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爾西特和約》簽訂前的法蘭西帝國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于雙方士氣高漲,從開戰伊始,英法之間的新戰争就是一場殊死搏鬥,戰況無比激烈。
幾年前,第一執政認為入侵英國的海岸為時過早;如今,他卻心心念念地準備實施這件事。
為了發動一次有力的襲擊,第一執政花了幾個月時間精心策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指揮才能。
與他建議督政府暫停該計劃時相比,這個計劃現在已不再具有冒險性了。
他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荷蘭和意大利的海軍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西班牙的海軍資源也将很快加入,助其一臂之力。
第一執政的軍隊實力之強大震撼了歐洲。
對于那些久勝不敗的士兵來說,一切似乎都輕而易舉。
很快,在從拉羅謝爾到安特衛普的沿海地區,一支由配備了重型槍支的輕型艦艇和兩千多艘艦船組成的艦隊建成了。
在延綿數英裡的炮兵隊的保護下,這支駭人的艦隊逐漸彙集到皮卡第海岸,聚集在英吉利海峽最狹窄的地方,與多佛爾海峽的白色懸崖遙相眺望。
同時,數以千計來自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各地的士兵也正在集結。
不久之後,從敦刻爾克到伊塔普雷斯,整個國家到處都是為了偉大的遠征而搭建起來的士兵營地。
拿破侖将布倫和幾個相鄰的小港口選為登陸地點。
他的安排極為完善,以至于整個艦隊及其龐大的物資隻需幾個小時就可以在選定的地點登陸,甚至小艦隊可以在一次潮汐後就做好出征準備。
然而,這位偉大的司令官沒有預料到,他的艦隊盡管規模龐大、裝備精良,但缺少足夠的掩護,很容易暴露在英國艦隊面前。
為了完成目标,第一執政又精心策劃了一套成熟的戰略,可以說是他所有戰略中最出色的了。
據他推算,英國海軍上将認為自己會派出裝備強大的艦隊單獨出擊,因此英國海軍上将定然會僅派一小隊船隻守衛英吉利海峽。
如果真是這樣,即使英國海軍力量再強大,第一執政也很有可能率領主力艦隊成功地進入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并在掩護下找準時機安全通過這條危險的通道。
為了從歐洲的水域中引開英國的艦隊并在英法兩國之間的海峽上集中部署五十支軍艦,第一執政設想了許多計劃。
最終實施的一組計劃盡管失敗了,但比一般将領的計劃更接近成功。
拿破侖在岸上觀察到,法蘭西艦隊因為暴露在英國艦隊前而遭到重創 正當拿破侖竭盡全力去征服英吉利海峽這條他所謂的&ldquo大水溝&rdquo時,一個恐怖事件發生了。
這給第一執政的職業生涯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并引發了衆多其他事件。
我們看到,第一執政對移民貴族表現出了極大的慷慨和寬容。
大部分移民貴族已經回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基本上都在為第一執政效力。
但還有一些移民貴族仍在流亡,并與西方叛亂分子中的個别首領相互勾結,企圖暗中謀反,推翻第一執政。
其實早在1801年就有人試圖暗殺拿破侖,在他前往劇院的途中引爆詭雷。
盡管拿破侖将這一罪行加諸于無政府主義的殘留分子,但這無疑是保皇黨所涉及的陰謀。
戰争再次爆發時,這些從未停止過的陰謀活動變得更活躍了。
一個暗殺第一執政并摧毀其政府的計劃在英國出現了。
盡管該計劃的動機是荒謬的,但英國政客都默許了。
據說,長期以來不受信任的阿圖瓦伯爵查爾斯·菲利普有暗殺第一執政的傾向,甚至參與了這個計劃。
雖然拿破侖曾是布列塔尼王黨隊伍中的一員,但1797年果月18日後被放逐的讓-查爾斯·皮舍格呂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幫兇。
而對拿破侖一直懷有敵意的讓-維克多·馬利·莫羅盡管沒有任何暗殺動機,卻也不明智地參與其中。
目的尚未達成,這次陰謀的頭目就與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和讓-維克多·馬利·莫羅一起在巴黎被捕了。
一名囚犯作證稱:&ldquo波旁王朝的王子也參與了這個計劃。
&rdquo憤怒的拿破侖将注意力轉向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
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是波旁王朝的後裔,曾出現在黑森林山脈的邊境。
雖然他前往此地是基于其他原因,但這仍引起了拿破侖的懷疑。
這位不幸的王子雖然身處神聖羅馬帝國境内,卻突然被捕并被匆匆押往巴黎。
他并沒有犯下任何實質性的罪行,但被特别軍事法庭極不公正地判處槍決。
随後,一些真正的陰謀者得到了公正的判決,讓-維克多·馬利·莫羅被驅逐,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在囚禁地自殺[1]。
這場悲劇終于落幕。
拿破侖在前往劇院的途中被引爆的詭雷襲擊 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在沒有犯下任何實質性的罪行的情況下被判槍決 盡管專制主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對國家有利,而且總體溫和、鮮有惡行,但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被槍決卻是一個罪行。
