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葉公問政
關燈
小
中
大
我今日在此深思極論,再将一個嗜假棄真的故事,窮究其細微曲折,始知吾論不誣。
試觀春秋之世,有一個人姓沈名諸梁,表字子高,為楚國葉縣之尹。
他卻自騁多才博藝,僭稱為公,時人就都稱他做葉公。
那時,楚國之君乃是平王在位。
平王使了那太子少傅費無忌,往秦國為太子建娶婦,不意其婦姿色甚美,那無忌勸平王自娶,另當與太子建求親。
平王見奏,假意道:“世安有為子娶婦而我納之,于理誠恐未順。
”無忌道:“始去議求,尚未行聘,有何名分所拘,綱常所系?”平王遂大喜,将傾國内的财貨納聘于秦,竟娶此女做了夫人,更為太子求娶。
不期這太子的太傅姓伍名奢,就是吳相國子胥之父,那少傅就是無忌。
隻因無忌是個奸險小人,太子本是正氣的人,再不曾把一分顔色看他,故無忌不得太子的歡心,懷了夙怨,于求婚一事從中離間,把他父子骨肉頓起戈矛。
正是: 明槍容易避,暗箭最難防。
那無忌把秦女薦與平王,恐怕太子蓄怒,後有不測,常在平王面前将太子百般诋毀。
平王也因這事,見了太子自覺無顔,遂使太子出居城父地方,為楚國守邊。
費無忌此時亦算是拔去眼中釘刺了。
他又日夜思量,平王與太子建父子天性,骨肉至情,如今把他出居在外,萬一心回意轉,召入宮中,父子仍為父子,外人依舊外人。
無忌此時料不能幹淨了,畢竟斷送了他的性命。
除了禍根,方才痛快。
偶然一日,平王燕坐,左右前後并無一人,止得費無忌在側。
平王問道:“太子在外可怨我麼?”此問正中無忌的機謀,急應道:“怎麼不怨?”平王疑道:“他如何怨我?卻為何事?”無忌道:“都是小臣之罪。
”平王越發疑心起來,又道:“與卿何涉?”無忌道:“自臣當日不合将秦女獻上吾主,後娶太子妃,容貌不如夫人百倍,他卻怨望非常,尊居城父,擅了兵權,外交諸侯,将入弑君篡位,小臣聞之久矣。
此吾主家事,不敢奏上。
今為吾主計之,必先預為準備,莫待臨岐勒馬,江心補漏,是臣之願也。
”平王大怒,即召伍奢入朝,使人殺之。
太子出亡奔宋,又因宋華氏之亂,避到鄭國去了。
鄭人善待太子,本該以德報德,又往晉國,與晉國之人謀襲鄭國,鄭人大怒,将太子殺死。
太子所生之子叫做王孫勝,此時已生長在吳,那楚國的令尹子西,欲召王孫勝歸楚。
葉公聞有了這一件事情,急整衣冠來見子西。
相見已畢,分了賓主而坐。
子西開言問道:“子高何故寵臨?”葉公道:“仆聞子西大夫欲召王孫勝,不知果有此事否?”子西不敢隐瞞,應道:“然也。
”葉公道:“既然足下要召他回國,必有高見,諸梁甚愚不明其故。
”子西道:“要用着他。
”葉公道:“将焉用之?”子西道:“吾聞王孫勝直而剛,使處口口為白公耳。
”葉公聽了此言,搖手勸道:“不可。
”不知葉公為何要阻子西,且聽他說來: 有分教當局者迷而不悟,恰才知旁觀者舌有奇方。
若依得這番話能全首領,倘竟行那件事怎免災殃。
子西身居令尹,是楚國中執政上卿,尊貴之極。
若論他所出的言語,誰敢阻撓?一聽了葉公此言,便駭然問道:“子高,你向來言不妄發,今日相阻,何以見之?”葉公因屏開左右,低聲數道:“王孫勝為人展而不信,愛而不仁,詐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
況其父受僇于鄭,實是平王為之。
倘若他不念舊惡還可姑容,萬一他以報複父仇為辭,興兵奪地,料必不能忘情于足下了。
”子西道:“子高何故危言乃爾?”葉公道:“子西兄,弟因足下,并令弟司馬子期,平素親愛,不與人侔,是以不敢不言。
若果用之則其害可泣而特也。
”子西道:“多蒙相教,弟非不認高誼,不感厚情,小弟甯以好意相待,假使王孫勝為人果然如子高兄所述,六德之失,不知以德報德,以怨相酬,也繇他便了。
據子西所見,王孫勝雖是為人不好,我今取用了他,決不敢加禍于我,故此拘執。
