上小生甚美,婿狀頗似。
予私心竊為小娘幸。
是日,予掌收發器具皿物,栗碌無片刻暇。
欲一窺愛珠作何狀态,不可得也。
但聞庭中兩使者互語,雲:“婿兄在都督府中作某官,勢頗顯赫,婿在學堂中任教習,都督且親過其門拜谒焉。
”又雲:“婿性極和平,初本不酷待下人。
及革命後,常言今日共和民國,當一律平等,爾等勿複稱老爺大人。
”又雲:“現今官僚尚有倚勢吓人者,婿辄恨恨曰‘吾得志必鏟除此輩’。
其兄或勸之略存上下階級,辄笑而不應。
故此等主人,實為難得。
”旁一使者忽攙言曰:“爾等但言其長,未及其短。
彼雖寬待我輩,然借之取利則甚難。
一幹沒一閃铄,彼必斤斤申斥。
故校中工資而外,絕無他項可侵漁,反不及彼兄之仆,弄一手好錢也。
”正酬答時,忽堂上呼茶聲起,遂各就役。
既而事畢複叙,所談皆外間新聞,或雲暗殺,或雲黨争,或雲第二次革命。
奈何予不解彼等語意,木立竦聽而已。
婚事後約旬餘,婿将往南京,謀挈愛珠俱去。
主婦亦束裝與偕,予從之。
乘汽車甚迅利,僅五六小時間,雲已至下關,主婦及婿等占一馬車,予跌坐其後。
城中街衢寬平,絕似阊門外馳道。
須臾,抵婿宅,其家女眷殊衆。
予從主婦一一稱謂,幾有應接不暇之勢。
居數日,遊宴之處甚多。
主婦謂予曰:“吾将偕汝歸取家具。
此間花圃清幽,婿謂我不如久居此,我意亦願于此避暑也。
”予唯唯。
從之返蘇,約月餘,複至南京。
自此予亦幾為南京之傭婦矣。
一日忽有遠客至,問克民歸乎。
克民者,婿名也。
時予适在庭中浣衣,答以在校中未歸。
客因言請見太太,予知此客必親故。
急報于婿母,母問姓名,客自言秦姓。
母驚曰:“渠豈從浔陽來者耶?”予約略憶問答語,果自九江來者。
母曰:“然則吾家龍官至矣,請渠入内寝便。
”須臾,予導秦生入。
甫及席,即縱聲曰:“母知贛省大變乎?”母錯愕曰:“奈何?”曰:“某日宣告獨立,以兵戎相見矣。
”母曰:“城内何如?”曰:“尚有秩序,第經濟大恐慌。
戰事日亟,烽火逼眉睫,一日不可安居。
”母曰:“嫂氏何如?”曰:“南旋矣,今暫居滬。
”母曰:“盍來此間?”秦生愀然曰:“母以此邦為樂土耶?”母曰:“固無恙也。
”秦生曰:“克民殊愦愦,宗敏固戀一官。
渠亦甘殉臯比耶,奈何樂此燕幕。
”母惶恐問:“何以知之?”秦生附母耳細語不可聞,既而母色有異,搖手戒勿語。
顧命羅酒食款待之,比晚婿歸談宴甚歡,殊不及日間事。
予心不能忘,私語主婦。
主婦謂婿悉外間事,苟有變誼無隐秘理,勿喋喋為人憎惡也。
予服主人有雅量,遂不複言。
越三日,秦生去。
是晚,婿歸言事起矣。
都督模棱何益,留守虎虎有生氣,獨不能慰瘡痍。
輿論不無傾側,伯兄情急,不将為蟬蛻計,恐有後患。
奈何一家聞之,皆歎惋。
是夕,主婦忽有懼色,與金謀歸計。
事且定,愛珠泣曰:“母乃敝屣我乎?”主婦心動,謂之曰:“盍勸婿俱東。
”愛泣曰:“婢戀兄公,必不肯降心相從也。
克民固孝,無可複言。
”主婦曰:“然則何如?”愛珠曰:“姑守旬日,徐謀于婿。
”主婦乃止,顧予自此注意探訪。
維時予聞二人以上偶語,必往竊聽,意其與戰事有關。
且何謂“獨立”,言人人殊,殆非予輩女傭所得與聞。
偶出門诹詢,所答絕可怪。
一人雲:“噫!叛亂也。
吾輩不去,一旦大兵至,玉石俱焚矣。
”又一人雲:“革命文明盛事也,獨立共和先聲也。
且人心歸向,讨乎其所不得不讨,何疑之有?”予雖不解文語,而略悟詞意,何反覆矛盾若此。
小婢語予曰:“大主公新任軍師。
披八卦衣,搖白羽扇,如孔明唱空城計故事,好看煞人。
”予铮铮詈:“小婢饒舌,何處得此讕語,侮弄主公。
”小婢掀鼻曰:“媪何知,主公昨宵載寶歸,燦燦者朱提數百笏。
謝家姆語我主公新升軍師,何謂讕語侮弄也?不日,汝家姑爺亦升二軍師矣。
”予力啐之,小婢狂笑跳去。
予偶告主婦,愛珠适在座,因語母曰:“夫君固言之,兄公意助革軍,且某偉人引為心腹。
顧其事艱險,夫君頗不願相從,行将挈我輩東遷矣。
特以财政權,我兄公交涉尚未就緒耳。
”主婦聞言,太息而已。
無何所謂大主公者,忽匿居室中數日。
凡客來問訊,俱答以往吳門。
予輩竊竊疑議,渠作此狡狯,殆所謂神出鬼沒耶。
一日,天暑酷烈。
予方敷簟竹籬下,以待主婦乘涼。
蓋平日主婦浴罷,必徙倚此間,晚飧後始歸寝。
是夕,待久不至。
予怪而探之,則主婦方與愛珠俱坐,垂淚沾臆。
