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編
關燈
小
中
大
滅族之刑,不惟使先生之子孫盡罹法網,且刑及與先生同族者,靡有孑遺,以絕其祀。
吾聞先生著作繁夥,且有功于聖門,其書籍盡為滿清付之一炬,且毀其版權。
吾雖樵子,亦大漢胄,屢經此地,不敢樵乃木而敢哭乃墓。
吾哭于斯者已數四矣,客何不容吾哭乎?”餘曰:“餘非不容子之哭,實欲訪斯墓之由來,故問之,子休誤會。
敬聆子言,知先生遣如是之慘刑,今幸賴諸烈士流血之力而大漢已光複矣,閱《浙報》見先生将入先烈專祠,不知先生之墓有斯也。
子盍再為餘告其曆史乎?敢問。
”樵者又答曰:“吾生也晚,焉知先生曆史?子若不以吾為齊東野人之言,吾将舉曩者聞梵樵之言具以告。
梵樵者,先生之裔孫,與餘同志,乃祖因改他姓而得脫然于法網。
近亦恢複本姓矣,惟呂氏譜恐觸滿清怒,載之不詳,證之為難。
聞其言曰:先生将易箦命其子而告曰:‘吾死後,殓屍棺木宜覆以紅绫。
’遺命書重見天日四字于紅绫之上,以代銘旌,然後死可瞑目。
’及死,子如言而殓之。
不圖越數年後竟被僞朝開棺戮屍,果驗先生所遺之四字,慘甚矣!至于先生讀書之處,名之曰‘天蓋樓’,今亦鞠為茂草,惟其間有一山茶曆久不變,開花豔麗,遐迩傳為勝迹,此外皆湮沒而無遺也。
若雲先生文字,梵樵告我甚多,惜無記憶力,僅留四句于腦際。
《詠紫牡丹》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正。
’又《詠鼠》曰:‘毀我衣冠由汝輩,搗渠巢穴在明朝。
’其餘則忘之矣。
客若欲聞先生之容,則梵樵家猶有一遺像在,可偕客一往觀之。
”餘答以天晚不及,遂别樵者而歸。
歸而記之,以為世告。
◎讀呂留良墓記 餘談族祖留良公富有種族思想,死後遭滿清戮屍慘刑,幾與草木同腐,無一人敢顧而問之者。
梵樵為留良公從孫,誼屬同宗,嘗聞先哲言而略知梗概。
然第哀其湮沒而靡有孑遺,秘不敢道者久矣。
前讀《民立報》載俠骨過古革命家呂留良公墓記事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述樵者言以發潛德幽光,殊動木本水源之感。
惜未識俠骨君之面,引以為憾。
三複斯文,語語由樵者轉述,間有未盡之處,所謂乾隆時遭文字禍者,實雍正時,非乾隆時也;所謂梵樵家有遺像者,實明儀賓分像,非留良公像也。
承俠骨君殷殷垂問,敢證諸譜牒,考諸邑志,丐同邑沈君慶曾撰一小傳,為俠骨君告并為世貢。
呂留良先生字用晦,号晚村,明儀賓之嫡孫,浙之石門人也。
其先祖世居官,村乃儀賓偕公主同歸遷居東莊。
先生自少聰穎過人,好學博問,負奇氣,出語驚長上。
受業于桐鄉張楊園先生之門,潛心濂洛關閩之學。
及壯,博大不拘宗陽明學,目空天下士,嘗以夷齊之節自勵,絕意仕進。
四方名士負笈從遊者甚衆,辄于師友談論,間悲憤祖國淪亡,恥為遺民沒世。
每一吟詠必寓情于鳥獸草木,以譏刺滿清之非我族類,著有《天蓋樓偶評》、《留良文集》、《四書語錄》等書行世,而文名益顯。
長子葆中于康熙時将應科舉,先生怒而責之曰:“吾誓不與胡夷共戴天,爾違吾命,吾将以石硯擊之,以畢爾不肖之命。
”葆中跪而對曰:“若不汲汲有功名,勢不能出握兵權,曷繼志以起義乎?”先生始息怒而聽之試。
故葆中曾以科名顯貴,惜壯志未酬,于雍正初驟遭諸葛際盛之讒罹族滅禍。
爾時先生已作古矣,初先生将易箦,命葆中以紅绫一幅,書“重見天日”四字于其上,殓于棺中以代銘旌。
及卒,悉如遺命而為之。
不圖數年後竟被滿朝開棺戮屍,果驗先生之谶。
