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峰,湖南人。
武昌倡義以後,獨力不能支北軍。
達峰首以軍隊響應,根基遂固。
為人所殺。
(三)生存者(已賞勳位者不論) 蔡元培,浙江人。
始以教育會為革命黨中心。
孫毓筠,安徽人。
為同盟會庶務,規劃井然。
丁未謀在金陵倡義,下獄。
其徒有權道潤段雲,皆同下獄,又楊作霖皆被殺。
黃樹中,四川人。
與喻培倫汪兆銘同刺清攝政王下獄。
謝武岡,湖南人。
鼓吹革命,在大通告吉林奉天保定武昌五次下獄。
退隐于伶人。
劉藝舟,湖南人。
鼓吹革命。
舉兵恢複登州黃縣,功成不居,退隐于伶人。
林述慶,福建人。
以鎮江反正,海軍各艦有由述慶招降。
自鎮江定,金陵始無固志。
胡瑛,湖南人。
曾謀刺鐵良,後以規取長沙下獄。
在獄與孫武等同謀武昌倡義。
其徒黨有王漢,刺鐵良不成,自殺。
譚人鳳,湖南人。
曆從孫文黃興征戰,後在武昌運動軍人。
其功亞于孫武胡瑛。
李燮和,湖南人。
冒險攻破制造局,恢複上海,江浙兩省響應。
陳英士,浙江人。
繼李燮和督兵上海,饋饷金陵。
柳大年,湖南人。
在奉天倡義下獄。
張根仁,安徽人。
在奉天倡義下獄。
尹昌衡,四川人。
四川糜爛最久,尹昌衡殺趙爾豐,事始大定。
故與他省都督不同。
閻錫山,山西人。
韓沅濤,直隸人。
同在山西反正。
為北方倡義之最有力者。
汪德淵,安徽人。
《神州日報》記者。
武昌倡義以後,各省多未響應。
漢陽敗後,人情惶惑。
德淵為□□鼓吹,軍人皆振。
于右任,陝西人。
《民立報》記者。
始從宋教仁鼓吹革命。
武昌倡義以後,功與德淵同。
上所開列皆極待表彰酬錄者。
△其二徑複者得四月三日書。
以為明室遺民及洪楊口石諸公,皆宜表揚以彰潛德。
具見主持公道,不忘本源,所謂狐死首邱葉落歸本者。
實于貴局長見之,蓋複仇主義。
今人所諱然個人雪憤,則法紀不可幹;國家複仇則直道不可沒,兩者判若雲泥,無容并論。
至今日為五族共和時代,民族觀念似在所輕。
然自武昌倡義以前,所謂“中國”者,惟純粹之漢族耳。
固不得倒執後來之和會,以诋當日之單純也。
“民主政體”之說,不過近起一二十年。
若在先民,則但欲傾複清室,複我主權而已。
安征帝王總統之殊哉,義務随時,則建号稱尊者,亦無尤焉。
追懷先烈,有造于我民國,如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謀主也。
或有小節之疵,豈可掩其大德。
來書所論,栾卻之後,降為輿台。
凡有人心,孰不隕涕。
鄙意崇德報功,允宜褒錄。
其明末将相,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國亡以後,乃緻殒身,宜在首列而永曆傾覆以前。
死于國事者,自有斷限,不必闌入地也。
耆儒逸民,風烈在人,又宜在次列。
而本無宗旨,惟口诽謗時君,緻事涉嫌疑而死者,(诽謗時君者,如查嗣廷陸成楠之類。
事涉嫌疑者,如金人瑞王錫侯之類。
),不必闌入也。
倡義建功肅清一方者,又在次列。
而素無大志,行近寇盜者(如蔡牽朱王三槐張落□之類),不必闌入也。
依此時代先後分為三列,比漢室之祀無忌,拟明代之。
恤滁陽,以為大雅宏達,亦有取乎此也。
計開(一)明末遺臣國亡以後百折不回者李定國,永曆被俘,服藥死。
鄭成功,永曆亡後死。
張煌言,魯王亡後被執死。
李夾亨,十三家營寨主。
清康熙二年自焚于川東山寨。
(一)耆儒碩學著書騰說提倡光複者王夫之,著《黃書噩夢》,為民族主義之發源。
顧炎武、傅山,炎武著有《日知錄》、《曆代帝王陵寝考》,以寓光複之意。
傅山有詩文集,亦與炎武同志。
呂留良,子毅中,弟子嚴鴻逵、齊周華。
留良著《天蓋樓詩文集》及日記,義與王夫之正同。
毅中鴻逵周華皆奉其主義被戮。
曾靜,勸嶽宗琪反正。
其事迹在《大義覺迷錄》。
戴名世,著《南山錄》,斥順治不得為正宗。
(一)倡義起兵功烈卓著者朱一貴,明裔。
于清康熙末,光複台灣。
林清,林清倡中央革命。
與寇盜不同,其宗教之妖妄可置不論。
昔明祖起兵,亦奉香軍名義。
法蘭西之革命,亦有擁女優為自由神,與義和團之黃蓮聖母何異者。
此種事隻宜問其目的,不必論其行事也。
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馮雲山蕭朝貴石達開林鳳翔陳玉成李秀成賴文光容闳再前書所列諸死難橫死生存者,尚缺三人。
合補錄。
(一)死難者楊衢雲浙江人。
與孫文同倡義,為清吏所自殺。
(一)橫死者趙聲,江蘇人。
黃花崗之役,聲為總司令。
事敗,發憤嘔血而死。
腸胃皆爛,或疑其自服毒藥也。
(一)生存者鄧實,廣東人。
著《國粹學報》,發揮民族主義甚詳。
鼓吹革命,足與《民報》比肩。
以出版上海,故不能明斥清廷。
然其流衍于人心者至矣。
其同志有黃節。
◎第一國慶詞 紀元十月十日,為中華民國第一國慶日,所謂雙十節者是也。
墨客騷人,以詩文詞點綴佳節,何至車載鬥量。
茲得社英女士之手筆,其回顧前事,描寫現狀,情見乎詞,似含無限感慨。
其詞曰:曉日瞳瞳湧海東,勝遊闾巷萬人空。
等閑飒飒西風裡,五色旗翻便不同。
黃花崗上冢累累,大纛高牙建海畿。
