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刑部侍郎朱大啟請列營城外為守禦,吏科都給事中顔繼祖言收養京民細弱;上谕:『莫若蠲助為便』。
八月,以太監張彜憲言,命科道各官分地督運。
河南道禦史金光宸參督師張鳳翼及鎮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維桢首叙内臣功為借援,又請罷内臣督兵。
上怒甚,召廷臣及金光宸于平台。
上叱之曰:『仇維桢方至通州,爾即借題沽名』!着錦衣衛褫冠服,下诏獄。
适大風雷電,光繞禦座;上凜天變,遽命釋之,候旨議谪。
誠意伯劉孔昭奏國子監祭酒倪元璐雙妻并封,罷官回籍。
陝西巡撫都禦史孫傳庭擊賊于盩厔,大破之;擒賊首闖王高迎祥及劉哲等,獻俘阙下,磔于市。
命總理盧象升總督各鎮兵進援京師。
九月,北騎從建昌冷口還,守将崔秉德請率兵遏歸路。
總監高起潛不敢進,揚言當半渡擊之;偵北騎出口,起潛始進石門山,報斬三級。
禁文武輿蓋器飾之僭。
起守制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命采平陽、鳳翔諸礦,以儲國用。
十一月,下左都禦史唐世濟于獄。
世濟以「邊才」薦故兵部尚書霍惟華,上謂「惟華逆黨,世濟蒙蔽」;下刑部獄。
叙京師城守功,太監張國元、曹化淳蔭錦衣衛指揮佥事,各世襲。
初,化淳為京營提督,收用降丁;及守昌平,俱散去,至有叩京師城下者,皆稱京營兵,莫能辨。
十二月,蠲山東五年前逋租。
命吏部指奏數年铨政大弊。
吏部覆奏,上責之曰:『以爾部職專用人,推舉不效;乃反稱綱目太密,使中外束手!且平時升轉,必優京卿、甲科;乃雲京卿未必勝外官,甲榜未嘗勝乙榜。
如此遊移,豈大臣實心體國之道』!尚書謝升罷。
十年(丁醜)正月,工部尚書劉遵憲因培築京城,上「加派輸納事例」。
分守津通臨德太監楊顯名參前巡鹽禦史張養、高欽舜各侵稅額,诏逮之。
時養先卒,下撫按籍其家。
二月,逮巡按山西禦史張孫振。
初,提學佥事袁繼鹹守官奉公,自書卷外,無長物;孫振貪穢不職,誣奏之。
貢士衛周祚等訴其冤,命并孫振逮訊。
左良玉大破賊于舒城、六安,應天巡撫張國維檄良玉入山搜捕,良玉新立功,驕蹇不奉調;國維三檄之,始自舒城進發,賊已飽掠出境矣。
山西總兵王忠以兵援河南,稱病數月不進,一軍噪而西歸;給事中淩義渠劾之,诏逮王忠入都。
革良玉職,殺賊自贖。
命陝西巡撫孫傳庭兼總理河南。
三月,陸文聲陳風俗之弊皆原于士子,太倉庶吉士張溥、前臨川知縣張采倡複社以亂天下;命南直提學禦史倪元珙核奏。
元珙極言文聲之妄,上責其蒙飾,降光錄寺錄事。
溥、采為古學以相砥砺,天下向風;然不為政府所悅。
時蘇州府推官周之夔亦讦奏溥、采等樹黨挾持。
四月,命南京守備太監孫象賢、張雲漢同兵部尚書範景文清核兵馬、器械。
總監太監高起潛行部,永平道劉景耀、關内道楊于國俱恥行屬禮,上疏求免;上謂總監原以總督體統行事,罷于國、降景耀二級。
時監視之設,隻多一扣饷之人。
監視滿,則督、撫、鎮、道皆恃以飾功掩過,故邊吏皆樂有監視;而上方倚任中官,不察也。
谕百官求直言,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時事,歸咎輔臣;上怒,下汝燦于獄。
左谕德黃道周上言:『陛下下诏求直言,清刑獄。
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
非所以開言路、信诏旨』!上切責之。
新安所千戶楊光先劾吏科給事中陳啟新及元輔溫體仁,舁棺自随;上怒,廷杖、戍遼西。
六月,大學士溫體仁引疾免。
初,體仁以摘發錢謙益受主知,遂入相。
時上英明,廷臣苞苴亡狀,體仁以殘刻輔之,圜扉之内累累趾相屬。
初藉周延儒入,旋以權相軋,周去而溫獨存。
自佐政以來,邊徼潢池之警,漫無經畫;惟斤斤自守,不殖貨賄,故上始終敬信之。
七月,以史可法為右佥都禦史,巡撫安、廬、池,太等處軍務。
時以寇患,故創設。
八月,上登正陽門閱城。
以薛國觀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十一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杜勳等提督京營,孫茂霖守薊鎮中西三協,鄭良輔總理京城巡捕。
十一年(戊寅)正月,裁南京冗官八十九員。