嗚呼!蒼天何機之神而事之慘,乃爾耶聞先生之藏書樓曰“天蓋樓”,自籍沒後典籍被毀,今已瓦礫無存,鞠為茂草矣。
先生之墓在相州之識村,今已荒草蔓煙,累累崩裂而倍極凄涼矣。
乃者漢族光複,沉冤頓雪,見《浙報》載先生與張蒼水、黃梨洲諸先生将合入先烈專祠以彰幽德。
慶曾不文重以先生從孫梵樵之命,哀先生之志,敢為小傳儲為異日重輯譜牒之需并以質之世之景仰先生者。
(《梵樵稿》) ◎熊烈士承基供詞 吾生平磊磊落落,言無不吐,既經明問,直書胸臆以答。
宗旨:推倒野蠻專制之政府,重行組織新政府,俾我同胞永享共和之幸福,以洗滌我祖國曆史上莫大之恥辱。
理由:滿人自吞我土地以來,待我漢種之手段異常陰毒。
入關之初殺我漢族,彼時屍骨已積成一大地氈,蓋于中原之全部鮮血已積成一大紅海。
滿于支那之本部當時稱為白骨山、紅澤國,殆非虛語。
然最慘者惟我揚州,滿兵入城連殺十日,靡有孑遺。
揚州如此,他處可知。
其後曆年來待我漢人之尤陰毒者,曆舉如下:一、海陸軍權不與我漢人也。
自滿人入關以來二百餘年,兵權專屬之滿人之手,偶有不肖漢人殘殺同胞圖媚彼族如曾國藩等,而彼必仍派滿人官文等從中箝制之。
即如近年來創設海陸軍,關系何等重要,彼果有改良軍事之意,中國之大豈無人才,如彼所派管理之員如載洵、載濤、鐵良等何嘗稍有軍事上之知識,而彼利用之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 二、政權不與我漢人也。
從前各行省督撫監司中必有一二滿人暗行監督,而省會及邊防險要之所無不有其将軍、都統、副都統監視之。
近年利用中央集權主義,假意融化滿漢,裁撤将軍、都統。
試一觀之,自改定新官制以後,軍機為樞密重地,而奕領班外交,為聯合機關;而那桐用事财政,為辦事之母;而載澤當權資政,為議院之基;而溥倫屍位,其他如民政部之用善耆,晨工商部之用溥,理藩部之用壽耆,法部之用廷傑,大理院之用定成,學部之用榮慶,無非滿人。
僅餘無關重輕之吏,禮郵傳之部委之漢人之手,豈真才智不相及欤?吾不得而知之矣。
三、不問我漢人之生活也。
我漢人終歲勤苦,所得幾何?罄其脂膏不足供皇室之揮霍,而至疏且賤之旗丁每月必給口糧,現知月饷不能持久,日為八旗籌生計而我漢人之生計又如何耶?其尤甚者,一遇災年僅予區區數千金之款動侈,謂深仁厚澤。
抑知此數千金之内帑系漢民之脂膏乎?其重滿輕漢之意不待智者而後決矣。
四、不開我漢人之智識也。
現在學堂雖漸設立而宗旨不正,不願以國民教育為目的,其所陶鑄者非利祿之夫,即庸懦之輩。
間有奇材異能、魁傑卓荦之士,必多方挫折之,使不得行其志,甚至農工商最有益民生之學堂亦不肯遍設。
嗟我漢人何堪設想耶? 西人常言:支那人有四萬萬之多,竟為五百萬之野蠻滿洲人壓制二百餘年仍未恢複,此可見支那人之奴性甲于各種人矣。
苟實行瓜分,中國必不敢拒制。
又聞歐西以一時受制于人,雖以海水尚難洗盡曆史上之恥辱,而我漢族曆史上二百餘年之恥辱當如何洗之耶? 以上之理由故有種族革命之決心。
現在處于競争之時代,強者存,弱者亡,人所共知。
而我中國土地如此之大,人民如此之多,何以不能立于優勝之地步耶?要知月先暈而後風,礎先潤而後雨。
吾中國之所以弱者,由于政治不良故也。
或雲:“現在預備立憲,一經實行,則中國之病根必可消除矣。
”噫,此乃不知根本上之解決也。
譬如人生一癰,徒以藥敷其外,不肯将此腐敗肉挖去,能期全愈乎?況君主立憲乃特别專制之代名詞,非人民得有參政權也。
夫在未立憲時代助政府壓制人民者,不過官府而已;設已立憲,反多各省之議員為政府助矣。
