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烈皇帝本紀
烈皇帝,光宗第五子也。
母曰劉才人。
天啟二年,封信王。
四年,冊立嘉定周奎女為信王妃,出居王府邸。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大漸,召信王入見,谕以『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信王惶恐不敢當,但雲『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再囑以善事中宮及委用魏忠賢等語。
王出,上崩。
魏忠賢自出迎王入,遍召百官;中外岌岌,恐有他變。
百官遲疑,厥明始至殿門;宦者持門,不得入,告以宜服缟。
既服缟,又言未成服,宜如常。
群臣奔走出入者三,氣喘且不續,哀訴宦者,乃得入。
既哭臨,司禮監太監王體幹及忠賢在喪次,獨體幹語禮部,備喪禮。
忠賢獨呼兵部尚書崔呈秀入,屏人語移時,面奏信王曰:『大行皇帝某貴妃有遺腹,未誕;請寬登極之期』。
信王霁顔許之,暫受監國,以俟聖嗣誕生。
諸大臣争之力,乃即以二十四日踐天子位;受百官朝,毋賀。
朝時,忽天鳴。
诏以明年為崇祯元年,大赦天下。
加光廟、熹廟徽号,命禮部議生母貞靖賢妃劉氏尊谥及遷祔陵廟重典。
以聖母弟和陽衛正千戶劉效祖封新樂伯。
九月二十七日,立信王妃周氏為皇後,谕停刑。
東廠大監魏忠賢乞辭位,不許。
奉聖夫人客氏出外宅。
國子司業朱之俊劾監生陸萬齡、曹代請祠魏忠賢國學,宜罪;命下獄。
忠賢乞止建祠,上優答之。
給太師甯國公魏良卿、少師安平伯魏鵬翼鐵券。
十月,上以吏科都給事中陳爾翼欲嚴緝東林餘孽,谕曰:『群臣流品,先帝澄汰已久。
朕初禦極,嘉與士大夫臻平康之理;毋事揣摩形影,以滋争競』。
禦史楊維垣劾兵部尚書崔呈秀,呈秀奏辯,求守制;不允。
冬至郊天,仍着魏良卿行禮。
工部主事陸澄源、兵部主事錢元悫疏劾魏忠賢,貢生錢嘉祯劾忠賢十大罪。
疏上,忠賢哭訴于上。
上命内侍讀嘉祯疏,使聽之,忠賢震恐喪魄;遂谪忠賢鳳陽司香祖陵,籍客、魏二氏家。
忠賢出京,上谕兵部曰:『逆惡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艮,罪當死。
姑從輕,降發鳳陽。
不思自懲,素蓄亡命之徒環擁随護,勢若叛然;令錦衣衛擒赴,治其罪』。
時魏忠賢方宿阜城邸舍,其黨密報上旨;知不免,夜同李朝欽自經,崔呈秀亦自經薊州。
所司以聞,上命九卿科道會議。
議上,有旨:『逆惡魏忠賢掃除厮役,憑借寵靈,睥睨宮闱,荼毒良善。
非開國而妄分茅土,逼至尊而自命尚公。
盜帑弄兵,陰謀不軌。
逆婦客氏傳遞聲息,把持内外。
崔呈秀委身奸閹,無君無親,朋攘威福之權,大開缙紳之禍。
無将之誅,自有常刑。
即會議明确,着行原撫按,魏忠賢于河間府戮屍淩遲、崔呈秀于薊州枭示,仍将爰書刊布中外,以為奸惡亂政之戒。
逆孽魏良卿、侯國興,着會官處決。
五虎自呈秀外,李夔龍、吳淳夫、倪文煥、田吉,發附近衛所充軍。
五彪田爾耕、許顯純,着監候處決;崔應元、楊寰、孫雲鶴,發邊衛充軍:以為附權蠹正之戒。
逆婦客氏,送中宮張皇後勘問,以極刑處死』。
命逮死各臣贓銀盡免之,釋其家屬。
後,魏、崔黨次第伏誅戍遣。
時魏珰甚熾,上不動聲色,剪滅元兇,旁無一人之助;神明獨斷,宗社再安,天下翕然稱之。
十一月,南京守備太監楊朝、浙直織造太監李實、承天太監李希哲、提督太和山太監馮玉、天壽山孟進、漕運太監李明道、崔文升并免。
上禦日講畢,召閣臣入便殿,出薊遼督師王之臣疏,示之曰:『王之臣自雲贅員、又雲虛拘,非内臣牽制之乎?其盡徹各邊内臣』。
乃頒谕曰:『先朝于宣、大、薊、遼、東江諸地,分遣内臣協鎮,一柄兩操,甚無謂。
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一切相度機宜,俱聽經督節制,無複委任不專以藉其口』。
枚蔔輔臣,以錢龍錫、楊景辰、來宗道、李标、周道登、劉鴻訓入閣辦事。
罷蘇杭織造,谕曰:『封疆多事,征輸重繁;朕不忍以衣被組繡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其俟東西底定之日,方行織造』。
十二月,複故建文臣練子甯官。
上禦便殿,閱章奏,聞香煙心動,疑之;出步階間,乃定。
詢内官:『此何自至』?曰:『宮中舊方』。
上亟令毀之,勿複進。
