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钊燕主逞威
關燈
小
中
大
災呢。
”遂仍用建元二字。
果然康帝不能永年,事見後文。
冰謂吉兇早定,我亦雲然,但冰不應自存私意。
且說燕王皝既受晉冊封,特授劉翔為東夷校尉,領大将軍長史。
使内史一陽一裕為左司馬,令至龍出西麓,督工築城。
建立宗廟宮阙,取名龍城,率衆徙居,作為新都。
皝見慕容翰,曾出奔段氏,見四十五回。
段氏敗亡,又北走宇文部,部酋逸豆歸忌翰才名,一陰一欲加害。
翰乃佯狂酣飲,或被發歌呼,或拜跪乞食,逸豆歸以為真瘋,不複監察,聽令自一由。
翰得随地往返,默覽山川形勢,一一記憶。
皝追憶翰才,且因他挾嫌出奔,并非叛亂,特令商人王車,至宇文部觇翰,勸令歸國,并密遺弓矢。
翰遂竊逸豆歸名馬,自挈二子,攜弓矢逃歸。
逸豆歸聞翰脫走,忙使骁騎百餘名追翰将,要追及,翰回身顧語道:“我久客思歸,既得上馬,斷無還理。
我前此佯作愚狂,實是诳汝,我藝猶在,幸勿相一逼一,自取死亡哩。
”追騎見他手下寥寥,不肯退回,仍然趨進。
翰複朗聲道:“我久居汝國,不願殺汝,汝今可距我百步,握刀立住,我若得射中汝刀,汝即可回去,非我敵手,如或我射不中,汝等盡可追來。
”前追騎乃解刀立住,由翰射箭。
翰發箭射去,叮噹一響,正中刀環,追騎便即駭走。
翰得攬辔徐歸。
皝聞翰至,大喜出迎,握手道故,殷勤款待,仍署翰為建威将軍。
翰乃為皝設策道:“宇文部強盛日久,屢為我患。
今逸豆歸一性一情庸闇,将帥非才,國無防衛,軍無部伍,臣久在他國,熟悉地形,彼雖遠附強羯,聲勢不接,緩急難恃,我若發兵往擊,可保必勝。
惟高句麗接近我國,常相窺伺,我果破滅宇文,免不得使彼生懼,俟我一出,必且掩我不備,乘虛深入。
我少留兵卒,不足自守,多留兵卒,不足遠行,這卻是心腹大患,應該早除。
宇文部隻知負固,料不能遠來争利,我既得取斑句麗,再還取宇文部,勢如反手,立見成功。
至兩國既平,利盡東海,國富兵強,無返顧憂,然後好徐圖中原了。
”獨不聞鳥盡杯藏兔死狗烹之語,乃必設策毒人,真是何苦?皝連聲稱善,即召集将士,出攻高句麗。
高句麗古稱朝鮮,系周時箕子舊封,漢初為燕人衛滿所篡,兩傳即亡,地為漢有。
見《前漢演義》。
至漢元帝時,漢威已衰,不能及遠,高朱一蒙糾衆自立,創建高句麗國,後來日漸強大,屢寇遼東。
慕容氏據有遼土,尚與高句麗時有戰争,朱一蒙十世孫钊,号稱故國原王,正與慕容廆同時。
皝既決意東略,遂與諸将會議軍情。
諸将謂高句麗有二道,北道坦平,南道險狹,今不如從北道進兵,較為無虞。
獨慕容翰獻議道:“不入虎一穴一,焉得虎子?臣謂宜南北并進,使他應接不暇,方可得志。
且虜情必謂我從北道,當重北輕南,我正可避實擊虛,以南道為正兵,北道為偏師;大王宜自率銳騎,掩入南道,出其不意,直搗彼都,别遣他将出北道,就使北道無功,我已取彼腹心,四肢亦何能為呢?”皝依翰議,即命翰為前鋒,由南道進兵,自督勁卒四萬為後應。
另派長史王宇等,率兵萬五千人,從北道徐入。
