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看法。
這場大革命似乎把剛去世不久的約翰生,轉變成一個具有抵抗外來影響力的英國紳士的化身,一個與法國對抗的、既能維護君主立憲制同時又能免遭革命暴力的牢不可破的堡壘。
法國把他們的君主送上斷頭台不久,1793年,鮑斯威爾在第二版《約翰生傳》的宣傳語裡說得很清楚:&ldquo我相信,他強烈、清晰并具有活力的宗教道德,忠誠和順從的精神,正提高人們的智慧和善良,必然會有效地抵制那些最近從法國引進的詭辯有害的東西。
這些在&lsquo哲學&rsquo的虛假名義下的惡劣行為,正在破壞我們自由和繁榮國家形成的社會和平、良好秩序和幸福。
感謝上帝,我們沒有産生宣傳者希望傳播的那些有害影響。
&rdquo在保守的英國人眼裡,這樣的約翰生似乎不再是從前那個生氣勃勃、批評政府、諷刺王室、反對戰争、挖苦人類的人。
可在革命者眼裡,他卻成為地道的反革命。
如牛津大學詩學教授利未(P.Levi)說,他讀到過最激烈的抨擊約翰生的言論,莫過于科貝特(W.Cobbett)發出的憎恨:&ldquo這個老不死的家夥,如果他那些文章真能抓住衆人,會奪走人們的靈魂。
這些文章借華而不實的概念迷惑人,直到光明、理性和法國革命出現後,才被丢棄在那些讓人羞愧的書架上。
&rdquo從此以後,革命風雲滾滾,約翰生隻能平靜安息,接受曆史的審判。
如果說在19世紀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暴中,約翰生被冷落是必然的,那麼,19世紀小說體裁興盛,走向成熟高峰,也在掩埋隻寫過幾篇小說傳奇而主要貢獻是散文和文學批評的約翰生。
盡管他的書不斷再版,他的生忌日逢年被紀念,他的作品愛好者從未消失,但失落的約翰生世界,幾乎在20世紀初才重新被發現。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愛爾蘭古城堡中發現的鮑斯威爾《約翰生傳》手稿,震動了文壇,引發新一輪熱潮。
手稿發現的直接意義,是對麥考萊等影響19世紀的一些偏激看法做了有力的糾偏。
詩人艾略特提出重讀約翰生作品,并對他重新做出評價,消除過去對約翰生消極評論的負面影響,無疑也表明20世紀對約翰生的正面肯定。
研究專家希爾、鮑威爾、廷克、查普曼、巴特,藏書家亞當、牛頓、海德夫婦等都為此加大宣傳,貢獻複蘇力量。
推動學習了解約翰生,鮑斯威爾沉睡在古城堡的《約翰生傳》手稿重見天日固然是契機,而20世紀人們重新審視革命暴力價值觀和重新欣賞18世紀古典主義更是催化劑。
進入21世紀,人們關心人性、文化、婦女、生态環境諸問題,把作古的被忽視的約翰生又提到新的議題上,凸顯他在這方面思想的前瞻性。
世界早已形成學習約翰生的傳統,而1949年耶魯大學出版《約翰生世紀》,1984年哈佛大學出版《約翰生和他的時代》以及舉辦約翰生逝世200周年(1984)紀念、誕辰300周年(2009)紀念、約翰生編纂《莎士比亞戲劇集》出版250周年(2015)紀念等大型國際學術活動,都标志着這個研究傳統的持續深入。
其實,我們許多現代文學大家也有這種學習風氣,他們曾經直接閱讀原著,感受到這個文化熱浪并參與其中,如範存忠于1945年在倫敦做《約翰生與中國》的演講,又如林語堂、梁實秋、錢锺書、楊绛等對約翰生作品的喜愛和直接引用論述。
然而,出于各種原因,如學習蘇聯的影響、大學教學對英美保守思想文學觀念的抵制等,自1949年後,我們一直忽視了在西方世界和文學史上并不寂寞的約翰生。
這種忽視他作品的現象,隻能說明大家都受&ldquo革命&rdquo的深刻影響。
直到近年,情形才開始有所改變。
這些兩百多年前寫的文章,思想還依然沒有落後,還依然超出當時或現在&ldquo人的局限性&rdquo。
文化傳承 任何人的思想和創作成就,都要放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才能給予恰當的判斷。
若用現代人的眼光,容易看到約翰生的保守,想到約翰生的不識時務,并且不難判斷他的超前意識,因為他過早地看出并急切地提醒人們,那些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啟蒙思想,那些激進革命暴力本身,自有其不可避免的偏見或本身就是權宜之計。
