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爾西特和約》簽訂前的法蘭西帝國
關燈
小
中
大
教堂由聖路易建造,曆經數百年風雨和無數次革命的破壞仍高聳不倒。
巴黎聖母院的牆壁上挂滿了挂毯,而挂毯上面滿是象征新皇帝的金黃圓環。
國家權貴和主要城鎮的代表以及外國代表都按順序站在隊伍中。
人們的身影在中殿和過道的昏暗燈光中搖弋,顯得無比尊貴有序。
随着神聖的隊伍進入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奏出雄偉的樂曲,合唱團唱起莊嚴的歌聲,改革後的法蘭西教會的高級教士們虔誠地下跪祈福。
這時,在新國家軍官的護送下和元帥們的陪同下,拿破侖離開杜伊勒裡宮。
當他沿着在恐怖統治時期曾發生過最可怕事件的道路上緩緩前行時,歡呼聲從人群的各個角落爆發出來,像歡呼自由般為新的君主歡呼。
拿破侖抵達教堂的時候,在神聖的音樂聲和吹角的嗡鳴聲中,教堂裡的人全部起立相迎。
人們既好奇又敬畏地看着這位能征善戰的新君主。
拿破侖頭戴恺撒的金桂冠,向耶稣的傳道者們緻敬。
儀式開始了,教皇庇護七世将神秘的聖油灑在跪拜于地的君主身上,将象征權力的聖劍和帝國權杖交到君主手中。
但當教皇準備完成儀式的最後一個步驟時,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取過了皇冠,并且以莊嚴的姿态親自将它戴在頭上,意在說明:&ldquo我在國家和人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我本人賦予的。
&rdquo随即,拿破侖登上寶座,身邊圍繞着追随者們,包括波旁王朝時期的一些名人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将帥與政治家。
當曾經在查理曼大帝時期贊美西方帝國的贊歌響起時,巴黎聖母院裡響起了歡呼聲。
院内的歡呼聲、外面人群的喝彩聲與轟鳴的禮炮聲相互交織,震耳欲聾。
反對者也許會對這一場景中出現的任何不和諧因素橫加指責,但曆史記載了它更多深層的意義&mdash&mdash在拿破侖的手中,革命是如何變成過去式的,又是如何向王權、舊秩序和古老的傳統靠攏的。
可以這樣說,拿破侖是通過奴役制和軍事專制的形式來體現自己的權威的。
教皇庇護七世 拿破侖手持象征權力的聖劍和帝國權杖,登上寶座 然而,這種盛況很快就被激烈的戰争場面取代了。
由于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被處死,加之神聖羅馬帝國領土遭到侵犯,歐洲列強本能地感受到了挑釁。
當拿破侖将意大利共和國轉變成了一個由自己統治的君主制附屬國家并将熱那亞并入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拿破侖的權力性質發生了轉變。
于是,引發混亂的新刺激因素出現了。
随着英國面臨的危險日益增加,小威廉·皮特重回政壇,為重新組織反法同盟以對抗共同的敵人而不懈努力。
1805年夏,英國與奧地利、俄國、瑞典以及那不勒斯王國形成了緊密的同盟關系。
英國甚至希望普魯士也能加入同盟,因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壓倒性的優勢已經開始影響英國的政策并危及英國的安全。
反法同盟軍的将領們設計了四條進攻路線:第一條是北德海岸,第二條是多瑙河谷,第三條是阿迪傑河至意大利,第四條是那不勒斯海岸。
其中,反法同盟軍隻在第二條路線實施了大規模的進攻,但實施這一進攻的奧地利軍隊和俄國軍隊因巴伐利亞和加裡西亞邊界之間的戰線過長而彼此分離。
這些偉大的将領曾多次擊敗那些分裂的、指揮不力的敵人,很少會犯戰略性的錯誤。
拿破侖制定了一個計劃以擊敗奧俄盟軍。
這個計劃可以說是一個&ldquo天才計劃&rdquo。