一樣大雄新主義,人間天上兩相疑。
得果種因都是幻,漢家事業為誰新。
從來人慣言功狗,功狗今能有幾人。
剪彩裁缣運妙思,人人計取去年時。
抛他幾許頭顱血,赢得今朝紀念詞。
◎張榕暗殺别記 滿清統領禀告張榕暗殺事件呈雲:為呈報事,竊查奉省。
自武漢起義以後,謠诼紛傳。
九十兩月之間,凡各處土匪地痞及諸無賴不逞之徒,無不假革命為名,希圖優亂,疊蒙憲台面谕。
随昨防查首要人等,補拿送案,以遏亂萌等因。
連日密派偵探,嚴加防範。
茲查有省城大北關張榕,前經組織急進會,自稱會長。
潛結亡命無賴多人,晝夜計議,并有暗殺黨多名,伺職出人。
職早有所聞,隻以無據風傳,仍坦懷以待。
近據密探報告數日,民軍北犯,已抵煙台,風聲愈加緊急。
連日該犯張榕,糾聚在會多人,大開秘密會議,與該軍機關部,來往通函,約期起事等語。
職聞信之下,尚未敢稍涉鹵莽。
當派偵探長于文甲,帶同兵弁跟蹤追緝。
本拟将張榕捕獲,然後呈請訊辦。
乃行至西關平康裡,路遇張榕,上前诘問。
該犯竟敢開槍拒捕,經于文甲還槍迎擊,即将該犯當場擊斃。
旋赴該犯住屋,搜出民軍告示委任狀多件,又急進會會長木印一顆,小戳一個。
及信内有東洋文字者數封,内有大連來信,系近日發自機關“部者,并彙有巨款,即系約期急速起事之函。
又内有速将雙木注化”一語,雙木蓋暗寓職名也。
又有一日文信函,内有“速将張某馮某緻死,則餘可無慮”等語,皆與職偵探相符。
即此二函,可于謀叛暗殺之鐵證。
聞該犯羽黨甚多,以滿洲人寶昆田亞斌為死友。
一切結會通匪,多系寶昆為主謀,田亞斌輔之。
張榕既經被捕,同惡萬難姑容。
該探長旋分赴查拿,乃一進寶昆宅内。
該犯即從樓上開槍,傷探兵一名。
該兵等奮勇前進,寶昆由樓窗躍下,被探兵立時格斃。
搜出快槍三枝,步二營湯管帶分往查拿田亞斌。
方抵其家,田亞斌已持槍沖出,該管帶上前攔擊,亦将田亞斌擊斃。
職查張榕圖謀不軌,意欲自舉總統,擾害治安。
其蓄謀已非一日,今與民軍機關部彙款訂期,即拟起事。
若非先期探明,下手迅速,則内外勾通,禍變必不可思。
至同黨田亞斌,素著兇惡,其密謀暗殺之心亦最烈。
惟以無知莠民,無足比數。
而寶昆本系旗籍,代受國恩,亦複甘心附逆,私藏軍火,居心尤不可問。
今幸立時破獲,該首逆等,同時伏法。
地方得免擾亂,無任欣幸。
除将告示信件名冊,業已面呈暨分報巡防營務處外,理合将張榕及其同黨寶昆田亞斌等格斃各緣由及木印小戳,一并具文呈報憲台,鑒核施行。
須至呈者,批據呈已悉查張榕私結匪黨,圖謀不軌。
本大臣久有所聞,今據探報,該犯與革黨機關部訂期起事。
起有信件為憑,且有告示委任狀名件,其于甘心從逆,尤可概見。
至寶昆滿洲世仆,辄敢包藏禍心,聯合逆黨,與田亞斌一犯,同惡相濟,亦複罪不容誅。
該統領不動聲色,連斃二兇,真足以快人心,而彰顯戮,應候出示曉谕,以明與衆共棄之義。
至搜獲名冊一本,大半無知被惑,業已當堂焚毀,決不稍事株連,以安反機。
此繳。
◎道君皇帝之古劍出現 敦化縣城東一裡許,有古城一座。
敗址頹垣,約略可辨,即所謂敖東城是也(按,何秋濤《朔方備乘》載三韓古國百餘,敖東系屬其一,或又謂該處在金,為五國城,即徽欽二帝被幽處)。
但今則并無居人,僅熟地數十晌而已。
相傳曆年農人耕種,掘獲銀銅鐵等器甚夥。
形皆甚古,與今制迥不相同。
今春有鄉人李華山,在該城東面掘土,獲得鐵劍一柄。
長約六尺,重四十餘斤,并有宋帝禦題等字。
古鏽斑斓,以為頑鐵。
聞已賣與熔毀農人,希圖微利。
甘将先代文物,一朝毀滅,殊可惜也。
◎黃婉芳 黃孝女,婉芳其名,冠梅其字。
虞東之梅裡人。
生而穎悟,垂髫時入家塾讀書,即能過目成誦,父母鐘愛若掌上珠。
既長,舉止沉靜,不苟言笑,裡人頗器重之。
會前清籌備憲政,女學漸興,女士乃偕其姑子彭氏妹肄業于吳門振華女學校。
入校後,對于各科學,靡不盡心研究。
夜闌人靜時,有吟哦聲出自宿舍者,蓋為女士溫書尚未就寝也。
每值月考季考,因之辄得嘉獎。
校中諸教員莫不啧啧褒贊之。
辛亥春歸省其祖母,其祖母雲:“餘年近八旬,行将就木,思得爾以共晨夕,樂吾餘生。
求學一節,來日方長,姑緩一二學期。
”女士天性摯孝,聞祖母命即欣然應允,而學業之成否轉不暇矣。
祖母年老善病,女士則躬侍湯藥,未嘗廢離,時于床第之側為講說奇聞轶事以博祖母歡,祖母亦顧而樂之,若不自知其病之在身也者,以視其父之定省體貼尤為周至。
辛亥之秋,民軍起義,各省響應。
女士聞之喜形于色,時語人曰:“行見民國成立,滿運告終,吾女界将可放一異樣光彩,燦爛于神州大陸矣。
”讵料當金陵未下,秩序騷然,盜賊遂乘間竊發。
于十月初二夜驟來女士家劫掠時,女士方在樓閱史未眠。
聞祖母房中有怪誕之聲浪,雖知其父在側,然仍恐驚其祖母。
遂不畏賊人之聲勢,冒險下樓,甫至房闼,槍聲忽起,頓使孝女之魂竟随祖母與父同歸阆苑。
年才二十三耳。
◎一幅流民圖 吾國自疊遭兵燹以來,民生苦窳,不堪設想。
去夏因秣陵劫後,江淮一帶之難民,紛紛渡江,以圖一飽。
十月間,江甯縣知事左,省城警察廳長王,會同禁止難民入城,俾免滋擾等事。
據友人雲,該項難民,江北海屬來者為多,當有災民血淚書一通叙述流離饑寒之慘狀。
天禍人災,滿目凄涼,令人不忍卒讀。
其書曰:嗚呼!我海屬數百萬人民,死于匪,死于兵,死于蝗,死于旱,不知凡幾。