&ldquo醫治人類絕大部分痛苦和不幸的藥方,是緩和劑而不是急重藥。
&rdquo任何戰争或革命過後,人還是要逐步生存,選擇生活,追求幸福。
對于人類曆史的曲折以及人類智慧進步的緩慢,約翰生不無感慨地說:&ldquo當真理不再引起争議,那盛行一時的思想觀念會被其他時代駁斥和反對,又會在另一個遙遠的時代再次興起并受到追捧。
于是,保持在這種狀态下的人類思想沒有進步。
有時對,有時錯,因相互的入侵而占有彼此的位置。
知識的洪水看似灌輸了整個時代,可退潮後留下另一片幹枯如荒漠的大地。
突然閃耀的智慧星光給黑暗地區帶來一時的燦爛光輝,可突然熄滅的光亮,又讓人類繼續摸索自己的道路。
&rdquo 《約翰生傳》手稿重現天日不過百年,我們親曆的曆史便驗證了革命帶來的文化傳統的變遷,如大海潮起潮落,如月亮陰晴圓缺。
慶幸的是,在社會文明發展下,在文化價值觀變化下,今天人們又可以以積極的态度、正面的視角,重新審視過去那些遙遠時代的偉人,把約翰生和&ldquo髒水&rdquo(包括那些特定的時代環境和狂熱情緒)分開,用他的&ldquo智慧星光&rdquo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和藝術,盡可能避免暗中摸索、走回頭路、重蹈覆轍之類的愚昧無知的行為。
就此而言,約翰生作品集值得一讀。
對于革命的大浪淘沙和文化傳統的卷土重來、人生的短促和智力進步的緩慢,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感到困惑或無奈。
盡管約翰生總是看到社會生活的嚴峻,常常感到&ldquo人類希望的幻滅&rdquo,他還是堅持認為,唯有那些有道德信仰、持理想希望以及能順應自然而不僅僅是具有名望、财富和權力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他相信,&ldquo人若沒有智力,就不是社會人,隻是群居者&rdquo。
培養豐富的智慧要讀書。
可是,約翰生又強調,&ldquo書本若沒有生活的知識也是無用的&rdquo&ldquo除了生活的藝術
這場大革命似乎把剛去世不久的約翰生,轉變成一個具有抵抗外來影響力的英國紳士的化身,一個與法國對抗的、既能維護君主立憲制同時又能免遭革命暴力的牢不可破的堡壘。
法國把他們的君主送上斷頭台不久,1793年,鮑斯威爾在第二版《約翰生傳》的宣傳語裡說得很清楚:&ldquo我相信,他強烈、清晰并具有活力的宗教道德,忠誠和順從的精神,正提高人們的智慧和善良,必然會有效地抵制那些最近從法國引進的詭辯有害的東西。
這些在&lsquo哲學&rsquo的虛假名義下的惡劣行為,正在破壞我們自由和繁榮國家形成的社會和平、良好秩序和幸福。
感謝上帝,我們沒有産生宣傳者希望傳播的那些有害影響。
&rdquo在保守的英國人眼裡,這樣的約翰生似乎不再是從前那個生氣勃勃、批評政府、諷刺王室、反對戰争、挖苦人類的人。
可在革命者眼裡,他卻成為地道的反革命。
如牛津大學詩學教授利未(P.Levi)說,他讀到過最激烈的抨擊約翰生的言論,莫過于科貝特(W.Cobbett)發出的憎恨:&ldquo這個老不死的家夥,如果他那些文章真能抓住衆人,會奪走人們的靈魂。
這些文章借華而不實的概念迷惑人,直到光明、理性和法國革命出現後,才被丢棄在那些讓人羞愧的書架上。
&rdquo從此以後,革命風雲滾滾,約翰生隻能平靜安息,接受曆史的審判。
如果說在19世紀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暴中,約翰生被冷落是必然的,那麼,19世紀小說體裁興盛,走向成熟高峰,也在掩埋隻寫過幾篇小說傳奇而主要貢獻是散文和文學批評的約翰生。
盡管他的書不斷再版,他的生忌日逢年被紀念,他的作品愛好者從未消失,但失落的約翰生世界,幾乎在20世紀初才重新被發現。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愛爾蘭古城堡中發現的鮑斯威爾《約翰生傳》手稿,震動了文壇,引發新一輪熱潮。
手稿發現的直接意義,是對麥考萊等影響19世紀的一些偏激看法做了有力的糾偏。
詩人艾略特提出重讀約翰生作品,并對他重新做出評價,消除過去對約翰生消極評論的負面影響,無疑也表明20世紀對約翰生的正面肯定。
