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簡詞臣蔣德璟、黃景昉、外任吳甡同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德璟輩受事一年半載,賜坐三次、賜宴二次、賜騎馬遊西苑一次;召對六十餘次,每呼「先生」而不名。
其間申救李日宣、張瑄、章正宸、房可壯、宋玫、張三谟、黃道周、劉宗周、金光宸等,拯救正類,力可回天。
璟當召對,每以「加派太多,民不堪命」及各邊虛冒情弊,激切敷陳;随将九邊十六鎮山川險要、屯鹽民運、新舊兵饷、塞外部落纂為「禦覽備邊冊」十二套,次第進呈。
複請停鈔法,罷采北直、山東、河南、浙江桑穰二百萬斤,蠲免召買米豆一百萬戶,乞裁減練饷七百三十萬兩,諸多戆直。
遂于甲申正月間拟票科臣光時亨疏有「向前聚斂小人,倡為練饷及搜括諸議,以緻民窮禍結,誤國良深」等語,上震怒,面加譴責;璟叩頭待罪。
同官陳演等申救,乃蒙恩宥;随即出直,具疏以足疾求斥。
後連控二疏,上準回籍調理,仍賜銀币、乘傳以行。
離京數日,舟在津滄,都城忽陷;遂易小舟,潛居村落,與地方官急議恢複。
及聞吳三桂殺賊遠遁,逡巡歸裡。
弘光監國,遣行人張廷榜趨召;以疾力辭。
後上「恢複機宜」八款,以效忠悃。
家居,考終。
生平博覽群書,所學甚富,著作甚多。
尤精于詩學,為作「原詩」一篇,考核精詳;具見胸中博洽。
使職居侍從,如虞世南為唐之行秘書,則晉江二相亦為吾明之行秘書矣。
黃景昉,字太稚,号東崖;福建晉江人。
天啟乙醜進士,選庶吉士。
楚禦史吳裕中建言廷杖,景昉躬撫之榻前。
比沒,楚人無敢臨其喪者;景昉獨解橐赙之,人服其膽。
時珰焰方張,即請假歸,以避其鋒。
戊辰,思宗登極,始入都,授編修。
曆官中書、知起居注、編纂诰敕;諸所撰诰敕,尤為時所傳誦。
庚午,典試三楚。
辛未,丁祖憂。
甲戌,還朝;升左中允,充日講官。
丙子,轉左谕德,複典畿闱。
其在經筵,奏對剀直,語侵政府;首揆蓄怒。
戊寅,轉右庶子。
召對平台,因奏:『考選未盡公道,如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最着,不獲預清華選』。
遂俱得旨改館員科道者十數人。
大司寇鄭公三俊以诖誤系獄,景昉面救;又複疏陳,極言其清正,得釋系。
首揆益加嫉忌,景昉即以封差行。
抵饒州,盡卻淮府饋贈,信宿即行;省貧藩無算。
庚辰,差竣報命,轉少詹事,同詹翰官入對。
時太監高起潛擁重兵關外,驟撤回,未至;中外慮有他變,無敢言及者。
又黃道周谪江右幕員,撫疏薦及之,至蒙逮系;舉朝震恐。
景昉面對時,即昌言禦前,以「纔撤回監視,而遼撫即有警報,疑此中或有隐情」;複以「用舍喜怒之間,須再加斟酌」為言,實為黃道周稍寓規諷。
兩班聽者,皆為咋舌。
辛巳,以詹事署掌府篆,複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
黃道周獄久未解,為陰請之政府司寇甚力,始得從編戍去。
壬午,會推閣員,召對中極殿稱旨,遂欽點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
在閣受事半載,賜坐三次、賜宴二次、賜騎馬遊西苑一次;召對六十餘次,每呼「先生」而不名:皆異數也。
癸未,見時事日非,遂懷去志。
緣先帝性明察,而于大機宜顧屢多違拂,喜怒旋更;所施行,往往惟意。
