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伐西夏李憲喪師城永樂徐禧陷殁
關燈
小
中
大
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種谔、王中正、劉昌祚并降官階,惟不及李憲。
孫固又入奏道:“兵法後期者斬,況各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這豈尚可赦罪麼?”神宗以憲有開蘭會功。
即古蘭州,唐名會州。
不忍加罪,但诘他何故擅還?憲複稱:“饋饷不繼,隻好退歸,且整備兵食,再圖大舉。
”神宗又為憲所惑,竟授憲泾原經略安撫制置使,兼知蘭州,李浩為副。
方悔不用孫固言,誰知又複入迷。
呂公著再上書谏阻,仍不見從。
公著引疾求去,遂出知定州。
時官制已一律訂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仆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即命王珪為尚書左仆射,蔡确為尚書右仆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一王安禮獨如宋皇何? 神宗有志開邊,屢不見效,帝悶悶不樂。
平時召見輔臣,有人才寥落等語。
蒲宗孟出班奏道:“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
”神宗瞪目注視,半晌方道:“蒲宗孟乃不取司馬光麼?從前朕令光入樞密院,光一再固辭,自朕即位以來,獨見此一人,他人雖令去位,亦未肯即行呢。
”借神宗口中,補叙前事,且以神宗之迷,見賢而不能舉,何以為君?何以為國?宗孟聞言,不禁面頰發赤,俯首歸班。
神宗又問輔臣道:“李憲請再舉伐夏,究靠得住否?”王珪對道:“向患軍用不足,所以中阻,今議出鈔五百萬缗,當必足用,不緻再有前患了。
”王安禮接入道:“鈔不可啖,必轉易為錢,錢又必易為刍粟,輾轉需時,哪能指日成事?”神宗道:“李憲奏稱有備,渠一宦官,猶知豫備不虞,卿等乃獨無意麼?朕聞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憲宗同,今乃不出自公卿,反出自奄寺,朕卻很覺可恥哩。
”安禮道:“唐讨淮西三州,相有裴度,将有李光顔、李愬,尚窮竭兵力,曆年後定。
今西夏勢強,非淮蔡比,憲及諸将,才度又不及二李,臣恐未能副聖志呢。
”明白了解,尚無以喚醒主迷,奈何?神宗不答,随即退朝。
未幾,得種谔奏議,乃是用知延州沈括言,拟盡城橫山,俯瞰平夏,取建瓴而下的形勢,且主張從銀州進兵。
神宗覽奏後,即命給事中徐禧,及内侍李舜舉,往鄜延會議。
王安禮又入谏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誤國事,請陛下另簡妥員!”神宗不從。
李舜舉卻往見王珪道:“古稱四郊多壘,乃卿大夫之辱,今相公當國,舉邊事屬諸二内臣,内臣止供禁廷灑掃,難道可出任将帥麼?”不以人廢言。
珪也自覺抱愧,沒奈何随口敷衍,說了“借重”二字。
舜舉遂與徐禧偕行,既至鄜延,見了種谔。
谔拟城橫山,禧獨拟城永樂,兩人争議不決。
當将兩議上達都中,神宗獨從禧議,竟令禧帶領諸将,往城永樂,命沈括為援應。
陝西轉運判官司饷運,凡十四日竣工,賜名銀川寨,留鄜延副總管曲珍居守,禧與括等俱退還米脂。
這銀川寨距故銀州二十五裡,地當銀州要沖,為夏人必争地。