研究專家希爾、鮑威爾、廷克、查普曼、巴特,藏書家亞當、牛頓、海德夫婦等都為此加大宣傳,貢獻複蘇力量。
推動學習了解約翰生,鮑斯威爾沉睡在古城堡的《約翰生傳》手稿重見天日固然是契機,而20世紀人們重新審視革命暴力價值觀和重新欣賞18世紀古典主義更是催化劑。
進入21世紀,人們關心人性、文化、婦女、生态環境諸問題,把作古的被忽視的約翰生又提到新的議題上,凸顯他在這方面思想的前瞻性。
世界早已形成學習約翰生的傳統,而1949年耶魯大學出版《約翰生世紀》,1984年哈佛大學出版《約翰生和他的時代》以及舉辦約翰生逝世200周年(1984)紀念、誕辰300周年(2009)紀念、約翰生編纂《莎士比亞戲劇集》出版250周年(2015)紀念等大型國際學術活動,都标志着這個研究傳統的持續深入。
其實,我們許多現代文學大家也有這種學習風氣,他們曾經直接閱讀原著,感受到這個文化熱浪并參與其中,如範存忠于1945年在倫敦做《約翰生與中國》的演講,又如林語堂、梁實秋、錢锺書、楊绛等對約翰生作品的喜愛和直接引用論述。
然而,出于各種原因,如學習蘇聯的影響、大學教學對英美保守思想文學觀念的抵制等,自1949年後,我們一直忽視了在西方世界和文學史上并不寂寞的約翰生。
這種忽視他作品的現象,隻能說明大家都受&ldquo革命&rdquo的深刻影響。
直到近年,情形才開始有所改變。
這些兩百多年前寫的文章,思想還依然沒有落後,還依然超出當時或現在&ldquo人的局限性&rdquo。
文化傳承 任何人的思想和創作成就,都要放到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才能給予恰當的判斷。
若用現代人的眼光,容易看到約翰生的保守,想到約翰生的不識時務,并且不難判斷他的超前意識,因為他過早地看出并急切地提醒人們,那些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啟蒙思想,那些激進革命暴力本身,自有其不可避免的偏見或本身就是權宜之計。
&ldquo醫治人類絕大部分痛苦和不幸的藥方,是緩和劑而不是急重藥。
&rdquo任何戰争或革命過後,人還是要逐步生存,選擇生活,追求幸福。
對于人類曆史的曲折以及人類智慧進步的緩慢,約翰生不無感慨地說:&ldquo當真理不再引起争議,那盛行一時的思想觀念會被其他時代駁斥和反對,又會在另一個遙遠的時代再次興起并受到追捧。
于是,保持在這種狀态下的人類思想沒有進步。
有時對,有時錯,因相互的入侵而占有彼此的位置。
知識的洪水看似灌輸了整個時代,可退潮後留下另一片幹枯如荒漠的大地。
突然閃耀的智慧星光給黑暗地區帶來一時的燦爛光輝,可突然熄滅的光亮,又讓人類繼續摸索自己的道路。
&rdquo 《約翰生傳》手稿重現天日不過百年,我們親曆的曆史便驗證了革命帶來的文化傳統的變遷,如大海潮起潮落,如月亮陰晴圓缺。
慶幸的是,在社會文明發展下,在文化價值觀變化下,今天人們又可以以積極的态度、正面的視角,重新審視過去那些遙遠時代的偉人,把約翰生和&ldquo髒水&rdquo(包括那些特定的時代環境和狂熱情緒)分開,用他的&ldquo智慧星光&rdquo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和藝術,盡可能避免暗中摸索、走回頭路、重蹈覆轍之類的愚昧無知的行為。
就此而言,約翰生作品集值得一讀。
對于革命的大浪淘沙和文化傳統的卷土重來、人生的短促和智力進步的緩慢,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感到困惑或無奈。
盡管約翰生總是看到社會生活的嚴峻,常常感到&ldquo人類希望的幻滅&rdquo,他還是堅持認為,唯有那些有道德信仰、持理想希望以及能順應自然而不僅僅是具有名望、财富和權力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他相信,&ldquo人若沒有智力,就不是社會人,隻是群居者&rdquo。
培養豐富的智慧要讀書。
可是,約翰生又強調,&ldquo書本若沒有生活的知識也是無用的&rdquo&ldquo除了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