拿破侖忽略了那些相對次要的進攻,下定決心以不可抗拒的主要力量迎擊第二路線的進攻,并在俄國軍隊趕來援助之前粉碎奧地利軍隊。
當确定自己龐大的艦隊無法抵達海峽以發動襲擊時,拿破侖便與位于布倫的大軍兵分兩路,快速向萊茵河進軍。
同時,來自荷蘭和漢諾威的強大法軍在分隊襲擊了曼恩省後也加入了戰鬥。
1805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奧軍魯莽地進入了烏爾姆,法軍在高超的指揮下集結于奧軍後方。
幾天之内,這支注定失敗的仍不知所以的奧軍被鋼鐵般的拿破侖大軍包圍。
卡爾·馬克·馮·萊貝裡希将軍被迫率軍投降,于是,反法同盟軍的整個先頭部隊慘遭殲滅。
在英國軍隊在梅茨戰役和色當戰役中投降之前,歐洲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場景。
拿破侖加冕禮的盛況 卡爾·馬克·馮·萊貝裡希率軍投降 然而,這一偉大的勝利很快就會因一場巨大的災難而發生變化。
這場災難将導緻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我們已經提到,拿破侖努力在英吉利海峽組建一支勢不可擋的艦隊。
1804年秋,當西班牙海軍加入拿破侖麾下時,這支艦隊的力量達到了頂峰。
1805年春,龐大的法軍艦隊從土倫起航,在加迪斯與一個西班牙艦隊重組後,安全抵達西印度洋,其目的是将霍雷肖·納爾遜從歐洲或英國海域引開,然後與布雷斯特的一個艦隊會合,盡快到達布倫,進而實施襲擊計劃。
拿破侖通過假裝追擊霍雷肖·納爾遜引開了兵力,順利完成了該計劃的第一部分。
法軍的海軍上将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離開了西印度群島,開始了與可怕對手之間的漫長戰鬥。
盡管布雷斯特艦隊并沒有與拿破侖會合,但正如拿破侖所預計的那樣,如果他徑直開進防守松懈的英吉利海峽,那他将所向披靡。
但事實上,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因怯懦而向南傾斜了。
霍雷肖·納爾遜派出一艘輕型軍艦,在西班牙海岸緩慢前行,誘使法軍朝費羅爾進軍。
盡管西班牙艦隊的加入使法軍艦隊力量倍增,但原本勝算很大的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卻選擇了退縮,撤到了加迪斯。
短短幾個星期内,拿破侖的整個艦隊在現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海戰中被完全摧毀。
英國海軍赢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卻令進一步侵略英國的所有企圖胎死腹中。
霍雷肖·納爾遜 雖然特拉法加海戰的勝利使英國逃脫了即将來臨的危機,但不得不承認,拿破侖的作戰策略幾乎是成功的。
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如果擁有一絲霍雷肖·納爾遜的指揮天分,那就極有可能成功地完成這次襲擊。
英國獲救是因為英國艦隊在士氣上碾壓了對手,而不是因為英吉利海峽的防守,因為它此時已經不堪一擊。
拿破侖如果能更充分地考慮到這些内在因素,那将毫無疑問地成為勝者。
實際上,拿破侖完全低估了襲擊對手時可能會遇到的阻力,過分忽視了英軍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所具有的強大力量。
所以,即使拿破侖占領了倫敦,也很有可能最終身陷困境。
很快,特拉法加海戰的教訓在一系列的勝利中被拿破侖遺忘。
烏爾姆戰役粉碎了反法同盟的進攻計劃。
派出的法軍分隊征服了提洛爾後,拿破侖和&ldquo大軍&rdquo在奧地利首都的多瑙河上行進。
之所以稱之為&ldquo大軍&rdquo,是因為拿破侖所指揮的軍隊是法蘭西有史以來最好的軍隊:士兵們在布倫的營地接受過最好的耐力和
