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法議會
關燈
小
中
大
立法議會迫切地需求革命力量的支持,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巴黎市長佩蒂翁滿懷熱情地組織平民階層發動騷亂。
雅各賓俱樂部和科爾德利俱樂部呼籲病态的愛國人士用武力抵制壓迫。
每天晚上,殘暴低俗的旁觀者占據着立法議會的長廊,吵吵鬧鬧,令立法議會無法聽取少數人的訴求。
短時間内,巴黎的大街小巷再次出現了大量長槍兵,他們威懾或策反了國民自衛隊。
而這支日益增強的野蠻軍隊大部分是從亡命之徒之中招募來的,他們幾個月前就聚集到了位于首都的據點。
毫無疑問,爆發的時機很快就出現了,這至少得到了立法議會和市政當局的默許。
1792年6月20日,恰逢網球場宣誓紀念日,大批人聚集在一起紀念這個事件。
忽然,他們發起暴動,沖入立法機關,揮舞着殺氣騰騰的、有怪異圖騰的旗幟,号召代表們采取有力的行動。
這群人非但沒有遭到任何壓制,反而受到了熱烈歡迎。
他們沖破了杜伊勒裡宮的大門,高喊着&ldquo反對否決權&rdquo&ldquo國家和愛國大臣永垂不朽&rdquo的口号。
國民自衛隊的幾千人因為沒有收到任何命令,所以一直冷漠地看着。
據說,有一個營高喊:&ldquo我知道誰是真正的敵人。
&rdquo暴動者很快湧入宮廷内室,憤怒地朝伊麗莎白夫人喊叫,稱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為&ldquo奧地利女人&rdquo,将公主帶至王後身邊。
暴動者叫着國王的外号&ldquo否決權先生&rdquo,并聲稱&ldquo丢棄憲法就是丢命&rdquo。
然而,路易十六的沉默令暴動者漸漸平靜下來。
國王失去了自由,并在咒罵和侮辱聲中屈辱地度過了幾個小時。
同時,在一些勇士的努力下,王後有幸獲救了。
據說,那些原本打算殺害王後的人因敬服于她的威嚴和優雅而扔掉了手中的武器。
暴動的婦女們也因她幾句善意的話語而将憤怒的咒罵轉化為悔恨的眼淚。
佩蒂翁雖然不反對暴動,但還是在傍晚時分勸說暴動者解散。
這次暴動讓人們發現了宮廷無防禦的秘密,并牢記于心。
王室似乎已經跌落塵埃。
人群湧入宮廷内室,圍困住伊麗莎白夫人和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 1792年6月20日王室遭受的恥辱引發維護國王的反攻行動。
路易十六的忍耐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
立法議會盡管對暴動者心懷恐懼,但仍向他們尋求幫助。
吉倫特派對此後怕不已,提議召回之前被國王罷免的三名吉倫特大臣。
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也從前線匆忙趕來,譴責革命政府和雅各賓派組織的暴力事件。
佩蒂翁因1792年6月20日的行為而受到起訴。
而人數相對衆多的溫和派仍真心希望恢複秩序。
然而,戰敗的消息、人們的激憤和王室的頑固很快加劇了這場運動的進程。
1792年6月30日,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規定所有的權力機構都應該長期舉行會議。
隻有這樣,遍布法蘭西各地的、落入政治煽動家之手的民主力量才能持續地激勵人民。
各省的請願書如潮水般湧入,憤怒的情緒在城鎮發酵醞釀,市政府議會和政府部門議會處于魯莽的武裝暴民的控制下,巴黎成了暴民統治下的根據地。
同時,遭到國王反對的武裝力量也企圖建立組織。
有革命意願的人應邀湧向巴黎,紀念巴士底獄的淪陷。
憲法中關于保護路易十六的條款被取消。
國民自衛隊都變成了革命者。
1792年6月20日暴動事件的領導人深感絕望,命令暴動者們偃旗息鼓。
邪惡的煽動者們希望所有的&ldquo愛國者&rdquo都加入。
這些措施由至高無上的巴黎革命政府負責實施。
立法議會的大多數人對此表示默許并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節日[8]當天,路易十六出現在一大群武裝人員面前。