太息曰:『皇考、皇兄,皆為此誤也』!禦史楊維垣參太監李永貞、劉若愚佐逆;禦史卓邁參李永貞舞文造孽,惡過忠賢。
遂下永貞獄,戍顯陵。
監生王之鼎劾大理寺副許志吉借黃山一案毒害民命,下志吉于理。
監生胡煥猷論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榗當魏忠賢專權,揣摩意旨專事逢迎,浙直建祠各撰碑頌;宜亟罷,并糾督、撫、按之請祠者。
法司引卧碑生員禁言事律,論杖,除名。
立極等各疏辯,上慰答之。
崇祯元年(戊辰)正月,命司禮監斥賣魏忠賢田宅,因以賜第請。
上曰:『俟東西底定,留賜第以待功臣,榜曰「策勳府」。
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
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辯東林疏」,禦史楊維垣疏駁之;元璐複反複辯論,上是之。
時元璐屢言事,大學士來宗道嘗曰:『渠何事多言?吾詞林故事,惟燒香吃茶耳』。
時謂宗道清客宰相。
二月,禮部請試天下舉子,命輔臣施鳳來、張瑞圖為總裁。
事竣,賜宴殿前,以二輔臣所饋魏忠賢金爵飲之;二臣歸寓,即以病請,許之。
谕戒廷臣,不得結交近侍。
三月,以侍讀學士溫體仁直經筵,以周延儒為禮部侍郎。
夏四月,禦史袁弘勳劾大學士劉鴻訓,禦史高捷、史繼之;鴻訓罷歸。
五月,上召廷臣于平台,谕輔臣曰:『票拟之事,宜悉心商榷』。
谕吏部曰:『起廢太多,會推宜慎』!責戶部措辦邊饷無術,侍郎王家祯引罪。
論邊事,兵部尚書王在晉語未詳,命中官給筆劄錄進。
谕刑部曰:『天時亢旱,用法宜平允』! 六月,上召廷臣于平台,以插漢故,發帑十萬給邊吏。
刑科給事中薜國觀疏營伍之弊,令自宣讀;至「關門虛冒」,上善之,複示諸臣。
召提督京營保定侯梁世勳,戒以訓練士卒。
命翰林官:凡值召對,入侍記注。
次日,複召廷臣于平台,以禦史吳玉「錢糧積弊疏」宣示閣臣。
問何不指名?玉對曰:『此夙弊,非一人事,無可指名』。
出黃承昊「清饷足饷疏」,問戶部侍郎王家祯,何濫增至此?曰:『皇祖入數多、出數少,故太倉粟紅朽,内帑又無算。
後邊臣随請随給,出入不相準』。
又讀至鹽法,閣臣請複祖制「開屯種引」;上然之。
出宣府巡撫李養沖疏雲:『旗尉往來如織,不賂之,恐毀言之日至;賂之,愁物力之難勝』。
上不怿。
兵部尚書王在晉曰:『大同焚掠,宜以按臣勘,不煩旗尉』。
上曰:『疆場事,仗一喇嘛僧講款,諸文武何為?鹵不輕中國耶』!諸臣退。
是大同以插漢講款,不設備;故上責之。
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上言:『皇上召對平台,有「文臣不愛錢」之語;然今之世,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向以錢進,安得不以錢償?臣由縣官居言路,以官言之,則縣官行賄之首,而給事為納賄之魁。
今言蠹民者,俱咎守令之不廉。
然守令亦安得廉?薪俸幾何,上司督取,不日無礙官銀、則曰未完抵贖;沖途過客,動有書儀;考滿朝觐,不下三、四千金。
夫此金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科道号為「開市」,臣兩月來辭金五百;臣寡交猶然,餘可推矣!乞大為懲創,逮其已甚者。
使諸臣視錢為污、懼錢為禍,庶幾不愛錢之風可睹也』。
上召廷臣于平台,命一良誦前奏。
上嘉之,超擢右佥都禦史。
上谕閣臣:『内操軍士俱魏忠賢招來,留居禁中,不測可虞;一朝解散,又恐激變。
不如善遣之』。
因傳旨:『内操軍士,勞苦特甚,着給假一月,歸鄉省親;仍給月糧,從優犒賞』。
衆軍歡悅。
秋七月,起在籍兵部右侍郎袁崇煥到京,晉尚書,為薊遼總督。
召對平台,上曰:『遼左跳梁十載,封疆淪陷,遼民塗炭。
卿萬裡赴召,有何方略』?崇煥對曰:『臣受皇上特達之知,起臣于萬裡之外。
倘皇上假臣便宜,五年而東事可平、全遼可複,以報皇上』。
上曰:『五年滅鹵,便是方略。
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崇煥又奏:『以主持責閣臣,以用人責吏、兵二部,以錢糧責戶部,以器械責工部』。
上俱嚴谕,閣部諸臣皆凜凜應命。
八月,薊遼總督袁崇煥至鎮。
上谕廷臣曰:『朕欲與大小臣工日籌庶務,而諸司各有職掌,恐不暇給。
惟是輔臣左右弼予!自今非盛暑祁寒,朕當時禦文華殿閱章奏』。