巴黎聖母院的牆壁上挂滿了挂毯,而挂毯上面滿是象征新皇帝的金黃圓環。
國家權貴和主要城鎮的代表以及外國代表都按順序站在隊伍中。
人們的身影在中殿和過道的昏暗燈光中搖弋,顯得無比尊貴有序。
随着神聖的隊伍進入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奏出雄偉的樂曲,合唱團唱起莊嚴的歌聲,改革後的法蘭西教會的高級教士們虔誠地下跪祈福。
這時,在新國家軍官的護送下和元帥們的陪同下,拿破侖離開杜伊勒裡宮。
當他沿着在恐怖統治時期曾發生過最可怕事件的道路上緩緩前行時,歡呼聲從人群的各個角落爆發出來,像歡呼自由般為新的君主歡呼。
拿破侖抵達教堂的時候,在神聖的音樂聲和吹角的嗡鳴聲中,教堂裡的人全部起立相迎。
人們既好奇又敬畏地看着這位能征善戰的新君主。
拿破侖頭戴恺撒的金桂冠,向耶稣的傳道者們緻敬。
儀式開始了,教皇庇護七世将神秘的聖油灑在跪拜于地的君主身上,将象征權力的聖劍和帝國權杖交到君主手中。
但當教皇準備完成儀式的最後一個步驟時,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取過了皇冠,并且以莊嚴的姿态親自将它戴在頭上,意在說明:&ldquo我在國家和人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我本人賦予的。
&rdquo随即,拿破侖登上寶座,身邊圍繞着追随者們,包括波旁王朝時期的一些名人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将帥與政治家。
當曾經在查理曼大帝時期贊美西方帝國的贊歌響起時,巴黎聖母院裡響起了歡呼聲。
院内的歡呼聲、外面人群的喝彩聲與轟鳴的禮炮聲相互交織,震耳欲聾。
反對者也許會對這一場景中出現的任何不和諧因素橫加指責,但曆史記載了它更多深層的意義&mdash&mdash在拿破侖的手中,革命是如何變成過去式的,又是如何向王權、舊秩序和古老的傳統靠攏的。
可以這樣說,拿破侖是通過奴役制和軍事專制的形式來體現自己的權威的。
教皇庇護七世 拿破侖手持象征權力的聖劍和帝國權杖,登上寶座 然而,這種盛況很快就被激烈的戰争場面取代了。
由于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被處死,加之神聖羅馬帝國領土遭到侵犯,歐洲列強本能地感受到了挑釁。
當拿破侖将意大利共和國轉變成了一個由自己統治的君主制附屬國家并将熱那亞并入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拿破侖的權力性質發生了轉變。
于是,引發混亂的新刺激因素出現了。
随着英國面臨的危險日益增加,小威廉·皮特重回政壇,為重新組織反法同盟以對抗共同的敵人而不懈努力。
1805年夏,英國與奧地利、俄國、瑞典以及那不勒斯王國形成了緊密的同盟關系。
英國甚至希望普魯士也能加入同盟,因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壓倒性的優勢已經開始影響英國的政策并危及英國的安全。
反法同盟軍的将領們設計了四條進攻路線:第一條是北德海岸,第二條是多瑙河谷,第三條是阿迪傑河至意大利,第四條是那不勒斯海岸。
其中,反法同盟軍隻在第二條路線實施了大規模的進攻,但實施這一進攻的奧地利軍隊和俄國軍隊因巴伐利亞和加裡西亞邊界之間的戰線過長而彼此分離。
這些偉大的将領曾多次擊敗那些分裂的、指揮不力的敵人,很少會犯戰略性的錯誤。
拿破侖制定了一個計劃以擊敗奧俄盟軍。
這個計劃可以說是一個&ldquo天才計劃&rdquo。
拿破侖忽略了那些相對次要的進攻,下定決心以不可抗拒的主要力量迎擊第二路線的進攻,并在俄國軍隊趕來援助之前粉碎奧地利軍隊。
當确定自己龐大的艦隊無法抵達海峽以發動襲擊時,拿破侖便與位于布倫的大軍兵分兩路,快速向萊茵河進軍。