這群人大多來自法蘭西偏遠地區,他們或者陰郁地保持沉默,或者高呼&ldquo國家&rdquo&ldquo佩蒂翁&rdquo或&ldquo死亡&rdquo的口号。
連國民自衛隊也蠢蠢欲動。
首都的形勢變得如此緊張,以至于大臣們和忠誠之士都懇求國王出逃。
兩個忠誠的貴族把自己的财富都進獻給國王。
連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也将國王安全地護送到軍隊去。
但由于自身優柔寡斷、聽信讒言,不幸的國王拒絕轉移。
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激動地說:&ldquo我甯願死也不願相信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這個僞君子。
&rdquo我們現在也知道,這裡面另有玄機&mdash&mdash國王和王後已經收到德軍即将發兵的消息,因為王後曾得意地吹噓自己即将獲救。
盡管這位受害者的結局令人惋惜,盡管結果事與願違,但即使解救成功,也将會充滿鮮血和戰火。
我們将如實記錄當時的情況,還原真相。
無論是法蘭西的其他地區,還是巴黎,都正處于一個臨界狀态。
一次重大事件的突然發生,避免了革命的最終失敗。
1792年7月底,在布侖斯威克公爵查爾斯·威廉·費迪南領導下,普魯士軍隊開始調集,以兩個奧地利師作為兩翼。
在一群渴望報複的移民貴族的欣然帶領下,普奧聯軍從萊茵河挺進,抵達摩澤爾河和默茲河。
布侖斯威克公爵查爾斯·威廉·費迪南發表了《布侖斯威克宣言》。
這個宣言将永遠受到熱愛國家自由之人的譴責,隻是短時間内還看不出效果而已。
宣言的字裡行間充滿憤怒,要求巴黎立刻&ldquo臣服于普魯士國王&rdquo,并宣稱任何侮辱王室的人或事都将被&ldquo夷為平地&rdquo,&ldquo立法議會、國民自衛隊和市政府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負責,将被送到軍事法庭,絕不赦免&rdquo。
宣言還&ldquo善意&rdquo地補充道:&ldquo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會盡力讓法蘭西叛民取得寬恕。
&rdquo這個臭名昭著的宣言使巴黎震驚,引起了民衆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雖然路易十六十分真誠地
巴黎市長佩蒂翁滿懷熱情地組織平民階層發動騷亂。
雅各賓俱樂部和科爾德利俱樂部呼籲病态的愛國人士用武力抵制壓迫。
每天晚上,殘暴低俗的旁觀者占據着立法議會的長廊,吵吵鬧鬧,令立法議會無法聽取少數人的訴求。
短時間内,巴黎的大街小巷再次出現了大量長槍兵,他們威懾或策反了國民自衛隊。
而這支日益增強的野蠻軍隊大部分是從亡命之徒之中招募來的,他們幾個月前就聚集到了位于首都的據點。
毫無疑問,爆發的時機很快就出現了,這至少得到了立法議會和市政當局的默許。
1792年6月20日,恰逢網球場宣誓紀念日,大批人聚集在一起紀念這個事件。
忽然,他們發起暴動,沖入立法機關,揮舞着殺氣騰騰的、有怪異圖騰的旗幟,号召代表們采取有力的行動。
這群人非但沒有遭到任何壓制,反而受到了熱烈歡迎。
他們沖破了杜伊勒裡宮的大門,高喊着&ldquo反對否決權&rdquo&ldquo國家和愛國大臣永垂不朽&rdquo的口号。
國民自衛隊的幾千人因為沒有收到任何命令,所以一直冷漠地看着。
據說,有一個營高喊:&ldquo我知道誰是真正的敵人。
&rdquo暴動者很快湧入宮廷内室,憤怒地朝伊麗莎白夫人喊叫,稱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為&ldquo奧地利女人&rdquo,将公主帶至王後身邊。
暴動者叫着國王的外号&ldquo否決權先生&rdquo,并聲稱&ldquo丢棄憲法就是丢命&rdquo。
然而,路易十六的沉默令暴動者漸漸平靜下來。
國王失去了自由,并在咒罵和侮辱聲中屈辱地度過了幾個小時。
同時,在一些勇士的努力下,王後有幸獲救了。
據說,那些原本打算殺害王後的人因敬服于她的威嚴和優雅而扔掉了手中的武器。
暴動的婦女們也因她幾句善意的話語而将憤怒的咒罵轉化為悔恨的眼淚。