凡禦殿,翰林科道各二人備宣讀、中書舍人二人侍班。
九月十四日,上召督師王象幹至平台檻内,去禦案咫尺;曰:『卿三朝元老,忠猷素着!見卿矍铄,知督師袁崇煥薦舉不差。
有何方略』?象幹對曰:『三邊之患,近因順義王與蔔、哈二酋不和,兵連禍結,兩歲于茲。
今日耍着,在連絡哈慎及朵顔裔三十六家,安插薊鎮沿邊住牧,為我藩籬,東擁關門,以斷右臂。
二酋既撫,則永無邊患』。
上曰:『觀二酋意,似不肯受撫者』!象幹對曰:『從容籠絡,撫亦可成』。
上曰:『禦鹵當恩威并濟,不可專恃羁縻』!象幹又奏曰:『臣統禦插酋,二十一年矣。
萬曆三十六年,虎酋聚兵十萬欲犯薊州,皇祖起臣總督薊遼;臣至密雲,遣官往谕,十萬之師還解。
天啟元年,女直攻陷遼陽,熹宗召臣還部;後出鎮山海者三年,略無風草之驚:皆調和之力也』。
上喜,傾聽久之;乃谕象幹曰:『卿年雖逾八十,精力尚強,朕心喜悅!卿撫插酋于西、袁崇煥禦敵于東,恢複功成,皆賴卿等之力也』! 十月,召廷臣于平台,以「錦州軍嘩,袁崇煥請饷疏」示閣臣,閣臣求允發。
上責戶部尚書畢自嚴。
禮部侍郎周延儒曰:『關門昔防寇,今且防兵。
前甯遠嘩,錦州尤而效之,未知其極』!上問延儒若何?對曰:『臣非阻發帑;雖予之,當益求經久之策』。
上稱善。
又責科道官言事失實,即召對商榷,徒具文耳。
諸臣俱媿謝。
十一月,召甯陽侯陳光裕、襄城伯李守锜、清平伯吳遵周、誠意伯劉孔昭于文華殿,問京營整理若何?各有所對。
上以守锜總督京營。
會推閣員吏部侍郎成基命、禮部侍郎錢謙益等,禮部尚書溫體仁讦謙益天啟辛酉主試浙江、賄中錢千秋,不宜枚蔔。
上召廷臣及體仁、謙益于文華殿,質辯良久。
上曰:『體仁所參「神奸結黨」,誰也』?曰:『謙益黨與甚衆,臣不敢盡言。
即枚蔔之典,俱謙益主持』。
吏科給事中章允儒曰:『體仁資深望輕,如糾謙益,何不先于枚蔔時』?體仁曰:『前猶冷局;今蔔相事大,不得不為皇上慎用人耳』。
允儒曰:『朋黨之說,小人以陷君子,先朝可鑒』!上叱之,下錦衣衛獄、削籍。
禮部以錢千秋試卷呈,上責謙益,引罪而出;旋回籍,除名為民。
遂停枚蔔。
十二月,大學士韓爌入朝。
上下焚毀非刑诏曰:『非法非刑,慘毒異常,允非盛世所宜有。
着遵高皇帝敕旨,概從焚毀』! 二年(己已)正月二十日,上幸太學,行釋奠禮,命祭酒坐講「尚書」「堯典」。
召大學士韓爌、李标、錢龍錫、吏部尚書王永光、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禦史曹于汴定逆案,谕以「首開谄附、傾陷、擁戴、頌美、建祠并雖未頌祠而陰行贊導者,據法依律,無枉無徇」。
上又曰:『忠賢一人在内,苟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且内臣同惡,亦當入之』。
閣臣以「外廷不知内事」對。
上曰:『豈皆不知,特畏任怨耳』!次日,召閣臣,指黃袱所封章疏累累,曰:『此皆媚珰實迹也。
宜一一按入之』。
二月,召廷臣于平台,問『張瑞圖、來宗道何以不在逆案』?對曰:『二臣無實事』。
上曰:『瑞圖善書,為珰所愛。
宗道祭崔呈秀母稱「在天之靈」,其罪着矣』。
問『賈繼春何以不處』?閣臣言:『繼春欲善待選侍,不失厚道;後雖反複,其持論間有可取』。
上曰:『唯反複,故為小人;不可失入』! 三月,廷臣上「欽定逆案」,诏刊布中外。
以七等定罪:魏忠賢、客氏磔死外,曰「首逆同謀」,崔呈秀等六人;「交結近侍」,劉志選等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魏廣微等十一人;「逆孽軍犯」,魏志德等三十五人;「谄附擁戴内監」,李實等十五人;「結交内侍末等」——俱配贖,顧秉謙等百二十八人;「祠頌」——照不謹例冠帶閑住,黃立極等四十四人。
夏四月,秦、晉饑,盜起,朝臣捐俸助饷。
上曰:『諸臣興利除害,國家受益多矣;何必言助』! 五月,薊遼總督袁崇煥上疏,請巡視九邊;上允之。
是月晦,巡至鎮江雙島,與毛文龍盤桓數日;于六月六日設賬房于山上,犒軍較射,遂縛文龍,數以十二大罪,出尚方劍斬之。
疏聞,京師震駭。
六月,禦史曹榖奏雪太監王安之冤。
上憫之,着還原官,家産仍給與子侄。
诏各處媚珰生祠盡行拆毀。
給還萬誣坐贓銀三百兩;谕曰:『萬冤死堪憐,解到誣坐贓銀,給還家屬,以旌忠直』。
七月,以司禮監太監曹化淳提督東廠。
十一月,北兵入遵化,直抵京師。
兵部尚書王洽以兵薄都城,依律處斬。
