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 卷十一 曾友于
關燈
小
中
大
砍去了墓邊一棵樹的樹皮,對六個弟弟說:“誰不披麻戴孝,就如同此樹!”大家唯唯聽命。
一家人痛哭着重新為張夫人發喪,一切按禮儀進行畢。
此後,弟兄們相安無事。
但曾成性子暴烈,動不動就打罵弟弟們,對曾孝尤其嚴苛。
惟有看重友于,即使是盛怒之下,隻要友于來到,一句話就煙消雲散。
曾孝行事,曾成總是看不順眼。
曾孝因此無一天不去友于家,暗地裡對着友于咒罵長兄。
友于委婉地勸解,還是不聽。
友于受不了他的騷擾,隻得又将家遷到三泊,離家越發遠了,也就漸漸地很少通音訊了。
弟兄們雖都害怕曾成,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又過了三年,曾孝已是四十六歲的人了。
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繼業、三于繼德,是嫡妻生的;次子繼功、四子繼績是妾生的;一個奴婢還生了個兒子,叫繼祖,都已長大成人。
也效仿父親過去的做法,分别結成幫派,整天争鬥不休,連曾孝也制止不了。
曾繼祖沒有親兄弟,年齡又最小,兄長們誰都對他又打又罵。
繼祖的嶽父家距三泊不遠,一次,去拜見嶽父時,繞道看望叔父友于。
進入家門,見叔家兩個哥哥一個弟弟,正在弦歌誦讀,那種和睦親近的樣子,令繼祖感慨萬千,便住在叔家,一連幾天不說回去。
叔父催促,就哀求叔父同意自己住在這裡。
友于說:“你住在這裡,你父母都不知道,所以讓你快回去。
我豈是吝惜那一碗飯嗎?”繼祖隻得返回。
過了幾個月,繼祖帶着妻子去給嶽母拜壽,告訴父親說:“我這次去就不回來了。
”父親詢問緣故,繼祖流露了要借住到叔父家的意思。
父親擔心和他家夙有嫌隙,恐難以久住。
繼祖說:“父親太過慮了,我二叔可是聖賢之人!”于是攜妻去了三泊。
友于為他打掃了房子,讓他住下,當兒子一般看待,讓他和長子繼善一塊讀書。
繼祖最聰慧,寄居叔家一年多,就考進雲南郡學。
此後,更是與繼善關門苦讀,十分勤奮,友于非常喜愛他。
青年近衛軍 自從繼祖去了三泊後,家中弟兄們更加不睦。
一天,為了點小事,繼業又辱罵庶母。
繼功大怒,将繼業一刀刺死。
官府拘捕了繼功,嚴刑拷打,不幾天便死在獄中。
繼業的妻子馮氏還整天以罵帶哭,繼功妻劉氏聽見,惱怒無比,罵道:“你家男人死了,我家男人就活着嗎?”持刀進入繼業家,将馮氏又殺死了,自己投井而亡。
馮氏的父親馮大立,痛憤女兒慘死,率領自家子弟,衣服裡暗藏兵器,去捉拿住曾孝的妻子,剝下衣服,在路上痛打。
曾成大怒說:“我家死人如麻,馮家怎敢又如此?”吼叫着沖出家門,曾家子弟随後,将馮家打了個落花流水。
曾成首先抓住馮大立,割下了兩個耳朵,馮大立的兒子見狀急救,被繼績用鐵棍一下橫掃,打斷了雙腿。
馮家人都被打傷,一哄而散。
隻剩下馮大立的兒子躺在路邊呻吟,曾成用胳膊夾着他,扔到馮家村外,自己回來了。
又讓繼績去縣裡自首,馮家的狀子正好也到了縣裡,于是曾家子弟盡被拘拿,隻有曾忠逃走了。
跑到三泊,在友于家門外徘徊不敢進。