昊天不仁,慘毒未已。
喪亂餘生,猶居沸釜。
匪勢日猖,搜刮及于敗絮。
生機日蹙,草木盡斷根皮。
哀告我仁人君子:今年今日尚聞我海屬人民,呼籲之聲正恐;明年今日我海屬人民,早幽沉于阒寂。
非敢危言聳聽,用邀我仁人君子之憐也。
謹将我海屬人民萬無一生之慘況,敬為我仁人君子泣血陳之。
今春麥季失收,家無儲蓄,雖大富之家,多不免仰屋之嗟。
滿冀秋禾有望,以秋季之赢,補麥季之绌。
乃四閱月不雨,遍地秋蝗,已成之顆粒多屬空桴,即有半漿之禾,變成焦黑而蟲塞其中。
秋風初動,四郊飒然,惟聞幹枯之豆葉交戰,作春潮人聲而已。
天氣亢旱,土脈枯竭。
值此嚴霜寒重,麥隴無青。
明年麥季,又絕望矣。
年内固苦不盡言,來春更禍能逆料。
海屬農民,所恃為食者,寒菜胡蘿蔔山芋苦菜數種。
遍地秋蝗,啃齧淨盡。
挑菜之傭,提筐之婦,踯躅田間,彷徨隴畔。
忍饑搜掘,含淚而歸。
稚子凄涼,合家對泣。
此我海屬人民死于蝗,死于旱之慘況也。
海屬匪風素熾,自春徂夏,焚搶劫掠,民已不堪其苦。
迨至南中變亂,官軍悉注重金陵,而土匪之聲威竟若燎原之火。
每至一莊,則責其供獻,若稍有違言,則全莊被戮;每至一村,則搜刮無餘,稍不遂意,即火焚其居,甚至一莊一村。
而連搶至三四次者,有連搶至七八次者,有連搶至十數次者。
千百隻耕牛,盡歸賊窟;亻家具什物,一炬成空。
尤可慘者,年輕婦女,被擄為質,說錢取贖。
彼被害之家,稍可拆賣稱貸者,莫不傾囊以獻。
若毫無所出,其慘毒之況更有不忍言者也。
匪至則廬舍成墟,兵來則難分玉石(即清江兵也)。
吾侪細民,未敢狀兵來之況,緬其内容概可想見矣。
此我海屬人民死于兵,死于匪之慘況也。
以上所述,皆身受目見,毫無耳食之談。
即就身受目見而言,猶覺挂一漏萬也。
今秋如是,今令如是,明春又如是。
我海屬數百萬人民,尚有生存之日乎?哀告我仁人君子:聽此哀聲,憫其将死,慎重人道,必有以拯拔之。
若夫請緩征,乞剿捕,地方有司之責,非細民所知。
待哺之哀鴻,号寒之病雀,端賴我仁人君子之鴻施也。
氣竭聲嘶,忍死待命。
◎關東革命始末記(聯合急進會長張根仁報告) 東三省革命輸入,濫觞于北洋學界。
吳樾首推其波,錢拯助其瀾,商震默張旗鼓吹中下社會。
繼吳樾同楊笃生制炸彈于新民,張榕随之入都,錢拯時利用馮麟閣胡廣義兵力不得手,革命生機大挫。
越三年,柏文蔚以孫毓筠下江甯獄避嫌走關東,會張樹侯謀皖失敗,各率同盟會員數十奔走奉告,以灌輸南洋潮流風氣,賴之轉紐。
又四年,吳祿貞督辦延邊,專事引用革命巨子。
而熊成基之從者,高宜權孫師武,由哈趨吉,暗潮日增。
社會習以為慣,莫成之疑。
及至武昌起義,各黨志士,陰事部勒賓客。
仁之十年于政學各界,舊有組合其勢散漫,多不得力。
吳景濂隐助民軍,召号各屬議紳,意謀獨立。
張榕負清廷逸犯,主持激烈,被吳約入咨議局。
通其意,成保安會,事類中立,公推趙爾巽為會長。
革黨大嘩潰,以不能與清廷斷絕也。
九月初,南軍各代表錢拯等,謀營未熟,來省會仁組合同盟會支部。
當時輿論專注張紹曾,充奉都督,由吳景濂錢拯同仁等各緻書請李德瑚去約張。
張以外交為辭,不果行。
而藍天蔚亦負重望,又以事洩出境。
各黨競立機關,多于毛羽。
張榕焉憂之,約仁同吳景濂、柳大年諸人聯合各黨成一總團曰“急進會”黨,與日俄領事磋商交涉。
各界代表争先入附,是為本會勢力強大時代。
開會五次,議決張榕居省調護,吳景濂代表關東赴滬。
入臨時會議,楊大實至莊河同顧人宜編成三千勁旅,趙元壽以組分會名義赴吉遊說。
他如趙中鹄至海城,陳青州至營及黑,張亞馨至長春京津一帶,皆為分會作用。
其身臨大敵,敢行發難。
如商震祁星辰之于遼陽,鮑化南之于鳳凰城,劉藝舟何秀齋左雨農之于安東,劉寶書之于東平,均能不顧生死,摧鋒前敵,革命中重要人物也。
仁複恐牽動交涉而奉天輸運軍火将作京師後援,故率淮軍舊校十數,同柳大年先後會集遼西,軍事部長辜天保,首先派人炸斷京奉路線,奉直因之阻隔。
及至仁困當陽,柳大年率劉成斬關而入,救仁于槍林彈雨中。
身受數彈,仆而不中,終以衆寡不敵,束首就縛。
入獄三月,獨羁暗室,不知人間有治亂事。
幸而天佑民國,共和早定,仁得孫袁黎黃暨各都督諸先生疊電,挽救出獄。
始知藍天蔚都督關東,率師牽制北軍,而張榕與諸烈士慘死于國。
一日太息十二回,幾不知涕泗之琳琅也。
◎京津遊記 菊綻三秋,旗揚五色。
民軍起義,又一年矣。
慶典聲中,回憶去秋京津所見聞,俨然夢境。
撮記其略,亦紀念之一也。
餘以去秋陰曆九月十三日,乘輪北行。
登舟聞上海光複。
視同舟中人,有現喜色者,有若恐懼者,其狀不一。
乘客除商人外,一法部司官,偕二友,似久于幕席者,又王毓江之仆役數人(王毓江在湘帶巡防營,光複時與黃忠浩同被殺)。
次晨,舟行過茶山後,風平浪靜,一望無際。
艙中談國事之聲大作。
餘獨坐無侶,遂谛聽其詞,資為消遣。
至纰謬時,辄不禁失笑。
王仆為人述其主被殺事,及自湘至滬,颠頓情形,慨歎不已。
繼,忽笑謂:“大情必不亡,佛爺死僅三年,神靈猶在,必能呵護其子孫(與爾何幹),吾侪無慮矣。
”法部司官則與二幕客計議入都後之事,且言冶遊之樂(好貨),謂:“須早尋歡,不然兵至城下,将不暇出走。
”其意除此事外,無可置念者。
至商人則言人人殊,而贊成民軍者為多(畢竟商人好)。