高句麗王钊,果然如翰所料,注重北面,所有國中一精一銳,悉令出諸北道,即命弟武為統帥,自挈老弱殘兵,防備南道。
不意慕容翰從南道殺來,部下都是銳卒,攪入高句麗陣中,好似虎入羊衆,所向披一靡一。
钊尚勉強抵敵,東攔西阻,至慕容廆繼進,勢如潮湧,無堅不摧,高句麗兵統是羸弱,哪裡還能招架?不是被殺,就是四潰,單剩钊孑身逃走,不敢還都。
燕兵乘勝長驅,攻入高句麗都城。
钊母及妻子統被燕兵拘住,钊父利墓,亦為所掘,所有庫中珍寶,及男一女五萬餘口,悉遭擄掠。
高句麗都城,叫作丸都,簡直是搬徙一空,變做墟落。
皝還拟窮兵追钊,聞北道兵已經敗沒,乃變計言歸,載钊父一屍一,及钊母钊妻钊子,并子女玉帛等,一并驅回。
臨行時,複将丸都城毀去。
钊窮無所歸,不得已遣使至燕,奉款稱臣,乞還父一屍一及母妻等。
皝将钊父一屍一發還,留母為質。
钊亦沒法,隻好收拾殘衆,徙都國内城。
小子有詩歎道: 慈母嬌一妻悉受擒,丸都王氣盡銷沉。
須知禦侮需才智,庸弱何能免敵侵? 皝既戰勝高句麗,乃規取宇文部,究竟宇文部是否被滅,且看下回分解。
有國恥而不能雪,有國仇而不能報,偷安旦夕,故步自封,宜其見笑外人,為慕容廆所揶揄,與燕使劉翔之譏議也。
庾冰身為大臣,但知久攬政權,擁立次甥,聽其言,未始非計,問其心,不免近私,其與亮怿之相去,有幾何哉?慕容廆贻書而即懼,至若何充抗議,乃以長君為借口,固執不從,對外何怯,對内何勇也?皝用慕容翰言,欲圖宇文部,先攻高句麗,并且避實擊虛,皆如所料。
高钊敗走,丸都陷沒,子女玉帛,悉數擄歸。
翰之為皝計固得矣,而其自為計則未也。
敵國破而謀臣亡,翰其能免此禍乎?
”遂仍用建元二字。
果然康帝不能永年,事見後文。
冰謂吉兇早定,我亦雲然,但冰不應自存私意。
且說燕王皝既受晉冊封,特授劉翔為東夷校尉,領大将軍長史。
使内史一陽一裕為左司馬,令至龍出西麓,督工築城。
建立宗廟宮阙,取名龍城,率衆徙居,作為新都。
皝見慕容翰,曾出奔段氏,見四十五回。
段氏敗亡,又北走宇文部,部酋逸豆歸忌翰才名,一陰一欲加害。
翰乃佯狂酣飲,或被發歌呼,或拜跪乞食,逸豆歸以為真瘋,不複監察,聽令自一由。
翰得随地往返,默覽山川形勢,一一記憶。
皝追憶翰才,且因他挾嫌出奔,并非叛亂,特令商人王車,至宇文部觇翰,勸令歸國,并密遺弓矢。
翰遂竊逸豆歸名馬,自挈二子,攜弓矢逃歸。
逸豆歸聞翰脫走,忙使骁騎百餘名追翰将,要追及,翰回身顧語道:“我久客思歸,既得上馬,斷無還理。
我前此佯作愚狂,實是诳汝,我藝猶在,幸勿相一逼一,自取死亡哩。
”追騎見他手下寥寥,不肯退回,仍然趨進。
翰複朗聲道:“我久居汝國,不願殺汝,汝今可距我百步,握刀立住,我若得射中汝刀,汝即可回去,非我敵手,如或我射不中,汝等盡可追來。
”前追騎乃解刀立住,由翰射箭。
翰發箭射去,叮噹一響,正中刀環,追騎便即駭走。
翰得攬辔徐歸。
皝聞翰至,大喜出迎,握手道故,殷勤款待,仍署翰為建威将軍。
翰乃為皝設策道:“宇文部強盛日久,屢為我患。
今逸豆歸一性一情庸闇,将帥非才,國無防衛,軍無部伍,臣久在他國,熟悉地形,彼雖遠附強羯,聲勢不接,緩急難恃,我若發兵往擊,可保必勝。