總督袁崇煥與總兵祖大壽尾其後至城下,但對壘相持,不與戰;上疏請入城養病,上不許。
召崇煥陛見,勞以裘帽,即命歸營。
是日,鏖戰城北,滿桂兵大敗。
滿桂缒城入見,遂言崇煥差喇嘛僧往清議和,殺毛文龍以為信;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
上差中使二人召崇煥面議軍務,崇煥欲勿行,而難于辭;乃言軍中見疑,請以二中使為質。
上即令二人留質。
崇煥陛見,上命滿桂與之面質;滿桂盡發其奸狀,崇煥免冠請死。
上命錦衣衛堂上官拿送鎮撫司,立命滿桂往統其軍。
祖大壽引大隊奪關而出,奔甯遠。
北兵攻城,急诏天下勤王。
十二月,山西巡撫都禦史耿如杞同鎮将張鴻功領兵入衛。
至涿鹿,兵嘩,大掠;如杞被逮下獄。
兵叛散,與河南賊高如嶽、李自成合,推高如嶽為首,始稱闖王;賊勢遂盛。
上召對閣部大臣,商榷大将,翰林院庶吉士劉之綸、金聲特薦布衣申甫。
上即召劉之綸、金聲并召申甫,見于平台。
之綸面陳城内保甲、城外列營,設奇應援,相機調度;大當聖意。
甫亦自言深谙兵機,更精車戰。
上反複駁問,甫應對如流。
上大悅,從之。
授甫副總兵,理軍事;聲授山東道監察禦史,參贊軍務;之綸授協理兵部右侍郎,提督京營重城守禦事宜。
北兵圍城四十餘日始西向,分投由良、涿抵灣、由灣抵通,一路搶掠、放火燒舡,至香河紮營。
申甫統兵追蹑,遇敵萬餘,束手無措;敵至叱之,甫與各兵皆自卸盔甲,跪而受戮。
金聲以陣後脫逃。
之綸内不自安,疏請兵以防通、薊;至遵化,力戰死。
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佐、内官監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司禮太監李鳳翔提督京營。
進禮部侍郎周延儒為禮部尚書,入閣辦事。
三年(庚午)正月,北兵飽揚出關,屍橫遍野。
前尚寶司卿原抱奇劾大學士韓爌緻寇,爌緻仕歸。
陝西盜王子順等各路蜂起。
先是,萬曆時朝廷念西軍勞苦,預給三月糧;崇祯二年大旱,秦粟騰貴,軍饷告匮。
總督楊鶴、巡撫梅之煥分道勤王,其潰卒畏誅亡命,倡饑民為亂。
時東事益急,廷議清核兵饷乘障,兵以減饷而嘩。
又以給事中劉懋裁定郵傳,毋濫用縣官錢,謂蘇民力也;而河北遊民,向藉食驿糈,歲不登,無所得食,潰兵煽之為盜:而全陝無甯土矣。
二月,複故大學士張居正蔭。
賜故都督戚繼光表忠祠。
四月,磔袁崇煥于市,京師百姓争啖其肉,頃刻立盡。
六月,進禮部尚書溫體仁東閣大學士。
流賊王嘉胤等掠延安、慶陽,城堡多陷。
總督楊鶴主撫,不以聞,與陝撫劉廣生持牌招撫賊魁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俱給牒免死,安置延綏、河西;但不焚殺,其淫掠如故。
有司莫敢告,而寇患成于此矣。
七月,左谕德文震孟上言:『呂純如羅織諸賢,今藉奧援,思起用』;并及吏部尚書王永光。
不問。
十月,耿如杞以兵無紀律,獄具棄市。
府尹劉宗周與輔臣溫體仁不合,三疏乞歸;許之。
十一月,川貴總督朱元永甯奏捷,以奢崇明、安邦彥、歹費首級獻俘京師。
下輔臣錢龍錫于獄。
四年(辛未)正月,刑科給事中吳執禦上言:加派、捐助、搜括三者,不可行。
上曰:『加派原不累貧,捐助聽之好義;惟搜括滋奸,若得良有司奉行,亦豈至病民乎』?不聽。
上召廷臣及各省監司于平台,問浙江按察副使周汝弼「浙、閩相連,海寇備禦之策」。
對曰:『去秋,寇犯海上,五日即去』。
問江西布政使何應瑞:『爾省宗祿何以不報』?應瑞曰:『江西山多田少,瘠而且貧;撫按查核,有司尚未報耳』。
問湖廣右布政使杜詩:『爾楚去秋民變樹幟,何也』?詩曰:『樹幟之後,地方仍安』。
問福建布政使吳旸、陸之祺:『海寇備若何』?旸曰:『海寇與陸寇不同,故權撫之。
但官軍狃撫為安,賊又因撫益恣,故數年未息耳』。
上問實計安在?祺曰:『海上官兵,肯出死力;有司練鄉兵,築城要地,多設火器,以戰為守:此上策也』。
問河南布政使楊公翰、賈鴻洙以「收稅耗重,宜斥有司」。
鴻洙曰:『近奉上命,已革去矣』。
問廣東布政使陳應元、焦元溥曰:『爾省所負宣、大兵饷數十萬,何也』?應元曰:『近已解納』。
問其數;曰:『七千兩』。
上少之;曰:『宣、大重鎮,急需,其毋玩』!問山西按察使杜喬林:『流氛若何』?對曰:『寇在平陽或河曲,須大創之;但兵寡饷乏耳』!上曰:『前言寇平,何尚阻也』?曰:『山、陝界河,倏去倏來,故河曲被困』。
問「河曲之陷」?曰:『賊未嘗攻,失于内應』。