正好友于領着兒子繼善和侄子繼祖科考歸來,看見曾忠十分吃驚,問到:“弟弟怎麼來了?”曾忠還沒說話,已經涕淚交流,長跪在路邊。
友于忙拉住手,把他拽進家内,詢問後才得知家裡發生的變故,大驚說:“這可怎麼辦!一家人都兇橫暴戾,我早預料到大禍不遠了!否則我怎會躲到這裡?但我離家已久,與縣令久不通聲氣,現在就是一路跪着去哀求,也隻會受辱罷了。
隻希望馮家父子重傷不死,我們爺三個僥幸有考中舉人的,這場大禍倒還能消解。
”于是,留住曾忠,白天一塊吃,晚上一起睡,曾忠很是感激,又十分慚愧。
住了十幾天,見他們叔侄親如父子,兄弟如同胞手足,不禁凄然落淚,說:“現在才知道自己從前不是人啊!”友于很高興他能悔悟過來,兩人相對不禁心酸悲傷。
不長時間,人報友于父子同榜考中舉人,繼祖也中了副榜,全家大喜。
也不去赴“鹿鳴宴”,先趕回老家省視祖墳。
明代末年,科甲最重,馮家聽說友于高中,也自收斂了些。
友于又托親友送給馮家許多财物、糧食,讓他們買藥治傷,官司才算了結了。
曾家全家人都哭泣着感激友于,懇求他搬回老家來。
友于和弟兄們焚香立誓,以讓他們都改過自薪,然後将自己家遷了回來。
繼祖仍想跟着叔父,不願回自己家。
曾孝對友于說:“我沒有德行,不該有光宗耀祖的兒子。
弟又善于教誨,就讓他做你的兒子吧。
等他有了長進,再請賜還給我。
”友于答應了。
又過了三年,繼祖果然中了舉人。
友于便讓他搬到父親家住,夫妻二人痛哭着離去。
不幾天,繼祖有個兒子才三歲,又逃到友于家,藏在繼善屋裡,不肯回去。
捉了回去就逃回來,曾孝隻得叫繼祖分家另過,和友于作鄰居。
繼祖把自己家開了個門,通向叔父家,一早一晚跟往常一樣問安。
此時,曾成已經老了,家裡的事都由友于作主。
從此後,全家和睦,兄弟友愛,孝敬父母,家風一天天好起來了。
一家人痛哭着重新為張夫人發喪,一切按禮儀進行畢。
此後,弟兄們相安無事。
但曾成性子暴烈,動不動就打罵弟弟們,對曾孝尤其嚴苛。
惟有看重友于,即使是盛怒之下,隻要友于來到,一句話就煙消雲散。
曾孝行事,曾成總是看不順眼。
曾孝因此無一天不去友于家,暗地裡對着友于咒罵長兄。
友于委婉地勸解,還是不聽。
友于受不了他的騷擾,隻得又将家遷到三泊,離家越發遠了,也就漸漸地很少通音訊了。
弟兄們雖都害怕曾成,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又過了三年,曾孝已是四十六歲的人了。
生了五個兒子,長子繼業、三于繼德,是嫡妻生的;次子繼功、四子繼績是妾生的;一個奴婢還生了個兒子,叫繼祖,都已長大成人。
也效仿父親過去的做法,分别結成幫派,整天争鬥不休,連曾孝也制止不了。
曾繼祖沒有親兄弟,年齡又最小,兄長們誰都對他又打又罵。
繼祖的嶽父家距三泊不遠,一次,去拜見嶽父時,繞道看望叔父友于。
進入家門,見叔家兩個哥哥一個弟弟,正在弦歌誦讀,那種和睦親近的樣子,令繼祖感慨萬千,便住在叔家,一連幾天不說回去。
叔父催促,就哀求叔父同意自己住在這裡。
友于說:“你住在這裡,你父母都不知道,所以讓你快回去。
我豈是吝惜那一碗飯嗎?”繼祖隻得返回。
過了幾個月,繼祖帶着妻子去給嶽母拜壽,告訴父親說:“我這次去就不回來了。
”父親詢問緣故,繼祖流露了要借住到叔父家的意思。