任丘、清苑、徕水、遷安、大城、定興、通州各有司不法,上内訪逮入;責撫、按不先劾為溺職:『近畿如此,遠地可知』。
命部院申饬。
二月,城蘆溝,名拱極城;太監督役,掠塗人受工,民力為憊。
巡按江南禦史張任學改都督佥事總兵官,鎮守河南。
任學觊得巡撫,且欲薦故丹徒知縣張放,因極诋諸總兵不足恃;盛稱文吏有奇才,可禦寇。
上竟以總兵授之,意大沮悔;尋被逮。
上禦經筵畢,召詹事府、翰林院諸臣顧錫疇等二十餘人,問『保舉、考選,孰為得人』?少詹事黃道周對曰:『樹人如樹木,須養之數十年。
近來人才遠不及古,況摧殘之後,必深加培養』。
庶子黃景昉請宥鄭三俊;上曰:『三俟蒙徇,雖清何濟』!又命諸臣各陳所見。
上曰:『言須可行,如故講官姚希孟欲折漕一年,誤矣』!編修楊廷麟曰:『自溫體仁薦唐世濟、王應熊薦王繼章,今二臣皆敗,而薦者無恙。
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而欲收保舉之效得乎』?上默然。
命諸臣出,宴午門之庑。
道周等退,各補奏。
會南京應天府丞徐石麒亦上言鄭三俊清節,得釋。
三俊為司寇,敝衣一箧,爨煙不給,以拟獄輕得罪。
上亦素知之,故得放還。
三月,上禦左順門,召考選諸臣,五人為班遞進。
問兵食計,知縣曾就義曰:『百姓之困,皆由吏之不廉。
使守令俱廉,即稍從加派以濟軍需,未為不可』。
上拔第一。
未幾,即有剿饷、練饷之加。
四月己酉醜刻,熒惑去月僅七、八寸;至曉,逆行,尾八度掩于月。
五月丁卯夜,熒惑退至尾初度,漸入心宿。
兵部尚書楊嗣昌借月食火星,以為可化災為祥,冀以動上意;工科都給事中何楷駁正之。
六月,兵部尚書楊嗣昌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署兵部事。
時嗣昌母服才五月,工科給事中何楷劾嗣昌忘親;上切責之。
先是,吏部會推閣員,上不允,命并及在籍守制者;蓋嗣昌為陳新甲地也。
已而特召新甲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
侍講學士黃道周上言:『朝廷即乏人,豈無一定策效謀者?而必破非常之格,以奉不祥之人』!上不怿。
召廷臣于平台,問道周曰:『朕聞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
爾前疏适當枚蔔不用之時,果無所為乎』?道周對曰:『天人止是義利,臣心為國家、不為功名,自信其無所為』。
上曰:『前月推陳新甲,何不言』?對曰:『時禦史林蘭友、給事中何楷皆有疏,二人臣同鄉,恐涉嫌疑耳』。
上曰:『今遂無嫌乎』?曰:『天下綱常、邊疆大計,失今不言,後将無及?臣所惜者,綱常名教;非私也』。
上曰:『清雖美德,不可傲物遂非。
唯伯夷為聖之清;若小廉曲謹,是廉非清也』。
道周曰:『伯夷忠孝,故孔子許其仁』。
上怒其強說。
道周又極诋楊嗣昌,嗣昌出奏曰:『臣不生于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嘗再辭,而明旨迫切!道周學行人宗,臣實企仰;今謂不如鄭鄤,臣始太息絕望!鄤杖母,行同枭獍;道周又不如鄤,何言綱常也』!道周曰:『臣言文章不如鄭鄤』。
上責其朋比。
道周曰:『衆惡必察,何敢為比』!上曰:『少正卯亦稱聞人;惟行僻而堅、言僞而辨,不免孔子之誅』!道周曰:『少正卯欺世盜名,臣無其心。
臣今日不盡言,則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則陛下負臣』!上曰:『爾讀書有年,隻成佞耳』!叱去。
道周叩頭起,複奏曰:『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辨。
夫臣在君父之前,獨立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谄面谀者為忠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緻治』!上怒甚,嗣昌乞優容之。
上曰:『朕亦優容多矣』!諸臣退。
上召回,谕曰:『今内寇外裔、天災地震,皆朕不才,不能感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不智,不能辨别是非邪正;不文,不能宣布德化;不武,不能削平禍亂:此皆朕之寡昧,即朕之愆尤!正賴卿等匡救不逮。