婿斜倚藤床,憂容可掬。
予心滋駭,顧又勿敢問,潛步掩入。
主婦絕不覺也,遂悄然立其側,睨視壁上有革軍光複南京圖。
圖中文明裝束之軍士,各攜槍炮前驅,攻奪天保城。
其後又有一隊垂髫白面之兵,則女國民軍也。
城中多藍衣鑲邊曳辮者,奔走道路,逦迤不絕。
殆戰敗而逃者,兵後一督陣之軍官,不知為誰。
但見纓帽翎頂,黃褂皂靴,望而知為滿清一知兵大員。
惜餘女流既無經驗,又不識字,徒對畫神往而已。
予登視良久,主婦忽大聲呼餘,餘恍如夢覺,急回身就詢,主婦以茶壺付予,曰:“速瀹茗來。
”予唯唯趨出。
方抵爐畔,忽聞炮聲隆隆。
庖人與小厮皆躍起曰:“城南兵變矣。
”餘問:“何謂兵變?”庖人與予同鄉,且性敦笃。
聞予驚詢,特口講指畫,語予曰:“第一次都督遁走後,第二次都督才登位,第三次都督又來争奪矣。
” 予不解所謂,但聞都督都督不絕,意謂都督必系土匪領袖也。
大聲曰:“要官兵何用,管不了都督耶?”庖人與小厮皆失笑。
餘知語有誤,不覺羞甚。
庖人笑曰:“此等新名詞,毋怪爾鄉間人不知也。
都督即南京城中最大之官。
今城中無主,故屢易其位,因此争端未已。
”予曰:“今果孰勝孰敗?”庖人曰:“今兵士索饷,互相決鬥,官軍尚未至也。
”予曰:“子不言都督即為官軍之元首乎?索饷争端,即在官軍中演出乎?”又雲:“官軍未至,何也?”庖人笑曰:“子且去休,恐不能一時明白矣。
”予性固執,必欲一詢其詳。
庖人沉吟良久曰:“譬如人家兄弟阋牆,諸弟争一玩物,相攻不止。
長兄外出,尚未歸也。
歸則其鬥不難立解矣。
”時水已沸,予乃瀹茗而行,且行且語曰:“長兄若不早來,此一群兄弟,不知鬧到何時方了。
”語未畢,槍炮聲高下砰訇,幾無息響。
方走入室。
聞愛珠作泣聲诘其夫曰:“然則獨立果取消耶?軍士果劫掠耶?兄公尚在幕府中耶?吾輩居此可保無恙耶?”婿颦蹙良久,若不能置答者。
久之,始微語曰:“予心碎矣。
” 中夜酷熱,不能成寐。
而槍聲四起,間以巨炮不絕如連珠,令人心折骨驚。
且時聞某處火起,某家被擊,某某中流彈死。
主婦及愛珠等皆繞行室中,或偃卧榻上,不複安寝。
予揮汗奔走探聽不少暇。
及晨,聞都督府中大變,有一軍官帶兵直入,欲縛都督而甘心焉。
或謂此軍官即官軍之指使,暗受大總統命令将來,此軍官即為都督無疑。
此時婿母大驚憂,蓋大主公方在都督府中數日未歸,吉兇靡定。
若為軍官指稱亂黨,則生命危矣。
婿方出探未歸,一家迷惘。
坐聽炮聲,覺自遠而近,咄咄逼人。
須臾,婿歸矣,怆急而語曰:“兄終不能越雷池一步,為某軍官所軟禁矣。
得有報效金五萬,可贖之歸,自由避難他适也。
吾意居此圍城中,必無良結果。
”母撫膺而起曰:“然則速往商會晤秦某舅,可得金如數也。
”婿果複出,至晚而大主公歸矣,陽陽若無事者曰:“贛皖未甯,滬浙方亟,某軍官豈能動我毫末哉?可惜五萬入貪狼橐,不然,吾将以此背城借一。
”語畢,尚有自矜意。
予等私贊其膽壯,顧其母語之曰:“若此紛争未已,必且遭巨劫。
子盍挈弟等避難滬上,庇外人宇下,豈不較勝此危城哉?”大主公聞此言,意殊不欲,頻撼其首曰:“吾送母及弟至滬,然後更來此。
何如?”母曰:“否否。
吾何愛于滬,子以為可留此,則留之矣。
克民亦非怯怯者,子勿複爾。
”大主公遂不語,克民亦勿聲。
母逡巡往佛堂焚香。
大主公起去,克民仍與主婦及愛珠商離城策,然終不能決。
是時槍炮聲日夜不絕。
鄰裡仆從往來告信者,離奇惝恍,如神龍掉尾,捉摸不定,又如飛天仙人,雖甚美麗,而不可近接。
蓋自庖人語予之日起,至此已十日。
絕不見所準備,且亦無調停法。
但見時有獨立告示,飛揚于秦淮河釣魚巷間,又時有取銷新聞,騰播于識字先生之口中而已。
此時有一至怪極奇之現象發現,則大主公絕迹不複歸,而其妻大奶奶與兒女等一夕不知去向也。
先是一老仆從大主公者,自外歸,家人争詢戰事。
彼大言曰:“是何妨?北軍不敢渡江,所麇集于紫金山一帶者,皆土匪乞丐耳。
不出三日,事必平。
爾等可勿慮。
”言已入見大奶奶。
既而大奶奶欣然深信其言,遂遍告同侪,俱額手稱慶。
因婿家第宅宏敞,與鄰裡隔絕,故不能常聞外間語言。
今得聞某仆敝帚之言,以為千金可享矣。
然此夕竟失大奶奶,婿母大痛,欲自出尋覓。
婿大驚,亟承命前往,至暮未歸。
炮聲如驚雷抽筍,急鼓催花,耳膜震悚無已。