問:『導賊何人乎』?喬林曰:『大抵出于饑民』。
問陝西參政劉嘉遇,對曰:『寇見官兵,即散;退,複嘯聚』。
上曰:『寇亦我赤子也,可撫撫之』!曰:『今方用撫』。
上曰
母曰劉才人。
天啟二年,封信王。
四年,冊立嘉定周奎女為信王妃,出居王府邸。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大漸,召信王入見,谕以『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信王惶恐不敢當,但雲『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再囑以善事中宮及委用魏忠賢等語。
王出,上崩。
魏忠賢自出迎王入,遍召百官;中外岌岌,恐有他變。
百官遲疑,厥明始至殿門;宦者持門,不得入,告以宜服缟。
既服缟,又言未成服,宜如常。
群臣奔走出入者三,氣喘且不續,哀訴宦者,乃得入。
既哭臨,司禮監太監王體幹及忠賢在喪次,獨體幹語禮部,備喪禮。
忠賢獨呼兵部尚書崔呈秀入,屏人語移時,面奏信王曰:『大行皇帝某貴妃有遺腹,未誕;請寬登極之期』。
信王霁顔許之,暫受監國,以俟聖嗣誕生。
諸大臣争之力,乃即以二十四日踐天子位;受百官朝,毋賀。
朝時,忽天鳴。
诏以明年為崇祯元年,大赦天下。
加光廟、熹廟徽号,命禮部議生母貞靖賢妃劉氏尊谥及遷祔陵廟重典。
以聖母弟和陽衛正千戶劉效祖封新樂伯。
九月二十七日,立信王妃周氏為皇後,谕停刑。
東廠大監魏忠賢乞辭位,不許。
奉聖夫人客氏出外宅。
國子司業朱之俊劾監生陸萬齡、曹代請祠魏忠賢國學,宜罪;命下獄。
忠賢乞止建祠,上優答之。
給太師甯國公魏良卿、少師安平伯魏鵬翼鐵券。
十月,上以吏科都給事中陳爾翼欲嚴緝東林餘孽,谕曰:『群臣流品,先帝澄汰已久。
朕初禦極,嘉與士大夫臻平康之理;毋事揣摩形影,以滋争競』。
禦史楊維垣劾兵部尚書崔呈秀,呈秀奏辯,求守制;不允。
冬至郊天,仍着魏良卿行禮。
工部主事陸澄源、兵部主事錢元悫疏劾魏忠賢,貢生錢嘉祯劾忠賢十大罪。
疏上,忠賢哭訴于上。
上命内侍讀嘉祯疏,使聽之,忠賢震恐喪魄;遂谪忠賢鳳陽司香祖陵,籍客、魏二氏家。
忠賢出京,上谕兵部曰:『逆惡魏忠賢,擅竊國柄,誣陷忠艮,罪當死。
姑從輕,降發鳳陽。
不思自懲,素蓄亡命之徒環擁随護,勢若叛然;令錦衣衛擒赴,治其罪』。
時魏忠賢方宿阜城邸舍,其黨密報上旨;知不免,夜同李朝欽自經,崔呈秀亦自經薊州。
所司以聞,上命九卿科道會議。
議上,有旨:『逆惡魏忠賢掃除厮役,憑借寵靈,睥睨宮闱,荼毒良善。
非開國而妄分茅土,逼至尊而自命尚公。
盜帑弄兵,陰謀不軌。
逆婦客氏傳遞聲息,把持内外。
崔呈秀委身奸閹,無君無親,朋攘威福之權,大開缙紳之禍。
無将之誅,自有常刑。
即會議明确,着行原撫按,魏忠賢于河間府戮屍淩遲、崔呈秀于薊州枭示,仍将爰書刊布中外,以為奸惡亂政之戒。
逆孽魏良卿、侯國興,着會官處決。
五虎自呈秀外,李夔龍、吳淳夫、倪文煥、田吉,發附近衛所充軍。
五彪田爾耕、許顯純,着監候處決;崔應元、楊寰、孫雲鶴,發邊衛充軍:以為附權蠹正之戒。
逆婦客氏,送中宮張皇後勘問,以極刑處死』。
命逮死各臣贓銀盡免之,釋其家屬。
後,魏、崔黨次第伏誅戍遣。
時魏珰甚熾,上不動聲色,剪滅元兇,旁無一人之助;神明獨斷,宗社再安,天下翕然稱之。
十一月,南京守備太監楊朝、浙直織造太監李實、承天太監李希哲、提督太和山太監馮玉、天壽山孟進、漕運太監李明道、崔文升并免。
上禦日講畢,召閣臣入便殿,出薊遼督師王之臣疏,示之曰:『王之臣自雲贅員、又雲虛拘,非内臣牽制之乎?其盡徹各邊内臣』。
乃頒谕曰:『先朝于宣、大、薊、遼、東江諸地,分遣内臣協鎮,一柄兩操,甚無謂。
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一切相度機宜,俱聽經督節制,無複委任不專以藉其口』。
枚蔔輔臣,以錢龍錫、楊景辰、來宗道、李标、周道登、劉鴻訓入閣辦事。
罷蘇杭織造,谕曰:『封疆多事,征輸重繁;朕不忍以衣被組繡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其俟東西底定之日,方行織造』。
十二月,複故建文臣練子甯官。
上禦便殿,閱章奏,聞香煙心動,疑之;出步階間,乃定。
詢内官:『此何自至』?曰:『宮中舊方』。
上亟令毀之,勿複進。