從前種谔反對禧議,正恐夏人力争,未易保守。
果然不出十日,即有鐵騎數千,前來攻城,曲珍忙報知徐禧。
禧遂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
禧等至銀川寨,夏人亦傾國前來,差不多與蜂蟻相似。
大将高永能獻策道:“虜來甚衆,請乘他未陣,即行掩擊,或可取勝。
”徐禧怒叱道:“你曉得甚麼,王師不鼓不成列!”竟欲效宋襄公耶?言已,拔刀出鞘,麾兵出戰。
夏人耀武揚威,進薄城下,曲珍距河列陣,見軍士皆有懼色,便語禧道:“珍見衆心已搖,不應與戰,戰必緻敗,不如收兵入城,徐圖良策。
”禧笑道:“君為大将,奈何遇敵先退呢?”乃以七萬人列陣城下。
夏人縱鐵騎渡河,曲珍又急白禧道:“來的是鐵鹞子軍,不易輕敵,須乘他半濟,襲擊過去,殺他一個下馬威。
若渡河得地,東沖西突,乃是無人敢當呢。
”禧又大言道:“王師堂堂正正,用不着甚麼詭計。
”迂腐之論。
曲珍退回本陣,忍不住長歎道:“我軍無死所了!”說着,夏兵前隊,已渡河東來。
曲珍忙率兵攔阻,已有些招架不住。
及鐵騎盡行過河,縱橫馳驟,如入無人之境,曲珍部下,先已膽寒,還有何心戀戰,頓時紛紛退還,自蹂後陣。
徐禧至此,亦手忙腳亂,急切顧不及王師,拍轉馬頭,飛跑回城。
何如何如?李舜舉、李稷等也是沒法,相率奔回,軍士大潰。
曲珍亟收集餘衆,逃入城中,夏人盡力圍城,環繞數匝,且據住水寨,斷絕城内的汲道。
徐禧束手無策,隻仗曲珍部卒,晝夜血戰,勉強守住。
怎奈城中無水可汲,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危急萬分。
有溺死鬼,有凍死餓死鬼,不意還有渴死鬼。
沈括與李憲援兵,又都被夏人遮斷。
種谔且怨禧異議,不發救兵,可憐銀川寨内的将士,幾不異甕中鼈,釜中魚。
會夜半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守兵不及抵禦,竟被陷入。
徐禧、李舜舉、李
種谔、王中正、劉昌祚并降官階,惟不及李憲。
孫固又入奏道:“兵法後期者斬,況各路皆至靈州,憲獨不至,這豈尚可赦罪麼?”神宗以憲有開蘭會功。
即古蘭州,唐名會州。
不忍加罪,但诘他何故擅還?憲複稱:“饋饷不繼,隻好退歸,且整備兵食,再圖大舉。
”神宗又為憲所惑,竟授憲泾原經略安撫制置使,兼知蘭州,李浩為副。
方悔不用孫固言,誰知又複入迷。
呂公著再上書谏阻,仍不見從。
公著引疾求去,遂出知定州。
時官制已一律訂定,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仆射,參知政事,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
即命王珪為尚書左仆射,蔡确為尚書右仆射,章惇為門下侍郎,張璪為中書侍郎,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一王安禮獨如宋皇何? 神宗有志開邊,屢不見效,帝悶悶不樂。
平時召見輔臣,有人才寥落等語。
蒲宗孟出班奏道:“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
”神宗瞪目注視,半晌方道:“蒲宗孟乃不取司馬光麼?從前朕令光入樞密院,光一再固辭,自朕即位以來,獨見此一人,他人雖令去位,亦未肯即行呢。
”借神宗口中,補叙前事,且以神宗之迷,見賢而不能舉,何以為君?何以為國?宗孟聞言,不禁面頰發赤,俯首歸班。