約更餘,婿始歸,踉跄垂翅,面色灰土,謂其母及主婦曰:“事急矣。
外城已合圍,可速往某教堂女教士處避鋒火。
革軍失饷欲走,拟括上中人家産以充川資。
城南秩序已亂,不可久留也。
”母急問宗敏安在,宗敏者,大主公也。
克民攢眉以不知對。
既而一老人于于來,衣冠雖破爛而多絲織物,熠然有光,銜煙管呼吸不已,鼻架墨晶巨鏡,夷然曰:“倉皇何事?”克民告之故,老人曰:“子兄無足惜,彼為革黨所要挾,恐不免罹禍也。
子謹厚者,奈何亦複憧擾。
今官軍撻伐,上将己臨,轉瞬整旅入城,秋毫無犯。
吾昨親見谕帖,揭橥殆遍,藹然仁人之言。
爾等少安毋躁,以待官軍之撫循可耳。
”克民唯唯,蓋老人者,克民之叔父也。
自是婿母深信叔父言,不宜妄動,延頸企踵以盼官軍,不敢複言他計矣。
主婦頗思家,欲一探近耗,而蘇甯間電信郵筒俱絕,無可置喙。
愛珠日夜憂泣,主婦固不忍離,即欲離亦因城戒嚴,無可往處,乃與克民困守此間。
是夕,槍炮聲益烈。
破爛之叔父,複來言臨時都督已不知所往,官軍方入太平門,大隊踵至,戰事從此可息。
家人等皆色然喜,翻咎播遷者之多事。
是為民國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即舊曆七月三十日也。
予與少婢等仍焚香插地上,主婦坐視之,泫然曰:“祝地藏佛普佑,明日勿聞炮聲也。
”予亦從之誦佛号。
惟愛珠踯躅園中,與克民論時事,不屑作此迷信事耳。
旭日如火,秋暑未退,此九月一日之晨,即予腦中所印之八月一日,所謂官軍克複南京之第一紀念日也。
予以市小食出門,斜見東門角有紅旗招,市人遙指相謂曰:“此官軍入城也。
”蓋婿家在城中央石壩街之後,入城之兵已至中央,則為時必有頃矣。
正望時,忽砰訇一聲,道旁售油炸餅者大呼仆地,血湧如泉,衆皆披靡相謂曰:“速避流彈,速避流彈!”予聞之,膽幾裂,舍命狂奔。
至家,喘息僅屬,正欲語主婦以狀,忽庖人踉跄來曰:“吾方入市市蔬肉,豈知市門皆虛掩。
藍衣曳辮之兵,叫嚣う突,有如狂醉。
衆驚匿鼠竄,則兵皆擎槍而舞,持梃以逐。
所攜衣具錢物,辄宛轉棄地,兵拾之不盡,笑語嘩然。
不棄者為所擊,或擒而ㄏ之,訊所有不答亦被擊,累累就死。
吾知為兵所見,必無幸。
乃棄筐于地,急抄市後小徑走。
過一家門不閉,藍衣者方挾一婦人褫其衣,婦人哀号不聽褫,衣服頗麗,然鬟鬓已蓬松矣。
吾欲保全生命,不敢一視。
雖至家,心猶搏躍也。
”愛珠聞庖人語,急走出問曰:“子所雲殆已至三山街乎?”曰:“然。
”曰:“嘻!禍及矣。
”顧謂主婦曰:“夫君赴校視察,未返。
事已火急,吾輩不自謀,坐待魚肉耶?”乃急走告婿母,語未已而婿歸。
此時餘心雖惶急,乃注意腼察婿之狀态。
顔赤目瞪,額角汗津津,如中狂熱。
手一巾頻拭其面,且循其發,目四顧不知所矚,若有審量然者。
衣羽織西服,斑斑染塵垢,肩背及兩股尤多,望而可知曾經傾跌,且不僅一次。
發際亦沾蓬梗,殆已失其草帽。
入室時,唇輔翕張,如有急語。
忽睹其妻與母絮語,憬然變色,急斂其皇遽之狀。
強笑問母曰:“曾朝飧乎?”母聞其子聲,不暇緻答,但急問曰:“官軍劫市信然耶?抑革命軍敗退而然耶?”婿乃斂容對曰:“确系官軍。
但此時寇已急,無由詳告。
街東有教堂,官軍允為中立地,不入搜查,婦女避匿尤相宜。
兒與主教頗稔,速往速往。
得庇宇下,或免侮辱也。
”母曰:“固然。
但家無守者,器物不盡供抄掠耶?”婿曰:“擇其輕便者提攜之,他亦不暇顧矣。
”愛珠聞語,即捷步入房中,略摒擋要物。
主婦呼餘入,助力移箧數事,啟以鑰,取其中黃白钗钿及銀餅紙币,貯一小皮靶中。
又取新嫁衣之绮麗者,分貯兩藤箧。
此藤箧乃一月前婿從上海攜歸,予曾迎之門而為其提挾者也。
私念物有定主,設婿不攜歸者,一時安得此輕便具耶。
事已,婿命先送母及主婦愛珠出門。
瀕行時,議守内室者,時婿家有傭婦二婢。
一婢年及笄,少不更事,無任留守理;一傭婦張姓,常州人,年三十餘,尚恐少艾害事。
其一已老,雖能經營爨下,而重聽龍鐘,無應變才。
于是衆乃公舉及予,予甚驚駭,深願從主婦以去。
主婦亦遲回不忍舍,婿與愛珠同聲曰:“必以家務累潘媽,獨爾老成練達,最可信任,他人皆不及也。
潘媽幸勿辭,事後必有以報,決不食言。
”婿母頻言潘媽甚佳,主婦目視餘,不複作斷語,若待予自決者。
