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楊子取為我

關燈
一般。

    及至他的壽夭之數,貴賤之分,名譽之處,愛憎之際,又迥乎不群,俨然與父子相似。

    如此絕奇之事,豈不惑乎?”楊朱聽言,便觸起他的不肯為人,專要為我的念頭,應道:“這個事體,皆因堅執了個信字,又因不肯将自己珍重,棄之渾如敝屣,不論好歹。

    說道人物一體,以往來出入,忘了個獨字,各任其心性而行,故爾不同了。

    ”楊布聽言,不解其故,又問道:“兄長如何說堅執了信字,常言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今兄長何不明言,開我聾瞽。

    ”楊朱道:“雖是這個信字,卻不是人而無信的信字解說,乃是信其自然之信。

    凡人莫不有命,今人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随其所為,随所不為。

    日去日來,孰能詳察。

    然而做人能信了命便無壽夭,信了理便無是非,信了志便無逆順,信了性便無安危。

    人人都堅執其信了,隻因不合此理,所以人就過用其口口之心以博貴賤名譽,殊不知愛憎壽夭亦從此緻,便有非殃及身,奇禍及己。

    總不如獨之一字為妙,能守其獨,何患無福。

    賢弟若能依我行之,就是天地間至人,為舉世效遵,趨之如市。

    豈有動若機械,不知居止,情貌尚有所得哉。

    ”楊布聞言略會其意,便道:“兄長之言,未為無據,姑俟釋之。

    隻今還有一事,兄長亦能秉其獨而不為動念麼?”楊朱道:“也要看其獨之何如?天下有獨,亦有不獨之獨,正所以謂之獨也。

    ”楊布道:“季梁與兄長素為相知,聞他疾病已有七日,沉重非常,業已大漸,似無起色,兄長果能恝然不顧,聽其獨有重疾麼?”楊朱道:“原來季梁有疾,爾何不早言,吾當視之。

    ”遂與楊布作别,獨自出門已到季梁住所。

    正欲入門,隻聽得堂中哭泣之聲。

    楊朱聽得哭聲之哀,隻道季梁已死,急急走入中堂,看見季梁之子正走下階,楊朱詢問所哭之故,其子告以:“父病将危,所以恸哭,今欲延請醫巫,幸遇老叔光顧。

    ”楊朱道:“且同我進來,一看汝父。

    ”其子應諾連聲,引楊朱到了父榻之前,尚自哭聲未徹。

    那季梁雖然病笃,眼光尚然清潔,一見楊朱,便呼道:“汝為何此時才來看我,汝不見吾不肖子麼?”楊朱道:“令郎在外請醫命巫,今環守在側,其效呱呱之啼,何不肖之有?”季梁聽言曉得楊朱譏诮中帶着寬慰的說話,又對楊朱道:“汝善歌,當以歌曉爾輩,庶不失半生相與之情,不然子欺我至矣。

    ”楊朱聽言,隻得應聲歌道: 天其不識,人胡能覺。

    匪口自大,弗蘖自人。

    我乎汝乎,其弗如乎。

    醫乎巫乎,其知之乎。

     據楊子歌中之意,是說人之在生,連天也不知其生,即我也不知是我,要生自生,要死自死,醫巫何繇而治的意思。

    季梁聽歌,便對其子道:“歌中之語,汝能解乎?”其子恐怕父親增怒,隻得點頭拭淚。

    季梁始覺寬解,楊朱亦拂衣而回,自想:“我楊朱平日頗寡交遊,今世止有季梁是吾契友,他又不久身逝,斯道豈不泯沒無傳。

    然吾亦不甘老死牖下,我久有出處傳道之心,何不趁此遨遊,自沛以及梁、宋,或者有人從我之教,也不枉了我這點良心,不減了這段大道。

    ”随即收拾行囊,别了妻妾兄弟,惟帶一個門人、二個童子,離了家鄉。

    自沛中取路前進,少不得夜宿曉行,登山涉水。

    那知一路行來,并無個問道之人。

    那楊朱好生沒興,他卻自以為高,睢睢盱盱,神馳于目,仰天延頸,顧望橫瞻。

    正行之間,忽然雲霄之際有一道異光。

    但見: 非煙非霧,似織似勻。

    郁郁蔥蔥,缭缭繞繞。

    半空中構出蜃樓鳳閣,一望處描成雉尾虬髯。

    狎獵勢堪矜,賽壯士刺秦王。

    噀起了白虹萬丈,陸離光甚異。

    比天女戲投壺,潑出了赤電千尋。

    曾聞佳氣中,必有異人來往。

    要知寰宇内,豈無道者過從。

     此時,楊朱立住了雙足細細觀望,卻是一股紫氣,直貫天門,偏生那股紫氣起于梁界。

    楊朱心知此中決有個練性修真之侶,耽山玩水之人。

    說罷,仍偕弟仆同行,未及數十裡遠近,早是梁國境上。

    楊朱無暇觀其景緻,但望紫氣而行,劈頭與老子相遇。

    那楊朱因看天上紫氣,卻被老子先見,認得楊朱,正待呵責,未曾出聲,楊朱慌忙趨揖,連道:“失瞻,有罪。

    ”其如老子立在路中,仰天歎道:“始以汝為可教,今則不可教也。

    ”楊朱聞言,茫然自失,不知其故,再三請罪。

    老子怒猶不解,擡頭見路旁有一舍宇,見有家公炊煮,舍者行動,知是賣飯之家,撇了楊子,徑進裡邊,聊且飲食治枵去了。

    那楊朱隻得膝行到老子之前問道:“弟子楊朱,不知所有何罪,乞示其詳。

    ”老子道:“汝知有己,不知有吾,奈何仰瞻不止,巧飾盛德之容,豈不知太白若辱乎?汝既若此,誰複與汝共居?”楊朱蹙然變容,再四謝過。

    然後老子與楊朱分别,又不知往何處去了。

    惟有楊朱同弟仆在舍,心中雖悔,隻是不改,便思量道:“我既到此,就谒見梁王,也是個教人為我的機會。

    ”随即向舍者道:“吾姓楊名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