君主立憲時之議員乃非禽非獸之蝠,日則入于獸類以買獸之歡,夜則入于禽類以騙禽之食,然謂為非禽非獸之蝠者,猶屬良善名詞,其實與禦者等不過為貴族執鞭策馬而已。
有以上之理由,故又有政治革命之決心。
綜此兩念,比較參觀,種族革命開其先,尤必有政治革命繼其後。
何以言之?推倒滿政府固為今日除一大障害,而政治不能改良,仍蹈數千年專制之弊,則雖以漢易滿亦未必彼善于此吾同胞。
當知我今日之革命不僅為種族問題,尤注重政治問題也。
處置:前年南洋、湖北兩軍赴皖秋操之時,适逢那拉母子命終之日,人心騷動,我處先發,他處必相繼而起。
且秋操之軍皆系皖之鄰省軍隊,我若得安慶重地,随赴秋操地招撫南洋、湖北兩軍。
該兩軍既為我得,則兩省亦在我掌握之中。
既有此天然根據地,一面宣布獨立,一面攻取他省。
值此人心思動之際,其勢如破竹必矣。
兵力既厚,再行北上,我之目的可達。
因有以上之希望,故于十月二十六日約同志數人會議,幸彼時全數贊成,遂于是日午後四時頒發命令如左。
一、與我反對之軍隊(甲)水師一營在西門外;(乙)巡防一營在北門内附近;(丙)城内外火藥庫有巡防兵兩隊;(丁)撫院及各衙門之衛隊約兩隊。
二、我軍決于今日午後十時齊發,先取城内外兩火藥庫,後全隊進城,各盡任務,于次日午前五時在五裡廟集合,再俟命令出發。
三、一标同二标第三營先赴北門外火藥庫。
得有子藥後一标第二第三營進城助城内各營攻擊;其第一營攻擊西門外之水師營,得收撫即收撫,否則攻潰其兵,收其軍械;二标第三營留守火藥庫。
四、二标第二營同工程隊先赴其營旁之軍械局。
得有子藥後,工程隊留守軍械局;二标第二營以兩隊攻破巡防營;以一隊先開西門,待馬營進城後再赴北門,開城留守北門,又一隊攻擊撫院。
五、炮營先徒手出營,至馬号舉火以作全軍出發之号。
令舉火後至北門外陸軍小學堂奪取步槍,得槍後旋至該小學後取子藥進城,以一隊守南門兩隊巡街。
六、馬營由西門進城直赴軍械局,得有子藥後以一隊守西門,一隊開東門後留守東門,餘兩隊奪取電報局。
七、辎重隊直赴軍械局,得有子藥後,保護教堂及外國人。
八、講武堂各生充衛生隊之任,随時搜尋城内外死傷兵士歸入該堂調治。
九、各标營隊之出力人員次日午前論功封賞。
十、各标營隊之兵士及民人等如有乘機搶掠等事,由巡衛隊臨時照軍法從事。
十一、巡警兵如有願降者,炮營收納之編入隊内巡街。
十二、各文衙門之官員不準任意殘殺。
十三、無論軍民人等,不準出入藩司衙門。
隊官熊成基在城内軍械局。
變局:處置既定之後,于十點鐘炮營齊集站隊。
陳昌镛首先梗阻,不得已刃斃之。
出營後至馬号舉火為号,先至陸軍小學取得槍枝,又至火藥庫取得子彈,率衆入城。
不意薛哲失約以緻進城之目的未達。
斯時馬營亦遵命而行,獨步營因無首領未及出發。
炮營見步營未出,不得不以槍恐吓,步營破後其兵有逃遁者,有跟随者,複至火藥庫取得炮彈,在臨江寺附近高埠射擊城内撫院。
斯時各營隊雖有攻城之心而恨無内應。
兼之一晝夜未得飲食,城既未能攻破而兵船之炮彈又來,各兵平時雖深受教育,堅忍刻苦,奮勇無前,無如官長已殁,指揮攻城時亦無暇編制隊次,我兵稍稍退卻矣。
且我之希望在收撫太湖之軍隊,既一晝夜不得,皖城秋操之兵必先得信。
端方、蔭昌雖屬無能,彼必預備巡防營及衛隊與我抵禦,秋操兵必另調他處。
我雖決死戰,志不能得秋操之軍隊。
秋操之軍隊既不得,我僅有千餘人,能期成事耶?故次日午後,設計保護各兵向西北退走,并命各自回家再謀機會。
過桐城時約有千餘人,至廬州仍有三百餘人,衆心依附,不肯遽離。
斯時姜桂題兵又追至,我反擊姜,軍潰逃更多。
方百計遺退衆人,間關跋涉,由豫而魯,竟成一不可思議之變局矣。