有憂慮者,亦恐兵事不戢,有妨營業耳。
有二商人聚談,甲雲:“《推背圖》中未見有黎元洪,恐不能成事。
”乙曰:“不然。
黎元洪者,即大元朝朱洪武之後人也,必繼其祖業無疑。
”(一笑)甲笑曰:“我們且不管,但預備看新皇帝耳。
”(又一笑)又有數商人,于艙外席地坐談。
一人問:“革命黨是否與瞎李(指李自成)一樣?”一人曰:“否。
瞎李是賊,這是争皇帝。
鞑子坐了二百多年,也該還我們了。
”(痛否) 又次日。
風浪大作,船身過小,不耐颠簸,多嘔吐者。
不聞人聲,惟聞濤聲打窗而已。
餘亦昏卧終日,過煙台後風始少息。
十七日晨起。
間有談鄂事者,惟去津近,多不敢聲張。
可見專制之威甚矣。
船小行遲,至津已日暮,旅舍皆患人滿。
蓋是時津至滬之船價絕昂,欲南下者,皆留滞津門。
而京官則惟假津埠為暫時避禍地,不忍舍差缺去,故來者益多。
餘奔走數家,僅得一小屋。
航行困頓,着枕即熟睡矣。
十八日起。
賣報者至,急購數紙閱之,知蘇浙皆已光複。
餘戚自京來,接詢都中近況,答謂:“險甚,非早謀脫身不可。
”是時旅舍中茶房忽大噪,詢之則曰:“革命黨已到大沽,巡警已加班防衛。
”詢之居人,蓋煙台光複消息,初至津也。
餘見事急,乃與戚約,速入都取眷屬。
及至車站,适遇一鄂人,為述其家,信所雲漢口殘破情形,并雲:“京中危險日甚。
吳绶卿已被刺,關城門殺漢人之謠日益盛,恐将不免,當速謀歸計。
”餘唯唯,繼車站中人益多,乃罷談。
而保定兵變之聲遍布于客室中,衆人面上現極可怖之色。
是時京津人士,固無日不在風聲鶴唳中也。
三時車至,載日兵甚多,皆自檢閱來者。
餘登車後,一室中僅有四人。
餘與戚外,其二人,則陸軍部之司官,特派出京探詢軍事,而入京報命者也。
車行攀談,餘虛與委蛇,然彼二人對談時,亟表贊同。
民軍之心,且狂詈滿政府不已,而時側目四視。
所謂偵探之本領如此。
餘見彼等作種種醜态,不禁匿笑。
遂轉向窗外凝望,見村人閑行田畝,至有逸趣,為之神往。
憑眺間日薄崦,時已黃昏矣。
至八時,抵京車站。
有巡警檢視旅客行李,其聲勢頗洶洶。
而箱箧既開之後,惟以一手稍按,即揮去,與舊日科場中搜檢者無别。
所謂首都戒嚴者,不過爾爾。
餘至車站,出乘騾車赴餘戚家。
沿途市肆寥落,路燈慘淡。
惟見巡警荷槍,三五成群,巡行而已。
童稚舊遊,十年重到。
人民城郭,百事都非。
遼鶴歸來之感,至凄黯已。
餘在京僅住兩日。
京人對于鄂事之感想,就餘所聞者,約分數類。
一曰京官。
是時京官逃去已十之五,未去者非窮苦無資不能成行,即身兼要差,為勢位所累,不能竟去。
此二種人,其怨苦殊相懸絕,而感想乃無差,惟求新政府成立後,得全保祿位而已。
得意者欲求繼續,失意者欲借此翻身。
滿清之存亡,固無人計及也。
惟得意者之言:“如民軍不能成事,則望北軍早日奏凱,重享太子。
”失意者則否,蓋平日嫉視同部闊人,方欲得而甘心,何能再望安樂,重遭白眼。
故雖與之同盡,亦所甘心,而不望滿清有重興之日。
怨毒之念,實能促其贊成革命也。
一曰商人。
商人對于政局本無觀念,惟因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市面日蹙,金融日滞,則起怨望。
有謂滿政府無能者,有謂民軍多事者,其間亦有稍明事故者,惟懾于專制之威,不敢置可否,唯諾而已。
至于下流社會,則頑固較南方為甚。
蓋滿人盤踞北方已久,習俗傳染,已忘其為異族,故多鄙謬之言。
曆代當鼎革之際,忠臣節士死亡相繼,視國仇如己事者,固無待言。
即不能以死報國者,其忠憤之氣,亦時流露于不覺。
而滿廷之亡,所謂士大夫者,皆存異志,舍冥頑不靈之皂隸、仆役輩,無與清室表同感者。
人心所歸,亦可見矣。
是時,各學校皆散學,學生皆四散。
故純粹為民軍表同情之言,不可得聞。
二十日餘複出都至津。
是時,船價益昂,欲歸不得。
乃僦屋,而居屋價之昂,較滬尤甚。
兩三間屋,有索價數百元者。
可見津埠之擁擠矣。
餘在津住二旬餘日,惟至閱報社。
社中閱報者甚多,某處光複,則歡呼之聲溢于戶外,與上海望平街無異。
蓋在租界,人皆無顧忌矣。
一張《民立報》有置銀一元者,人心更可知矣。
一日,餘至車站,适北京車到,車中填塞幾滿。
旗婦初易漢裝者尤多,其舉動至可歎。
站外有日人恃照像鏡攝影,觀者狂呼。
又有逃官多人,易其服色倉皇行走,從者挾囊橐随之。
路人指點,曰:“此某某老爺大人,平日最ピ赫,今亦如此矣。
”是日汪笑侬在津,連日演前代亡國諸劇,如《受禅台哭廟》、《桃花扇》等。
道白切合時事,觀者拍掌不置。
餘則謂此等戲,沉郁悲恸,實與時勢不合,蓋不免唐突民軍之嫌也。
至福王亡國,則觀念适成反比例,若于清軍入關之淫暴加意,庶足鼓動人心,然而難矣。
至十月七日,漢陽複陷之消息至。
一時人心大震,津埠京官複紛紛入都上衙門。
與餘對屋居者,亦一京官。
平時縮居不聞聲息,至是亦入都。
歸則高談闊論,痛诋民軍不已。
十二日。
船價稍平,餘遂歸滬。
十六日抵滬。
入口時見鐵血旗,而懸于兵輪船中。
茶房群呼曰:“到我們國裡了。
”餘聞之,亦覺有重返古國之樂。
(錄某君稿) ◎革命年表 甲午孫逸仙倡義于廣州 乙未興中會成立 庚子鄭弼臣起義于惠州,勵志會立于東京,《中國日報》立于香港 七月唐才常起義于漢口 甲辰正月洪金福倡義于廣州黃興劉揆一倡義于長沙 乙巳中國同盟會成立 丙午孫紹南張瞿馬福益起義于萍醴 丁未二月許
