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
關燈
小
中
大
武裝都進來(立太孫為皇帝)。
世祖在遺诏中讓子良輔政,高宗(蕭鸾)知尚書事。
子良一向仁厚,不喜歡政治世務,便推讓給高宗。
遺诏中說:“事無大小,都要與蕭鸾商議。
”這正是子良的心願。
皇太孫小時是由子良妃袁氏撫養的,很受慈一愛一,此前他為自己不被立為皇帝而害怕,從此對子良深懷忌恨。
世祖遺體出了太極殿,子良身居中書省,皇帝令虎贲中郎将潘敞領着二百人的兵仗駐在太極殿西階,用來防備蕭子良。
成服後,諸王都被分派出去,子良請求停一下等到下葬以後,皇上都不允許。
後來蕭子良進位太傅,增加班劍儀仗為三十人,本官仍舊。
解去侍中職務。
隆昌元年(494),加殊禮,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進督南徐州。
這一年子良病重,對左右人說:“門外應有異常現象發生。
”派人出去一看,見淮水中有上萬條魚,都浮出一水面湧一向城門。
一會兒,蕭子良便去世了,當時三十五歲。
皇上經常擔心蕭子良會圖謀帝位,聽說他去世了,皇上很是高興。
下诏賜給蕭子良東園溫明秘器等葬器,用衮冕之服成殓。
東府設立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朝夕送祭。
又下诏說:“褒崇明德,是前代帝王的令典,追遠尊親,也是曆來人情所看重的。
已故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中書監、太傅、領司徒、揚州刺史、竟陵王、新授職的南徐州刺史(蕭子良),心懷睿哲履行正道,鑒識英明道德深遠。
他的道行為民所宗,受到廣泛的敬仰。
還是在青少年時代,他便具有了孝友的品質。
後來協助君主,發展皇業。
他的一精一神貫徹在朝廷的工作中,落實在文化教育上。
他在朝廷中是表率,百官工作因之有秩序而美好。
先帝對他寄以重任,抱以極大期望。
他的德行可與《二南》齊晖,和先哲比美。
正當要他保..皇業,長久地輔佐君主的時候,可惜天不延壽,忽然去世。
我哀慕震痛,心如刀割。
在他葬禮舉行之際,應當讓他享受隆重的規格,以弘揚他的一精一神品質。
特追崇他為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領大将軍、揚州牧、綠纟戾绶、備九服錫命之禮。
使持節、中書監、王等仍舊。
配給九旒鸾辂、黃屋左纛、鍂車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劍一百人,葬禮比照晉安平王司馬孚的先例進行。
”當初,豫章王蕭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夾石,蕭子良前往送葬,望着祖硎山,悲感歎道:南齊書“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我死後如有知的話,将請求葬我在這裡。
”死後,果然被葬在這裡。
蕭子良著有内外文筆數十卷,雖然文采不足,但多為勸戒。
建武年間(494~498),子良的老部下範雲上表要求為子良立碑,沒能實現。
他的兒子蕭昭胄繼承了他的爵位。
本史作者認為:老百姓的幸福與否,要看碰上怎樣的環境條件。
但習慣可以養成一性一情,這是有識之士的一緻看法。
而帝王子弟,生長在尊貴之所,柴米禽蛋之道還沒了解,富貴榮華已享受至極。
從童幼時代起,就養在深宮,學習趨拜的禮儀,接受文句的教育。
高居政一府官員之上,斷絕了結交朋友之事,社會上各種複雜矛盾,不曾有所見聞,天下的得失憂懼之道,也從來不作考慮,即使是天才敏悟,往往也是孤陋寡聞,局限一性一大得很。
他們早上才離開宮廷,晚上就做了地方長官,因為帝王之子到地方做官,開始不宜很大,也不要依着皇家的地位來論年序次第,防止驕橫抑制逸樂,這是曆代都應遵守的規矩,為的是給予一定的約束,使他們進入正道。
所以要按皇上的心願,選擇出色的人物輔佐,還要用功勳高受信任的身邊人,作為主帥。
州國的府第,必須先令後行,飲食遊處,都要向皇上請示報告,安安靜靜地在那裡守着自己的祿位,遵守法度就行了,至于朝廷張弛大計,是不敢亂插嘴的。
而且有行一事執行着他們的權力,有典簽制約着他們的手腳,他們要做什麼不義之事,還沒進行就會受到懲處。
所以雖然地位重大,但不能自作主張,雖然有權威,但這不是自己的而且還不能施恩下級,不過這樣一來,一旦出現什麼緊急事變,朝廷君主遇有艱難,要指望他們扶危救困,也是不能夠的了。
所以路溫舒說:“秦有十失,其一尚存。
”這也是劉宋時代的遺風,而到了蕭齊時代就更加成為弊病了。
贊語:武帝有十七個王,就數蕭子良最有威望。
他喜一愛一人才向往古風,仁信溫良,代表着宗室希望,他的遺惠令人難忘。