◎黃際隆傳 黃君際隆,字佐卿,直隸豐潤縣。
諸生世業儒,自前明至今以文學著名繹絡不絕,豐潤名族也。
君在新學界有健将之稱,地方中小學堂君多所創設。
每言中國危象即憤不欲生。
自童年與同邑丁君削川善,言削川魄力沉雄,膽識獨絕,為北方豪傑冠,故丁君創立鐵血會,君樂入焉。
與丁參畫機宜,常出奇計,識者謂有陳平風,丁君深敬服焉。
鐵血會分四大部分,舉君為永遵一帶之部長。
武漢起義前,君變産措資至張家口,與秦君宗周議乘秋操四部并起之策,因各部子彈未備不能如志。
當議和時代,複回唐山,蓋永遵機關處也,計劃先刺清鎮台王懷慶,王死兵必亂,君乘機殺唐山警道,永遵各處志士同時響應,占據永遵宣布獨立。
奈機事不密,刺王未中。
王即派兵大索,君被擒,家資被淮軍搶奪一空,且掠及四鄰。
君罵淮軍無狀,淮軍以槍尾擊落君鼻梁。
及見王,立不跪,王問以與丁削川所謀何事,答雲:“除民賊耳,何必問?”王恨甚,命用連槍擊之胸腹間,受槍七,慘矣! ◎楊卓林傳 楊卓林字卓林,一名恢,又字公仆,醴陵人也。
魁梧有勇力,以俠聞鄉裡,間鬻販自給,裡有争鬥辄往助,所折無不服。
然奉親孝,事師盡禮,嘗夜借鄰燭讀兵書及諸戰争稗史,辄拍案狂叫曰:“大丈夫生不封萬戶侯,即赴鋒镝死耳!安能郁郁與鄉裡小兒作生活哉?”遂役張春發軍為目兵。
庚子之役,随春發防禦京津,與聯軍接,奮勇當先,手刃倭卒數人,連發數十彈,故軍雖敗而餘軍賴以不覆,統軍者莫之知而卓林亦竟不自言也。
自聯軍戰後,津沽為墟,卓林憤滿酋無狀,民氣不振,卒以兆茲禍也。
乃遍走諸省,求江湖豪俠能為用者,于是海内會黨,若山東之馬賊、長江之鹽枭、江西之洪江、廣東之哥老皆連其首要。
既而察時機未至,會黨不足與有為,思可以助舉大事者莫如陸軍,乃赴江甯入将備學校。
時周馥督兩江,德意志人要求以金陵獅子山為租借地,馥将許之,都人士集會議反抗,卒怵刑威莫敢言。
卓林則首倡殺馥,聽者舌挢莫能下。
自是常以手槍自随,事稍為馥所聞,将緻之死。
甯縣陶森甲,故将備學校提調,密告卓林,謂當留以俟用,徒死無益。
幸勉學,乃資使東渡日本,而獅子山租借之議亦遂罷。
卓林既至日本,入鐵道學校,每困乏則賴森甲及湘人杜雲秋資之。
時孫文、黃興方創中國同盟會,卓林力為襄助,所介紹入會者不下千數百人。
取締留學生事起,舉國激昂,卓林益思有所為,乃居橫濱制炸彈,刻苦逾恒時。
時益陽姚洪業為歸國代表,道橫濱與卓林别,相對唏噓泣下,各以死相勖。
明年洪業以公學事蹈黃浦江死,卓林旋亦内渡。
會萍醴舉義,卓林居滬上,方日夜籌運軍械,然其時兵倉卒集,事且敗,乃大呼曰:“吾得死所矣。
”揚州某鎮者,故會黨叢集地,卓林密結其渠魁欲謀響應,先刺殺江督端方以舉事。
部署既定,挾炸彈及其友二人以行,事為湘人劉複權、蕭子翼所聞,中途遺告端方,遂并二人被逮。
端方以卓林大俠,又黨中魁桀,委重員長沙朱恩黻鞫其獄。
恩黻反報謂卓林罪涉疑,似不可殺,必欲強我誣殺者,甯免職不肯為也。
獄用是久,持不決,而警監何黻章欲要首功,力言卓林有罪,并及同逮者二人。
端方乃故遣恩黻之滬,親鞫卓林兼訊二人。
卓林知禍已迫,二人且不免,乃一以自任,且罵且起前掀案,案折,謂:“事與彼二人者無涉。
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楊卓林耶?速速殺我,毋及無辜。
”遂以丁未二月七日死東市,而二人卒得脫,時清光緒三十三年也。
卓林既死,人無敢視者,萍鄉葉鈞獨收葬之金陵。
中華民國元年二月,臨時大總統孫文既正位,令以金陵玄武湖端方私第建烈士祠,祀卓林及鄭先聲、楊守仁、吳樾、熊成基、陳天華五人,且恤其家。