武昌倡義以後,獨力不能支北軍。
達峰首以軍隊響應,根基遂固。
為人所殺。
(三)生存者(已賞勳位者不論) 蔡元培,浙江人。
始以教育會為革命黨中心。
孫毓筠,安徽人。
為同盟會庶務,規劃井然。
丁未謀在金陵倡義,下獄。
其徒有權道潤段雲,皆同下獄,又楊作霖皆被殺。
黃樹中,四川人。
與喻培倫汪兆銘同刺清攝政王下獄。
謝武岡,湖南人。
鼓吹革命,在大通告吉林奉天保定武昌五次下獄。
退隐于伶人。
劉藝舟,湖南人。
鼓吹革命。
舉兵恢複登州黃縣,功成不居,退隐于伶人。
林述慶,福建人。
以鎮江反正,海軍各艦有由述慶招降。
自鎮江定,金陵始無固志。
胡瑛,湖南人。
曾謀刺鐵良,後以規取長沙下獄。
在獄與孫武等同謀武昌倡義。
其徒黨有王漢,刺鐵良不成,自殺。
譚人鳳,湖南人。
曆從孫文黃興征戰,後在武昌運動軍人。
其功亞于孫武胡瑛。
李燮和,湖南人。
冒險攻破制造局,恢複上海,江浙兩省響應。
陳英士,浙江人。
繼李燮和督兵上海,饋饷金陵。
柳大年,湖南人。
在奉天倡義下獄。
張根仁,安徽人。
在奉天倡義下獄。
尹昌衡,四川人。
四川糜爛最久,尹昌衡殺趙爾豐,事始大定。
故與他省都督不同。
閻錫山,山西人。
韓沅濤,直隸人。
同在山西反正。
為北方倡義之最有力者。
汪德淵,安徽人。
《神州日報》記者。
武昌倡義以後,各省多未響應。
漢陽敗後,人情惶惑。
德淵為□□鼓吹,軍人皆振。
于右任,陝西人。
《民立報》記者。
始從宋教仁鼓吹革命。
武昌倡義以後,功與德淵同。
上所開列皆極待表彰酬錄者。
△其二徑複者得四月三日書。
以為明室遺民及洪楊口石諸公,皆宜表揚以彰潛德。
具見主持公道,不忘本源,所謂狐死首邱葉落歸本者。
實于貴局長見之,蓋複仇主義。
今人所諱然個人雪憤,則法紀不可幹;國家複仇則直道不可沒,兩者判若雲泥,無容并論。
至今日為五族共和時代,民族觀念似在所輕。
然自武昌倡義以前,所謂“中國”者,惟純粹之漢族耳。
固不得倒執後來之和會,以诋當日之單純也。
“民主政體”之說,不過近起一二十年。
若在先民,則但欲傾複清室,複我主權而已。
安征帝王總統之殊哉,義務随時,則建号稱尊者,亦無尤焉。
追懷先烈,有造于我民國,如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謀主也。
或有小節之疵,豈可掩其大德。
來書所論,栾卻之後,降為輿台。
凡有人心,孰不隕涕。
鄙意崇德報功,允宜褒錄。
其明末将相,如李定國鄭成功等,國亡以後,乃緻殒身,宜在首列而永曆傾覆以前。
死于國事者,自有斷限,不必闌入地也。
耆儒逸民,風烈在人,又宜在次列。
而本無宗旨,惟口诽謗時君,緻事涉嫌疑而死者,(诽謗時君者,如查嗣廷陸成楠之類。
事涉嫌疑者,如金人瑞王錫侯之類。
),不必闌入也。
倡義建功肅清一方者,又在次列。
而素無大志,行近寇盜者(如蔡牽朱王三槐張落□之類),不必闌入也。
依此時代先後分為三列,比漢室之祀無忌,拟明代之。
恤滁陽,以為大雅宏達,亦有取乎此也。
計開(一)明末遺臣國亡以後百折不回者李定國,永曆被俘,服藥死。
鄭成功,永曆亡後死。
張煌言,魯王亡後被執死。
李夾亨,十三家營寨主。
清康熙二年自焚于川東山寨。
(一)耆儒碩學著書騰說提倡光複者王夫之,著《黃書噩夢》,為民族主義之發源。
顧炎武、傅山,炎武著有《日知錄》、《曆代帝王陵寝考》,以寓光複之意。
傅山有詩文集,亦與炎武同志。
呂留良,子毅中,弟子嚴鴻逵、齊周華。
留良著《天蓋樓詩文集》及日記,義與王夫之正同。
毅中鴻逵周華皆奉其主義被戮。
曾靜,勸嶽宗琪反正。
其事迹在《大義覺迷錄》。
戴名世,著《南山錄》,斥順治不得為正宗。
(一)倡義起兵功烈卓著者朱一貴,明裔。
于清康熙末,光複台灣。
林清,林清倡中央革命。
與寇盜不同,其宗教之妖妄可置不論。
昔明祖起兵,亦奉香軍名義。
法蘭西之革命,亦有擁女優為自由神,與義和團之黃蓮聖母何異者。
此種事隻宜問其目的,不必論其行事也。
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馮雲山蕭朝貴石達開林鳳翔陳玉成李秀成賴文光容闳再前書所列諸死難橫死生存者,尚缺三人。
合補錄。
(一)死難者楊衢雲浙江人。
與孫文同倡義,為清吏所自殺。
(一)橫死者趙聲,江蘇人。
黃花崗之役,聲為總司令。
事敗,發憤嘔血而死。
腸胃皆爛,或疑其自服毒藥也。
(一)生存者鄧實,廣東人。
著《國粹學報》,發揮民族主義甚詳。
鼓吹革命,足與《民報》比肩。
以出版上海,故不能明斥清廷。
然其流衍于人心者至矣。
其同志有黃節。
◎第一國慶詞 紀元十月十日,為中華民國第一國慶日,所謂雙十節者是也。
墨客騷人,以詩文詞點綴佳節,何至車載鬥量。
茲得社英女士之手筆,其回顧前事,描寫現狀,情見乎詞,似含無限感慨。
其詞曰:曉日瞳瞳湧海東,勝遊闾巷萬人空。
等閑飒飒西風裡,五色旗翻便不同。
黃花崗上冢累累,大纛高牙建海畿。
一樣大雄新主義,人間天上兩相疑。
得果種因都是幻,漢家事業為誰新。
從來人慣言功狗,功狗今能有幾人。
剪彩裁缣運妙思,人人計取去年時。