予忐忑再四,欲不遽允,而婿及愛珠挾懇摯之詞,哀戚之色,可憐達于極點,迫人至無可奈何之境。
予思孑然一身,幸無子女夫婦累,主婦遇我厚,愛珠尤予所憐,犧牲此身何足惜?乃慨然曰:“予願效忠主人,無所不可。
但偌大第宅,付托一婦人可乎?”婿曰:“否,否,潘媽,爾第守其内,外則有楊升王福二人。
予日間
其在江蘇藩司任内,與人論事,意見不合。
遽起向床下提溺壺擲來。
當時人有畏其勢力,不敢與較者。
辛亥山西事變之起,恐又以野蠻手段對付,緻遭殺害。
雖然滿洲忠臣如陸鐘琦輩,已如晨星之寥落矣。
(《钏影樓叢話》) ◎盛宣懷之腿 辛亥盛杏荪在津日,有人饋以火腿一對。
謂是“宣威雲腿”,而其人誤書為“宣懷雲腿”。
盛見之大怒,對來使曰:“老夫一雙腿,尚留以有用,不勞汝等饋送也。
”及盛事敗,即日倉猝出都,遁至青島。
人言此即宣懷腿之用處。
(《钏影樓叢話》) ◎傅女士脫網記 山陰傅文郁女士,于民國二年六月間,在天津因被警察廳長楊以德君,照會法工部局,在大安棧被逮。
法巡官以楊君無确實證據,拘留四日,未允交案,旋即釋放。
楊以德君複在西報宣布傅文郁種種罪狀,冀再逮捕無效。
然京津偵探,視為奇貨。
四出蹤迹,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
女士因斷發,恐為偵探注意。
出必以白巾蒙首,護其假發。
自出法工部局,赴某醫院養病後,又移居一友人家。
有女偵探與之對門,故行動不能自由。
外間複有不能生擒即謀暗殺之風說。
正在危急之際,适廉南湖君過津。
聞知此事,即電芝瑛女士,寓書京友,請命于軍政執法總長陸朗齋。
乞網開一面,挈之南下,入校求學。
陸諾之,并給發護照,以利遄行。
因于六月二十七号,搭“景星”輪船,遵海而南。
法工部局長,親送上船,勉以至懇切之詞。
并介紹使見船主,語以種種防護方法,以免暗殺。
蓋當時各輪船火車中皆常駐有秘密偵探也。
三十号下午後六時,“景星”到埠。
廉君與傅女士雇坐馬車,直達曹家渡小萬柳堂。
不料複有同船而來之偵探,亦坐馬車追蹤而至。
停車曹渡,向小萬柳堂左右鄰居,詳詢主人姓名職業而去。
事為芝瑛女士所知,當即據實報告。
京畿軍政執法總長,茲覓得吳女士函稿兩通、陸總長給發之護照、傅女士書一通及楊以得君之通告等。
彙錄于後,以供衆覽。
吳芝瑛與了瞑書(請商陸朗齋接傅文郁赴滬事),瞑先生執事,敬啟者:山陰女子傅文郁,年少氣盛。
好于會場妄論時事,緻觸當事之忌。
聞有因案被逮之說,芝瑛見報紙所載雲雲,頗為痛心。
芝瑛與傅文郁,素未識面。
不審報紙雲雲,究竟有無其事。
然而傅文郁,即一狂妄女子,熱心之過則有之,而其力足為亂,不免視女子之能力太大。
誣以與某某通函,同謀暗殺,又不免小題大做。
此必有自命福爾摩斯者,以為奇貨可居,遂不免借題發揮耳。
有此三不免,而傅文郁之生命危矣。
芝瑛素持人道主義,将使不平者,盡歸于平。
拟派人至京,接傅文郁南來,入校讀書。
勿以狂妄取禍,公為朗齋先生至友,幸代弱女子請命。
原其熱心過度,還以自由,俾得遂其向學之志。
自茲以往,傅文郁倘有擾亂治安之事,芝瑛可以身家性命保之,請以此書為證可也。
肅懇敬候興居,尚希鑒察。
吳芝瑛謹啟。
六月十二日。
陸總長給發護照(法字第三十五号)京畿軍政執法總長兼統京衛軍陸,為填給護照事,照得本處。
今派廉惠卿帶同女學生傅文郁,赴上海調查事件。
合行給發護照,以利遄行。
為此照仰該員收執。
凡遇關津渡卡,一體驗明放行,毋得留難阻滞,緻幹查究。
該員亦不得借端多事,以及挾帶私貨,自取罪戾。
切切須至護照者,右照給廉惠卿收執。
中華民國二年六月十九日本執法總長行吳芝瑛與陸朗齋書(報告傅文郁到滬事)朗齋先生執事:昨外子歸,備述盛意,至可感荷。
傅女士來滬,即下榻曹渡。
縱談一夕,芝瑛信其為光明磊落人也。
正在暑假中,暫令與三小女同窗修學,傅君亦怡然不欲預聞塵事矣。
知辱垂注,并以附聞。
芝瑛病久腕弱,昨支床強起,勉成小聯。
己付裝池,容帶呈。
借留紀念如何,惟鑒照不備。
吳芝瑛謹啟。
七月二日。
傅文郁與法工部局長書。
貴局長先生大鑒:文郁以言論獲罪,承先生主持人道,還我自由。
臨别時又蒙親見船主,殷勤啟請,示以種種防護方法。
文郁感激過分,不知所以為詞也。
一路托庇平安(局長臨别學華語曰“一路平安”)。
