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遠征埃及與霧月政變

關燈
面對拿破侖所獲得的尊敬以及擁有的巨大影響力,督政府深感不悅。

    造成拿破侖與共和黨政府之間的糾紛的原因多不勝數。

    這位年輕的将軍傲慢獨立,蔑視任何非他本人制定的軍事計劃。

    拿破侖雖然犧牲了威尼斯,但在與外國的談判中始終保持至高無上的姿态。

    拿破侖對軍隊擁有絕對控制權,不禁令共和黨政府心懷警惕和懷疑。

    回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後,他被視為&ldquo法蘭西的榮譽&rdquo而備受歡迎。

    拿破侖的這些優越姿态激怒了黯然失色的督政府。

    同時,法軍的一些低級将領對不在自己掌控下的政府也心懷畏懼,即使拿破侖采取了一些彌補措施,也絲毫未能消除将領們的顧慮。

    拿破侖盡管仍然過着樸素的生活,而且比起政治來似乎更喜歡文學和科學,但也表達了對軟弱、不團結的政府的不滿情緒。

    督政府的嫉妒心理雖然被掩蓋在順從的表象之下,但仍會本能地感覺到拿破侖的不滿和威脅。

    無論是出于想擺脫對手的動機,還是出于更高級的動機,督政府企圖讓拿破侖去做一件充滿了艱險的事。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簽訂後,英國是唯一一個仍與一路凱歌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繼續作戰的大國。

    由于在與英國全權公使的談判中,雙方未能達成一緻,督政府因此惱怒不已,于是請求拿破侖從海岸出兵向英國發動襲擊。

    這是霍赫最偏愛的戰術,這位傑出的将領前不久去世時引起了全國哀悼。

    然而,1797年的遠征失敗了。

    坎珀當和聖文森特的戰役摧毀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盟友&mdash&mdash巴達維亞共和國和西班牙的艦隊。

    拿破侖認為這個計劃過于草率,便提出了一個更有獲勝希望的建議。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建議體現了豐富的創造力和籌謀力,展現了前所未見的強大力量。

    這是拿破侖在意大利時就有的想法,即将目标轉向東方的古老權力中心。

    這個想法深深地吸引着這位雄心勃勃的将軍,那就是入侵并占領埃及,因為埃及是連接歐洲與亞洲的重要一環。

    督政府爽快地認可了這個計劃,因為這個計劃勢必能清除可怕的對手。

    一旦成功占領埃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将在地中海占據主導地位。

    拿破侖有豐富的手段來實施這個計劃。

    拿破侖的戰前準備工作既隐蔽又有技巧,表現出了高超的組織能力。

    法軍護衛隊在意大利的港口集結,直奔海岸線,以便盡可能地隐瞞這個計劃。

    1798年5月,由強大的艦隊和軍隊組成的遠征軍從土倫起航。

    拿破侖試圖效仿亞曆山大大帝的經曆,希望在征服并将埃及變成法屬殖民地之後,能從尼羅河進入印度河。

     坎珀當海戰 當拿破侖正在實施入侵埃及的計劃時,拉施塔特國會一直在開會,而歐洲大陸各國也一直在進行和平談判。

    1795年條約以來,基本上已經成為法蘭西盟友的普魯士因奧地利的失敗暗自高興,它從歐洲目前的戰亂局勢中看到了增強自己在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勢力的手段,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方針一拍即合。

    并且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普魯士同意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在萊茵河畔不斷吞并。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吞并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屬小國,同時消滅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主教制度&mdash&mdash這是督政府最主要的目标。

    這種自私的、叛國治國策略受到了許多神聖羅馬帝國諸侯的反對。

    正是由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侵犯神聖羅馬帝國并參與帝國的事務,許多普魯士的作家才總是将自己國家的滅亡歸因于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然而,奧地利已經退出戰争,分裂的奧地利帝國群龍無首,所以,再次發動戰争的可能性并不大。

    正常狀态下,局勢可以穩定下來了。

    但在與法蘭西大革命關系密切的國家中,古老特權和民主觀念卻正在憤怒地碰撞。

    盡管戰争尚未爆發,但和平的前景并不樂觀。

    當歐洲處于這種不安的狀态時,新的矛盾迅速産生,而督政府的共和熱情和狂妄自大更加重了這些矛盾。

    離開意大利前,拿破侖在熱那亞建立了利古裡亞共和國[1]。

    不久之後,瑞士的幾個州又出現了民主起義。

    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影響和法軍的幫助下,在經曆了一場血腥的内戰後,赫爾維蒂共和國建立了。

    随後,荷蘭發生了一場暴力事件,徹底推翻了橘色王朝和舊秩序。

    此外,法軍入侵教皇的領土,并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皮埃蒙特到處都是革命者,這違背了當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規定。

    在和平的名義和戰争的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