抛他幾許頭顱血,赢得今朝紀念詞。
◎張榕暗殺别記 滿清統領禀告張榕暗殺事件呈雲:為呈報事,竊查奉省。
自武漢起義以後,謠诼紛傳。
九十兩月之間,凡各處土匪地痞及諸無賴不逞之徒,無不假革命為名,希圖優亂,疊蒙憲台面谕。
随昨防查首要人等,補拿送案,以遏亂萌等因。
連日密派偵探,嚴加防範。
茲查有省城大北關張榕,前經組織急進會,自稱會長。
潛結亡命無賴多人,晝夜計議,并有暗殺黨多名,伺職出人。
職早有所聞,隻以無據風傳,仍坦懷以待。
近據密探報告數日,民軍北犯,已抵煙台,風聲愈加緊急。
連日該犯張榕,糾聚在會多人,大開秘密會議,與該軍機關部,來往通函,約期起事等語。
職聞信之下,尚未敢稍涉鹵莽。
當派偵探長于文甲,帶同兵弁跟蹤追緝。
本拟将張榕捕獲,然後呈請訊辦。
乃行至西關平康裡,路遇張榕,上前诘問。
該犯竟敢開槍拒捕,經于文甲還槍迎擊,即将該犯當場擊斃。
旋赴該犯住屋,搜出民軍告示委任狀多件,又急進會會長木印一顆,小戳一個。
及信内有東洋文字者數封,内有大連來信,系近日發自機關“部者,并彙有巨款,即系約期急速起事之函。
又内有速将雙木注化”一語,雙木蓋暗寓職名也。
又有一日文信函,内有“速将張某馮某緻死,則餘可無慮”等語,皆與職偵探相符。
即此二函,可于謀叛暗殺之鐵證。
聞該犯羽黨甚多,以滿洲人寶昆田亞斌為死友。
一切結會通匪,多系寶昆為主謀,田亞斌輔之。
張榕既經被捕,同惡萬難姑容。
該探長旋分赴查拿,乃一進寶昆宅内。
該犯即從樓上開槍,傷探兵一名。
該兵等奮勇前進,寶昆由樓窗躍下,被探兵立時格斃。
搜出快槍三枝,步二營湯管帶分往查拿田亞斌。
方抵其家,田亞斌已持槍沖出,該管帶上前攔擊,亦将田亞斌擊斃。
職查張榕圖謀不軌,意欲自舉總統,擾害治安。
其蓄謀已非一日,今與民軍機關部彙款訂期,即拟起事。
若非先期探明,下手迅速,則内外勾通,禍變必不可思。
至同黨田亞斌,素著兇惡,其密謀暗殺之心亦最烈。
惟以無知莠民,無足比數。
而寶昆本系旗籍,代受國恩,亦複甘心附逆,私藏軍火,居心尤不可問。
今幸立時破獲,該首逆等,同時伏法。
地方得免擾亂,無任欣幸。
除将告示信件名冊,業已面呈暨分報巡防營務處外,理合将張榕及其同黨寶昆田亞斌等格斃各緣由及木印小戳,一并具文呈報憲台,鑒核施行。
須至呈者,批據呈已悉查張榕私結匪黨,圖謀不軌。
本大臣久有所聞,今據探報,該犯與革黨機關部訂期起事。
起有信件為憑,且有告示委任狀名件,其于甘心從逆,尤可概見。
至寶昆滿洲世仆,辄敢包藏禍心,聯合逆黨,與田亞斌一犯,同惡相濟,亦複罪不容誅。
該統領不動聲色,連斃二兇,真足以快人心,而彰顯戮,應候出示曉谕,以明與衆共棄之義。
至搜獲名冊一本,大半無知被惑,業已當堂焚毀,決不稍事株連,以安反機。
此繳。
◎道君皇帝之古劍出現 敦化縣城東一裡許,有古城一座。
敗址頹垣,約略可辨,即所謂敖東城是也(按,何秋濤《朔方備乘》載三韓古國百餘,敖東系屬其一,或又謂該處在金,為五國城,即徽欽二帝被幽處)。
但今則并無居人,僅熟地數十晌而已。
相傳曆年農人耕種,掘獲銀銅鐵等器甚夥。
形皆甚古,與今制迥不相同。
今春有鄉人李華山,在該城東面掘土,獲得鐵劍一柄。
長約六尺,重四十餘斤,并有宋帝禦題等字。
古鏽斑斓,以為頑鐵。
聞已賣與熔毀農人,希圖微利。
甘将先代文物,一朝毀滅,殊可惜也。
◎黃婉芳 黃孝女,婉芳其名,冠梅其字。
虞東之梅裡人。
生而穎悟,垂髫時入家塾讀書,即能過目成誦,父母鐘愛若掌上珠。
既長,舉止沉靜,不苟言笑,裡人頗器重之。
會前清籌備憲政,女學漸興,女士乃偕其姑子彭氏妹肄業于吳門振華女學校。
入校後,對于各科學,靡不盡心研究。
夜闌人靜時,有吟哦聲出自宿舍者,蓋為女士溫書尚未就寝也。
每值月考季考,因之辄得嘉獎。
校中諸教員莫不啧啧褒贊之。
辛亥春歸省其祖母,其祖母雲:“餘年近八旬,行将就木,思得爾以共晨夕,樂吾餘生。
求學一節,來日方長,姑緩一二學期。
”女士天性摯孝,聞祖母命即欣然應允,而學業之成否轉不暇矣。
祖母年老善病,女士則躬侍湯藥,未嘗廢離,時于床第之側為講說奇聞轶事以博祖母歡,祖母亦顧而樂之,若不自知其病之在身也者,以視其父之定省體貼尤為周至。
辛亥之秋,民軍起義,各省響應。
女士聞之喜形于色,時語人曰:“行見民國成立,滿運告終,吾女界将可放一異樣光彩,燦爛于神州大陸矣。
”讵料當金陵未下,秩序騷然,盜賊遂乘間竊發。
于十月初二夜驟來女士家劫掠時,女士方在樓閱史未眠。
聞祖母房中有怪誕之聲浪,雖知其父在側,然仍恐驚其祖母。
遂不畏賊人之聲勢,冒險下樓,甫至房闼,槍聲忽起,頓使孝女之魂竟随祖母與父同歸阆苑。
年才二十三耳。
◎一幅流民圖 吾國自疊遭兵燹以來,民生苦窳,不堪設想。
去夏因秣陵劫後,江淮一帶之難民,紛紛渡江,以圖一飽。
十月間,江甯縣知事左,省城警察廳長王,會同禁止難民入城,俾免滋擾等事。
據友人雲,該項難民,江北海屬來者為多,當有災民血淚書一通叙述流離饑寒之慘狀。
天禍人災,滿目凄涼,令人不忍卒讀。
其書曰:嗚呼!我海屬數百萬人民,死于匪,死于兵,死于蝗,死于旱,不知凡幾。
昊天不仁,慘毒未已。
喪亂餘生,猶居沸釜。
匪勢日猖,搜刮及于敗絮。
生機日蹙,草木盡斷根皮。