太息曰:『皇考、皇兄,皆為此誤也』!禦史楊維垣參太監李永貞、劉若愚佐逆;禦史卓邁參李永貞舞文造孽,惡過忠賢。
遂下永貞獄,戍顯陵。
監生王之鼎劾大理寺副許志吉借黃山一案毒害民命,下志吉于理。
監生胡煥猷論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榗當魏忠賢專權,揣摩意旨專事逢迎,浙直建祠各撰碑頌;宜亟罷,并糾督、撫、按之請祠者。
法司引卧碑生員禁言事律,論杖,除名。
立極等各疏辯,上慰答之。
崇祯元年(戊辰)正月,命司禮監斥賣魏忠賢田宅,因以賜第請。
上曰:『俟東西底定,留賜第以待功臣,榜曰「策勳府」。
命内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
翰林院編修倪元璐上「辯東林疏」,禦史楊維垣疏駁之;元璐複反複辯論,上是之。
時元璐屢言事,大學士來宗道嘗曰:『渠何事多言?吾詞林故事,惟燒香吃茶耳』。
時謂宗道清客宰相。
二月,禮部請試天下舉子,命輔臣施鳳來、張瑞圖為總裁。
事竣,賜宴殿前,以二輔臣所饋魏忠賢金爵飲之;二臣歸寓,即以病請,許之。
谕戒廷臣,不得結交近侍。
三月,以侍讀學士溫體仁直經筵,以周延儒為禮部侍郎。
夏四月,禦史袁弘勳劾大學士劉鴻訓,禦史高捷、史繼之;鴻訓罷歸。
五月,上召廷臣于平台,谕輔臣曰:『票拟之事,宜悉心商榷』。
谕吏部曰:『起廢太多,會推宜慎』!責戶部措辦邊饷無術,侍郎王家祯引罪。
論邊事,兵部尚書王在晉語未詳,命中官給筆劄錄進。
谕刑部曰:『天時亢旱,用法宜平允』! 六月,上召廷臣于平台,以插漢故,發帑十萬給邊吏。
刑科給事中薜國觀疏營伍之弊,令自宣讀;至「關門虛冒」,上善之,複示諸臣。
召提督京營保定侯梁世勳,戒以訓練士卒。
命翰林官:凡值召對,入侍記注。
次日,複召廷臣于平台,以禦史吳玉「錢糧積弊疏」宣示閣臣。
問何不指名?玉對曰:『此夙弊,非一人事,無可指名』。
出黃承昊「清饷足饷疏」,問戶部侍郎王家祯,何濫增至此?曰:『皇祖入數多、出數少,故太倉粟紅朽,内帑又無算。
後邊臣随請随給,出入不相準』。
又讀至鹽法,閣臣請複祖制「開屯種引」;上然之。
出宣府巡撫李養沖疏雲:『旗尉往來如織,不賂之,恐毀言之日至;賂之,愁物力之難勝』。
上不怿。
兵部尚書王在晉曰:『大同焚掠,宜以按臣勘,不煩旗尉』。
上曰:『疆場事,仗一喇嘛僧講款,諸文武何為?鹵不輕中國耶』!諸臣退。
是大同以插漢講款,不設備;故上責之。
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上言:『皇上召對平台,有「文臣不愛錢」之語;然今之世,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向以錢進,安得不以錢償?臣由縣官居言路,以官言之,則縣官行賄之首,而給事為納賄之魁。
今言蠹民者,俱咎守令之不廉。
然守令亦安得廉?薪俸幾何,上司督取,不日無礙官銀、則曰未完抵贖;沖途過客,動有書儀;考滿朝觐,不下三、四千金。
夫此金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科道号為「開市」,臣兩月來辭金五百;臣寡交猶然,餘可推矣!乞大為懲創,逮其已甚者。
使諸臣視錢為污、懼錢為禍,庶幾不愛錢之風可睹也』。
上召廷臣于平台,命一良誦前奏。
上嘉之,超擢右佥都禦史。
上谕閣臣:『内操軍士俱魏忠賢招來,留居禁中,不測可虞;一朝解散,又恐激變。
不如善遣之』。
因傳旨:『内操軍士,勞苦特甚,着給假一月,歸鄉省親;仍給月糧,從優犒賞』。
衆軍歡悅。
秋七月,起在籍兵部右侍郎袁崇煥到京,晉尚書,為薊遼總督。
召對平台,上曰:『遼左跳梁十載,封疆淪陷,遼民塗炭。
卿萬裡赴召,有何方略』?崇煥對曰:『臣受皇上特達之知,起臣于萬裡之外。
倘皇上假臣便宜,五年而東事可平、全遼可複,以報皇上』。
上曰:『五年滅鹵,便是方略。
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崇煥又奏:『以主持責閣臣,以用人責吏、兵二部,以錢糧責戶部,以器械責工部』。
上俱嚴谕,閣部諸臣皆凜凜應命。
八月,薊遼總督袁崇煥至鎮。
上谕廷臣曰:『朕欲與大小臣工日籌庶務,而諸司各有職掌,恐不暇給。
惟是輔臣左右弼予!自今非盛暑祁寒,朕當時禦文華殿閱章奏』。
凡禦殿,翰林科道各二人備宣讀、中書舍人二人侍班。