于六月三十号下午六點鐘,“景星”輪船到滬,在虹口怡和碼頭登岸。
即雇坐馬車,與廉先生同至極司非而路三十六号,小萬柳堂别墅内。
吳芝瑛夫人掃榻以待,相見極歡。
從此出水火而登衽席。
廉吳兩先生,愛護維持,情同手足。
文郁在此,魂夢俱适,幾忘惘惘出門之苦。
又得與兩先生研究學業,獲益無窮。
天氣稍涼,将往貴國巴黎留學。
異日能稍有所成就,于吾國社會上有所效力,皆先生之所賜也。
專肅鳴謝,敬頌萬福。
不盡凄凄,傅文郁謹啟。
七月二号。
楊以德之通告(傳觀鐵血會證據)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君,對于秘密鐵血會女子傅文郁一案,當時曾函請各機關,各舉代表一人,到廳會議。
并将該女子一切證據函件,及同行女子二十人之像片,與衆傳觀。
并發出通告,略謂除本廳長遴派偵探,嚴密查拿外,務請諸君凡家有青年子弟者,互相告戒。
須知彼等以推倒政府為宗旨,罪大惡極,法所難宥。
萬勿被其聯絡,緻遭噬臍之禍雲雲。
泣群按傅女士,一妙齡弱女子。
嘗登演壇,妄論時政,緻遭逮捕。
幸遇法工部局長,及廉南湖吳芝瑛兩先生之義俠,主持人道,營救而出。
否則恐玉碎香消,不複人世矣。
編者記此,不禁為文郁慶,又不禁代文郁感謝法工部局長及兩孟梁也。
◎金陵半月記 此記為蘇庵先生之傑作,乃本當時目睹事實之傭婦所傳述者。
其血影啼聲,栩栩然宛在耳目間。
以南朝繁華之都會,作野蠻武人,施展淫威之尾闾地。
嗚呼!其三百年前之所謂江陰揚州等處之屠戮,竟複見于今日共和時代之金陵,可謂慘甚。
先生此記,一若代石頭矶畔之怨魂恨魄作冤詞狀,以伸其憤郁不平之氣者。
噫嘻!亦有心人哉。
曆史上盛稱形勝地,則戰禍必較酷。
争點所在,不能免也。
昔人謂關中經漢唐□世之亂,地氣已盡,遂爾蕭索。
其後燕薊北平起而代之,所以然者,甯非為兵禍劇烈故欤。
東南半壁,則武漢上遊戰争先著。
而金陵龍蟠虎踞,據為都會者,往往而是。
永樂靖難,瓜蔓傳抄,弘光南都,滿兵屠戮。
數十年前之太平軍,一旦覆巢破卵,斬伐芟夷,如草木焉。
嗟乎!雖有仁人傷心劫運而已矣。
彼其時流離呼搶,淫虜剽掠,直随慘霧愁雲。
殘花敗葉,付之無情風雨以去。
居無幾何,已不能道其詳。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不過因種族感情之惡,留此一斑。
實則血幕刑場,武人已視為慣例,豈獨建虜之性使然耶。
革命聲高,諸州響應。
石頭城雖遭小劫,旋辟臨時政府之新天地。
亦雲幸矣,曾不再稔。
變起阋牆,忽成滔天之禍。
維時白下居人,或狃于意想之文明法制,視置帥如奕棋,眉睫之間殺機頓烈。
可憐一片秦淮月,照見城頭烏夜啼。
于是而永樂弘光太平之浩劫,複見于白門秋柳間。
不才雖伏處滬濱,驚心鼙鼓。
忽有傭婦自金陵來者,雲:“奔命圍城中十有七日,瀕死者屢。
卒全無謂之殘生,而盛年伉俪之主公,不免蟲沙與猿鶴。
”語次泛瀾,悲而叩之。
婦娓娓道,覺當時慘酷情狀曆曆見,腦海瀾翻,萬怪湧現。
異哉!恤緯之嫠,乃等道旁之王孫,載筆從之,不減荊駝逸史也。
傭婦曰:予本蘇台某鄉人。
受傭滄浪亭邊顧姓,巨室也。
然稍稍中落,止一孀主婦。
曙後星孤獨鐘憐愛,故名愛珠,讀書某女校。
予蠢人,不能狀其秀慧,但聞同侪私贊曰“一朵能行白牡丹”也,予傭後匝歲。
人雲書已讀畢,有冰人來議出閣事。
予大喜,一則好女宜早得佳婿;一則主家有事,予獲醉飽,且多得犒賞錢也。
荏苒春風,佳期果近。
而婿家在南京,始議送愛珠往。
主婦憐愛珠幼稚,挽冰人商之婿,欲令就婚。
如入贅禮,往返再四,婿始允諾。
及期,主家陳設之華贍,及賓客儀衛之盛、鼓樂之喧阗、服飾之豐美,予生平耳所未聞、目所未睹也。
婿貌清秀,年可二十許。
記得往歲随人觀劇,台上小生甚美,婿狀頗似。
予私心竊為小娘幸。
是日,予掌收發器具皿物,栗碌無片刻暇。
欲一窺愛珠作何狀态,不可得也。
但聞庭中兩使者互語,雲:“婿兄在都督府中作某官,勢頗顯赫,婿在學堂中任教習,都督且親過其門拜谒焉。
”又雲:“婿性極和平,初本不酷待下人。
及革命後,常言今日共和民國,當一律平等,爾等勿複稱老爺大人。
”又雲:“現今官僚尚有倚勢吓人者,婿辄恨恨曰‘吾得志必鏟除此輩’。