它顯示了專制主義制度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惡劣影響。
然而,将這個行為的性質定義為謀殺實為不公,畢竟對波旁王子的懷疑是有一定依據的,何況這個行為的性質比在拉施塔特屠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特使的事件要輕得多。
我們必須考慮到,即使是智慧超群的人,也會因暗殺事件而心生恐懼并導緻判斷失誤。
而拿破侖則有權力警示那些觊觎他生命的移民貴族,隻不過他不幸地選擇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如果一定要給這件事加一個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那就是時代需要暴力和憤怒。
這場悲劇直接加速了君主化運動,似乎一切都開始向君主制傾斜了。
人們開始讨論拿破侖突然死亡的可能性,考慮拿破侖消失之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結局可能就是可怕的君主制複辟。
但如果拿破侖馬上登上寶座并采用世襲制度,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就會減小。
民衆渴望其統治者能登上國王的寶座,尊享君主的地位。
第一執政自然支持這些想法。
但不管是為了區分自己與波旁王朝的地位,還是渴望新的特有榮耀,拿破侖都拒絕接受國王的稱号。
最後,按照查理曼大帝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封号,拿破侖于1804年5月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成為法蘭西皇帝。
根據以基督教名字命名的加冕慣例,他被命名為拿破侖大帝。
其世襲制度一部分借鑒了神聖羅馬帝國模式,一部分沿襲了法蘭西古代國王建立的模式,備受政要的支持。
軍事方面,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部隊的領導人中有十六名被任命為元帥。
同時,西哀士建立的虛幻機構[2]中也有了新的變化。
元老院擴大,而護民官被進一步削弱并最終被徹底壓制。
當然,除了專制權力的轉移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皇帝的就職典禮以及新貴族與殘存舊貴族的争相谄媚。
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在囚禁地自殺 1804年12月2日,巴黎民衆蜂擁而至,目睹加冕典禮。
為了祝賀法蘭西第一帝國宗教儀制的恢複,教皇庇護七世自羅馬趕來,為盛會增加了神聖色彩。
盛會儀式摒棄了前任教皇們對高傲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使用的那些慣例。
教皇參加了遊行。
隊列中主教們頭上所戴的高冠與十字架和帝國衛隊的軍刀與旗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奇怪的畫面。
隊伍沿着塞納河來到了古老的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這個
幾年前,第一執政認為入侵英國的海岸為時過早;如今,他卻心心念念地準備實施這件事。
為了發動一次有力的襲擊,第一執政花了幾個月時間精心策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指揮才能。
與他建議督政府暫停該計劃時相比,這個計劃現在已不再具有冒險性了。
他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荷蘭和意大利的海軍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西班牙的海軍資源也将很快加入,助其一臂之力。
第一執政的軍隊實力之強大震撼了歐洲。
對于那些久勝不敗的士兵來說,一切似乎都輕而易舉。
很快,在從拉羅謝爾到安特衛普的沿海地區,一支由配備了重型槍支的輕型艦艇和兩千多艘艦船組成的艦隊建成了。
在延綿數英裡的炮兵隊的保護下,這支駭人的艦隊逐漸彙集到皮卡第海岸,聚集在英吉利海峽最狹窄的地方,與多佛爾海峽的白色懸崖遙相眺望。
同時,數以千計來自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各地的士兵也正在集結。
不久之後,從敦刻爾克到伊塔普雷斯,整個國家到處都是為了偉大的遠征而搭建起來的士兵營地。
拿破侖将布倫和幾個相鄰的小港口選為登陸地點。
他的安排極為完善,以至于整個艦隊及其龐大的物資隻需幾個小時就可以在選定的地點登陸,甚至小艦隊可以在一次潮汐後就做好出征準備。
然而,這位偉大的司令官沒有預料到,他的艦隊盡管規模龐大、裝備精良,但缺少足夠的掩護,很容易暴露在英國艦隊面前。
為了完成目标,第一執政又精心策劃了一套成熟的戰略,可以說是他所有戰略中最出色的了。
據他推算,英國海軍上将認為自己會派出裝備強大的艦隊單獨出擊,因此英國海軍上将定然會僅派一小隊船隻守衛英吉利海峽。
如果真是這樣,即使英國海軍力量再強大,第一執政也很有可能率領主力艦隊成功地進入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并在掩護下找準時機安全通過這條危險的通道。
為了從歐洲的水域中引開英國的艦隊并在英法兩國之間的海峽上集中部署五十支軍艦,第一執政設想了許多計劃。
最終實施的一組計劃盡管失敗了,但比一般将領的計劃更接近成功。
拿破侖在岸上觀察到,法蘭西艦隊因為暴露在英國艦隊前而遭到重創 正當拿破侖竭盡全力去征服英吉利海峽這條他所謂的&ldquo大水溝&rdquo時,一個恐怖事件發生了。