其明月,陸軍部長黃興複遣部員護其榇歸湘改葬之嶽麓。
無娶以兄子繼其後。
◎廣州流
吾聞先生著作繁夥,且有功于聖門,其書籍盡為滿清付之一炬,且毀其版權。
吾雖樵子,亦大漢胄,屢經此地,不敢樵乃木而敢哭乃墓。
吾哭于斯者已數四矣,客何不容吾哭乎?”餘曰:“餘非不容子之哭,實欲訪斯墓之由來,故問之,子休誤會。
敬聆子言,知先生遣如是之慘刑,今幸賴諸烈士流血之力而大漢已光複矣,閱《浙報》見先生将入先烈專祠,不知先生之墓有斯也。
子盍再為餘告其曆史乎?敢問。
”樵者又答曰:“吾生也晚,焉知先生曆史?子若不以吾為齊東野人之言,吾将舉曩者聞梵樵之言具以告。
梵樵者,先生之裔孫,與餘同志,乃祖因改他姓而得脫然于法網。
近亦恢複本姓矣,惟呂氏譜恐觸滿清怒,載之不詳,證之為難。
聞其言曰:先生将易箦命其子而告曰:‘吾死後,殓屍棺木宜覆以紅绫。
’遺命書重見天日四字于紅绫之上,以代銘旌,然後死可瞑目。
’及死,子如言而殓之。
不圖越數年後竟被僞朝開棺戮屍,果驗先生所遺之四字,慘甚矣!至于先生讀書之處,名之曰‘天蓋樓’,今亦鞠為茂草,惟其間有一山茶曆久不變,開花豔麗,遐迩傳為勝迹,此外皆湮沒而無遺也。
若雲先生文字,梵樵告我甚多,惜無記憶力,僅留四句于腦際。
《詠紫牡丹》曰:‘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正。
’又《詠鼠》曰:‘毀我衣冠由汝輩,搗渠巢穴在明朝。
’其餘則忘之矣。
客若欲聞先生之容,則梵樵家猶有一遺像在,可偕客一往觀之。
”餘答以天晚不及,遂别樵者而歸。
歸而記之,以為世告。
◎讀呂留良墓記 餘談族祖留良公富有種族思想,死後遭滿清戮屍慘刑,幾與草木同腐,無一人敢顧而問之者。
梵樵為留良公從孫,誼屬同宗,嘗聞先哲言而略知梗概。
然第哀其湮沒而靡有孑遺,秘不敢道者久矣。
前讀《民立報》載俠骨過古革命家呂留良公墓記事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述樵者言以發潛德幽光,殊動木本水源之感。
惜未識俠骨君之面,引以為憾。
三複斯文,語語由樵者轉述,間有未盡之處,所謂乾隆時遭文字禍者,實雍正時,非乾隆時也;所謂梵樵家有遺像者,實明儀賓分像,非留良公像也。
承俠骨君殷殷垂問,敢證諸譜牒,考諸邑志,丐同邑沈君慶曾撰一小傳,為俠骨君告并為世貢。
呂留良先生字用晦,号晚村,明儀賓之嫡孫,浙之石門人也。
其先祖世居官,村乃儀賓偕公主同歸遷居東莊。
先生自少聰穎過人,好學博問,負奇氣,出語驚長上。
受業于桐鄉張楊園先生之門,潛心濂洛關閩之學。
及壯,博大不拘宗陽明學,目空天下士,嘗以夷齊之節自勵,絕意仕進。
四方名士負笈從遊者甚衆,辄于師友談論,間悲憤祖國淪亡,恥為遺民沒世。
每一吟詠必寓情于鳥獸草木,以譏刺滿清之非我族類,著有《天蓋樓偶評》、《留良文集》、《四書語錄》等書行世,而文名益顯。
長子葆中于康熙時将應科舉,先生怒而責之曰:“吾誓不與胡夷共戴天,爾違吾命,吾将以石硯擊之,以畢爾不肖之命。
”葆中跪而對曰:“若不汲汲有功名,勢不能出握兵權,曷繼志以起義乎?”先生始息怒而聽之試。
故葆中曾以科名顯貴,惜壯志未酬,于雍正初驟遭諸葛際盛之讒罹族滅禍。
爾時先生已作古矣,初先生将易箦,命葆中以紅绫一幅,書“重見天日”四字于其上,殓于棺中以代銘旌。
及卒,悉如遺命而為之。
不圖數年後竟被滿朝開棺戮屍,果驗先生之谶。
嗚呼!蒼天何機之神而事之慘,乃爾耶聞先生之藏書樓曰“天蓋樓”,自籍沒後典籍被毀,今已瓦礫無存,鞠為茂草矣。
