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爾西特和約》簽訂前的法蘭西帝國

關燈
得的軍事榮譽也閃耀着光芒。

    法軍在馬倫戈、奧斯特利茨、耶拿和弗裡德蘭取得的勝利讓這些地方的人們津津樂道。

    軍人成了光榮的職業,即使軍人職業生涯短暫,人們也踴躍參軍。

    軍隊的将領們因其征服的省份和臣屬國而财富驟增,并被授予了崇高的、響亮的頭銜,忘卻了先前的競争,對偉大的主人順從而尊敬。

    在這一時期的統治中,拿破侖建設了出色的公共工程,為國家增添了不少宏偉色彩。

    正是在這個時期,瑪德蓮教堂的前門得以重新建成,其中的柱子是由繳獲的炮彈鑄成的&mdash&mdash幾個月前,憤怒的雅各賓派在外敵的嘲諷聲中将這座教堂拆毀了。

    巴黎像曾經的古羅馬一樣,收集了附屬民族的豐富戰利品。

    凱旋門、榮耀的廟宇和莊嚴的街道随處可見。

    此時,法蘭西第一帝國政府已經變成純粹的君主制形式。

    執政府廢除了所有共和國的痕迹,甚至廢除了1793年的曆法,并且在新時代的領袖人物中封賞了衆多公爵、伯爵、男爵。

    執政府盡管顯示出了集權制度的缺陷,但本質上仍然是堅定的、專制的國家執政政府。

    執政府調和了政黨之間的關系,抵制了無政府狀态,深受人民歡迎&mdash&mdash即使人們已經忘了什麼是自由,也忘了去争取自由。

    執政府的偉大改革獲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

    宗教激情已經完全消退。

    國家管理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紀律和公正。

     這個四處征服的帝國表面看似強大,實則力量薄弱、極易衰敗。

    武力和新政權違背了自然規律,與民族傳統、大衆本能和道德力量相沖突。

    這呼應了将珀利翁山壘在阿薩山上的泰坦族被奧林匹斯山的弩箭擊敗的古代寓言。

    《拿破侖法典》所帶來的物質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對暴行的改革,都無法彌補被迫屈服的戰敗民族所承受的痛苦和屈辱。

    除了商業壓迫之外,來自法蘭西第一帝國官員的壓力、法軍的暴行及嚴酷的征兵都引起了受壓迫的附庸國的不滿。

    于是,德意志地區、萊茵邦聯甚至意大利的人民都或多或少地對這個陌生人的統治心生敵意。

    那時,由于一系列事件導緻了奧地利和普魯士臣服于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加上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德意志地區至高無上的地位,歐洲列強暫時忘記了彼此之間的舊分歧。

    作為一個反對分裂的明顯标志,新成立的華沙公國不能解散而辜負沙皇亞曆山大一世。

    而且《提爾西特和約》令反法同盟再次萌芽,并比之前更為強大。

    同時,拿破侖賴以保持權力的執政府的真正力量正在逐漸被削弱。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軍隊裡充斥着越來越多無經驗的新征士兵和心有不服的反法盟軍士兵&mdash&mdash随着拿破侖統治的持續,他們的規模越來越大,并且他們身上唯一能讓法蘭西第一帝國信賴的品質正在消失、耗盡。

    何況,在這個君主制從根本上走向衰落的時代,法蘭西第一帝國主人的實力卻一直在不斷增強,增強的速度太快以至于不可能穩固持久。

    随着拿破侖征服圈的擴大,法蘭西第一帝國将領的野心似乎也越來越大。

    反對法蘭西大革命的舊反法同盟正在逐漸發生變化,我們除了知道它是由各國組成的反對軍事暴君的同盟之外,至今對它一無所知。

    法蘭西第一帝國威震歐洲的表象之下到底潛藏着什麼樣危機,也由此可見一斑了。

     瑪德蓮教堂前門 在本土境内,法蘭西第一帝國仍然擺脫不了各種不穩定和衰落的因素的影響。

    經營得當的國家财政因為戰争而負擔過重,以至于隻能通過征服擴張來維持。

    國家盡管表面看起來蓬勃發展,可事實上其财政情況經常極為緊張,而且無法承受任何災難的沖擊。

    海港的貿易也開始因抵制英國的政策而備受壓力。

    盡管拿破侖不斷努力為英吉利海峽行動[4]做準備,但這些努力最終不約而同地失敗了。

    同時,拿破侖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不斷地鼓勵國家的年輕人參軍,加入永不停息的戰争。