其兄或勸之略存上下階級,辄笑而不應。
故此等主人,實為難得。
”旁一使者忽攙言曰:“爾等但言其長,未及其短。
彼雖寬待我輩,然借之取利則甚難。
一幹沒一閃铄,彼必斤斤申斥。
故校中工資而外,絕無他項可侵漁,反不及彼兄之仆,弄一手好錢也。
”正酬答時,忽堂上呼茶聲起,遂各就役。
既而事畢複叙,所談皆外間新聞,或雲暗殺,或雲黨争,或雲第二次革命。
奈何予不解彼等語意,木立竦聽而已。
婚事後約旬餘,婿将往南京,謀挈愛珠俱去。
主婦亦束裝與偕,予從之。
乘汽車甚迅利,僅五六小時間,雲已至下關,主婦及婿等占一馬車,予跌坐其後。
城中街衢寬平,絕似阊門外馳道。
須臾,抵婿宅,其家女眷殊衆。
予從主婦一一稱謂,幾有應接不暇之勢。
居數日,遊宴之處甚多。
主婦謂予曰:“吾将偕汝歸取家具。
此間花圃清幽,婿謂我不如久居此,我意亦願于此避暑也。
”予唯唯。
從之返蘇,約月餘,複至南京。
自此予亦幾為南京之傭婦矣。
一日忽有遠客至,問克民歸乎。
克民者,婿名也。
時予适在庭中浣衣,答以在校中未歸。
客因言請見太太,予知此客必親故。
急報于婿母,母問姓名,客自言秦姓。
母驚曰:“渠豈從浔陽來者耶?”予約略憶問答語,果自九江來者。
母曰:“然則吾家龍官至矣,請渠入内寝便。
”須臾,予導秦生入。
甫及席,即縱聲曰:“母知贛省大變乎?”母錯愕曰:“奈何?”曰:“某日宣告獨立,以兵戎相見矣。
”母曰:“城内何如?”曰:“尚有秩序,第經濟大恐慌。
戰事日亟,烽火逼眉睫,一日不可安居。
”母曰:“嫂氏何如?”曰:“南旋矣,今暫居滬。
”母曰:“盍來此間?”秦生愀然曰:“母以此邦為樂土耶?”母曰:“固無恙也。
”秦生曰:“克民殊愦愦,宗敏固戀一官。
渠亦甘殉臯比耶,奈何樂此燕幕。
”母惶恐問:“何以知之?”秦生附母耳細語不可聞,既而母色有異,搖手戒勿語。
顧命羅酒食款待之,比晚婿歸談宴甚歡,殊不及日間事。
予心不能忘,私語主婦。
主婦謂婿悉外間事,苟有變誼無隐秘理,勿喋喋為人憎惡也。
予服主人有雅量,遂不複言。
越三日,秦生去。
是晚,婿歸言事起矣。
都督模棱何益,留守虎虎有生氣,獨不能慰瘡痍。
輿論不無傾側,伯兄情急,不将為蟬蛻計,恐有後患。
奈何一家聞之,皆歎惋。
是夕,主婦忽有懼色,與金謀歸計。
事且定,愛珠泣曰:“母乃敝屣我乎?”主婦心動,謂之曰:“盍勸婿俱東。
”愛泣曰:“婢戀兄公,必不肯降心相從也。
克民固孝,無可複言。
”主婦曰:“然則何如?”愛珠曰:“姑守旬日,徐謀于婿。
”主婦乃止,顧予自此注意探訪。
維時予聞二人以上偶語,必往竊聽,意其與戰事有關。
且何謂“獨立”,言人人殊,殆非予輩女傭所得與聞。
偶出門诹詢,所答絕可怪。
一人雲:“噫!叛亂也。
吾輩不去,一旦大兵至,玉石俱焚矣。
”又一人雲:“革命文明盛事也,獨立共和先聲也。
且人心歸向,讨乎其所不得不讨,何疑之有?”予雖不解文語,而略悟詞意,何反覆矛盾若此。
小婢語予曰:“大主公新任軍師。
披八卦衣,搖白羽扇,如孔明唱空城計故事,好看煞人。
”予铮铮詈:“小婢饒舌,何處得此讕語,侮弄主公。
”小婢掀鼻曰:“媪何知,主公昨宵載寶歸,燦燦者朱提數百笏。
謝家姆語我主公新升軍師,何謂讕語侮弄也?不日,汝家姑爺亦升二軍師矣。
”予力啐之,小婢狂笑跳去。
予偶告主婦,愛珠适在座,因語母曰:“夫君固言之,兄公意助革軍,且某偉人引為心腹。
顧其事艱險,夫君頗不願相從,行将挈我輩東遷矣。
特以财政權,我兄公交涉尚未就緒耳。
”主婦聞言,太息而已。
無何所謂大主公者,忽匿居室中數日。
凡客來問訊,俱答以往吳門。
予輩竊竊疑議,渠作此狡狯,殆所謂神出鬼沒耶。
一日,天暑酷烈。
予方敷簟竹籬下,以待主婦乘涼。
蓋平日主婦浴罷,必徙倚此間,晚飧後始歸寝。
是夕,待久不至。
予怪而探之,則主婦方與愛珠俱坐,垂淚沾臆。
婿斜倚藤床,憂容可掬。
予心滋駭,顧又勿敢問,潛步掩入。
主婦絕不覺也,遂悄然立其側,睨視壁上有革軍光複南京圖。
圖中文明裝束之軍士,各攜槍炮前驅,攻奪天保城。
其後又有一隊垂髫白面之兵,則女國民軍也。
城中多藍衣鑲邊曳辮者,奔走道路,逦迤不絕。
殆戰敗而逃者,兵後一督陣之軍官,不知為誰。
但見纓帽翎頂,黃褂皂靴,望而知為滿清一知兵大員。
惜餘女流既無經驗,又不識字,徒對畫神往而已。