這給第一執政的職業生涯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并引發了衆多其他事件。
我們看到,第一執政對移民貴族表現出了極大的慷慨和寬容。
大部分移民貴族已經回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基本上都在為第一執政效力。
但還有一些移民貴族仍在流亡,并與西方叛亂分子中的個别首領相互勾結,企圖暗中謀反,推翻第一執政。
其實早在1801年就有人試圖暗殺拿破侖,在他前往劇院的途中引爆詭雷。
盡管拿破侖将這一罪行加諸于無政府主義的殘留分子,但這無疑是保皇黨所涉及的陰謀。
戰争再次爆發時,這些從未停止過的陰謀活動變得更活躍了。
一個暗殺第一執政并摧毀其政府的計劃在英國出現了。
盡管該計劃的動機是荒謬的,但英國政客都默許了。
據說,長期以來不受信任的阿圖瓦伯爵查爾斯·菲利普有暗殺第一執政的傾向,甚至參與了這個計劃。
雖然拿破侖曾是布列塔尼王黨隊伍中的一員,但1797年果月18日後被放逐的讓-查爾斯·皮舍格呂也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幫兇。
而對拿破侖一直懷有敵意的讓-維克多·馬利·莫羅盡管沒有任何暗殺動機,卻也不明智地參與其中。
目的尚未達成,這次陰謀的頭目就與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和讓-維克多·馬利·莫羅一起在巴黎被捕了。
一名囚犯作證稱:&ldquo波旁王朝的王子也參與了這個計劃。
&rdquo憤怒的拿破侖将注意力轉向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
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是波旁王朝的後裔,曾出現在黑森林山脈的邊境。
雖然他前往此地是基于其他原因,但這仍引起了拿破侖的懷疑。
這位不幸的王子雖然身處神聖羅馬帝國境内,卻突然被捕并被匆匆押往巴黎。
他并沒有犯下任何實質性的罪行,但被特别軍事法庭極不公正地判處槍決。
随後,一些真正的陰謀者得到了公正的判決,讓-維克多·馬利·莫羅被驅逐,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在囚禁地自殺[1]。
這場悲劇終于落幕。
拿破侖在前往劇院的途中被引爆的詭雷襲擊 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在沒有犯下任何實質性的罪行的情況下被判槍決 盡管專制主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對國家有利,而且總體溫和、鮮有惡行,但昂吉安公爵路易·安托萬被槍決卻是一個罪行。
它顯示了專制主義制度對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惡劣影響。
然而,将這個行為的性質定義為謀殺實為不公,畢竟對波旁王子的懷疑是有一定依據的,何況這個行為的性質比在拉施塔特屠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特使的事件要輕得多。
我們必須考慮到,即使是智慧超群的人,也會因暗殺事件而心生恐懼并導緻判斷失誤。
而拿破侖則有權力警示那些觊觎他生命的移民貴族,隻不過他不幸地選擇了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如果一定要給這件事加一個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那就是時代需要暴力和憤怒。
這場悲劇直接加速了君主化運動,似乎一切都開始向君主制傾斜了。
人們開始讨論拿破侖突然死亡的可能性,考慮拿破侖消失之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結局可能就是可怕的君主制複辟。
但如果拿破侖馬上登上寶座并采用世襲制度,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就會減小。
民衆渴望其統治者能登上國王的寶座,尊享君主的地位。
第一執政自然支持這些想法。
但不管是為了區分自己與波旁王朝的地位,還是渴望新的特有榮耀,拿破侖都拒絕接受國王的稱号。
最後,按照查理曼大帝時代流傳下來的古老封号,拿破侖于1804年5月在熱烈的歡呼聲中成為法蘭西皇帝。
根據以基督教名字命名的加冕慣例,他被命名為拿破侖大帝。
其世襲制度一部分借鑒了神聖羅馬帝國模式,一部分沿襲了法蘭西古代國王建立的模式,備受政要的支持。
軍事方面,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部隊的領導人中有十六名被任命為元帥。
同時,西哀士建立的虛幻機構[2]中也有了新的變化。
元老院擴大,而護民官被進一步削弱并最終被徹底壓制。
當然,除了專制權力的轉移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皇帝的就職典禮以及新貴族與殘存舊貴族的争相谄媚。
讓-查爾斯·皮舍格呂在囚禁地自殺 1804年12月2日,巴黎民衆蜂擁而至,目睹加冕典禮。
為了祝賀法蘭西第一帝國宗教儀制的恢複,教皇庇護七世自羅馬趕來,為盛會增加了神聖色彩。
盛會儀式摒棄了前任教皇們對高傲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使用的那些慣例。
教皇參加了遊行。
隊列中主教們頭上所戴的高冠與十字架和帝國衛隊的軍刀與旗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奇怪的畫面。
隊伍沿着塞納河來到了古老的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