乃有一等機械在心,專于黨同伐異、假公濟私;朝廷纔用一大臣,百般诋毀。
律以祖宗之法,當何如處?看來這裔、寇卻還易治,衣冠之盜卻是難除。
以後再敢如此,立置重典。
朕勸諸臣各修職業,共享太平之福』!諸臣叩頭出。
明日,降道周為江西布政司都事。
翰林院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都給事何楷、試禦史林蘭友各疏救道周、劾嗣昌,俱谪調有差。
八月,南京戶科給事中張焜芳論前巡鹽兩淮禦史史【範土】侵帑三十餘萬,命逮【範土】下刑部獄。
【範土】奏辯,又發焜芳朋黨狀;焜芳奪官。
十月,以禦史馬太清分守薊鎮西協。
北騎進喜峰口,直至徐州,破濟南府,德藩被害。
京師戒嚴,召孫傳庭于陝西、召洪承疇于三邊;于是承疇、傳庭率諸将合兵五萬,先後出潼關入援。
以宣大總督盧象升加兵部尚書,賜尚方劍,總督天下援兵;至賈莊遇敵陷陳,死之。
十一月,括廢銅鑄錢。
十二月,改洪承疇薊遼總督、孫傳庭保定總督;傳庭以失聰辭,不許。
尋逮傳庭系獄。
十二年(己卯)二月,貴州道禦史王聚奎劾刑科右給事中陳啟新緘默溺職;谪聚奎,并罷右佥都禦史李先春,奪吏部左侍郎董羽宸俸二月。
以司禮太監崔琳清理兩浙鹽課、賦稅。
三月,召參議鄭二陽于平台,問練兵措饷之計。
對曰:『大抵額兵之設,原有額饷;但求實練,則兵不虛冒、饷自足用,是核兵即足饷也。
若兵不實練,雖措饷何益』!上問「措饷」。
曰:『諸臣條奏盡收矣,在得其人。
得人,則利歸公家;否則,在私室』。
上曰:『各處災傷,奈何』。
曰:『裁不急之官,亦可省費』;又曰:『臣見州縣殘破,急宜下寬大之诏,收拾人上』!上稱善,擢二陽都察院右佥都禦史。
四月,免高淳去年旱蝗田租,谕釋輕系。
時上頗于内庭建設齋醮,禮科給事中姜采上言:『宗社之安危,必非佛氏之禍福』;上不聽。
京城浚濠,廣五丈、深三丈;給事中夏尚絅切谏,不聽。
五月,出帑金三十萬濟饷,後償之。
山西按察副使魏士章請遣京官搜括天下錢糧充饷;從之。
六月,禮部尚書林欲揖請核僧道贍地、毀淫祠,括絕田助饷。
七月,戒午門、端門諸内臣延接朝士。
八月,故庶吉士鄭鄤磔于市。
鄤初選庶吉士,有直谏聲,文震孟、黃道周皆與之遊。
當時欲借鄤以傾震孟、道周,谳駁逾重;而鄤居鄉多不法,遂罹慘禍。
降賊張獻忠複叛于榖城,羅汝才九營并起應之;左良玉大敗,失其符印。
事聞,革總理熊文燦任,仍視事;降良玉職,戴罪殺賊。
初,文燦與楊嗣昌深相結納;嗣昌冀文燦成功,以結上知。
文燦既偾,嗣昌内不自安,請督師南讨;上以隆禮勞遣之。
九月,免河南州縣田租有差。
時中外交讧,上念窮民罹災,己卯、庚辰之間蠲貸屢下;而有司骫法,侵蠹如故。
以内官監太監杜秩亨提督九門。
十月,彗星見,谕停刑。
楊嗣昌至襄陽,入熊文燦軍中;诏逮文燦入京論死,棄西市。
嗣昌表左良玉為平賊将軍。
良玉所部多降将,嗣昌謂可倚以辦賊,為請于上;故有是命。
十一月,流賊老回回、革裡眼、左金玉、南營四股合二萬人,分屯英、霍、潛、太諸山寨,突犯安慶、桐城諸路;遼将黃得功、川将杜先春屢戰卻賊,賊每避兩軍。
賊多購蕲、黃人為間,或攜藥囊蓍蔡為醫蔔、或談青鳥姑布星家言、或缁流黃冠、或為乞丐戲術,分布江、皖諸境觇虛實,時時突出焚掠;相持逾年,毒流四境。
十二月,北兵薄山海關,總督洪承疇出戰,報軍覆身沒。
上為辍朝恸哭,贈少保,予谥,蔭一子世襲錦衣衛指揮使,加祭九壇;造祠關門,春秋緻祭。
十三年(庚辰)正月,逮湖廣巡撫方孔昭,命宋一鶴代之。
閏正月,督師楊嗣昌奏辟永州推官萬元吉為軍前監紀,從之。
紀錄卓異諸臣。
蘇州知府陳洪谧多逋賦,不預——尋削籍;松江知府方嶽貢亦以逋賦,奪官。
命巡城禦史煮粥赈饑。
發帑金八千赈真定。
谕戶部以保定、永清等郡縣刍糧給畿南饑民,抵秋以償。
發帑金六千赈山東。
二月,風霾亢旱,下诏求直言。
平賊将軍左良玉大破張獻忠于太平縣之瑪瑙山,獻忠精銳俱盡,止骁騎千餘自随,遁走興、歸山中;尋自鹽井、興、房界上。
左良玉屯興安、平利諸山,連營百裡;諸軍憚山險,圍而不攻。
獻忠得以休息,養瘡痍、收散亡,兵複振;遂與羅汝才、過天星等七股入蜀。
三月,分赈畿南二萬金。
是月雨,免兩河積逋;其災甚者,緩征之,免八年、九年十之三。
宿州、沭陽、通州等縣災,免逋賦有差。
策貢士于建極殿,賜魏藻德第一。
先是,上召貢士四十八人于文華殿,上問邊隅多警,何以報仇雪恥?藻德對曰:『使大小諸臣皆知所恥,則功業自建』;娓娓數百言。
藻德,通州人,更自言戊寅守城功;上心識之,得拔第一。