先生之墓在相州之識村,今已荒草蔓煙,累累崩裂而倍極凄涼矣。
乃者漢族光複,沉冤頓雪,見《浙報》載先生與張蒼水、黃梨洲諸先生将合入先烈專祠以彰幽德。
慶曾不文重以先生從孫梵樵之命,哀先生之志,敢為小傳儲為異日重輯譜牒之需并以質之世之景仰先生者。
(《梵樵稿》) ◎熊烈士承基供詞 吾生平磊磊落落,言無不吐,既經明問,直書胸臆以答。
宗旨:推倒野蠻專制之政府,重行組織新政府,俾我同胞永享共和之幸福,以洗滌我祖國曆史上莫大之恥辱。
理由:滿人自吞我土地以來,待我漢種之手段異常陰毒。
入關之初殺我漢族,彼時屍骨已積成一大地氈,蓋于中原之全部鮮血已積成一大紅海。
滿于支那之本部當時稱為白骨山、紅澤國,殆非虛語。
然最慘者惟我揚州,滿兵入城連殺十日,靡有孑遺。
揚州如此,他處可知。
其後曆年來待我漢人之尤陰毒者,曆舉如下:一、海陸軍權不與我漢人也。
自滿人入關以來二百餘年,兵權專屬之滿人之手,偶有不肖漢人殘殺同胞圖媚彼族如曾國藩等,而彼必仍派滿人官文等從中箝制之。
即如近年來創設海陸軍,關系何等重要,彼果有改良軍事之意,中國之大豈無人才,如彼所派管理之員如載洵、載濤、鐵良等何嘗稍有軍事上之知識,而彼利用之者,誠不知其是何居心? 二、政權不與我漢人也。
從前各行省督撫監司中必有一二滿人暗行監督,而省會及邊防險要之所無不有其将軍、都統、副都統監視之。
近年利用中央集權主義,假意融化滿漢,裁撤将軍、都統。
試一觀之,自改定新官制以後,軍機為樞密重地,而奕領班外交,為聯合機關;而那桐用事财政,為辦事之母;而載澤當權資政,為議院之基;而溥倫屍位,其他如民政部之用善耆,晨工商部之用溥,理藩部之用壽耆,法部之用廷傑,大理院之用定成,學部之用榮慶,無非滿人。
僅餘無關重輕之吏,禮郵傳之部委之漢人之手,豈真才智不相及欤?吾不得而知之矣。
三、不問我漢人之生活也。
我漢人終歲勤苦,所得幾何?罄其脂膏不足供皇室之揮霍,而至疏且賤之旗丁每月必給口糧,現知月饷不能持久,日為八旗籌生計而我漢人之生計又如何耶?其尤甚者,一遇災年僅予區區數千金之款動侈,謂深仁厚澤。
抑知此數千金之内帑系漢民之脂膏乎?其重滿輕漢之意不待智者而後決矣。
四、不開我漢人之智識也。
現在學堂雖漸設立而宗旨不正,不願以國民教育為目的,其所陶鑄者非利祿之夫,即庸懦之輩。
間有奇材異能、魁傑卓荦之士,必多方挫折之,使不得行其志,甚至農工商最有益民生之學堂亦不肯遍設。
嗟我漢人何堪設想耶? 西人常言:支那人有四萬萬之多,竟為五百萬之野蠻滿洲人壓制二百餘年仍未恢複,此可見支那人之奴性甲于各種人矣。
苟實行瓜分,中國必不敢拒制。
又聞歐西以一時受制于人,雖以海水尚難洗盡曆史上之恥辱,而我漢族曆史上二百餘年之恥辱當如何洗之耶? 以上之理由故有種族革命之決心。
現在處于競争之時代,強者存,弱者亡,人所共知。
而我中國土地如此之大,人民如此之多,何以不能立于優勝之地步耶?要知月先暈而後風,礎先潤而後雨。
吾中國之所以弱者,由于政治不良故也。
或雲:“現在預備立憲,一經實行,則中國之病根必可消除矣。
”噫,此乃不知根本上之解決也。
譬如人生一癰,徒以藥敷其外,不肯将此腐敗肉挖去,能期全愈乎?況君主立憲乃特别專制之代名詞,非人民得有參政權也。
夫在未立憲時代助政府壓制人民者,不過官府而已;設已立憲,反多各省之議員為政府助矣。
君主立憲時之議員乃非禽非獸之蝠,日則入于獸類以買獸之歡,夜則入于禽類以騙禽之食,然謂為非禽非獸之蝠者,猶屬良善名詞,其實與禦者等不過為貴族執鞭策馬而已。
有以上之理由,故又有政治革命之決心。
綜此兩念,比較參觀,種族革命開其先,尤必有政治革命繼其後。