予登視良久,主婦忽大聲呼餘,餘恍如夢覺,急回身就詢,主婦以茶壺付予,曰:“速瀹茗來。
”予唯唯趨出。
方抵爐畔,忽聞炮聲隆隆。
庖人與小厮皆躍起曰:“城南兵變矣。
”餘問:“何謂兵變?”庖人與予同鄉,且性敦笃。
聞予驚詢,特口講指畫,語予曰:“第一次都督遁走後,第二次都督才登位,第三次都督又來争奪矣。
” 予不解所謂,但聞都督都督不絕,意謂都督必系土匪領袖也。
大聲曰:“要官兵何用,管不了都督耶?”庖人與小厮皆失笑。
餘知語有誤,不覺羞甚。
庖人笑曰:“此等新名詞,毋怪爾鄉間人不知也。
都督即南京城中最大之官。
今城中無主,故屢易其位,因此争端未已。
”予曰:“今果孰勝孰敗?”庖人曰:“今兵士索饷,互相決鬥,官軍尚未至也。
”予曰:“子不言都督即為官軍之元首乎?索饷争端,即在官軍中演出乎?”又雲:“官軍未至,何也?”庖人笑曰:“子且去休,恐不能一時明白矣。
”予性固執,必欲一詢其詳。
庖人沉吟良久曰:“譬如人家兄弟阋牆,諸弟争一玩物,相攻不止。
長兄外出,尚未歸也。
歸則其鬥不難立解矣。
”時水已沸,予乃瀹茗而行,且行且語曰:“長兄若不早來,此一群兄弟,不知鬧到何時方了。
”語未畢,槍炮聲高下砰訇,幾無息響。
方走入室。
聞愛珠作泣聲诘其夫曰:“然則獨立果取消耶?軍士果劫掠耶?兄公尚在幕府中耶?吾輩居此可保無恙耶?”婿颦蹙良久,若不能置答者。
久之,始微語曰:“予心碎矣。
” 中夜酷熱,不能成寐。
而槍聲四起,間以巨炮不絕如連珠,令人心折骨驚。
且時聞某處火起,某家被擊,某某中流彈死。
主婦及愛珠等皆繞行室中,或偃卧榻上,不複安寝。
予揮汗奔走探聽不少暇。
及晨,聞都督府中大變,有一軍官帶兵直入,欲縛都督而甘心焉。
或謂此軍官即官軍之指使,暗受大總統命令将來,此軍官即為都督無疑。
此時婿母大驚憂,蓋大主公方在都督府中數日未歸,吉兇靡定。
若為軍官指稱亂黨,則生命危矣。
婿方出探未歸,一家迷惘。
坐聽炮聲,覺自遠而近,咄咄逼人。
須臾,婿歸矣,怆急而語曰:“兄終不能越雷池一步,為某軍官所軟禁矣。
得有報效金五萬,可贖之歸,自由避難他适也。
吾意居此圍城中,必無良結果。
”母撫膺而起曰:“然則速往商會晤秦某舅,可得金如數也。
”婿果複出,至晚而大主公歸矣,陽陽若無事者曰:“贛皖未甯,滬浙方亟,某軍官豈能動我毫末哉?可惜五萬入貪狼橐,不然,吾将以此背城借一。
”語畢,尚有自矜意。
予等私贊其膽壯,顧其母語之曰:“若此紛争未已,必且遭巨劫。
子盍挈弟等避難滬上,庇外人宇下,豈不較勝此危城哉?”大主公聞此言,意殊不欲,頻撼其首曰:“吾送母及弟至滬,然後更來此。
何如?”母曰:“否否。
吾何愛于滬,子以為可留此,則留之矣。
克民亦非怯怯者,子勿複爾。
”大主公遂不語,克民亦勿聲。
母逡巡往佛堂焚香。
大主公起去,克民仍與主婦及愛珠商離城策,然終不能決。
是時槍炮聲日夜不絕。
鄰裡仆從往來告信者,離奇惝恍,如神龍掉尾,捉摸不定,又如飛天仙人,雖甚美麗,而不可近接。
蓋自庖人語予之日起,至此已十日。
絕不見所準備,且亦無調停法。
但見時有獨立告示,飛揚于秦淮河釣魚巷間,又時有取銷新聞,騰播于識字先生之口中而已。
此時有一至怪極奇之現象發現,則大主公絕迹不複歸,而其妻大奶奶與兒女等一夕不知去向也。
先是一老仆從大主公者,自外歸,家人争詢戰事。
彼大言曰:“是何妨?北軍不敢渡江,所麇集于紫金山一帶者,皆土匪乞丐耳。
不出三日,事必平。
爾等可勿慮。
”言已入見大奶奶。
既而大奶奶欣然深信其言,遂遍告同侪,俱額手稱慶。
因婿家第宅宏敞,與鄰裡隔絕,故不能常聞外間語言。
今得聞某仆敝帚之言,以為千金可享矣。
然此夕竟失大奶奶,婿母大痛,欲自出尋覓。
婿大驚,亟承命前往,至暮未歸。
炮聲如驚雷抽筍,急鼓催花,耳膜震悚無已。
約更餘,婿始歸,踉跄垂翅,面色灰土,謂其母及主婦曰:“事急矣。
外城已合圍,可速往某教堂女教士處避鋒火。
革軍失饷欲走,拟括上中人家産以充川資。
城南秩序已亂,不可久留也。
”母急問宗敏安在,宗敏者,大主公也。
克民攢眉以不知對。
既而一老人于于來,衣冠雖破爛而多絲織物,熠然有光,銜煙管呼吸不已,鼻架墨晶巨鏡,夷然曰:“倉皇何事?”克民告之故,老人曰:“子兄無足惜,彼為革黨所要挾,恐不免罹禍也。