诏撤各鎮内監還京。
督師楊嗣昌次荊門,立大剿營、上将營。
四月,罷鄖撫王鳌永,以袁繼鹹代之。
命考選大典須科貢兼取,以收人才之用;已而以吏部考選不列舉貢,遂命貢士并歲貢士二百六十三人俱補部寺司屬、推官、知縣,不為例。
江西巡撫都禦史解學龍薦舉布政司都事黃道周,上以道周黨邪亂政、學龍徇私濫舉,俱逮下理,廷杖論戍;戶部主事葉廷秀請寬之,并杖削籍。
監生塗仲吉發憤上書,上怒,下獄杖戍。
五月,上以兩京及山東西、河南、陝西各處告饑,命地方有司設法赈濟,招徕流徙;撫按躬行州縣,定殿最以聞。
召九卿科道于平台,問守邊、救荒、安民三事。
通政使徐石麒以「守邊在農戰互用,救荒在勸民輸粟,安民在省官用賢」對;上是之。
六月,大學士薛國觀罷。
初,國觀以溫體仁援,得入閣;同官六人皆罷,獨國觀秉政至首輔,上頗向用之。
至是,因拟谕失旨議處,緻仕。
刑科給事中袁恺劾國觀納賄有據,并及吏部尚書傅永淳、待郎蔡奕琛等,遂下鎮撫司訊。
初,上召國觀,語及朝士婪賄;對曰:『使廠衛得人,朝士何敢黩貨』!東廠太監王化民在側,汗出浃背;于是專偵其陰事,以及于敗。
下左副都禦史葉有聲于獄,以通賄國觀也;時株連頗衆。
七月,發帑金三萬赈順天、保定。
張獻忠既西,羅汝才屢為官軍所敗勢孤,率黨走合于獻忠,共謀渡川西。
諸将賀人龍、李國奇、張應元、汪雲鳳、張奏凱等會師擊之,應元、雲鳳營于夔之土地嶺待人龍兵,三檄不至。
初,督師嗣昌以左良玉跋扈難制,而人龍屢破賊有功,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将印。
既而以良玉瑪瑙山捷,度未可動,複奏留良玉佩印如故;别加人龍總鎮銜,須後命。
人龍初聞大将之拜,踴躍動三軍;既報寝,乃怏怏。
良玉知其故,意深恨之。
故當獻忠之遁歸,千餘殘寇可盡,乃良玉以奪印懷慚、人龍複以歸印觖望,遂逡循不複深入,緻獻忠複熾;皆嗣昌失兩帥之心,玩寇故也。
八月,發倉粟赈河東饑民,帑金三萬赈真定、山東、河南饑民。
九月,谕災荒停刑;又恐人心肆玩,其事關封疆及錢糧、剿寇者,限刑部五月具獄。
禦史魏景琦論囚西市,禦史高欽舜、工部郎中胡琏等十五人已論辟;忽内臣本清銜命馳免,因釋十一人。
明日,景琦回奏被責,下錦衣獄;蓋上以囚或有聲冤者,停刑請旨,景琦倉卒不辨也。
十月,出帑金萬兩,市舊棉衣二萬給京師貧民。
十一月,流賊張獻忠、羅汝才破劍州,渡綿河而西;督師監軍萬元吉以總兵猛如虎為正總統、張應元為副總統,屯兵安嶽城下,以遏賊歸路。
娟娟羣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屧尋幽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十二月,賊走攻泸州,城陷。
泸州三隅皆陡絕臨江,止立石站一路可北走;賊既走絕地,元吉謀以大兵自南搗其老營,伏兵旁塞險要,蹙賊北竄永州,逆而擊之。
兵至,賊營先移渡南溪;官軍隔水,追之不及。
十四年(辛巳)正月,故大學士薛國觀奏辯袁恺誣奏出于禮部主事吳昌時主使,上不聽。
流賊李自成破河南府,焚福王宮殿;福王及世子俱缒城走。
次日,自成迹福王所在,執之,并執前兵部尚書呂維祺。
維祺遇王于西關,謂王曰:『名義甚重,毋自辱』!王見自成,色怖,泥首乞命;自成責數其失,遂遇害。
賊置酒大會,以王為,雜鹿肉食之,号「福祿酒」。
維祺罵賊,不屈死。
世子逸走,遇亂兵劫之,裸而奔于懷慶。
是時群盜輻辏,自成自稱闖王,雄諸賊。
變聞,上震怒,逮總兵王紹禹磔之,籍其家。
二月,張獻忠、羅汝才走宣城,偵襄陽無備,簡二十騎持符僞為官兵,夜至城下。
守者驗符信,啟關。
賊既入,揮刀大呼,殺門者。
城中先伏賊百餘,俱起應之;城中大亂,門洞開,賊大隊馳至。
知府王承曾突圍走,兵備副使張克儉、推官郦曰廣死之。
賊焚襄王府,執襄王;獻忠據坐王宮,坐王堂下,勸之以卮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而嗣昌遠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因縛王殺之,投屍火中。
福清王常澄逃免;潛遣人索王屍,已燼,僅拾顱骨數寸以歸。
賊殺宮眷并貴陽王常法,盡掠宮女,發銀十五萬以赈饑民。
襄陽守兵數千、軍資器械山積,盡為賊有。
平賊将軍左良玉、鄖撫袁繼鹹發兵馳援,賊渡江而走。
三月,督師大學士楊嗣昌自缢于軍。