以此,終不能有所濟,惟有急求引退而已。
具疏求去,得旨馳驿歸。
北變之後,家居二十年,以壬寅歲視履考終。
所著「湘隐堂集」二十四卷、「瓯安館詩」三十卷、「續詠」十二卷、「左史唯疑」十六卷、「國史唯疑」十二卷行世。
吳甡,号鹿友,揚州興化人。
萬曆癸醜進士,知邵武縣事,調繁晉江。
壬戌,考選授山西道禦史,彈劾不避權貴。
思宗二年,欽定逆案,召廷臣于文華殿。
先是,禦史毛九華劾禮部尚書溫體仁有媚珰詩刊本,上問體仁;體仁謂出自錢謙益誣論。
又出禦史任贊化參體仁疏,其語亵;上不怿,谪贊化于外。
吳甡出班言:『上因溫體仁,前削章允儒,降房可壯、瞿式耜,今又斥任贊化,班行無色。
乞召還言官』!不聽。
體仁大拜後,心惡甡;甡亦緘默,以避其鋒。
體仁去位,甡始入職。
浮沈十四、五年;至壬午,始與蔣德璟、黃景昉三人同大拜,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未轉侍郎,遽加尚書,出自特眷。
時因召對,三人力言黃道周「清修博學」并永戍窮苦狀。
上意動,遂有賜環命。
初,會推時,忽有昔人封還诏書遺意。
癸未,叙輔佐勳,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給三代诰命,蔭一子入監讀書。
後見時事日非,在揆扉止十有五月,遂執意乞歸;癸未,得請。
未幾,即值國變。
三人皆不與難,時人服其見幾。
石匮書曰:思宗枚蔔宰相,廷臣會推,皆以情面資格,血戰玄黃;上乃自出虛公,夢求良弼,特相三君子于崇祯末。
蓋三君子者,處則為慧業文人,出則為救時宰相;乃運遭陽九,數月揆扉不究其用,殊為可惜!但三君子皆學富五車,文起八代。
談言微中,可以解紛;用以拯救正人,挽回冤獄:則三君子之相業,不在楊士奇、李東陽之下矣。
德璟輩受事一年半載,賜坐三次、賜宴二次、賜騎馬遊西苑一次;召對六十餘次,每呼「先生」而不名。
其間申救李日宣、張瑄、章正宸、房可壯、宋玫、張三谟、黃道周、劉宗周、金光宸等,拯救正類,力可回天。
璟當召對,每以「加派太多,民不堪命」及各邊虛冒情弊,激切敷陳;随将九邊十六鎮山川險要、屯鹽民運、新舊兵饷、塞外部落纂為「禦覽備邊冊」十二套,次第進呈。
複請停鈔法,罷采北直、山東、河南、浙江桑穰二百萬斤,蠲免召買米豆一百萬戶,乞裁減練饷七百三十萬兩,諸多戆直。
遂于甲申正月間拟票科臣光時亨疏有「向前聚斂小人,倡為練饷及搜括諸議,以緻民窮禍結,誤國良深」等語,上震怒,面加譴責;璟叩頭待罪。
同官陳演等申救,乃蒙恩宥;随即出直,具疏以足疾求斥。
後連控二疏,上準回籍調理,仍賜銀币、乘傳以行。
離京數日,舟在津滄,都城忽陷;遂易小舟,潛居村落,與地方官急議恢複。
及聞吳三桂殺賊遠遁,逡巡歸裡。
弘光監國,遣行人張廷榜趨召;以疾力辭。
後上「恢複機宜」八款,以效忠悃。
家居,考終。
生平博覽群書,所學甚富,著作甚多。
尤精于詩學,為作「原詩」一篇,考核精詳;具見胸中博洽。
使職居侍從,如虞世南為唐之行秘書,則晉江二相亦為吾明之行秘書矣。
黃景昉,字太稚,号東崖;福建晉江人。
天啟乙醜進士,選庶吉士。
楚禦史吳裕中建言廷杖,景昉躬撫之榻前。
比沒,楚人無敢臨其喪者;景昉獨解橐赙之,人服其膽。
時珰焰方張,即請假歸,以避其鋒。
戊辰,思宗登極,始入都,授編修。
曆官中書、知起居注、編纂诰敕;諸所撰诰敕,尤為時所傳誦。
庚午,典試三楚。
辛未,丁祖憂。
甲戌,還朝;升左中允,充日講官。