惟高句麗接近我國,常相窺伺,我果破滅宇文,免不得使彼生懼,俟我一出,必且掩我不備,乘虛深入。
我少留兵卒,不足自守,多留兵卒,不足遠行,這卻是心腹大患,應該早除。
宇文部隻知負固,料不能遠來争利,我既得取斑句麗,再還取宇文部,勢如反手,立見成功。
至兩國既平,利盡東海,國富兵強,無返顧憂,然後好徐圖中原了。
”獨不聞鳥盡杯藏兔死狗烹之語,乃必設策毒人,真是何苦?皝連聲稱善,即召集将士,出攻高句麗。
高句麗古稱朝鮮,系周時箕子舊封,漢初為燕人衛滿所篡,兩傳即亡,地為漢有。
見《
至漢元帝時,漢威已衰,不能及遠,高朱一蒙糾衆自立,創建高句麗國,後來日漸強大,屢寇遼東。
慕容氏據有遼土,尚與高句麗時有戰争,朱一蒙十世孫钊,号稱故國原王,正與慕容廆同時。
皝既決意東略,遂與諸将會議軍情。
諸将謂高句麗有二道,北道坦平,南道險狹,今不如從北道進兵,較為無虞。
獨慕容翰獻議道:“不入虎一穴一,焉得虎子?臣謂宜南北并進,使他應接不暇,方可得志。
且虜情必謂我從北道,當重北輕南,我正可避實擊虛,以南道為正兵,北道為偏師;大王宜自率銳騎,掩入南道,出其不意,直搗彼都,别遣他将出北道,就使北道無功,我已取彼腹心,四肢亦何能為呢?”皝依翰議,即命翰為前鋒,由南道進兵,自督勁卒四萬為後應。
另派長史王宇等,率兵萬五千人,從北道徐入。
高句麗王钊,果然如翰所料,注重北面,所有國中一精一銳,悉令出諸北道,即命弟武為統帥,自挈老弱殘兵,防備南道。
不意慕容翰從南道殺來,部下都是銳卒,攪入高句麗陣中,好似虎入羊衆,所向披一靡一。
钊尚勉強抵敵,東攔西阻,至慕容廆繼進,勢如潮湧,無堅不摧,高句麗兵統是羸弱,哪裡還能招架?不是被殺,就是四潰,單剩钊孑身逃走,不敢還都。
燕兵乘勝長驅,攻入高句麗都城。
钊母及妻子統被燕兵拘住,钊父利墓,亦為所掘,所有庫中珍寶,及男一女五萬餘口,悉遭擄掠。
高句麗都城,叫作丸都,簡直是搬徙一空,變做墟落。
皝還拟窮兵追钊,聞北道兵已經敗沒,乃變計言歸,載钊父一屍一,及钊母钊妻钊子,并子女玉帛等,一并驅回。
臨行時,複将丸都城毀去。
钊窮無所歸,不得已遣使至燕,奉款稱臣,乞還父一屍一及母妻等。
皝将钊父一屍一發還,留母為質。
钊亦沒法,隻好收拾殘衆,徙都國内城。
小子有詩歎道: 慈母嬌一妻悉受擒,丸都王氣盡銷沉。
須知禦侮需才智,庸弱何能免敵侵? 皝既戰勝高句麗,乃規取宇文部,究竟宇文部是否被滅,且看下回分解。
有國恥而不能雪,有國仇而不能報,偷安旦夕,故步自封,宜其見笑外人,為慕容廆所揶揄,與燕使劉翔之譏議也。
庾冰身為大臣,但知久攬政權,擁立次甥,聽其言,未始非計,問其心,不免近私,其與亮怿之相去,有幾何哉?慕容廆贻書而即懼,至若何充抗議,乃以長君為借口,固執不從,對外何怯,對内何勇也?皝用慕容翰言,欲圖宇文部,先攻高句麗,并且避實擊虛,皆如所料。
高钊敗走,丸都陷沒,子女玉帛,悉數擄歸。
翰之為皝計固得矣,而其自為計則未也。
敵國破而謀臣亡,翰其能免此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