哀告我仁人君子:今年今日尚聞我海屬人民,呼籲之聲正恐;明年今日我海屬人民,早幽沉于阒寂。
非敢危言聳聽,用邀我仁人君子之憐也。
謹将我海屬人民萬無一生之慘況,敬為我仁人君子泣血陳之。
今春麥季失收,家無儲蓄,雖大富之家,多不免仰屋之嗟。
滿冀秋禾有望,以秋季之赢,補麥季之绌。
乃四閱月不雨,遍地秋蝗,已成之顆粒多屬空桴,即有半漿之禾,變成焦黑而蟲塞其中。
秋風初動,四郊飒然,惟聞幹枯之豆葉交戰,作春潮人聲而已。
天氣亢旱,土脈枯竭。
值此嚴霜寒重,麥隴無青。
明年麥季,又絕望矣。
年内固苦不盡言,來春更禍能逆料。
海屬農民,所恃為食者,寒菜胡蘿蔔山芋苦菜數種。
遍地秋蝗,啃齧淨盡。
挑菜之傭,提筐之婦,踯躅田間,彷徨隴畔。
忍饑搜掘,含淚而歸。
稚子凄涼,合家對泣。
此我海屬人民死于蝗,死于旱之慘況也。
海屬匪風素熾,自春徂夏,焚搶劫掠,民已不堪其苦。
迨至南中變亂,官軍悉注重金陵,而土匪之聲威竟若燎原之火。
每至一莊,則責其供獻,若稍有違言,則全莊被戮;每至一村,則搜刮無餘,稍不遂意,即火焚其居,甚至一莊一村。
而連搶至三四次者,有連搶至七八次者,有連搶至十數次者。
千百隻耕牛,盡歸賊窟;亻家具什物,一炬成空。
尤可慘者,年輕婦女,被擄為質,說錢取贖。
彼被害之家,稍可拆賣稱貸者,莫不傾囊以獻。
若毫無所出,其慘毒之況更有不忍言者也。
匪至則廬舍成墟,兵來則難分玉石(即清江兵也)。
吾侪細民,未敢狀兵來之況,緬其内容概可想見矣。
此我海屬人民死于兵,死于匪之慘況也。
以上所述,皆身受目見,毫無耳食之談。
即就身受目見而言,猶覺挂一漏萬也。
今秋如是,今令如是,明春又如是。
我海屬數百萬人民,尚有生存之日乎?哀告我仁人君子:聽此哀聲,憫其将死,慎重人道,必有以拯拔之。
若夫請緩征,乞剿捕,地方有司之責,非細民所知。
待哺之哀鴻,号寒之病雀,端賴我仁人君子之鴻施也。
氣竭聲嘶,忍死待命。
◎關東革命始末記(聯合急進會長張根仁報告) 東三省革命輸入,濫觞于北洋學界。
吳樾首推其波,錢拯助其瀾,商震默張旗鼓吹中下社會。
繼吳樾同楊笃生制炸彈于新民,張榕随之入都,錢拯時利用馮麟閣胡廣義兵力不得手,革命生機大挫。
越三年,柏文蔚以孫毓筠下江甯獄避嫌走關東,會張樹侯謀皖失敗,各率同盟會員數十奔走奉告,以灌輸南洋潮流風氣,賴之轉紐。
又四年,吳祿貞督辦延邊,專事引用革命巨子。
而熊成基之從者,高宜權孫師武,由哈趨吉,暗潮日增。
社會習以為慣,莫成之疑。
及至武昌起義,各黨志士,陰事部勒賓客。
仁之十年于政學各界,舊有組合其勢散漫,多不得力。
吳景濂隐助民軍,召号各屬議紳,意謀獨立。
張榕負清廷逸犯,主持激烈,被吳約入咨議局。
通其意,成保安會,事類中立,公推趙爾巽為會長。
革黨大嘩潰,以不能與清廷斷絕也。
九月初,南軍各代表錢拯等,謀營未熟,來省會仁組合同盟會支部。
當時輿論專注張紹曾,充奉都督,由吳景濂錢拯同仁等各緻書請李德瑚去約張。
張以外交為辭,不果行。
而藍天蔚亦負重望,又以事洩出境。
各黨競立機關,多于毛羽。
張榕焉憂之,約仁同吳景濂、柳大年諸人聯合各黨成一總團曰“急進會”黨,與日俄領事磋商交涉。
各界代表争先入附,是為本會勢力強大時代。
開會五次,議決張榕居省調護,吳景濂代表關東赴滬。
入臨時會議,楊大實至莊河同顧人宜編成三千勁旅,趙元壽以組分會名義赴吉遊說。
他如趙中鹄至海城,陳青州至營及黑,張亞馨至長春京津一帶,皆為分會作用。
其身臨大敵,敢行發難。
如商震祁星辰之于遼陽,鮑化南之于鳳凰城,劉藝舟何秀齋左雨農之于安東,劉寶書之于東平,均能不顧生死,摧鋒前敵,革命中重要人物也。
仁複恐牽動交涉而奉天輸運軍火将作京師後援,故率淮軍舊校十數,同柳大年先後會集遼西,軍事部長辜天保,首先派人炸斷京奉路線,奉直因之阻隔。
及至仁困當陽,柳大年率劉成斬關而入,救仁于槍林彈雨中。
身受數彈,仆而不中,終以衆寡不敵,束首就縛。
入獄三月,獨羁暗室,不知人間有治亂事。
幸而天佑民國,共和早定,仁得孫袁黎黃暨各都督諸先生疊電,挽救出獄。
始知藍天蔚都督關東,率師牽制北軍,而張榕與諸烈士慘死于國。
一日太息十二回,幾不知涕泗之琳琅也。
◎京津遊記 菊綻三秋,旗揚五色。
民軍起義,又一年矣。
慶典聲中,回憶去秋京津所見聞,俨然夢境。
撮記其略,亦紀念之一也。
餘以去秋陰曆九月十三日,乘輪北行。
登舟聞上海光複。
視同舟中人,有現喜色者,有若恐懼者,其狀不一。
乘客除商人外,一法部司官,偕二友,似久于幕席者,又王毓江之仆役數人(王毓江在湘帶巡防營,光複時與黃忠浩同被殺)。
次晨,舟行過茶山後,風平浪靜,一望無際。
艙中談國事之聲大作。
餘獨坐無侶,遂谛聽其詞,資為消遣。
至纰謬時,辄不禁失笑。
王仆為人述其主被殺事,及自湘至滬,颠頓情形,慨歎不已。
繼,忽笑謂:“大情必不亡,佛爺死僅三年,神靈猶在,必能呵護其子孫(與爾何幹),吾侪無慮矣。
”法部司官則與二幕客計議入都後之事,且言冶遊之樂(好貨),謂:“須早尋歡,不然兵至城下,将不暇出走。
”其意除此事外,無可置念者。
至商人則言人人殊,而贊成民軍者為多(畢竟商人好)。
有憂慮者,亦恐兵事不戢,有妨營業耳。
有二商人聚談,甲雲:“《推背圖》中未見有黎元洪,恐不能成事。
”乙曰:“不然。