嗣昌以連失二郡、喪兩親藩,度不免,遂自盡。
監軍萬元吉自署行營,命猛如虎駐蕲、黃,防獻忠東逞。
上以襄陽失陷,左良玉違制避賊,削職、戴罪剿寇;逮鄖撫袁繼鹹入京。
進陝西總督丁啟睿兵部尚書,
八月,以太監張彜憲言,命科道各官分地督運。
河南道禦史金光宸參督師張鳳翼及鎮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維桢首叙内臣功為借援,又請罷内臣督兵。
上怒甚,召廷臣及金光宸于平台。
上叱之曰:『仇維桢方至通州,爾即借題沽名』!着錦衣衛褫冠服,下诏獄。
适大風雷電,光繞禦座;上凜天變,遽命釋之,候旨議谪。
誠意伯劉孔昭奏國子監祭酒倪元璐雙妻并封,罷官回籍。
陝西巡撫都禦史孫傳庭擊賊于盩厔,大破之;擒賊首闖王高迎祥及劉哲等,獻俘阙下,磔于市。
命總理盧象升總督各鎮兵進援京師。
九月,北騎從建昌冷口還,守将崔秉德請率兵遏歸路。
總監高起潛不敢進,揚言當半渡擊之;偵北騎出口,起潛始進石門山,報斬三級。
禁文武輿蓋器飾之僭。
起守制楊嗣昌為兵部尚書。
命采平陽、鳳翔諸礦,以儲國用。
十一月,下左都禦史唐世濟于獄。
世濟以「邊才」薦故兵部尚書霍惟華,上謂「惟華逆黨,世濟蒙蔽」;下刑部獄。
叙京師城守功,太監張國元、曹化淳蔭錦衣衛指揮佥事,各世襲。
初,化淳為京營提督,收用降丁;及守昌平,俱散去,至有叩京師城下者,皆稱京營兵,莫能辨。
十二月,蠲山東五年前逋租。
命吏部指奏數年铨政大弊。
吏部覆奏,上責之曰:『以爾部職專用人,推舉不效;乃反稱綱目太密,使中外束手!且平時升轉,必優京卿、甲科;乃雲京卿未必勝外官,甲榜未嘗勝乙榜。
如此遊移,豈大臣實心體國之道』!尚書謝升罷。
十年(丁醜)正月,工部尚書劉遵憲因培築京城,上「加派輸納事例」。
分守津通臨德太監楊顯名參前巡鹽禦史張養、高欽舜各侵稅額,诏逮之。
時養先卒,下撫按籍其家。
二月,逮巡按山西禦史張孫振。
初,提學佥事袁繼鹹守官奉公,自書卷外,無長物;孫振貪穢不職,誣奏之。
貢士衛周祚等訴其冤,命并孫振逮訊。
左良玉大破賊于舒城、六安,應天巡撫張國維檄良玉入山搜捕,良玉新立功,驕蹇不奉調;國維三檄之,始自舒城進發,賊已飽掠出境矣。
山西總兵王忠以兵援河南,稱病數月不進,一軍噪而西歸;給事中淩義渠劾之,诏逮王忠入都。
革良玉職,殺賊自贖。
命陝西巡撫孫傳庭兼總理河南。
三月,陸文聲陳風俗之弊皆原于士子,太倉庶吉士張溥、前臨川知縣張采倡複社以亂天下;命南直提學禦史倪元珙核奏。
元珙極言文聲之妄,上責其蒙飾,降光錄寺錄事。
溥、采為古學以相砥砺,天下向風;然不為政府所悅。
時蘇州府推官周之夔亦讦奏溥、采等樹黨挾持。
四月,命南京守備太監孫象賢、張雲漢同兵部尚書範景文清核兵馬、器械。
總監太監高起潛行部,永平道劉景耀、關内道楊于國俱恥行屬禮,上疏求免;上謂總監原以總督體統行事,罷于國、降景耀二級。
時監視之設,隻多一扣饷之人。
監視滿,則督、撫、鎮、道皆恃以飾功掩過,故邊吏皆樂有監視;而上方倚任中官,不察也。
谕百官求直言,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時事,歸咎輔臣;上怒,下汝燦于獄。
左谕德黃道周上言:『陛下下诏求直言,清刑獄。
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
非所以開言路、信诏旨』!上切責之。
新安所千戶楊光先劾吏科給事中陳啟新及元輔溫體仁,舁棺自随;上怒,廷杖、戍遼西。
六月,大學士溫體仁引疾免。
初,體仁以摘發錢謙益受主知,遂入相。
時上英明,廷臣苞苴亡狀,體仁以殘刻輔之,圜扉之内累累趾相屬。
初藉周延儒入,旋以權相軋,周去而溫獨存。
自佐政以來,邊徼潢池之警,漫無經畫;惟斤斤自守,不殖貨賄,故上始終敬信之。
七月,以史可法為右佥都禦史,巡撫安、廬、池,太等處軍務。
時以寇患,故創設。
八月,上登正陽門閱城。
以薛國觀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十一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杜勳等提督京營,孫茂霖守薊鎮中西三協,鄭良輔總理京城巡捕。
十一年(戊寅)正月,裁南京冗官八十九員。
任丘、清苑、徕水、遷安、大城、定興、通州各有司不法,上内訪逮入;責撫、按不先劾為溺職:『近畿如此,遠地可知』。
命部院申饬。