何以言之?推倒滿政府固為今日除一大障害,而政治不能改良,仍蹈數千年專制之弊,則雖以漢易滿亦未必彼善于此吾同胞。
當知我今日之革命不僅為種族問題,尤注重政治問題也。
處置:前年南洋、湖北兩軍赴皖秋操之時,适逢那拉母子命終之日,人心騷動,我處先發,他處必相繼而起。
且秋操之軍皆系皖之鄰省軍隊,我若得安慶重地,随赴秋操地招撫南洋、湖北兩軍。
該兩軍既為我得,則兩省亦在我掌握之中。
既有此天然根據地,一面宣布獨立,一面攻取他省。
值此人心思動之際,其勢如破竹必矣。
兵力既厚,再行北上,我之目的可達。
因有以上之希望,故于十月二十六日約同志數人會議,幸彼時全數贊成,遂于是日午後四時頒發命令如左。
一、與我反對之軍隊(甲)水師一營在西門外;(乙)巡防一營在北門内附近;(丙)城内外火藥庫有巡防兵兩隊;(丁)撫院及各衙門之衛隊約兩隊。
二、我軍決于今日午後十時齊發,先取城内外兩火藥庫,後全隊進城,各盡任務,于次日午前五時在五裡廟集合,再俟命令出發。
三、一标同二标第三營先赴北門外火藥庫。
得有子藥後一标第二第三營進城助城内各營攻擊;其第一營攻擊西門外之水師營,得收撫即收撫,否則攻潰其兵,收其軍械;二标第三營留守火藥庫。
四、二标第二營同工程隊先赴其營旁之軍械局。
得有子藥後,工程隊留守軍械局;二标第二營以兩隊攻破巡防營;以一隊先開西門,待馬營進城後再赴北門,開城留守北門,又一隊攻擊撫院。
五、炮營先徒手出營,至馬号舉火以作全軍出發之号。
令舉火後至北門外陸軍小學堂奪取步槍,得槍後旋至該小學後取子藥進城,以一隊守南門兩隊巡街。
六、馬營由西門進城直赴軍械局,得有子藥後以一隊守西門,一隊開東門後留守東門,餘兩隊奪取電報局。
七、辎重隊直赴軍械局,得有子藥後,保護教堂及外國人。
八、講武堂各生充衛生隊之任,随時搜尋城内外死傷兵士歸入該堂調治。
九、各标營隊之出力人員次日午前論功封賞。
十、各标營隊之兵士及民人等如有乘機搶掠等事,由巡衛隊臨時照軍法從事。
十一、巡警兵如有願降者,炮營收納之編入隊内巡街。
十二、各文衙門之官員不準任意殘殺。
十三、無論軍民人等,不準出入藩司衙門。
隊官熊成基在城内軍械局。
變局:處置既定之後,于十點鐘炮營齊集站隊。
陳昌镛首先梗阻,不得已刃斃之。
出營後至馬号舉火為号,先至陸軍小學取得槍枝,又至火藥庫取得子彈,率衆入城。
不意薛哲失約以緻進城之目的未達。
斯時馬營亦遵命而行,獨步營因無首領未及出發。
炮營見步營未出,不得不以槍恐吓,步營破後其兵有逃遁者,有跟随者,複至火藥庫取得炮彈,在臨江寺附近高埠射擊城内撫院。
斯時各營隊雖有攻城之心而恨無内應。
兼之一晝夜未得飲食,城既未能攻破而兵船之炮彈又來,各兵平時雖深受教育,堅忍刻苦,奮勇無前,無如官長已殁,指揮攻城時亦無暇編制隊次,我兵稍稍退卻矣。
且我之希望在收撫太湖之軍隊,既一晝夜不得,皖城秋操之兵必先得信。
端方、蔭昌雖屬無能,彼必預備巡防營及衛隊與我抵禦,秋操兵必另調他處。
我雖決死戰,志不能得秋操之軍隊。
秋操之軍隊既不得,我僅有千餘人,能期成事耶?故次日午後,設計保護各兵向西北退走,并命各自回家再謀機會。
過桐城時約有千餘人,至廬州仍有三百餘人,衆心依附,不肯遽離。
斯時姜桂題兵又追至,我反擊姜,軍潰逃更多。
方百計遺退衆人,間關跋涉,由豫而魯,竟成一不可思議之變局矣。
◎黃際隆傳 黃君際隆,字佐卿,直隸豐潤縣。
諸生世業儒,自前明至今以文學著名繹絡不絕,豐潤名族也。
君在新學界有健将之稱,地方中小學堂君多所創設。
每言中國危象即憤不欲生。
