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季傳

關燈
語卻必有辭采,當世盛贊他的應對。

    他最擅長玩圍棋的..和彈棋。

     因病遷任金紫光祿大夫,增加二十名親信,常侍不變。

    轉任侍中,兼任太子詹事,遷任中護軍,侍中職務不變。

    以家為府。

    隆昌元年(494),再次任領軍将軍,侍中職務不變。

    參與廢掉郁林王的計劃,高宗(蕭鸾)想讓沈文季去江州為政,派近臣單景隽去說明旨意,文季嘴上謙讓,稱自己年老不願外出,又問右執法的位置上是否已有人選,單景隽回去如實彙報。

    延興元年(494),遷任尚書右仆射。

     明帝(蕭鸾)即位,沈文季加任太子詹事,增邑五百戶。

    尚書令王晏曾戲稱文季是吳興仆射。

    文季回敬道:“琅笽執法,似乎不出卿門。

    ”又加任散騎常侍,仆射不變。

    建武二年(495),敵虜進犯壽春,豫州刺史豐城公遙昌,環城固守,敵寇多次派遣小鄙部隊襲擊,明帝深為憂慮,派沈文季領兵鎮守壽春。

    文季入城後,禁止流動部隊出城,城門洞一開,嚴加防守,敵軍很快退走,百姓無所損傷。

    朝廷增封他一千九百戶。

    又加任護軍将軍,仆射、常侍職務不變。

     王敬則謀反,朝廷命沈文季領兵駐紮湖頭,防守京路。

    永元元年(499),文季轉任侍中、左仆射,将軍職位不變。

    始安王蕭遙光謀反,當夜,他派三百人突襲沈宅去取文季,想任文季為都督,恰好沈文季已回朝廷。

    第二天,文季和尚書令徐孝嗣守衛宮城,身穿戎裝一起坐在南掖門上。

    适時東昏侯已開始殺戮,徐孝嗣深懷憂慮,想與文季談論世事,文季卻以别的話引開,終于沒有談到。

    事情平定後,加任文季為鎮軍将軍,置府。

    侍中、仆射職務不變。

     沈文季見世道昏亂,托詞老病,不再參預朝政。

    其兄的兒子沈昭略對文季說:“叔父六十歲官至員外仆射,想辭官不幹,能辦得到嗎?”文季笑而不答。

    沈文季和徐孝嗣一起被殺。

    其日文季先被召見,文季意識到失敗,舉動如常,登車回頭說:“此行一去恐怕就不能回來了。

    ”死于華林郡,時五十八歲。

    朝野都認為他太冤了。

    中興元年(501),追贈沈文季為侍中、司空,谥号“忠憲”。

     本史作者認為:民以食為天,這是治國者的要訓,足食足兵,老百姓就聽話了。

    屯田的政策,實在是戰守兼重的策略。

    如同當年全國施行耕殖,因而戰敗了羌、戎,韓浩、棗祗,也曾建議華夏置典農之官和大佃之議。

    戰争期間,城池險要,堡壘遍布疆土,糧食運輸,是很難保證供一應的。

    俗話說一夫不耕,便有人饑餒,而邊地戍卒成千上萬。

    所以應當充分利用土地,讓軍隊因地制宜解決糧食問題。

    戰事輕緩時就躬耕,情況緊急時就戰鬥。

    如果每年都有餘糧,那麼就會有大量的儲備待用。

    這些前代的成功治國治軍者,都講得很清楚。

    東晉以來,沒有從容來制定長遠政策,軍隊出征,很少有幾頓飽飯吃,都城守軍,人心恐懼。

    靠縣兵援救,需要很多時日,冒風行水,漕運艱長。

    就算傾盡倉儲,以前用木牛流馬來運輸,尚覺為弊不淺,而田積的地區,隻有江淮一帶,即便是郡國一齊行動,也是遠水不解近火。

    所以,吳國曾在江南屯田,魏國也曾在淮北進行類似工作,而石橫開漕,都是互相支持互相依賴,以待來敵。

    徐孝嗣處在艱窘之日,較早地提出了這個策略,如果君王沒有高明的策略,老百姓就要受艱困,雖然徐孝嗣能夠觀機而動,但他的建議幾乎等于白說,真是可惜。

     贊語:孝嗣擔任宰相,其風範氣度堪稱表率。

    有容有業,足以立身朝堂。

    文季在任職期間,也有很光彩的風儀。

    他二人像同時翻沉南齊書的舟船一樣,運氣一塊兒消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