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類

關燈
罪,謂不足以君臨天下也。

     或曰,世祖以順治辛醜正月初一日出走,而忌辰遲至初七日者,以初一日出走後,仍密令四出尋覓,至初七,卒不可得,乃發喪。

     或曰,某家藏有欽天監刊刻之順治二十五六年時憲書。

    殆以世祖出亡,頒布國中之時憲書雖用康熙年號,而宮中猶用順治年號者,示不忍改元之意也。

     通琳心眼平等 釋通琳嘗雲:「吾心眼頗平等,然因指見箕尾,甚喜;觀水中荇藻,亦喜;縱目空碧,亦喜;獨對清狂不慧人,刀刁魚魯,殊不耐。

    」 浮山一鉢蕭然 平湖雲林寺僧聖潛,字師林,號浮山,其母見紫衣僧入室而生。

    幼即茹素,年十八,脫白。

    旋受靈隱寺碩公戒,歸住鹿苑,竹溪聲光,頓出諸老上。

    歷遊雲門、天童諸名剎,繼參碧露和尚於金粟。

    一夕如廁,有得,即呈一偈,碧露笑頷之。

    歸而一鉢蕭然,杜門養母。

    年七十餘,示寂於德藏寺之妙嚴山房。

     靜山宣經闡教 靜山,法名靜淵。

    脫白於嘉興之石佛寺,受息乾禪師付法,為石車老人孫。

    初為應付,撐持常住,得置飯僧田數十畝。

    繼主楞嚴寺講席,宣經闡教,名振祗林。

    又住金粟祖亭,與天岸和尚問答,頗警捷。

    投老於海鹽之隱庵,粥魚茶版之餘,惟日以吟詠為事。

     顛和尚蹤跡詭異 顛和尚者,長安人,蹤跡詭異。

    蜀按察某迎之至成都,禮拜甚恭,然往往面斥之,無忌憚。

    嘗食犬肉,帽簷插花一枝,引羣丐行於市。

    入昭覺寺,見丈雪禪師,詼嘲不已,禪師頗敬憚焉。

    一旦,騎馬出城數裡,語廄吏曰:「吾歸矣。

    」徑舍騎徒步去。

    按察追贐之,不受。

    往來秦、蜀棧中,所至輒畫達摩像以施人。

    及歸長安,數日即坐化。

     髠殘少時自剪其髮 髠殘,號石谿,又號白禿,亦自稱殘道者,武陵人。

    少時自剪其髮,投龍三三家庵。

    旋遊諸名山參悟。

    後往金陵,受衣鉢於浪杖人。

    住牛首。

     懸崖為牧雲和尚付法弟子 懸崖,法名行筏,嘉興人,俗姓陸,為牧雲和尚付法弟子。

    選地於古南西北百武,築精舍,三面臨流,最為幽勝,牧雲名之曰觀瀾。

    其後主古南院數年,退歸西溪之上,終焉。

     羅漢僧雪中裸浴 王文簡嘗客海陵,曾見毘盧國僧羅漢,自言明英宗時土木之變始來華,能於風雪中裸體而浴。

    一日,會食,席上有胡桃,羅漢以齒碎之,凡數十枚。

    舊住通州之軍山,以遷濱海界,徙居海陵。

    高郵牧某之祖傳有小像一軸,有一老僧相向坐,自記此僧名羅漢,毘盧國人。

    一日,牧聞軍山有毘盧僧,心疑即其人,試往謁,乃與畫上之像了無差別,蓋已閱三世,百年矣。

     法天與盤山終始五十年 法天師名雲恆,自號藏山,平谷人。

    九歲,薙髮於盤山萬松寺。

    年二十餘,修白業於西甘澗,遂不出山,與盤相終始者五十年,彼之徒以為固,不顧也。

    貌枯貊,訥語言,其在山,木彊而已。

    然而妙性內明,行之以真,天獨童師,而師乃童諸一切,無容心焉。

    性喜詩,無事即微吟,藁成輒毀之,世無得而傳者。

    蓄琴一,明處士李孔昭之遺也。

    不甚工,嘗撫之以寄意。

    與廣座中言笑無間,默則睡相對,無一奇,而去輒令人思,以故無忤於物,而古處者樂與之接。

    人或問之曰:「師何以益人?」曰:「損之乎,夫何益!籲,《易》所謂弗損益之之謂乎?」澗東有石屏,師愛之,為生藏其下。

    同好者襄厥事,而漢軍李鐵君處士鍇為之銘曰:「無身無患,損盡身全。