神宗又問輔臣道:“李憲請再舉伐夏,究靠得住否?”王珪對道:“向患軍用不足,所以中阻,今議出鈔五百萬缗,當必足用,不緻再有前患了。
”王安禮接入道:“鈔不可啖,必轉易為錢,錢又必易為刍粟,輾轉需時,哪能指日成事?”神宗道:“李憲奏稱有備,渠一宦官,猶知豫備不虞,卿等乃獨無意麼?朕聞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憲宗同,今乃不出自公卿,反出自奄寺,朕卻很覺可恥哩。
”安禮道:“唐讨淮西三州,相有裴度,将有李光顔、李愬,尚窮竭兵力,曆年後定。
今西夏勢強,非淮蔡比,憲及諸将,才度又不及二李,臣恐未能副聖志呢。
”明白了解,尚無以喚醒主迷,奈何?神宗不答,随即退朝。
未幾,得種谔奏議,乃是用知延州沈括言,拟盡城橫山,俯瞰平夏,取建瓴而下的形勢,且主張從銀州進兵。
神宗覽奏後,即命給事中徐禧,及内侍李舜舉,往鄜延會議。
王安禮又入谏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誤國事,請陛下另簡妥員!”神宗不從。
李舜舉卻往見王珪道:“古稱四郊多壘,乃卿大夫之辱,今相公當國,舉邊事屬諸二内臣,内臣止供禁廷灑掃,難道可出任将帥麼?”不以人廢言。
珪也自覺抱愧,沒奈何随口敷衍,說了“借重”二字。
舜舉遂與徐禧偕行,既至鄜延,見了種谔。
谔拟城橫山,禧獨拟城永樂,兩人争議不決。
當将兩議上達都中,神宗獨從禧議,竟令禧帶領諸将,往城永樂,命沈括為援應。
陝西轉運判官司饷運,凡十四日竣工,賜名銀川寨,留鄜延副總管曲珍居守,禧與括等俱退還米脂。
這銀川寨距故銀州二十五裡,地當銀州要沖,為夏人必争地。
從前種谔反對禧議,正恐夏人力争,未易保守。
果然不出十日,即有鐵騎數千,前來攻城,曲珍忙報知徐禧。
禧遂與李舜舉、李稷等,統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
禧等至銀川寨,夏人亦傾國前來,差不多與蜂蟻相似。
大将高永能獻策道:“虜來甚衆,請乘他未陣,即行掩擊,或可取勝。
”徐禧怒叱道:“你曉得甚麼,王師不鼓不成列!”竟欲效宋襄公耶?言已,拔刀出鞘,麾兵出戰。
夏人耀武揚威,進薄城下,曲珍距河列陣,見軍士皆有懼色,便語禧道:“珍見衆心已搖,不應與戰,戰必緻敗,不如收兵入城,徐圖良策。
”禧笑道:“君為大将,奈何遇敵先退呢?”乃以七萬人列陣城下。
夏人縱鐵騎渡河,曲珍又急白禧道:“來的是鐵鹞子軍,不易輕敵,須乘他半濟,襲擊過去,殺他一個下馬威。
若渡河得地,東沖西突,乃是無人敢當呢。
”禧又大言道:“王師堂堂正正,用不着甚麼詭計。
”迂腐之論。
曲珍退回本陣,忍不住長歎道:“我軍無死所了!”說着,夏兵前隊,已渡河東來。
曲珍忙率兵攔阻,已有些招架不住。
及鐵騎盡行過河,縱橫馳驟,如入無人之境,曲珍部下,先已膽寒,還有何心戀戰,頓時紛紛退還,自蹂後陣。
徐禧至此,亦手忙腳亂,急切顧不及王師,拍轉馬頭,飛跑回城。
何如何如?李舜舉、李稷等也是沒法,相率奔回,軍士大潰。
曲珍亟收集餘衆,逃入城中,夏人盡力圍城,環繞數匝,且據住水寨,斷絕城内的汲道。
徐禧束手無策,隻仗曲珍部卒,晝夜血戰,勉強守住。
怎奈城中無水可汲,四處掘井,俱不及泉,兵士多半渴死,危急萬分。
有溺死鬼,有凍死餓死鬼,不意還有渴死鬼。
沈括與李憲援兵,又都被夏人遮斷。
種谔且怨禧異議,不發救兵,可憐銀川寨内的将士,幾不異甕中鼈,釜中魚。
會夜半大雨,夏人環城急攻,守兵不及抵禦,竟被陷入。
徐禧、李舜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