世祖在遺诏中讓子良輔政,高宗(蕭鸾)知尚書事。
子良一向仁厚,不喜歡政治世務,便推讓給高宗。
遺诏中說:“事無大小,都要與蕭鸾商議。
”這正是子良的心願。
皇太孫小時是由子良妃袁氏撫養的,很受慈一愛一,此前他為自己不被立為皇帝而害怕,從此對子良深懷忌恨。
世祖遺體出了太極殿,子良身居中書省,皇帝令虎贲中郎将潘敞領着二百人的兵仗駐在太極殿西階,用來防備蕭子良。
成服後,諸王都被分派出去,子良請求停一下等到下葬以後,皇上都不允許。
後來蕭子良進位太傅,增加班劍儀仗為三十人,本官仍舊。
解去侍中職務。
隆昌元年(494),加殊禮,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進督南徐州。
這一年子良病重,對左右人說:“門外應有異常現象發生。
”派人出去一看,見淮水中有上萬條魚,都浮出一水面湧一向城門。
一會兒,蕭子良便去世了,當時三十五歲。
皇上經常擔心蕭子良會圖謀帝位,聽說他去世了,皇上很是高興。
下诏賜給蕭子良東園溫明秘器等葬器,用衮冕之服成殓。
東府設立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朝夕送祭。
又下诏說:“褒崇明德,是前代帝王的令典,追遠尊親,也是曆來人情所看重的。
已故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中書監、太傅、領司徒、揚州刺史、竟陵王、新授職的南徐州刺史(蕭子良),心懷睿哲履行正道,鑒識英明道德深遠。
他的道行為民所宗,受到廣泛的敬仰。
還是在青少年時代,他便具有了孝友的品質。
後來協助君主,發展皇業。
他的一精一神貫徹在朝廷的工作中,落實在文化教育上。
他在朝廷中是表率,百官工作因之有秩序而美好。
先帝對他寄以重任,抱以極大期望。
他的德行可與《二南》齊晖,和先哲比美。
正當要他保..皇業,長久地輔佐君主的時候,可惜天不延壽,忽然去世。
我哀慕震痛,心如刀割。
在他葬禮舉行之際,應當讓他享受隆重的規格,以弘揚他的一精一神品質。
特追崇他為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宰、領大将軍、揚州牧、綠纟戾绶、備九服錫命之禮。
使持節、中書監、王等仍舊。
配給九旒鸾辂、黃屋左纛、鍂車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劍一百人,葬禮比照晉安平王司馬孚的先例進行。
”當初,豫章王蕭嶷葬在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在夾石,蕭子良前往送葬,望着祖硎山,悲感歎道:南齊書“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我死後如有知的話,将請求葬我在這裡。
”死後,果然被葬在這裡。
蕭子良著有内外文筆數十卷,雖然文采不足,但多為勸戒。
建武年間(494~498),子良的老部下範雲上表要求為子良立碑,沒能實現。
他的兒子蕭昭胄繼承了他的爵位。
本史作者認為:老百姓的幸福與否,要看碰上怎樣的環境條件。
但習慣可以養成一性一情,這是有識之士的一緻看法。
而帝王子弟,生長在尊貴之所,柴米禽蛋之道還沒了解,富貴榮華已享受至極。
從童幼時代起,就養在深宮,學習趨拜的禮儀,接受文句的教育。
高居政一府官員之上,斷絕了結交朋友之事,社會上各種複雜矛盾,不曾有所見聞,天下的得失憂懼之道,也從來不作考慮,即使是天才敏悟,往往也是孤陋寡聞,局限一性一大得很。
他們早上才離開宮廷,晚上就做了地方長官,因為帝王之子到地方做官,開始不宜很大,也不要依着皇家的地位來論年序次第,防止驕橫抑制逸樂,這是曆代都應遵守的規矩,為的是給予一定的約束,使他們進入正道。
所以要按皇上的心願,選擇出色的人物輔佐,還要用功勳高受信任的身邊人,作為主帥。
州國的府第,必須先令後行,飲食遊處,都要向皇上請示報告,安安靜靜地在那裡守着自己的祿位,遵守法度就行了,至于朝廷張弛大計,是不敢亂插嘴的。
而且有行一事執行着他們的權力,有典簽制約着他們的手腳,他們要做什麼不義之事,還沒進行就會受到懲處。
所以雖然地位重大,但不能自作主張,雖然有權威,但這不是自己的而且還不能施恩下級,不過這樣一來,一旦出現什麼緊急事變,朝廷君主遇有艱難,要指望他們扶危救困,也是不能夠的了。
所以路溫舒說:“秦有十失,其一尚存。
”這也是劉宋時代的遺風,而到了蕭齊時代就更加成為弊病了。
贊語:武帝有十七個王,就數蕭子良最有威望。
他喜一愛一人才向往古風,仁信溫良,代表着宗室希望,他的遺惠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