二月,城蘆溝,名拱極城;太監督役,掠塗人受工,民力為憊。
巡按江南禦史張任學改都督佥事總兵官,鎮守河南。
任學觊得巡撫,且欲薦故丹徒知縣張放,因極诋諸總兵不足恃;盛稱文吏有奇才,可禦寇。
上竟以總兵授之,意大沮悔;尋被逮。
上禦經筵畢,召詹事府、翰林院諸臣顧錫疇等二十餘人,問『保舉、考選,孰為得人』?少詹事黃道周對曰:『樹人如樹木,須養之數十年。
近來人才遠不及古,況摧殘之後,必深加培養』。
庶子黃景昉請宥鄭三俊;上曰:『三俟蒙徇,雖清何濟』!又命諸臣各陳所見。
上曰:『言須可行,如故講官姚希孟欲折漕一年,誤矣』!編修楊廷麟曰:『自溫體仁薦唐世濟、王應熊薦王繼章,今二臣皆敗,而薦者無恙。
是連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而欲收保舉之效得乎』?上默然。
命諸臣出,宴午門之庑。
道周等退,各補奏。
會南京應天府丞徐石麒亦上言鄭三俊清節,得釋。
三俊為司寇,敝衣一箧,爨煙不給,以拟獄輕得罪。
上亦素知之,故得放還。
三月,上禦左順門,召考選諸臣,五人為班遞進。
問兵食計,知縣曾就義曰:『百姓之困,皆由吏之不廉。
使守令俱廉,即稍從加派以濟軍需,未為不可』。
上拔第一。
未幾,即有剿饷、練饷之加。
四月己酉醜刻,熒惑去月僅七、八寸;至曉,逆行,尾八度掩于月。
五月丁卯夜,熒惑退至尾初度,漸入心宿。
兵部尚書楊嗣昌借月食火星,以為可化災為祥,冀以動上意;工科都給事中何楷駁正之。
六月,兵部尚書楊嗣昌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署兵部事。
時嗣昌母服才五月,工科給事中何楷劾嗣昌忘親;上切責之。
先是,吏部會推閣員,上不允,命并及在籍守制者;蓋嗣昌為陳新甲地也。
已而特召新甲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
侍講學士黃道周上言:『朝廷即乏人,豈無一定策效謀者?而必破非常之格,以奉不祥之人』!上不怿。
召廷臣于平台,問道周曰:『朕聞無所為而為之謂天理,有所為而為之謂人欲。
爾前疏适當枚蔔不用之時,果無所為乎』?道周對曰:『天人止是義利,臣心為國家、不為功名,自信其無所為』。
上曰:『前月推陳新甲,何不言』?對曰:『時禦史林蘭友、給事中何楷皆有疏,二人臣同鄉,恐涉嫌疑耳』。
上曰:『今遂無嫌乎』?曰:『天下綱常、邊疆大計,失今不言,後将無及?臣所惜者,綱常名教;非私也』。
上曰:『清雖美德,不可傲物遂非。
唯伯夷為聖之清;若小廉曲謹,是廉非清也』。
道周曰:『伯夷忠孝,故孔子許其仁』。
上怒其強說。
道周又極诋楊嗣昌,嗣昌出奏曰:『臣不生于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嘗再辭,而明旨迫切!道周學行人宗,臣實企仰;今謂不如鄭鄤,臣始太息絕望!鄤杖母,行同枭獍;道周又不如鄤,何言綱常也』!道周曰:『臣言文章不如鄭鄤』。
上責其朋比。
道周曰:『衆惡必察,何敢為比』!上曰:『少正卯亦稱聞人;惟行僻而堅、言僞而辨,不免孔子之誅』!道周曰:『少正卯欺世盜名,臣無其心。
臣今日不盡言,則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則陛下負臣』!上曰:『爾讀書有年,隻成佞耳』!叱去。
道周叩頭起,複奏曰:『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辨。
夫臣在君父之前,獨立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谄面谀者為忠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緻治』!上怒甚,嗣昌乞優容之。
上曰:『朕亦優容多矣』!諸臣退。
上召回,谕曰:『今内寇外裔、天災地震,皆朕不才,不能感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不智,不能辨别是非邪正;不文,不能宣布德化;不武,不能削平禍亂:此皆朕之寡昧,即朕之愆尤!正賴卿等匡救不逮。
乃有一等機械在心,專于黨同伐異、假公濟私;朝廷纔用一大臣,百般诋毀。
律以祖宗之法,當何如處?看來這裔、寇卻還易治,衣冠之盜卻是難除。
以後再敢如此,立置重典。
朕勸諸臣各修職業,共享太平之福』!諸臣叩頭出。