自童年與同邑丁君削川善,言削川魄力沉雄,膽識獨絕,為北方豪傑冠,故丁君創立鐵血會,君樂入焉。
與丁參畫機宜,常出奇計,識者謂有陳平風,丁君深敬服焉。
鐵血會分四大部分,舉君為永遵一帶之部長。
武漢起義前,君變産措資至張家口,與秦君宗周議乘秋操四部并起之策,因各部子彈未備不能如志。
當議和時代,複回唐山,蓋永遵機關處也,計劃先刺清鎮台王懷慶,王死兵必亂,君乘機殺唐山警道,永遵各處志士同時響應,占據永遵宣布獨立。
奈機事不密,刺王未中。
王即派兵大索,君被擒,家資被淮軍搶奪一空,且掠及四鄰。
君罵淮軍無狀,淮軍以槍尾擊落君鼻梁。
及見王,立不跪,王問以與丁削川所謀何事,答雲:“除民賊耳,何必問?”王恨甚,命用連槍擊之胸腹間,受槍七,慘矣! ◎楊卓林傳 楊卓林字卓林,一名恢,又字公仆,醴陵人也。
魁梧有勇力,以俠聞鄉裡,間鬻販自給,裡有争鬥辄往助,所折無不服。
然奉親孝,事師盡禮,嘗夜借鄰燭讀兵書及諸戰争稗史,辄拍案狂叫曰:“大丈夫生不封萬戶侯,即赴鋒镝死耳!安能郁郁與鄉裡小兒作生活哉?”遂役張春發軍為目兵。
庚子之役,随春發防禦京津,與聯軍接,奮勇當先,手刃倭卒數人,連發數十彈,故軍雖敗而餘軍賴以不覆,統軍者莫之知而卓林亦竟不自言也。
自聯軍戰後,津沽為墟,卓林憤滿酋無狀,民氣不振,卒以兆茲禍也。
乃遍走諸省,求江湖豪俠能為用者,于是海内會黨,若山東之馬賊、長江之鹽枭、江西之洪江、廣東之哥老皆連其首要。
既而察時機未至,會黨不足與有為,思可以助舉大事者莫如陸軍,乃赴江甯入将備學校。
時周馥督兩江,德意志人要求以金陵獅子山為租借地,馥将許之,都人士集會議反抗,卒怵刑威莫敢言。
卓林則首倡殺馥,聽者舌挢莫能下。
自是常以手槍自随,事稍為馥所聞,将緻之死。
甯縣陶森甲,故将備學校提調,密告卓林,謂當留以俟用,徒死無益。
幸勉學,乃資使東渡日本,而獅子山租借之議亦遂罷。
卓林既至日本,入鐵道學校,每困乏則賴森甲及湘人杜雲秋資之。
時孫文、黃興方創中國同盟會,卓林力為襄助,所介紹入會者不下千數百人。
取締留學生事起,舉國激昂,卓林益思有所為,乃居橫濱制炸彈,刻苦逾恒時。
時益陽姚洪業為歸國代表,道橫濱與卓林别,相對唏噓泣下,各以死相勖。
明年洪業以公學事蹈黃浦江死,卓林旋亦内渡。
會萍醴舉義,卓林居滬上,方日夜籌運軍械,然其時兵倉卒集,事且敗,乃大呼曰:“吾得死所矣。
”揚州某鎮者,故會黨叢集地,卓林密結其渠魁欲謀響應,先刺殺江督端方以舉事。
部署既定,挾炸彈及其友二人以行,事為湘人劉複權、蕭子翼所聞,中途遺告端方,遂并二人被逮。
端方以卓林大俠,又黨中魁桀,委重員長沙朱恩黻鞫其獄。
恩黻反報謂卓林罪涉疑,似不可殺,必欲強我誣殺者,甯免職不肯為也。
獄用是久,持不決,而警監何黻章欲要首功,力言卓林有罪,并及同逮者二人。
端方乃故遣恩黻之滬,親鞫卓林兼訊二人。
卓林知禍已迫,二人且不免,乃一以自任,且罵且起前掀案,案折,謂:“事與彼二人者無涉。
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楊卓林耶?速速殺我,毋及無辜。
”遂以丁未二月七日死東市,而二人卒得脫,時清光緒三十三年也。
卓林既死,人無敢視者,萍鄉葉鈞獨收葬之金陵。
中華民國元年二月,臨時大總統孫文既正位,令以金陵玄武湖端方私第建烈士祠,祀卓林及鄭先聲、楊守仁、吳樾、熊成基、陳天華五人,且恤其家。
其明月,陸軍部長黃興複遣部員護其榇歸湘改葬之嶽麓。
無娶以兄子繼其後。
◎廣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