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督政府和拿破侖

關燈
幾天後,曼圖亞重新開城,拿破侖以勝利者的姿态站在戰場中心,殲滅了奧地利的三支軍隊,每一支都比法軍更強大。

     拿破侖率軍在卡斯蒂莫納作戰 約瑟夫·阿爾溫奇 由于這場輝煌的戰役,拿破侖的聲譽達到了巅峰。

    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法蘭西大革命的影響,而更多的是因為年輕的領導人在戰場上表現出的非凡指揮能力。

    在這場大規模的戰争中,拿破侖展示了一位偉大的将領應具備的一切品質&mdash&mdash睿智、決心、勇氣、活力、對戰區行動的完美認識以及在戰場上安排兵力的技巧,所有這些都令拙劣的對手徹底沒了頭緒。

    拿破侖的成功還有另一個原因,這個原因體現了其戰略戰術中的個人風格,導緻戰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那就是道路的開拓。

    道路的開拓令拿破侖可以比前一個時代的将軍更迅速地行軍。

    農牧業已經取得巨大發展,軍隊往往可以就地獲得物資。

    過去,軍隊主要依靠倉庫提供物資,再加上被要塞和障礙拖累,行軍緩慢。

    這種舊體制已經過時。

    而迅速大膽的攻擊、絕妙的調兵,再加上軍隊可以就地獲得生活物資,這種體制比以往更實用。

    雖然早已有人意識到了這幾點,但拿破侖卻是第一個完全掌握并有效利用這套道理的人。

    在這場戰争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拿破侖用這些新原則指揮着部隊。

    雖然還有其他輔助原因,但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拿破侖為何能屢次成功地讓對手按照他所計劃的路線撤退。

    拿破侖除了在這次值得紀念的艱苦戰争中表現出了士兵的優秀品質之外,還證明了自己非凡的治國才能。

    以法軍為中心,拿破侖對革命思想宣傳活動進行了秘密鎮壓[2]。

    我們看到,拿破侖因政治原因拒絕推翻撒丁王國的王權。

    而且令軍官們驚訝不已的是,拿破侖不久後同教皇庇護六世和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三世進行了談判,并以一種反革命的、外交的方式自稱為革命的敵人。

    顯而易見,一個新的領袖已經出現了。

    無論善惡,他與自由和人權毫無共鳴,至今仍是法蘭西共和國加強對外影響力的有力杠杆。

     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在阿爾科萊戰勝奧地利軍隊 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在裡沃利擊潰奧地利軍隊 拿破侖以勝利者的姿态在曼圖亞接受對手的投降 教皇庇護六世 同時,萊茵河邊界以外發生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戰役。

    繼拉紮爾·卡諾的錯誤計劃之後,讓-巴普蒂斯特·儒爾當和讓-維克多·馬利·莫羅進入了德意志境内,因地域廣闊而兵分兩路,一個沿着圖林根山脈移動,另一個繞過黑森林的邊緣行進。

    盡管兩軍實力相當,但年輕的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卻退縮了。

    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與讓-維克多·馬利·莫羅在多瑙河上遊附近的内雷斯海姆進行了一場無關緊要的戰鬥。

    然而,盡管法蘭西将軍們行動遲緩且沒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們可能會會合,而且法軍現在隻有幾支分散的隊伍,但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還是嗅到了危險,并派出一支部隊來牽制讓-維克多·馬利·莫羅。

    随後,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進軍攻擊與讓-維克多·馬利·莫羅分開了的讓-巴普蒂斯特·儒爾當,模仿了拿破侖在意大利戰場上的戰術。

    然而,奧地利指揮官的布署與更強大的對手拿破侖所展現出的完美的技巧和充沛的精力相比,仍遙不可及。

    事實上,讓-巴普蒂斯特·儒爾當被一步步打敗,退到了萊茵河,但并沒有遇到對手強有力的追擊,而是相當安全地回到了法軍的冬季營地。

    讓-巴普蒂斯特·儒爾當戰敗後,讓-維克多·馬利·莫羅擺脫了窘境,通過斯瓦比亞的阿爾卑斯山的錯綜難行的峽谷和岩石峭壁進行撤退。

    這是一次明智的撤退行動。

    失去援助的讓-維克多·馬利·莫羅遭到了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嚴酷的打擊,導緻部隊幾乎被摧毀,但實際上讓-維克多·馬利·莫羅最終還是趕走了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

    德意志雖然擺脫了法蘭西入侵者,但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就。

    這次戰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無論軍事理念如何優秀,都必須得到很好的執行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果。

    然而,卡爾大公卡爾·路德維希&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