明日,降道周為江西布政司都事。
翰林院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都給事何楷、試禦史林蘭友各疏救道周、劾嗣昌,俱谪調有差。
八月,南京戶科給事中張焜芳論前巡鹽兩淮禦史史【範土】侵帑三十餘萬,命逮【範土】下刑部獄。
【範土】奏辯,又發焜芳朋黨狀;焜芳奪官。
十月,以禦史馬太清分守薊鎮西協。
北騎進喜峰口,直至徐州,破濟南府,德藩被害。
京師戒嚴,召孫傳庭于陝西、召洪承疇于三邊;于是承疇、傳庭率諸将合兵五萬,先後出潼關入援。
以宣大總督盧象升加兵部尚書,賜尚方劍,總督天下援兵;至賈莊遇敵陷陳,死之。
十一月,括廢銅鑄錢。
十二月,改洪承疇薊遼總督、孫傳庭保定總督;傳庭以失聰辭,不許。
尋逮傳庭系獄。
十二年(己卯)二月,貴州道禦史王聚奎劾刑科右給事中陳啟新緘默溺職;谪聚奎,并罷右佥都禦史李先春,奪吏部左侍郎董羽宸俸二月。
以司禮太監崔琳清理兩浙鹽課、賦稅。
三月,召參議鄭二陽于平台,問練兵措饷之計。
對曰:『大抵額兵之設,原有額饷;但求實練,則兵不虛冒、饷自足用,是核兵即足饷也。
若兵不實練,雖措饷何益』!上問「措饷」。
曰:『諸臣條奏盡收矣,在得其人。
得人,則利歸公家;否則,在私室』。
上曰:『各處災傷,奈何』。
曰:『裁不急之官,亦可省費』;又曰:『臣見州縣殘破,急宜下寬大之诏,收拾人上』!上稱善,擢二陽都察院右佥都禦史。
四月,免高淳去年旱蝗田租,谕釋輕系。
時上頗于内庭建設齋醮,禮科給事中姜采上言:『宗社之安危,必非佛氏之禍福』;上不聽。
京城浚濠,廣五丈、深三丈;給事中夏尚絅切谏,不聽。
五月,出帑金三十萬濟饷,後償之。
山西按察副使魏士章請遣京官搜括天下錢糧充饷;從之。
六月,禮部尚書林欲揖請核僧道贍地、毀淫祠,括絕田助饷。
七月,戒午門、端門諸内臣延接朝士。
八月,故庶吉士鄭鄤磔于市。
鄤初選庶吉士,有直谏聲,文震孟、黃道周皆與之遊。
當時欲借鄤以傾震孟、道周,谳駁逾重;而鄤居鄉多不法,遂罹慘禍。
降賊張獻忠複叛于榖城,羅汝才九營并起應之;左良玉大敗,失其符印。
事聞,革總理熊文燦任,仍視事;降良玉職,戴罪殺賊。
初,文燦與楊嗣昌深相結納;嗣昌冀文燦成功,以結上知。
文燦既偾,嗣昌内不自安,請督師南讨;上以隆禮勞遣之。
九月,免河南州縣田租有差。
時中外交讧,上念窮民罹災,己卯、庚辰之間蠲貸屢下;而有司骫法,侵蠹如故。
以内官監太監杜秩亨提督九門。
十月,彗星見,谕停刑。
楊嗣昌至襄陽,入熊文燦軍中;诏逮文燦入京論死,棄西市。
嗣昌表左良玉為平賊将軍。
良玉所部多降将,嗣昌謂可倚以辦賊,為請于上;故有是命。
十一月,流賊老回回、革裡眼、左金玉、南營四股合二萬人,分屯英、霍、潛、太諸山寨,突犯安慶、桐城諸路;遼将黃得功、川将杜先春屢戰卻賊,賊每避兩軍。
賊多購蕲、黃人為間,或攜藥囊蓍蔡為醫蔔、或談青鳥姑布星家言、或缁流黃冠、或為乞丐戲術,分布江、皖諸境觇虛實,時時突出焚掠;相持逾年,毒流四境。
十二月,北兵薄山海關,總督洪承疇出戰,報軍覆身沒。
上為辍朝恸哭,贈少保,予谥,蔭一子世襲錦衣衛指揮使,加祭九壇;造祠關門,春秋緻祭。
十三年(庚辰)正月,逮湖廣巡撫方孔昭,命宋一鶴代之。
閏正月,督師楊嗣昌奏辟永州推官萬元吉為軍前監紀,從之。
紀錄卓異諸臣。
蘇州知府陳洪谧多逋賦,不預——尋削籍;松江知府方嶽貢亦以逋賦,奪官。
命巡城禦史煮粥赈饑。
發帑金八千赈真定。
谕戶部以保定、永清等郡縣刍糧給畿南饑民,抵秋以償。
發帑金六千赈山東。
二月,風霾亢旱,下诏求直言。
平賊将軍左良玉大破張獻忠于太平縣之瑪瑙山,獻忠精銳俱盡,止骁騎千餘自随,遁走興、歸山中;尋自鹽井、興、房界上。
左良玉屯興安、平利諸山,連營百裡;諸軍憚山險,圍而不攻。
獻忠得以休息,養瘡痍、收散亡,兵複振;遂與羅汝才、過天星等七股入蜀。
三月,分赈畿南二萬金。
是月雨,免兩河積逋;其災甚者,緩征之,免八年、九年十之三。
宿州、沭陽、通州等縣災,免逋賦有差。
策貢士于建極殿,賜魏藻德第一。
先是,上召貢士四十八人于文華殿,上問邊隅多警,何以報仇雪恥?藻德對曰:『使大小諸臣皆知所恥,則功業自建』;娓娓數百言。
藻德,通州人,更自言戊寅守城功;上心識之,得拔第一。
诏撤各鎮内監還京。
督師楊嗣昌次荊門,立大剿營、上将營。
四月,罷鄖撫王鳌永,以袁繼鹹代之。
命考選大典須科貢兼取,以收人才之用;已而以吏部考選不列舉貢,遂命貢士并歲貢士二百六十三人俱補部寺司屬、推官、知縣,不為例。