黎元洪者,即大元朝朱洪武之後人也,必繼其祖業無疑。
”(一笑)甲笑曰:“我們且不管,但預備看新皇帝耳。
”(又一笑)又有數商人,于艙外席地坐談。
一人問:“革命黨是否與瞎李(指李自成)一樣?”一人曰:“否。
瞎李是賊,這是争皇帝。
鞑子坐了二百多年,也該還我們了。
”(痛否) 又次日。
風浪大作,船身過小,不耐颠簸,多嘔吐者。
不聞人聲,惟聞濤聲打窗而已。
餘亦昏卧終日,過煙台後風始少息。
十七日晨起。
間有談鄂事者,惟去津近,多不敢聲張。
可見專制之威甚矣。
船小行遲,至津已日暮,旅舍皆患人滿。
蓋是時津至滬之船價絕昂,欲南下者,皆留滞津門。
而京官則惟假津埠為暫時避禍地,不忍舍差缺去,故來者益多。
餘奔走數家,僅得一小屋。
航行困頓,着枕即熟睡矣。
十八日起。
賣報者至,急購數紙閱之,知蘇浙皆已光複。
餘戚自京來,接詢都中近況,答謂:“險甚,非早謀脫身不可。
”是時旅舍中茶房忽大噪,詢之則曰:“革命黨已到大沽,巡警已加班防衛。
”詢之居人,蓋煙台光複消息,初至津也。
餘見事急,乃與戚約,速入都取眷屬。
及至車站,适遇一鄂人,為述其家,信所雲漢口殘破情形,并雲:“京中危險日甚。
吳绶卿已被刺,關城門殺漢人之謠日益盛,恐将不免,當速謀歸計。
”餘唯唯,繼車站中人益多,乃罷談。
而保定兵變之聲遍布于客室中,衆人面上現極可怖之色。
是時京津人士,固無日不在風聲鶴唳中也。
三時車至,載日兵甚多,皆自檢閱來者。
餘登車後,一室中僅有四人。
餘與戚外,其二人,則陸軍部之司官,特派出京探詢軍事,而入京報命者也。
車行攀談,餘虛與委蛇,然彼二人對談時,亟表贊同。
民軍之心,且狂詈滿政府不已,而時側目四視。
所謂偵探之本領如此。
餘見彼等作種種醜态,不禁匿笑。
遂轉向窗外凝望,見村人閑行田畝,至有逸趣,為之神往。
憑眺間日薄崦,時已黃昏矣。
至八時,抵京車站。
有巡警檢視旅客行李,其聲勢頗洶洶。
而箱箧既開之後,惟以一手稍按,即揮去,與舊日科場中搜檢者無别。
所謂首都戒嚴者,不過爾爾。
餘至車站,出乘騾車赴餘戚家。
沿途市肆寥落,路燈慘淡。
惟見巡警荷槍,三五成群,巡行而已。
童稚舊遊,十年重到。
人民城郭,百事都非。
遼鶴歸來之感,至凄黯已。
餘在京僅住兩日。
京人對于鄂事之感想,就餘所聞者,約分數類。
一曰京官。
是時京官逃去已十之五,未去者非窮苦無資不能成行,即身兼要差,為勢位所累,不能竟去。
此二種人,其怨苦殊相懸絕,而感想乃無差,惟求新政府成立後,得全保祿位而已。
得意者欲求繼續,失意者欲借此翻身。
滿清之存亡,固無人計及也。
惟得意者之言:“如民軍不能成事,則望北軍早日奏凱,重享太子。
”失意者則否,蓋平日嫉視同部闊人,方欲得而甘心,何能再望安樂,重遭白眼。
故雖與之同盡,亦所甘心,而不望滿清有重興之日。
怨毒之念,實能促其贊成革命也。
一曰商人。
商人對于政局本無觀念,惟因日在危疑震撼之中,市面日蹙,金融日滞,則起怨望。
有謂滿政府無能者,有謂民軍多事者,其間亦有稍明事故者,惟懾于專制之威,不敢置可否,唯諾而已。
至于下流社會,則頑固較南方為甚。
蓋滿人盤踞北方已久,習俗傳染,已忘其為異族,故多鄙謬之言。
曆代當鼎革之際,忠臣節士死亡相繼,視國仇如己事者,固無待言。
即不能以死報國者,其忠憤之氣,亦時流露于不覺。
而滿廷之亡,所謂士大夫者,皆存異志,舍冥頑不靈之皂隸、仆役輩,無與清室表同感者。
人心所歸,亦可見矣。
是時,各學校皆散學,學生皆四散。
故純粹為民軍表同情之言,不可得聞。
二十日餘複出都至津。
是時,船價益昂,欲歸不得。
乃僦屋,而居屋價之昂,較滬尤甚。
兩三間屋,有索價數百元者。
可見津埠之擁擠矣。
餘在津住二旬餘日,惟至閱報社。
社中閱報者甚多,某處光複,則歡呼之聲溢于戶外,與上海望平街無異。
蓋在租界,人皆無顧忌矣。
一張《民立報》有置銀一元者,人心更可知矣。
一日,餘至車站,适北京車到,車中填塞幾滿。
旗婦初易漢裝者尤多,其舉動至可歎。
站外有日人恃照像鏡攝影,觀者狂呼。
又有逃官多人,易其服色倉皇行走,從者挾囊橐随之。
路人指點,曰:“此某某老爺大人,平日最ピ赫,今亦如此矣。
”是日汪笑侬在津,連日演前代亡國諸劇,如《受禅台哭廟》、《桃花扇》等。
道白切合時事,觀者拍掌不置。
餘則謂此等戲,沉郁悲恸,實與時勢不合,蓋不免唐突民軍之嫌也。
至福王亡國,則觀念适成反比例,若于清軍入關之淫暴加意,庶足鼓動人心,然而難矣。
至十月七日,漢陽複陷之消息至。
一時人心大震,津埠京官複紛紛入都上衙門。
與餘對屋居者,亦一京官。
平時縮居不聞聲息,至是亦入都。
歸則高談闊論,痛诋民軍不已。
十二日。
船價稍平,餘遂歸滬。
十六日抵滬。
入口時見鐵血旗,而懸于兵輪船中。
茶房群呼曰:“到我們國裡了。
”餘聞之,亦覺有重返古國之樂。
(錄某君稿) ◎革命年表 甲午孫逸仙倡義于廣州 乙未興中會成立 庚子鄭弼臣起義于惠州,勵志會立于東京,《中國日報》立于香港 七月唐才常起義于漢口 甲辰正月洪金福倡義于廣州黃興劉揆一倡義于長沙 乙巳中國同盟會成立 丙午孫紹南張瞿馬福益起義于萍醴 丁未二月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