子謹厚者,奈何亦複憧擾。
今官軍撻伐,上将己臨,轉瞬整旅入城,秋毫無犯。
吾昨親見谕帖,揭橥殆遍,藹然仁人之言。
爾等少安毋躁,以待官軍之撫循可耳。
”克民唯唯,蓋老人者,克民之叔父也。
自是婿母深信叔父言,不宜妄動,延頸企踵以盼官軍,不敢複言他計矣。
主婦頗思家,欲一探近耗,而蘇甯間電信郵筒俱絕,無可置喙。
愛珠日夜憂泣,主婦固不忍離,即欲離亦因城戒嚴,無可往處,乃與克民困守此間。
是夕,槍炮聲益烈。
破爛之叔父,複來言臨時都督已不知所往,官軍方入太平門,大隊踵至,戰事從此可息。
家人等皆色然喜,翻咎播遷者之多事。
是為民國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即舊曆七月三十日也。
予與少婢等仍焚香插地上,主婦坐視之,泫然曰:“祝地藏佛普佑,明日勿聞炮聲也。
”予亦從之誦佛号。
惟愛珠踯躅園中,與克民論時事,不屑作此迷信事耳。
旭日如火,秋暑未退,此九月一日之晨,即予腦中所印之八月一日,所謂官軍克複南京之第一紀念日也。
予以市小食出門,斜見東門角有紅旗招,市人遙指相謂曰:“此官軍入城也。
”蓋婿家在城中央石壩街之後,入城之兵已至中央,則為時必有頃矣。
正望時,忽砰訇一聲,道旁售油炸餅者大呼仆地,血湧如泉,衆皆披靡相謂曰:“速避流彈,速避流彈!”予聞之,膽幾裂,舍命狂奔。
至家,喘息僅屬,正欲語主婦以狀,忽庖人踉跄來曰:“吾方入市市蔬肉,豈知市門皆虛掩。
藍衣曳辮之兵,叫嚣う突,有如狂醉。
衆驚匿鼠竄,則兵皆擎槍而舞,持梃以逐。
所攜衣具錢物,辄宛轉棄地,兵拾之不盡,笑語嘩然。
不棄者為所擊,或擒而ㄏ之,訊所有不答亦被擊,累累就死。
吾知為兵所見,必無幸。
乃棄筐于地,急抄市後小徑走。
過一家門不閉,藍衣者方挾一婦人褫其衣,婦人哀号不聽褫,衣服頗麗,然鬟鬓已蓬松矣。
吾欲保全生命,不敢一視。
雖至家,心猶搏躍也。
”愛珠聞庖人語,急走出問曰:“子所雲殆已至三山街乎?”曰:“然。
”曰:“嘻!禍及矣。
”顧謂主婦曰:“夫君赴校視察,未返。
事已火急,吾輩不自謀,坐待魚肉耶?”乃急走告婿母,語未已而婿歸。
此時餘心雖惶急,乃注意腼察婿之狀态。
顔赤目瞪,額角汗津津,如中狂熱。
手一巾頻拭其面,且循其發,目四顧不知所矚,若有審量然者。
衣羽織西服,斑斑染塵垢,肩背及兩股尤多,望而可知曾經傾跌,且不僅一次。
發際亦沾蓬梗,殆已失其草帽。
入室時,唇輔翕張,如有急語。
忽睹其妻與母絮語,憬然變色,急斂其皇遽之狀。
強笑問母曰:“曾朝飧乎?”母聞其子聲,不暇緻答,但急問曰:“官軍劫市信然耶?抑革命軍敗退而然耶?”婿乃斂容對曰:“确系官軍。
但此時寇已急,無由詳告。
街東有教堂,官軍允為中立地,不入搜查,婦女避匿尤相宜。
兒與主教頗稔,速往速往。
得庇宇下,或免侮辱也。
”母曰:“固然。
但家無守者,器物不盡供抄掠耶?”婿曰:“擇其輕便者提攜之,他亦不暇顧矣。
”愛珠聞語,即捷步入房中,略摒擋要物。
主婦呼餘入,助力移箧數事,啟以鑰,取其中黃白钗钿及銀餅紙币,貯一小皮靶中。
又取新嫁衣之绮麗者,分貯兩藤箧。
此藤箧乃一月前婿從上海攜歸,予曾迎之門而為其提挾者也。
私念物有定主,設婿不攜歸者,一時安得此輕便具耶。
事已,婿命先送母及主婦愛珠出門。
瀕行時,議守内室者,時婿家有傭婦二婢。
一婢年及笄,少不更事,無任留守理;一傭婦張姓,常州人,年三十餘,尚恐少艾害事。
其一已老,雖能經營爨下,而重聽龍鐘,無應變才。
于是衆乃公舉及予,予甚驚駭,深願從主婦以去。
主婦亦遲回不忍舍,婿與愛珠同聲曰:“必以家務累潘媽,獨爾老成練達,最可信任,他人皆不及也。
潘媽幸勿辭,事後必有以報,決不食言。
”婿母頻言潘媽甚佳,主婦目視餘,不複作斷語,若待予自決者。
予忐忑再四,欲不遽允,而婿及愛珠挾懇摯之詞,哀戚之色,可憐達于極點,迫人至無可奈何之境。
予思孑然一身,幸無子女夫婦累,主婦遇我厚,愛珠尤予所憐,犧牲此身何足惜?乃慨然曰:“予願效忠主人,無所不可。
但偌大第宅,付托一婦人可乎?”婿曰:“否,否,潘媽,爾第守其内,外則有楊升王福二人。
予日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