    藏真茲塔,享彼大年。

    物無成毀,草木在山。

    安所樂終,乃完其天。

    天不鑿師,師完自然。

    維屏之陽,日月其便。

    」 紫石說偈辭眾 紫石,不知何許人。

    康熙甲辰至遵義,不挂錫,不投舍,晝夜響闆鳴聲,不息口,僅稱念佛二字,隨意趺坐於街。

    人以其所持丐飯鉢若紫石然,因號之曰紫石。

    後入北門淨土庵。

    城市食齋者奇之,羣議輪供食。

    近三載,忽告眾雲:「明旦作別。

    」至次日,入一居士家,坐中堂,說偈辭眾。

    偈雲:「三十六年作客,清風無枝無葉。

    了了分明歸去,一任東西南北。

    」遂逝。

    眾火葬之。

    後有人遇之於桐梓三坡,寄聲緻謝諸姓焉。

     遠峯走十日謁浮石 行 椉,字法音,號遠峯.嘗聞天童,浮石兩老人為宗門領袖,時當大雪,走十日謁浮石.及歸,主建隆寺.所著有《續指月錄》. 半月為本色衲子 常涵,字半月,四川鄰水張氏子。

    居遵義禹門寺,為丈雪禪師法嗣。

    丈雪自順治庚子歸昭覺寺,棒喝寂然。

    康熙己酉,乃遣半月自昭覺來禹門,復整法幢,月浦汀聲,又振廣長矣。

    戎州宋肄樟序其語錄雲:「半月主席時,惟作本色衲子,受用實地風光,一粒一粟,取之耕雲,行住坐臥,不染纖垢,則誠丈雪止禮三拜者也。

    」 退翁為浮屠中之逸民 南嶽和尚退翁者,名宏緒,字繼起,興化人,俗姓李氏。

    早歲出家,師事三峯,為其高弟。

    其後,十坐道場,而於蘇之靈岩最久。

     其父嘉兆,志士也。

    明亡,寓書退翁曰:「吾始祖咎繇為理官,子孫固氏理。

    其後以音同,亦氏李。

    今先皇帝死社稷,而賊乃李氏,吾忍與賊同姓乎,吾子孫尚復姓理氏。

    」先是,中州李鬯和寒石恥與賊同姓,請改理氏,嘉兆未之知也,而適與之合,天下傳為二理。

    退翁雖出家,然感嘉兆之大節,時時思所以繼之。

    順治丙戌以後,東南之士,濡首沒項於焦原者,相尋無已,而吳中為最衝,退翁皆與相結納,從之者如市。

     退翁才厚重不洩,其為人,排大難最多,世不盡知也。

    辛卯,竟被連染,諸義士爭救之。

    久而得脫,好事如故。

    或以前事戒之,則曰:「吾苟自返無愧,即有意外風波,久當自定。

    」又曰:「道人得力,正於不如意中求之。

    」又曰:「使憂患得其宜,湯火亦樂國矣。

    」吳中高士徐枋歎曰:「彼真以忠孝作佛事者也。

    」枋所居草堂,適當靈岩之麓,生平少所可,寧耐飢寒,不肯納人一絲一粟之饋,顧獨於退翁有深契,自稱白衣弟子。

    退翁時其急而周之,無不受,嘗曰:「退翁是竺國中所謂大人者也。

    」故儀部周之璵,亦吳之良也,臨終脫然,談笑而逝。

    退翁獨沈吟曰:「是恐非故國遺臣所宜。

    」聞者瞿然。

    禾人吳鉏雅有大志,一見退翁,歎曰:「軍持中有此老,吾輩寧不愧死!」一日,登堂說法,忽發問曰:「今日山河大地,又是一度否?」眾莫敢對,退翁乃澘然而下。

     退翁既久居於吳,明發之慕,老而不衰,乃築報慈堂於堯峰,以祀嘉兆。

    同人為上私諡曰孝敏。

    晚以南嶽之請,主講福岩寺。

    吳人惟恐失之,復迎之以歸。

    康熙壬子卒,年六十九,其僧臘為四十。

    所著有《靈岩樹泉集》、《孝經箋說》。

     退翁之在沙門也,宏暢宗風,篤好人物,大類三峰,海內皆能道之。

    而枋曰:「是非退翁之精微,但觀其每年三月十九日,素服焚香,北面揮涕,二十八年如一日,是何為者?」退翁本明未亡以前之浮屠,而耿耿別有至性,遂為浮屠中之逸民,以收拾殘山賸水之局,奇矣。