丙子,轉左谕德,複典畿闱。
其在經筵,奏對剀直,語侵政府;首揆蓄怒。
戊寅,轉右庶子。
召對平台,因奏:『考選未盡公道,如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最着,不獲預清華選』。
遂俱得旨改館員科道者十數人。
大司寇鄭公三俊以诖誤系獄,景昉面救;又複疏陳,極言其清正,得釋系。
首揆益加嫉忌,景昉即以封差行。
抵饒州,盡卻淮府饋贈,信宿即行;省貧藩無算。
庚辰,差竣報命,轉少詹事,同詹翰官入對。
時太監高起潛擁重兵關外,驟撤回,未至;中外慮有他變,無敢言及者。
又黃道周谪江右幕員,撫疏薦及之,至蒙逮系;舉朝震恐。
景昉面對時,即昌言禦前,以「纔撤回監視,而遼撫即有警報,疑此中或有隐情」;複以「用舍喜怒之間,須再加斟酌」為言,實為黃道周稍寓規諷。
兩班聽者,皆為咋舌。
辛巳,以詹事署掌府篆,複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
黃道周獄久未解,為陰請之政府司寇甚力,始得從編戍去。
壬午,會推閣員,召對中極殿稱旨,遂欽點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
在閣受事半載,賜坐三次、賜宴二次、賜騎馬遊西苑一次;召對六十餘次,每呼「先生」而不名:皆異數也。
癸未,見時事日非,遂懷去志。
緣先帝性明察,而于大機宜顧屢多違拂,喜怒旋更;所施行,往往惟意。
以此,終不能有所濟,惟有急求引退而已。
具疏求去,得旨馳驿歸。
北變之後,家居二十年,以壬寅歲視履考終。
所著「湘隐堂集」二十四卷、「瓯安館詩」三十卷、「續詠」十二卷、「左史唯疑」十六卷、「國史唯疑」十二卷行世。
吳甡,号鹿友,揚州興化人。
萬曆癸醜進士,知邵武縣事,調繁晉江。
壬戌,考選授山西道禦史,彈劾不避權貴。
思宗二年,欽定逆案,召廷臣于文華殿。
先是,禦史毛九華劾禮部尚書溫體仁有媚珰詩刊本,上問體仁;體仁謂出自錢謙益誣論。
又出禦史任贊化參體仁疏,其語亵;上不怿,谪贊化于外。
吳甡出班言:『上因溫體仁,前削章允儒,降房可壯、瞿式耜,今又斥任贊化,班行無色。
乞召還言官』!不聽。
體仁大拜後,心惡甡;甡亦緘默,以避其鋒。
體仁去位,甡始入職。
浮沈十四、五年;至壬午,始與蔣德璟、黃景昉三人同大拜,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直辦事;未轉侍郎,遽加尚書,出自特眷。
時因召對,三人力言黃道周「清修博學」并永戍窮苦狀。
上意動,遂有賜環命。
初,會推時,忽有昔人封還诏書遺意。
癸未,叙輔佐勳,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給三代诰命,蔭一子入監讀書。
後見時事日非,在揆扉止十有五月,遂執意乞歸;癸未,得請。
未幾,即值國變。
三人皆不與難,時人服其見幾。
石匮書曰:思宗枚蔔宰相,廷臣會推,皆以情面資格,血戰玄黃;上乃自出虛公,夢求良弼,特相三君子于崇祯末。
蓋三君子者,處則為慧業文人,出則為救時宰相;乃運遭陽九,數月揆扉不究其用,殊為可惜!但三君子皆學富五車,文起八代。
談言微中,可以解紛;用以拯救正人,挽回冤獄:則三君子之相業,不在楊士奇、李東陽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