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傳
關燈
小
中
大
車》之譏。
至于珥貂衣衮等禮儀方面的問題,四輔六教等文教方面的工作,雖然自知不很勝任,但隻要一精一簡了我的職務,即使責任重大,我還是可以勉力而為的。
至于品評人物選擇人才,我最害怕堵塞了人才的道路。
雖然我夜以繼日殚一精一竭慮,多次嘗試,都不成功。
我占據這個職位歲月之久,近世很少有人能比。
不僅自己滿懷愧悔,而且還要影響到國家。
如今滿朝人物,群才争妍,可以經過廣泛選拔授以此職,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我冒犯威嚴陳述這些,希望皇上一定要給予體諒。
至敬無文,我就不敢多寫了。
”皇上批準了。
改領中書監,還參與吏部的一些工作。
就在這一年,王儉生病了,皇上親臨探視,去世時才三十八歲。
吏部尚書王晏在啟文中說到了王儉的喪禮問題,皇上答複說:“王儉年富德盛,志用正隆,豈料暴疾,未有及時救護,便忽然去世,讓我痛酷彌深。
艱難的時期,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情義我們永遠不忘。
想來悲切,不能自勝。
痛苦又有什麼辦法呀?他去了又能有什麼辦法呀!”下诏命衛軍文武官員及中央機關各部門軍隊儀仗一律停止活動等待舉行葬禮。
又下诏說:“慎終追遠,是曆朝曆代的通規,褒德紀勳,更是嚴格的常策。
已故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傅、領國子祭酒、衛軍将、開府儀同三司、南昌公王儉,體道秉哲,風宇淵曠。
從少年時代起,便清譽遠揚。
登朝任職以後,更是萬民矚望。
皇業初創時期,他就參與奠基,又協助君主發展和鞏固政權;南齊書宏偉的謀略盛大的功德,都将載入史冊刻銘勒石。
後來協助我統治天下,功績卓著。
他的忠誠和美德,都是光輝的榜樣。
文化教育莊嚴肅穆,百官政務有條不紊。
他是令人景仰的大臣,我們對他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和重大的期望。
正當他正位論道,不斷糾正帝王的職責,輔弼大化,襄贊隆平之時。
可惜天命不延,忽焉逝世,這讓我心靈震恸。
特追贈王儉太尉,侍中、中書監、公等職爵仍舊,賜給符節,加羽葆鼓吹,增加班劍儀仗為六十人。
葬禮比照已故太宰文簡公褚淵的先例辦理。
冢墓棺奢由官家營辦。
谥号為‘文憲公’。
” 王儉沒什麼嗜欲,一心撲在國務上,車馬服裝都很樸素,家中沒有留下什麼錢财。
他的著作手迹,很受當時人看重。
少年時撰寫《古今喪服集記》并文集,都在世間傳播。
當今皇上受禅,下诏為王儉立碑,降爵為侯,食邑千戶。
本史作者認為:褚淵、袁粲都接受了宋明帝顧命之托,袁粲既已為劉宋死節,而褚淵便經常受到世人的指責。
請讓我來讨論一下這個問題:湯、武的行為,是和堯、舜、伊、呂的心思很不一樣的,也不同于稷、契。
除了這些人,其他人的風範就不足為證了。
自從金、張世族,袁、楊鼎貴,于是盡忠服義,都由漢氏來決定,華美的文詞受到重視,便起于這個時代。
魏氏君臨天下時間短促,沿用前代。
也養成了後朝。
晉氏登上皇位,跟着幹的那幫人,名義上雖說是魏臣,實際上已屬于晉氏,所以主位雖改,臣任如初。
從此世祿之盛,已習慣為老标準,而羽儀之隆,也受到人們的羨慕,君臣之節,徒有虛名。
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于是便知殉國的感情是有根據的,而保家的念頭最應關切。
于是天下迅速變革,一寵一貴才能到手,陵阙雖然不同,看上去如同一樣。
中行、智伯,未有異遇。
褚淵在泰初時期王業初運時,清正的前途已經顯現,數年之間,不愁沒有地位。
既然是由于民望所歸而被引用,當然也可以因民望所歸而離開他(宋氏)。
給人的爵祿很輕,而要人長期為自己效力,用恩不專,卻要人為自己拼命,這便是做君主的共同誤會,也是一般人的不足。
贊語:褚公呀褚公,你的道德早已内充。
人們的評價雖然不一緻,但你的家道照樣興隆。
輔世主從容不迫,留下的話一柄一你可以不聽。
文憲呀文憲,你有美好的風儀和輔相的資質。
你稱述霸業王道,理順了各種典禮。
兩朝君主都對你寄以厚望,你赢得了宮廷上下的深情厚意。