     赤松常趺坐誦經 赤松,名道領,潼川人,貴陽黔靈山宏福寺開山第一祖也。

    深於淨業,能文章,四方名士多與之遊。

    常趺坐誦經,有白鹿馴於榻側,花曉亭詩所謂「白鹿已隨僧老去」者是也。

     元志圓機慧辨 元志為鹽城孫氏子,字碩揆,號借巢。

    其父陞,任俠,為惡少所害。

    手利劍數年,卒刃其仇。

    既祭告父墓,遂出家。

    依具德禮,參究禪理,有省,圓機慧辨,孤行側出,歷主禪智、寶輪、三峯、徑山、靈隱、祖庭。

    聖祖駕幸靈隱,賜雲林寺額。

    既歿,賜諡淨慧。

     了幻闡提宗旨 休休老人者,字了幻,一字師巖,綏陽周氏子。

    自少薙髮,能詩,善畫山水。

    常攜杖鉢遊楚、蜀間,遍參名宿。

    四十年始歸,結庵綏陽之西山絕頂,榜曰親雲禪院,闡提宗旨,從者甚盛。

    後自刻一木像,造一塔成,入其中,趺坐而逝。

    陳中榮之尊人素與善,一日,夢休休來,入內室。

    往視之,已死,競言中榮為其後身焉。

     喻子更為顛僧 喻全易,字子更,世聚族南昌。

    早歲失怙恃,倀倀無所依,因皈依乾竺,從之薙髮,稱弟子焉。

    然雖受具持戒,而獨磊落嶔崎,英發不可制。

    遇人紛難,力排解之,見有不平,輒怒髮揚眉,脫所衣方袍,以其身代犄角,人皆呼為顛僧。

     蛤庵為小湖廣 蛤庵禪師名本圜,自言無姓。

    年十六,謁戒行僧明然,削髮空門。

    久之,參報恩禪師。

    會報恩應朝廷召,攜之入京,從侍萬善殿。

    每問答,師微言承應,輒合帝意,日見親幸。

    時報恩之侍者多湖廣人,師年最少,世祖以小湖廣呼之,出入宮禁。

    康熙乙醜,聖祖幸柘潭,召見於玉泉,賜茶飯,並撤所薦含桃食之。

    及卒,命侍臣奠茶酒。

    臨終偈雲:「屙了喫,喫了屙,百萬人天嗅不多。

    香臭十分原有價,莫教後代有淆訛。

    」 于宋卓錫磐山 明文文肅公有冢曾孫曰于宋者,名本光,生即茹齋。

    五歲,搦管作大士像。

    年二十,皈依靈巖繼起和尚。

    後遊京師,卓錫磐山禪院,前後起建精舍數十楹。

     雪悟蒙聖祖賜金 泰州僧上思,字雨山,號雪悟,嘗主天寧寺。

    聖祖南巡,駐蹕本山,從殿堂以至後苑,直入臥內,惟敝幃布被而已,大悅,乃禦書「蕭閑」二字扁其閣,復賜以金。

     借山晚節頹放 元璟,字借山,號紅椒,又號晚香,平湖人,棲心寺僧。

    本農家子,性椎魯,乏記功,每稽首慈雲,默祈智慧。

    一日,坐蒲團,假寐,夢大士以楊枝水灌其頂,遂覺五內空靈,一覽成誦。

    康熙癸未,聖祖南巡,詣吳門接駕,跪獻迎鑾詩十章,有旨來京供奉。

    及入都,詩名大噪,公卿皆與訂交。

    性故驕傲,為一鄉貴所扼,留滯蕭寺,逾年始得召見。

    敕賜棲心寺額,及砥石硯一方。

    晚節頹放,同裡俞嶔崎秀才遺書規之,置不省。

     石庭蒙聖祖賜經 元弘,字石庭,會稽人,姓姚氏。

    孝子曰崇明者,弘六世祖也。

    母嚴氏,夢服金伽衣僧而娠。