父親擔心和他家夙有嫌隙,恐難以久住。
繼祖說:“父親太過慮了,我二叔可是聖賢之人!”于是攜妻去了三泊。
友于為他打掃了房子,讓他住下,當兒子一般看待,讓他和長子繼善一塊讀書。
繼祖最聰慧,寄居叔家一年多,就考進雲南郡學。
此後,更是與繼善關門苦讀,十分勤奮,友于非常喜愛他。
青年近衛軍 自從繼祖去了三泊後,家中弟兄們更加不睦。
一天,為了點小事,繼業又辱罵庶母。
繼功大怒,将繼業一刀刺死。
官府拘捕了繼功,嚴刑拷打,不幾天便死在獄中。
繼業的妻子馮氏還整天以罵帶哭,繼功妻劉氏聽見,惱怒無比,罵道:“你家男人死了,我家男人就活着嗎?”持刀進入繼業家,将馮氏又殺死了,自己投井而亡。
馮氏的父親馮大立,痛憤女兒慘死,率領自家子弟,衣服裡暗藏兵器,去捉拿住曾孝的妻子,剝下衣服,在路上痛打。
曾成大怒說:“我家死人如麻,馮家怎敢又如此?”吼叫着沖出家門,曾家子弟随後,将馮家打了個落花流水。
曾成首先抓住馮大立,割下了兩個耳朵,馮大立的兒子見狀急救,被繼績用鐵棍一下橫掃,打斷了雙腿。
馮家人都被打傷,一哄而散。
隻剩下馮大立的兒子躺在路邊呻吟,曾成用胳膊夾着他,扔到馮家村外,自己回來了。
又讓繼績去縣裡自首,馮家的狀子正好也到了縣裡,于是曾家子弟盡被拘拿,隻有曾忠逃走了。
跑到三泊,在友于家門外徘徊不敢進。
正好友于領着兒子繼善和侄子繼祖科考歸來,看見曾忠十分吃驚,問到:“弟弟怎麼來了?”曾忠還沒說話,已經涕淚交流,長跪在路邊。
友于忙拉住手,把他拽進家内,詢問後才得知家裡發生的變故,大驚說:“這可怎麼辦!一家人都兇橫暴戾,我早預料到大禍不遠了!否則我怎會躲到這裡?但我離家已久,與縣令久不通聲氣,現在就是一路跪着去哀求,也隻會受辱罷了。
隻希望馮家父子重傷不死,我們爺三個僥幸有考中舉人的,這場大禍倒還能消解。
”于是,留住曾忠,白天一塊吃,晚上一起睡,曾忠很是感激,又十分慚愧。
住了十幾天,見他們叔侄親如父子,兄弟如同胞手足,不禁凄然落淚,說:“現在才知道自己從前不是人啊!”友于很高興他能悔悟過來,兩人相對不禁心酸悲傷。
不長時間,人報友于父子同榜考中舉人,繼祖也中了副榜,全家大喜。
也不去赴“鹿鳴宴”,先趕回老家省視祖墳。
明代末年,科甲最重,馮家聽說友于高中,也自收斂了些。
友于又托親友送給馮家許多财物、糧食,讓他們買藥治傷,官司才算了結了。
曾家全家人都哭泣着感激友于,懇求他搬回老家來。
友于和弟兄們焚香立誓,以讓他們都改過自薪,然後将自己家遷了回來。
繼祖仍想跟着叔父,不願回自己家。
曾孝對友于說:“我沒有德行,不該有光宗耀祖的兒子。
弟又善于教誨,就讓他做你的兒子吧。
等他有了長進,再請賜還給我。
”友于答應了。
又過了三年,繼祖果然中了舉人。
友于便讓他搬到父親家住,夫妻二人痛哭着離去。
不幾天,繼祖有個兒子才三歲,又逃到友于家,藏在繼善屋裡,不肯回去。
捉了回去就逃回來,曾孝隻得叫繼祖分家另過,和友于作鄰居。
繼祖把自己家開了個門,通向叔父家,一早一晚跟往常一樣問安。
此時,曾成已經老了,家裡的事都由友于作主。
從此後,全家和睦,兄弟友愛,孝敬父母,家風一天天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