同時,來自荷蘭和漢諾威的強大法軍在分隊襲擊了曼恩省後也加入了戰鬥。
1805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奧軍魯莽地進入了烏爾姆,法軍在高超的指揮下集結于奧軍後方。
幾天之内,這支注定失敗的仍不知所以的奧軍被鋼鐵般的拿破侖大軍包圍。
卡爾·馬克·馮·萊貝裡希将軍被迫率軍投降,于是,反法同盟軍的整個先頭部隊慘遭殲滅。
在英國軍隊在梅茨戰役和色當戰役中投降之前,歐洲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場景。
拿破侖加冕禮的盛況 卡爾·馬克·馮·萊貝裡希率軍投降 然而,這一偉大的勝利很快就會因一場巨大的災難而發生變化。
這場災難将導緻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我們已經提到,拿破侖努力在英吉利海峽組建一支勢不可擋的艦隊。
1804年秋,當西班牙海軍加入拿破侖麾下時,這支艦隊的力量達到了頂峰。
1805年春,龐大的法軍艦隊從土倫起航,在加迪斯與一個西班牙艦隊重組後,安全抵達西印度洋,其目的是将霍雷肖·納爾遜從歐洲或英國海域引開,然後與布雷斯特的一個艦隊會合,盡快到達布倫,進而實施襲擊計劃。
拿破侖通過假裝追擊霍雷肖·納爾遜引開了兵力,順利完成了該計劃的第一部分。
法軍的海軍上将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離開了西印度群島,開始了與可怕對手之間的漫長戰鬥。
盡管布雷斯特艦隊并沒有與拿破侖會合,但正如拿破侖所預計的那樣,如果他徑直開進防守松懈的英吉利海峽,那他将所向披靡。
但事實上,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因怯懦而向南傾斜了。
霍雷肖·納爾遜派出一艘輕型軍艦,在西班牙海岸緩慢前行,誘使法軍朝費羅爾進軍。
盡管西班牙艦隊的加入使法軍艦隊力量倍增,但原本勝算很大的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卻選擇了退縮,撤到了加迪斯。
短短幾個星期内,拿破侖的整個艦隊在現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海戰中被完全摧毀。
英國海軍赢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雖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卻令進一步侵略英國的所有企圖胎死腹中。
霍雷肖·納爾遜 雖然特拉法加海戰的勝利使英國逃脫了即将來臨的危機,但不得不承認,拿破侖的作戰策略幾乎是成功的。
皮埃爾·查爾斯·維爾納夫如果擁有一絲霍雷肖·納爾遜的指揮天分,那就極有可能成功地完成這次襲擊。
英國獲救是因為英國艦隊在士氣上碾壓了對手,而不是因為英吉利海峽的防守,因為它此時已經不堪一擊。
拿破侖如果能更充分地考慮到這些内在因素,那将毫無疑問地成為勝者。
實際上,拿破侖完全低估了襲擊對手時可能會遇到的阻力,過分忽視了英軍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所具有的強大力量。
所以,即使拿破侖占領了倫敦,也很有可能最終身陷困境。
很快,特拉法加海戰的教訓在一系列的勝利中被拿破侖遺忘。
烏爾姆戰役粉碎了反法同盟的進攻計劃。
派出的法軍分隊征服了提洛爾後,拿破侖和&ldquo大軍&rdquo在奧地利首都的多瑙河上行進。
之所以稱之為&ldquo大軍&rdquo,是因為拿破侖所指揮的軍隊是法蘭西有史以來最好的軍隊:士兵們在布倫的營地接受過最好的耐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