    十七,祝髮大善寺,為盟石息法嗣。

    越七年,遍參諸方,熟精內典,若為則範寒泉畫諸耆臘,皆自謂弗及也。

    康熙庚辰,孝子墓為勢家所占,弘杖錫上京師,力謀復之。

    安郡王及弟紅蘭主人延之主彌陀寺席。

    霽崙永法師薦入內廷,召對暢春園,賦《初春瑞雪應制》詩稱旨。

    丁亥,掛瓢天津之海光,與湘南衡鍵關結夏,箋疏《楞嚴》全部。

    乙酉,聖祖南巡,召對杭州之西湖行宮,賜禦書《心經》。

     成衡蒙聖祖賜紫 成衡,字湘南,嘉興錢氏子。

    幼躭禪悅,薙染後,力參上乘。

    康熙丙戌,天津總兵藍理建普陀寺於城南,延之為主席。

    己亥,謁聖祖於西澱,禦書海光寺額給之,尋賜紫衣。

     王克章為僧 康熙時,有大盜王克章者,慓迅有神力,往來荊楚,劫行客,而徒眾絕夥,縱橫出伏無定所,故官府亦無從防範之。

    克章有膽略,善口辯,其行劫也,有三不取,一不取辛苦財,二不取獨身客,三不取婦孺。

    故其所劫,半皆不義之財,且取亦不盡,必略餘財物,俾得為生。

    克章復不忌人,常至人家,流連終日,終不加害,人莫不識之,亦不能得其蹤迹,如是者有年矣。

     一日,有某大府過,囊銀纍纍,輜重十數車。

    懼克章之盜之也,特以兵百人為衞。

    宿某站,曉起,則百人者皆昏迷,行裝失泰半。

    大驚,知遇盜,偵騎四出,嚴檄地方官,務獲贓盜。

    數日,無所得。

    忽有人報近山某庵無故火燼。

    庵固荒廢,一月前,忽聞人聲,樵者往窺,則有老僧坐蒲團諷經。

    既大火,鄉人爭集觀,均竊竊為是僧危,顧終不見其出。

    比熄,撥灰尋視,亦無屍,始驚異報官,以為僧必與劫案有連,因懸賞募能得僧者。

    不久,僧忽來,求見大府,自雲:「老僧非行劫者,以弟子王克章怙惡不悛,特來伏之。

    老朽世外人,塵事都非所問。

    今克章已悔過,吾事畢,今且永不與世人接矣。

    尊物在某谷中,可往取也。

    」言已而去,人亦莫敢留之。

    乃使人往某谷探視,則深潭萬丈,下隱隱似有物,終莫得取之。

    大府知無可為,乃怏怏去。

    然自是克章遂寂然無聞,人亦漸忘之矣。

     越數十年,黃蘖山某石洞忽有一衲,面目黧黑,默坐於枯枝敗葉上,不言不食。

    人喧傳黑和尚之神異。

    數日,聚觀者無數,叩姓名,不答,予食,不食,兩眼下垂,沉沉然。

    有惡少某度其可欺,折稻草刺其鼻,忽張目曰:「毋然。

    吾,王克章也,今且去。

    」言已,復閉其目,則玉筋雙垂,已圓寂矣。

    旁有老者歎曰:「是若耶?」因言其事,並謂:「某大府遇盜時,吾年方十餘耳,今吾已八十餘,克章殆過百歲矣。

    」因募捐,欲為擇地而葬。

    明日往視,則屍已不見,石壁上大書一「去」字,人以為屍解也。

     八喇嘛為年羹堯所殺 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之平青海也,嘗駐軍於西寧塔爾寺,查首逆應戮者,有大喇嘛十人,臨刑,問之曰:「爾等號稱活佛,自與凡骨不同。