九月十四日,上召督師王象幹至平台檻内,去禦案咫尺;曰:『卿三朝元老,忠猷素着!見卿矍铄,知督師袁崇煥薦舉不差。
有何方略』?象幹對曰:『三邊之患,近因順義王與蔔、哈二酋不和,兵連禍結,兩歲于茲。
今日耍着,在連絡哈慎及朵顔裔三十六家,安插薊鎮沿邊住牧,為我藩籬,東擁關門,以斷右臂。
二酋既撫,則永無邊患』。
上曰:『觀二酋意,似不肯受撫者』!象幹對曰:『從容籠絡,撫亦可成』。
上曰:『禦鹵當恩威并濟,不可專恃羁縻』!象幹又奏曰:『臣統禦插酋,二十一年矣。
萬曆三十六年,虎酋聚兵十萬欲犯薊州,皇祖起臣總督薊遼;臣至密雲,遣官往谕,十萬之師還解。
天啟元年,女直攻陷遼陽,熹宗召臣還部;後出鎮山海者三年,略無風草之驚:皆調和之力也』。
上喜,傾聽久之;乃谕象幹曰:『卿年雖逾八十,精力尚強,朕心喜悅!卿撫插酋于西、袁崇煥禦敵于東,恢複功成,皆賴卿等之力也』! 十月,召廷臣于平台,以「錦州軍嘩,袁崇煥請饷疏」示閣臣,閣臣求允發。
上責戶部尚書畢自嚴。
禮部侍郎周延儒曰:『關門昔防寇,今且防兵。
前甯遠嘩,錦州尤而效之,未知其極』!上問延儒若何?對曰:『臣非阻發帑;雖予之,當益求經久之策』。
上稱善。
又責科道官言事失實,即召對商榷,徒具文耳。
諸臣俱媿謝。
十一月,召甯陽侯陳光裕、襄城伯李守锜、清平伯吳遵周、誠意伯劉孔昭于文華殿,問京營整理若何?各有所對。
上以守锜總督京營。
會推閣員吏部侍郎成基命、禮部侍郎錢謙益等,禮部尚書溫體仁讦謙益天啟辛酉主試浙江、賄中錢千秋,不宜枚蔔。
上召廷臣及體仁、謙益于文華殿,質辯良久。
上曰:『體仁所參「神奸結黨」,誰也』?曰:『謙益黨與甚衆,臣不敢盡言。
即枚蔔之典,俱謙益主持』。
吏科給事中章允儒曰:『體仁資深望輕,如糾謙益,何不先于枚蔔時』?體仁曰:『前猶冷局;今蔔相事大,不得不為皇上慎用人耳』。
允儒曰:『朋黨之說,小人以陷君子,先朝可鑒』!上叱之,下錦衣衛獄、削籍。
禮部以錢千秋試卷呈,上責謙益,引罪而出;旋回籍,除名為民。
遂停枚蔔。
十二月,大學士韓爌入朝。
上下焚毀非刑诏曰:『非法非刑,慘毒異常,允非盛世所宜有。
着遵高皇帝敕旨,概從焚毀』! 二年(己已)正月二十日,上幸太學,行釋奠禮,命祭酒坐講「尚書」「堯典」。
召大學士韓爌、李标、錢龍錫、吏部尚書王永光、刑部尚書喬允升、左都禦史曹于汴定逆案,谕以「首開谄附、傾陷、擁戴、頌美、建祠并雖未頌祠而陰行贊導者,據法依律,無枉無徇」。
上又曰:『忠賢一人在内,苟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且内臣同惡,亦當入之』。
閣臣以「外廷不知内事」對。
上曰:『豈皆不知,特畏任怨耳』!次日,召閣臣,指黃袱所封章疏累累,曰:『此皆媚珰實迹也。
宜一一按入之』。
二月,召廷臣于平台,問『張瑞圖、來宗道何以不在逆案』?對曰:『二臣無實事』。
上曰:『瑞圖善書,為珰所愛。
宗道祭崔呈秀母稱「在天之靈」,其罪着矣』。
問『賈繼春何以不處』?閣臣言:『繼春欲善待選侍,不失厚道;後雖反複,其持論間有可取』。
上曰:『唯反複,故為小人;不可失入』! 三月,廷臣上「欽定逆案」,诏刊布中外。
以七等定罪:魏忠賢、客氏磔死外,曰「首逆同謀」,崔呈秀等六人;「交結近侍」,劉志選等十九人;「交結近侍次等」,魏廣微等十一人;「逆孽軍犯」,魏志德等三十五人;「谄附擁戴内監」,李實等十五人;「結交内侍末等」——俱配贖,顧秉謙等百二十八人;「祠頌」——照不謹例冠帶閑住,黃立極等四十四人。
夏四月,秦、晉饑,盜起,朝臣捐俸助饷。
上曰:『諸臣興利除害,國家受益多矣;何必言助』! 五月,薊遼總督袁崇煥上疏,請巡視九邊;上允之。
是月晦,巡至鎮江雙島,與毛文龍盤桓數日;于六月六日設賬房于山上,犒軍較射,遂縛文龍,數以十二大罪,出尚方劍斬之。
疏聞,京師震駭。
六月,禦史曹榖奏雪太監王安之冤。
上憫之,着還原官,家産仍給與子侄。
诏各處媚珰生祠盡行拆毀。
給還萬誣坐贓銀三百兩;谕曰:『萬冤死堪憐,解到誣坐贓銀,給還家屬,以旌忠直』。
七月,以司禮監太監曹化淳提督東廠。
十一月,北兵入遵化,直抵京師。
兵部尚書王洽以兵薄都城,依律處斬。
總督袁崇煥與總兵祖大壽尾其後至城下,但對壘相持,不與戰;上疏請入城養病,上不許。
召崇煥陛見,勞以裘帽,即命歸營。
是日,鏖戰城北,滿桂兵大敗。
滿桂缒城入見,遂言崇煥差喇嘛僧往清議和,殺毛文龍以為信;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