    雖然預先征兵這一權宜之計極具破壞性,但埃勞戰役之後,拿破侖已經不得不采取這一措施。

    盡管法軍人數衆多,但軍隊中有大量與殘酷的戰争不相襯的身單力薄的孩子。

    盡管民衆對這一事實的抱怨還不多,但這已經引起了國内外的注意。

    毫無疑問,這個出色的專制主義制度的道德弊端與其糟糕的物質成果别無二緻。

    也許有很多問題是政治腐敗造成的。

    新政府盡管深受其害,但似乎不比堕落的君主政體更糟糕。

    拿破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并沒有出現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代标志性的無節制行為和社會惡習。

    1789年至1815年,法蘭西的藝術和文學成果極度匮乏,但這不全是專制主義制度的責任,主要是由于法蘭西第一帝國将精力集中在了外國臣民身上。

    最終,拿破侖為消除貧困而做出的努力适得其反。

    即使在巅峰時期,為了讓人民安于現狀,法蘭西第一帝國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人的意志、美德和獨立精神,甚至束縛人心。

    它已經開始顯露出比恺撒時代更嚴酷的專制主義特征。

    得出此結論不隻是因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專制行為,更體現在法蘭西第一帝國對任何不受自己控制的力量和影響持多疑、忌諱的态度并對社會生活的各個細節進行幹預上。

    人們對這些事實閉口不談,實際上卻早已心生不滿。

     然而,導緻法蘭西第一帝國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存在不僅完全依賴其創建者的治國能力,更依賴他的意志。

    也就是說,從國内的大革命中崛起的、在國外沒有堅實基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是一個人的傑作。

    與它的快速崛起一樣,它可能會随着拿破侖的死亡而迅速滅亡,也可能會随着拿破侖所設計與實施的宏大計劃的失敗而毀于一旦,畢竟拿破侖的權力高度集中,無人敢阻攔。

    而擁有這份巨大權力的君主,是一個幾乎從未嘗過失敗滋味的士兵。

    他利用龐大的軍隊展示了他的雄心和遠見。

    他推翻歐洲的舊秩序,并将腳踏在被征服國家的脖子上,掌握着被征服國家的命運。

    然而,他的支持者均來自近期遭受革命蹂躏的動蕩國家,以及一切不平衡因素已經被各種可能的手段所刺激的國家。

    這可能會讓熱情的奉獻瞬間變成蔑視與憎恨,也可能使人們在危局中從奴隸狀态中清醒過來,而毅然決然地否定曾經敬仰的東西。

    法蘭西第一帝國面對着整個歐洲的敵意。

    法蘭西第一帝國與拿破侖之間僅存的紐帶就是那脆弱的勝利。

    在各種可能發生的危機中,躍躍欲試的雄心壯志會不會遭到打擊,災難會不會意外降臨到這個驕橫的幸運兒身上,實施專制統治對他來說會不會變成過于沉重的負擔? *** [1]沒有依據證明讓-查爾斯·皮舍格呂是被第一執政下令勒死的。

    &mdash&mdash原注 [2]指根據西哀士制定的《共和八年憲法》而成立的新的元老院等政府機構。

    &mdash&mdash譯者注 [3]奧爾施塔特戰役因與耶拿戰役發生在同一天,且背景、戰争目的以及戰争結果與耶拿戰役基本是一樣的,因此常與耶拿戰役放在一起,稱&ldquo耶拿-奧爾施塔特會戰&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這裡是指拿破侖對英國實施的大陸封鎖政策。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