江西巡撫都禦史解學龍薦舉布政司都事黃道周,上以道周黨邪亂政、學龍徇私濫舉,俱逮下理,廷杖論戍;戶部主事葉廷秀請寬之,并杖削籍。
監生塗仲吉發憤上書,上怒,下獄杖戍。
五月,上以兩京及山東西、河南、陝西各處告饑,命地方有司設法赈濟,招徕流徙;撫按躬行州縣,定殿最以聞。
召九卿科道于平台,問守邊、救荒、安民三事。
通政使徐石麒以「守邊在農戰互用,救荒在勸民輸粟,安民在省官用賢」對;上是之。
六月,大學士薛國觀罷。
初,國觀以溫體仁援,得入閣;同官六人皆罷,獨國觀秉政至首輔,上頗向用之。
至是,因拟谕失旨議處,緻仕。
刑科給事中袁恺劾國觀納賄有據,并及吏部尚書傅永淳、待郎蔡奕琛等,遂下鎮撫司訊。
初,上召國觀,語及朝士婪賄;對曰:『使廠衛得人,朝士何敢黩貨』!東廠太監王化民在側,汗出浃背;于是專偵其陰事,以及于敗。
下左副都禦史葉有聲于獄,以通賄國觀也;時株連頗衆。
七月,發帑金三萬赈順天、保定。
張獻忠既西,羅汝才屢為官軍所敗勢孤,率黨走合于獻忠,共謀渡川西。
諸将賀人龍、李國奇、張應元、汪雲鳳、張奏凱等會師擊之,應元、雲鳳營于夔之土地嶺待人龍兵,三檄不至。
初,督師嗣昌以左良玉跋扈難制,而人龍屢破賊有功,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将印。
既而以良玉瑪瑙山捷,度未可動,複奏留良玉佩印如故;别加人龍總鎮銜,須後命。
人龍初聞大将之拜,踴躍動三軍;既報寝,乃怏怏。
良玉知其故,意深恨之。
故當獻忠之遁歸,千餘殘寇可盡,乃良玉以奪印懷慚、人龍複以歸印觖望,遂逡循不複深入,緻獻忠複熾;皆嗣昌失兩帥之心,玩寇故也。
八月,發倉粟赈河東饑民,帑金三萬赈真定、山東、河南饑民。
九月,谕災荒停刑;又恐人心肆玩,其事關封疆及錢糧、剿寇者,限刑部五月具獄。
禦史魏景琦論囚西市,禦史高欽舜、工部郎中胡琏等十五人已論辟;忽内臣本清銜命馳免,因釋十一人。
明日,景琦回奏被責,下錦衣獄;蓋上以囚或有聲冤者,停刑請旨,景琦倉卒不辨也。
十月,出帑金萬兩,市舊棉衣二萬給京師貧民。
十一月,流賊張獻忠、羅汝才破劍州,渡綿河而西;督師監軍萬元吉以總兵猛如虎為正總統、張應元為副總統,屯兵安嶽城下,以遏賊歸路。
娟娟羣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屧尋幽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泸州三隅皆陡絕臨江,止立石站一路可北走;賊既走絕地,元吉謀以大兵自南搗其老營,伏兵旁塞險要,蹙賊北竄永州,逆而擊之。
兵至,賊營先移渡南溪;官軍隔水,追之不及。
十四年(辛巳)正月,故大學士薛國觀奏辯袁恺誣奏出于禮部主事吳昌時主使,上不聽。
流賊李自成破河南府,焚福王宮殿;福王及世子俱缒城走。
次日,自成迹福王所在,執之,并執前兵部尚書呂維祺。
維祺遇王于西關,謂王曰:『名義甚重,毋自辱』!王見自成,色怖,泥首乞命;自成責數其失,遂遇害。
賊置酒大會,以王為,雜鹿肉食之,号「福祿酒」。
維祺罵賊,不屈死。
世子逸走,遇亂兵劫之,裸而奔于懷慶。
是時群盜輻辏,自成自稱闖王,雄諸賊。
變聞,上震怒,逮總兵王紹禹磔之,籍其家。
二月,張獻忠、羅汝才走宣城,偵襄陽無備,簡二十騎持符僞為官兵,夜至城下。
守者驗符信,啟關。
賊既入,揮刀大呼,殺門者。
城中先伏賊百餘,俱起應之;城中大亂,門洞開,賊大隊馳至。
知府王承曾突圍走,兵備副使張克儉、推官郦曰廣死之。
賊焚襄王府,執襄王;獻忠據坐王宮,坐王堂下,勸之以卮酒曰:『吾欲斷楊嗣昌頭,而嗣昌遠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王其努力,盡此一杯酒』!因縛王殺之,投屍火中。
福清王常澄逃免;潛遣人索王屍,已燼,僅拾顱骨數寸以歸。
賊殺宮眷并貴陽王常法,盡掠宮女,發銀十五萬以赈饑民。
襄陽守兵數千、軍資器械山積,盡為賊有。
平賊将軍左良玉、鄖撫袁繼鹹發兵馳援,賊渡江而走。
三月,督師大學士楊嗣昌自缢于軍。
嗣昌以連失二郡、喪兩親藩,度不免,遂自盡。
監軍萬元吉自署行營,命猛如虎駐蕲、黃,防獻忠東逞。
上以襄陽失陷,左良玉違制避賊,削職、戴罪剿寇;逮鄖撫袁繼鹹入京。
進陝西總督丁啟睿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