上差中使二人召崇煥面議軍務,崇煥欲勿行,而難于辭;乃言軍中見疑,請以二中使為質。
上即令二人留質。
崇煥陛見,上命滿桂與之面質;滿桂盡發其奸狀,崇煥免冠請死。
上命錦衣衛堂上官拿送鎮撫司,立命滿桂往統其軍。
祖大壽引大隊奪關而出,奔甯遠。
北兵攻城,急诏天下勤王。
十二月,山西巡撫都禦史耿如杞同鎮将張鴻功領兵入衛。
至涿鹿,兵嘩,大掠;如杞被逮下獄。
兵叛散,與河南賊高如嶽、李自成合,推高如嶽為首,始稱闖王;賊勢遂盛。
上召對閣部大臣,商榷大将,翰林院庶吉士劉之綸、金聲特薦布衣申甫。
上即召劉之綸、金聲并召申甫,見于平台。
之綸面陳城内保甲、城外列營,設奇應援,相機調度;大當聖意。
甫亦自言深谙兵機,更精車戰。
上反複駁問,甫應對如流。
上大悅,從之。
授甫副總兵,理軍事;聲授山東道監察禦史,參贊軍務;之綸授協理兵部右侍郎,提督京營重城守禦事宜。
北兵圍城四十餘日始西向,分投由良、涿抵灣、由灣抵通,一路搶掠、放火燒舡,至香河紮營。
申甫統兵追蹑,遇敵萬餘,束手無措;敵至叱之,甫與各兵皆自卸盔甲,跪而受戮。
金聲以陣後脫逃。
之綸内不自安,疏請兵以防通、薊;至遵化,力戰死。
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佐、内官監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司禮太監李鳳翔提督京營。
進禮部侍郎周延儒為禮部尚書,入閣辦事。
三年(庚午)正月,北兵飽揚出關,屍橫遍野。
前尚寶司卿原抱奇劾大學士韓爌緻寇,爌緻仕歸。
陝西盜王子順等各路蜂起。
先是,萬曆時朝廷念西軍勞苦,預給三月糧;崇祯二年大旱,秦粟騰貴,軍饷告匮。
總督楊鶴、巡撫梅之煥分道勤王,其潰卒畏誅亡命,倡饑民為亂。
時東事益急,廷議清核兵饷乘障,兵以減饷而嘩。
又以給事中劉懋裁定郵傳,毋濫用縣官錢,謂蘇民力也;而河北遊民,向藉食驿糈,歲不登,無所得食,潰兵煽之為盜:而全陝無甯土矣。
二月,複故大學士張居正蔭。
賜故都督戚繼光表忠祠。
四月,磔袁崇煥于市,京師百姓争啖其肉,頃刻立盡。
六月,進禮部尚書溫體仁東閣大學士。
流賊王嘉胤等掠延安、慶陽,城堡多陷。
總督楊鶴主撫,不以聞,與陝撫劉廣生持牌招撫賊魁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江水、掠地虎、郝小泉等,俱給牒免死,安置延綏、河西;但不焚殺,其淫掠如故。
有司莫敢告,而寇患成于此矣。
七月,左谕德文震孟上言:『呂純如羅織諸賢,今藉奧援,思起用』;并及吏部尚書王永光。
不問。
十月,耿如杞以兵無紀律,獄具棄市。
府尹劉宗周與輔臣溫體仁不合,三疏乞歸;許之。
十一月,川貴總督朱元永甯奏捷,以奢崇明、安邦彥、歹費首級獻俘京師。
下輔臣錢龍錫于獄。
四年(辛未)正月,刑科給事中吳執禦上言:加派、捐助、搜括三者,不可行。
上曰:『加派原不累貧,捐助聽之好義;惟搜括滋奸,若得良有司奉行,亦豈至病民乎』?不聽。
上召廷臣及各省監司于平台,問浙江按察副使周汝弼「浙、閩相連,海寇備禦之策」。
對曰:『去秋,寇犯海上,五日即去』。
問江西布政使何應瑞:『爾省宗祿何以不報』?應瑞曰:『江西山多田少,瘠而且貧;撫按查核,有司尚未報耳』。
問湖廣右布政使杜詩:『爾楚去秋民變樹幟,何也』?詩曰:『樹幟之後,地方仍安』。
問福建布政使吳旸、陸之祺:『海寇備若何』?旸曰:『海寇與陸寇不同,故權撫之。
但官軍狃撫為安,賊又因撫益恣,故數年未息耳』。
上問實計安在?祺曰:『海上官兵,肯出死力;有司練鄉兵,築城要地,多設火器,以戰為守:此上策也』。
問河南布政使楊公翰、賈鴻洙以「收稅耗重,宜斥有司」。
鴻洙曰:『近奉上命,已革去矣』。
問廣東布政使陳應元、焦元溥曰:『爾省所負宣、大兵饷數十萬,何也』?應元曰:『近已解納』。
問其數;曰:『七千兩』。
上少之;曰:『宣、大重鎮,急需,其毋玩』!問山西按察使杜喬林:『流氛若何』?對曰:『寇在平陽或河曲,須大創之;但兵寡饷乏耳』!上曰:『前言寇平,何尚阻也』?曰:『山、陝界河,倏去倏來,故河曲被困』。
問「河曲之陷」?曰:『賊未嘗攻,失于内應』。
問:『導賊何人乎』?喬林曰:『大抵出于饑民』。
問陝西參政劉嘉遇,對曰:『寇見官兵,即散;退,複嘯聚』。
上曰:『寇亦我赤子也,可撫撫之』!曰:『今方用撫』。
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