至于珥貂衣衮等禮儀方面的問題,四輔六教等文教方面的工作,雖然自知不很勝任,但隻要一精一簡了我的職務,即使責任重大,我還是可以勉力而為的。
至于品評人物選擇人才,我最害怕堵塞了人才的道路。
雖然我夜以繼日殚一精一竭慮,多次嘗試,都不成功。
我占據這個職位歲月之久,近世很少有人能比。
不僅自己滿懷愧悔,而且還要影響到國家。
如今滿朝人物,群才争妍,可以經過廣泛選拔授以此職,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我冒犯威嚴陳述這些,希望皇上一定要給予體諒。
至敬無文,我就不敢多寫了。
”皇上批準了。
改領中書監,還參與吏部的一些工作。
就在這一年,王儉生病了,皇上親臨探視,去世時才三十八歲。
吏部尚書王晏在啟文中說到了王儉的喪禮問題,皇上答複說:“王儉年富德盛,志用正隆,豈料暴疾,未有及時救護,便忽然去世,讓我痛酷彌深。
艱難的時期,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情義我們永遠不忘。
想來悲切,不能自勝。
痛苦又有什麼辦法呀?他去了又能有什麼辦法呀!”下诏命衛軍文武官員及中央機關各部門軍隊儀仗一律停止活動等待舉行葬禮。
又下诏說:“慎終追遠,是曆朝曆代的通規,褒德紀勳,更是嚴格的常策。
已故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傅、領國子祭酒、衛軍将、開府儀同三司、南昌公王儉,體道秉哲,風宇淵曠。
從少年時代起,便清譽遠揚。
登朝任職以後,更是萬民矚望。
皇業初創時期,他就參與奠基,又協助君主發展和鞏固政權;南齊書宏偉的謀略盛大的功德,都将載入史冊刻銘勒石。
後來協助我統治天下,功績卓著。
他的忠誠和美德,都是光輝的榜樣。
文化教育莊嚴肅穆,百官政務有條不紊。
他是令人景仰的大臣,我們對他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和重大的期望。
正當他正位論道,不斷糾正帝王的職責,輔弼大化,襄贊隆平之時。
可惜天命不延,忽焉逝世,這讓我心靈震恸。
特追贈王儉太尉,侍中、中書監、公等職爵仍舊,賜給符節,加羽葆鼓吹,增加班劍儀仗為六十人。
葬禮比照已故太宰文簡公褚淵的先例辦理。
冢墓棺奢由官家營辦。
谥号為‘文憲公’。
” 王儉沒什麼嗜欲,一心撲在國務上,車馬服裝都很樸素,家中沒有留下什麼錢财。
他的著作手迹,很受當時人看重。
少年時撰寫《古今喪服集記》并文集,都在世間傳播。
當今皇上受禅,下诏為王儉立碑,降爵為侯,食邑千戶。
本史作者認為:褚淵、袁粲都接受了宋明帝顧命之托,袁粲既已為劉宋死節,而褚淵便經常受到世人的指責。
請讓我來讨論一下這個問題:湯、武的行為,是和堯、舜、伊、呂的心思很不一樣的,也不同于稷、契。
除了這些人,其他人的風範就不足為證了。
自從金、張世族,袁、楊鼎貴,于是盡忠服義,都由漢氏來決定,華美的文詞受到重視,便起于這個時代。
魏氏君臨天下時間短促,沿用前代。
也養成了後朝。
晉氏登上皇位,跟着幹的那幫人,名義上雖說是魏臣,實際上已屬于晉氏,所以主位雖改,臣任如初。
從此世祿之盛,已習慣為老标準,而羽儀之隆,也受到人們的羨慕,君臣之節,徒有虛名。
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于是便知殉國的感情是有根據的,而保家的念頭最應關切。
于是天下迅速變革,一寵一貴才能到手,陵阙雖然不同,看上去如同一樣。
中行、智伯,未有異遇。
褚淵在泰初時期王業初運時,清正的前途已經顯現,數年之間,不愁沒有地位。
既然是由于民望所歸而被引用,當然也可以因民望所歸而離開他(宋氏)。
給人的爵祿很輕,而要人長期為自己效力,用恩不專,卻要人為自己拼命,這便是做君主的共同誤會,也是一般人的不足。
贊語:褚公呀褚公,你的道德早已内充。
人們的評價雖然不一緻,但你的家道照樣興隆。
輔世主從容不迫,留下的話一柄一你可以不聽。
文憲呀文憲,你有美好的風儀和輔相的資質。
你稱述霸業王道,理順了各種典禮。
兩朝君主都對你寄以厚望,你赢得了宮廷上下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