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傳

關燈
同日而語呢?這些我都銘記在心,感戴莫名,即使讓我傾家喪命,隻要能對陛下有一丁點兒益處,我也應該盡力驅馳,報答萬一,豈能允許有一絲兒形飾,碌碌無為?至于選拔各類人才合理任用,這乃是風教的首要工作,玉石朱素,都要同此判定。

    我不是說我的工作沒有一點一毛一病,但我品裁評定,的确是不曾懈怠。

    雖然我自南齊書己很努力,但由于識力有限不能稱意,如果再讓我這樣不合适地幹下去,彼此都會被壅塞;如果讓我專心于本職工作,那還差不多能夠勝任。

    況且前代掌管選辟工作,未必其在代來,為什麼現在,非我不可呢?我這傾心為國,并不是什麼退讓,既然我們關系休戚相聯,難道需要用地位和職務才能表明親密麼?陛下如果不能根據這個道理滿足我的願望,那麼我以後就不敢再希望得到您的特别一愛一護了。

    頻頻冒犯您的威嚴,甘願受到您的懲處。

    ”皇上答應了。

    加王儉侍中,他堅決辭讓,又恢複了他的散騎常侍之職。

     皇上舉行私宴招待幾個大臣,讓大家各獻技藝。

    褚淵彈琵琶,王僧虔彈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張敬兒跳舞,王敬則表演了空中接刀的雜技。

    王儉說:“臣下我什麼也不通,隻知道背誦書本。

    ”于是跪在皇上跟前背誦司馬相如的《封禅書》。

    皇上笑道:“這是盛德君主的事情,我哪裡擔當得起。

    ”後來皇上讓陸澄背誦《孝經》,從“仲尼語”誦起。

    王儉說:“陸澄真是所謂博而寡要,我請求背誦。

    ”于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章。

    皇上說:“很好!現在更覺得張子布沒什麼稀奇的了。

    ” 不久王儉便以本官領太子詹事,加兵二百人。

    皇上駕崩,在遺诏中任命王儉為侍中、尚書令、鎮軍将軍。

    世祖即位,配給王儉班劍儀仗二十人。

    永明元年(483),王儉進号衛軍将軍,參掌選事。

    永明二年,領國子祭酒、丹陽尹,本官仍舊。

    配給鼓吹一部。

    永明三年,領國子祭酒。

    叔父王僧虔去世,王儉上表請求解職,皇上不批準。

    又領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除丹陽尹。

    按照舊規定太子敬待二傅是一樣的,到這時朝廷中讨論對待少傅用賓友之禮。

     這一年,一精一簡了總明觀,在王儉的宅第裡開學士館,把四部書全都充實到王儉家來,又诏王儉以家為府。

    永明四年(486),以本官領吏部。

    王儉長于禮學,一精一通朝儀,每次大讨論,引證先儒言論,沒有人能比過他。

    入坐丞郎,沒有誰能說别的。

    令史來谘事,賓客滿席,而王儉應接評判,毫無留滞。

    十天到學館一次,監試學生,滿院子的讀書人,劍衛令史,儀伏排列,場面十分盛大。

    王儉還設計了解散髻,斜插帻簪,朝野羨慕,互相效仿。

    王儉經常對人講:“江左風一流宰相,惟有謝安。

    ”言下之意自己就像是謝安那樣的風一流宰相。

    世祖對王儉非常信賴,選拔官員,王儉隻要奏請沒有不批準的。

     永明五年(487),世祖讓王儉即本号開府儀同三司,王儉堅決辭讓。

    永明六年,又重申前命。

    此前,皇上诏王儉三日一還朝,尚書令史出外咨詢事情,皇上考慮到這樣太麻煩,又诏王儉回到尚書下省,每月隻有十日出外接受谘詢。

    王儉請求解除自己在吏部的職務,皇上不批準。

    永明七年,又上表說:“臣下我近年來要求辭去在吏部職務,要說的陛下也都知道了,有關原因也在您身邊多次陳述,我的赤誠朝野都曉得,人們在談論時也沒說什麼不好,可是陛下您就是不答應。

    我聽人說過智慧還不如明時,這話正像是針對我說的一樣。

    像我這樣愚妄平庸之人,無足取用,隻是趕上了好機會,遂登上了高位。

    然而樹葉該落了,不必借助風力;太陽該昏暗了,不必等待螢燭的光亮。

    暗的去明的來,五德交替運行,聖人不是孤立地治理天下,八元一齊放射光輝。

    我适逢其時,叨得其位,經常總管重要部門,并且負責吏部工作。

    已經經曆了兩朝十年。

    如今人也老了,後輩們也長大了。

    人物遷移,逝者将半。

    也沒能選擇到優秀人才和突出官員。

    我活着時算不了能官,死後還會招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