佩蒂翁雖然不反對暴動,但還是在傍晚時分勸說暴動者解散。
這次暴動讓人們發現了宮廷無防禦的秘密,并牢記于心。
王室似乎已經跌落塵埃。
人群湧入宮廷内室,圍困住伊麗莎白夫人和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 1792年6月20日王室遭受的恥辱引發維護國王的反攻行動。
路易十六的忍耐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
立法議會盡管對暴動者心懷恐懼,但仍向他們尋求幫助。
吉倫特派對此後怕不已,提議召回之前被國王罷免的三名吉倫特大臣。
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也從前線匆忙趕來,譴責革命政府和雅各賓派組織的暴力事件。
佩蒂翁因1792年6月20日的行為而受到起訴。
而人數相對衆多的溫和派仍真心希望恢複秩序。
然而,戰敗的消息、人們的激憤和王室的頑固很快加劇了這場運動的進程。
1792年6月30日,議會通過一項決議,規定所有的權力機構都應該長期舉行會議。
隻有這樣,遍布法蘭西各地的、落入政治煽動家之手的民主力量才能持續地激勵人民。
各省的請願書如潮水般湧入,憤怒的情緒在城鎮發酵醞釀,市政府議會和政府部門議會處于魯莽的武裝暴民的控制下,巴黎成了暴民統治下的根據地。
同時,遭到國王反對的武裝力量也企圖建立組織。
有革命意願的人應邀湧向巴黎,紀念巴士底獄的淪陷。
憲法中關于保護路易十六的條款被取消。
國民自衛隊都變成了革命者。
1792年6月20日暴動事件的領導人深感絕望,命令暴動者們偃旗息鼓。
邪惡的煽動者們希望所有的&ldquo愛國者&rdquo都加入。
這些措施由至高無上的巴黎革命政府負責實施。
立法議會的大多數人對此表示默許并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節日[8]當天,路易十六出現在一大群武裝人員面前。
這群人大多來自法蘭西偏遠地區,他們或者陰郁地保持沉默,或者高呼&ldquo國家&rdquo&ldquo佩蒂翁&rdquo或&ldquo死亡&rdquo的口号。
連國民自衛隊也蠢蠢欲動。
首都的形勢變得如此緊張,以至于大臣們和忠誠之士都懇求國王出逃。
兩個忠誠的貴族把自己的财富都進獻給國王。
連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也将國王安全地護送到軍隊去。
但由于自身優柔寡斷、聽信讒言,不幸的國王拒絕轉移。
瑪麗·安托瓦内特王後激動地說:&ldquo我甯願死也不願相信拉法耶特侯爵吉爾伯特·德·莫蒂這個僞君子。
&rdquo我們現在也知道,這裡面另有玄機&mdash&mdash國王和王後已經收到德軍即将發兵的消息,因為王後曾得意地吹噓自己即将獲救。
盡管這位受害者的結局令人惋惜,盡管結果事與願違,但即使解救成功,也将會充滿鮮血和戰火。
我們将如實記錄當時的情況,還原真相。
無論是法蘭西的其他地區,還是巴黎,都正處于一個臨界狀态。
一次重大事件的突然發生,避免了革命的最終失敗。
1792年7月底,在布侖斯威克公爵查爾斯·威廉·費迪南領導下,普魯士軍隊開始調集,以兩個奧地利師作為兩翼。
在一群渴望報複的移民貴族的欣然帶領下,普奧聯軍從萊茵河挺進,抵達摩澤爾河和默茲河。
布侖斯威克公爵查爾斯·威廉·費迪南發表了《布侖斯威克宣言》。
這個宣言将永遠受到熱愛國家自由之人的譴責,隻是短時間内還看不出效果而已。
宣言的字裡行間充滿憤怒,要求巴黎立刻&ldquo臣服于普魯士國王&rdquo,并宣稱任何侮辱王室的人或事都将被&ldquo夷為平地&rdquo,&ldquo立法議會、國民自衛隊和市政府對所發生的一切事件負責,将被送到軍事法庭,絕不赦免&rdquo。
宣言還&ldquo善意&rdquo地補充道:&ldquo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會盡力讓法蘭西叛民取得寬恕。
&rdquo這個臭名昭著的宣言使巴黎震驚,引起了民衆強烈的不滿和憤怒。
雖然路易十六十分真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