    聞佛教能知過去未來,信乎?」喇嘛同聲應曰:「然。

    」年乃先問其一曰:「然則汝知今日死乎?」曰:「不知。

    」年笑,命殺之。

    又問其一,觳觫對曰:「不死。

    」年曰:「吾即今日死汝。

    」又殺之。

    其一大呼曰:「今日必死。

    」意以為彼言不死而見殺,我言必死或可生。

    年笑曰:「即送汝至西方。

    」又殺之。

    其一曰:「死則佛法不靈,不死則王法不行。

    」年叱曰:「鼠子,佛法安敢與王法並論!」叱左右速殺之。

    其一曰:「死亦數,不死亦數。

    」年笑曰:「汝之信佛必不誠,尚可僧可俗者也。

    」又二人惟稽首乞恩,無言可答,命駢戮之,其言數之一人亦與焉。

    已戮至七矣,其下之一忽仰視曰:「今日可以死,可以不死。

    」年推案而起曰:「汝真首鼠兩端者也。

    當羅蔔藏丹津弄兵時,爾輩私議向背,汝必倡議,視大軍進止,大軍至則內附,大軍未至則從匪。

    眾人以汝之兩可而先降,緻罹今日斷頭之禍。

    」訊之旁僧,果不謬,曰:「負國為不忠,負同族為不義,罪惡之尤,當寸磔。

    」拔劍手刃之。

    指下所餘二人曰:「逆種難留,速殺速殺!」二人惟引頸就刃,不敢置喙。

    年忽問曰:「汝等亦應有一言而死,汝意雲何?」其一對曰:「今日可以死,可以不死。

    」所語與第八人正同。

    年愈怒曰:「彼以是死,而汝猶是,賊徒不畏死耶?」曰:「死為將軍之法,不死為將軍之恩。

    」年大笑,擲劍,命停刑,其後一人遂置不問,因是而亦釋焉。

    迄今塔爾寺前有八塔屹然,即八僧之藏骨處也。

    而青海東科寺前亦有之,意者所戮八人之中,亦有東科寺之祖歟? 了凡為世宗所誅 康熙末,諸阿哥蓄謀爭位,各養死士,樹黨援,以智術材力相角逐,而以世宗藩邸得人為最盛。

    相傳當時攀鱗附翼之豪傑以千數,其中首領凡十三人,而以陝僧了凡為巨擘。

    了凡少時卓錫天童,其寺之主僧曰大化者,為密雲派下法藏宏忍之一支,稱三峯宗派,徒黨甚眾。

    了凡思取而代之,以參研大乘奧義為名,設壇講演,互相辨駁。

    不能勝,改與角力。

    大化本非了凡敵,乃為其徒黨陰謀所中,乘醉中刔其一目,逃而免。

    世宗即位,了凡以翊戴功稱最,愬之世宗,必欲雪舊恨。

    乃為降諭,令各省督撫查明大化所在,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

     了凡後居嵩山,世宗一日以密旨寄田文鏡,中無一語,僅畫一幀,上畫高山一座,古寺踞其巔,不得其解。

    幕客某進曰:「帝意所在,殆為此間嵩山某寺老僧乎?僧為著名大俠,非可以力緻者,如屈節求之,或有濟。

    」文鏡如其言,單騎往,匍匐階下。

    了凡張目曰:「子來何故?」曰:「皇帝命文鏡為師起居。

    」了凡籲氣曰:「吾知其如此也。

    子在外廂稍待,吾為子了之。

    」文鏡久候不得報,比入視,則了凡已自剄,留函於幾,謂「可持吾首及後院鐵柱中物還報皇帝」。

    文鏡發之,中皆帝手諭,類隱祕不可究詰之事也。

    文鏡悚然,亟奏報訖。

    不久,某幕客亦飾辭乞退矣。

     某僧一絲不掛 世宗在潛邸時,與某寺僧有隙。

    既登極,令捕主僧及徒眾十餘人入大內,軟禁於一室。

    如是者年餘,僧固屢思遁,以徒眾多,度必不能脫,不忍舍去,遂亦留。

    一日,語徒曰:「吾今得一法,可逃矣。

    」眾問故,僧令諸徒各脫盡上下衣,赤體臥於地,隨地作滾。

    徒如其言,於是眾僧皆滾。

    內監急報世宗,世宗曰:「可聽其去。

    」僧等遂脫。

    徒眾詢其故,僧曰:「我一絲不掛,五蘊皆空,表示吾等無礙之行動耳。

    」眾乃悟。

     老僧臨死留偈 益都顏神鎮善慶庵,孫文定公嘉淦之香火院也。

    有住持老僧,年八十餘,一日晨起沐浴,既畢事,呼侍者曰:「好語主人,吾生矣。

    」遂升座而寂。

    壁間留偈雲:「者個臭皮囊,撇下無罣礙。

    洪爐烈燄中,明月清風在。

    」 緇流為高宗所禁勅 高宗諭旨嘗雲:「朕崇敬佛法,秉信夙深,參悟實功,仰蒙皇考嘉獎,許以當今法會中契超無上者,朕為第一。

    」然高宗自登極後,即禁勅緇流,凡有偶見天顏,借端誇耀,或造作言辭,招搖不法,在國典為匪類,在佛教為罪人,必按國法佛法加倍治罪。

    又以披剃太眾,品類混淆,仍復給發度牒方準出家之例。

     去息憑幾獨坐 明蘇州王伯穀之孫有為僧者,法名居溟,字去息,出家隥尉,參靈巖儲禪師,主祥符摩碣、保安寶華庵。

    後斷靈巖祖席,退居錫山,塔於梁溪開原之青山,嘗語學者曰:「參禪要知靜坐。

    」又曰:「空卻此心,譬諸器用,中空則能受物。

    」居常憑幾獨坐,亦不閉目跏趺,人莫測其所為也。

     山茨為四眾所歸 通際,字山茨,號鈍叟,通州人,俗姓李。

    受戒於密祖,得法於天童,後結茅於煙霞峯嶺,曰繼隱。

    熟精內典,為四眾所歸,著有《禪燈會刻》、《正法眼藏書》。

    全謝山嘗曰:「明亡後,有人問其俗姓者,答曰姓季,蓋自恨與李自成同姓也。

    」 蒼雪貫穿教典 蒼雪,名讀徹,呈貢趙氏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