”那葉公見子西如此行徑,知不可強,何苦與之絮煩,便立起身與他别,私自逃奔,到于蔡國方城之外,靜看變動何如,以為行止。
後人有詩為證: 俊傑知時務,擇地暫栖遲。
沉憂何虎洩,鏡裡欲添絲。
再說王孫勝,果然因請兵伐鄭複命,子西便許了。
他尚未起兵,适值晉國也起了兵來伐鄭國。
子西不知何故,反去救鄭。
王孫勝怒道:“子西愚我。
”遂諧其徒石乞,謀為不軌。
楚國這些軍民士庶都曉得葉公有戡亂反正之宏才,定國安邦之偉略,莫不引領望着他複歸楚國,如赤子望慈母,農夫望樂歲一般。
葉公也隻得起兵靖難,正打從方城入楚,适有箴邑尹固,意帶了屬将數千,來助王孫勝作亂,與葉公相遇于楚。
葉公與箴邑尹固相見,問道:“箴公何往?”箴尹道:“去助王孫。
”葉公道:“箴公差矣。
”箴尹不待葉公所言,面中作色,按劍問道:“不佞何差之有?”葉公怡然答道:“足下今助王孫,可是要去害令尹司馬二人麼?”箴尹道:“這二人乃禍之首、罪之魁,怎麼不要害他?”葉公歎道:“即此一言,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箴尹道:“子高之言可有據乎?”葉公應道:“有。
”箴尹方才捺下火性,說道:“這等小弟領教了。
”葉公道:“此
試觀春秋之世,有一個人姓沈名諸梁,表字子高,為楚國葉縣之尹。
他卻自騁多才博藝,僭稱為公,時人就都稱他做葉公。
那時,楚國之君乃是平王在位。
平王使了那太子少傅費無忌,往秦國為太子建娶婦,不意其婦姿色甚美,那無忌勸平王自娶,另當與太子建求親。
平王見奏,假意道:“世安有為子娶婦而我納之,于理誠恐未順。
”無忌道:“始去議求,尚未行聘,有何名分所拘,綱常所系?”平王遂大喜,将傾國内的财貨納聘于秦,竟娶此女做了夫人,更為太子求娶。
不期這太子的太傅姓伍名奢,就是吳相國子胥之父,那少傅就是無忌。
隻因無忌是個奸險小人,太子本是正氣的人,再不曾把一分顔色看他,故無忌不得太子的歡心,懷了夙怨,于求婚一事從中離間,把他父子骨肉頓起戈矛。
正是: 明槍容易避,暗箭最難防。
那無忌把秦女薦與平王,恐怕太子蓄怒,後有不測,常在平王面前将太子百般诋毀。
平王也因這事,見了太子自覺無顔,遂使太子出居城父地方,為楚國守邊。
費無忌此時亦算是拔去眼中釘刺了。
他又日夜思量,平王與太子建父子天性,骨肉至情,如今把他出居在外,萬一心回意轉,召入宮中,父子仍為父子,外人依舊外人。
無忌此時料不能幹淨了,畢竟斷送了他的性命。
除了禍根,方才痛快。
偶然一日,平王燕坐,左右前後并無一人,止得費無忌在側。
平王問道:“太子在外可怨我麼?”此問正中無忌的機謀,急應道:“怎麼不怨?”平王疑道:“他如何怨我?卻為何事?”無忌道:“都是小臣之罪。
”平王越發疑心起來,又道:“與卿何涉?”無忌道:“自臣當日不合将秦女獻上吾主,後娶太子妃,容貌不如夫人百倍,他卻怨望非常,尊居城父,擅了兵權,外交諸侯,将入弑君篡位,小臣聞之久矣。
此吾主家事,不敢奏上。
今為吾主計之,必先預為準備,莫待臨岐勒馬,江心補漏,是臣之願也。
”平王大怒,即召伍奢入朝,使人殺之。
太子出亡奔宋,又因宋華氏之亂,避到鄭國去了。
鄭人善待太子,本該以德報德,又往晉國,與晉國之人謀襲鄭國,鄭人大怒,将太子殺死。
太子所生之子叫做王孫勝,此時已生長在吳,那楚國的令尹子西,欲召王孫勝歸楚。
葉公聞有了這一件事情,急整衣冠來見子西。
相見已畢,分了賓主而坐。
子西開言問道:“子高何故寵臨?”葉公道:“仆聞子西大夫欲召王孫勝,不知果有此事否?”子西不敢隐瞞,應道:“然也。
”葉公道:“既然足下要召他回國,必有高見,諸梁甚愚不明其故。
”子西道:“要用着他。
”葉公道:“将焉用之?”子西道:“吾聞王孫勝直而剛,使處口口為白公耳。
”葉公聽了此言,搖手勸道:“不可。
”不知葉公為何要阻子西,且聽他說來: 有分教當局者迷而不悟,恰才知旁觀者舌有奇方。
若依得這番話能全首領,倘竟行那件事怎免災殃。
子西身居令尹,是楚國中執政上卿,尊貴之極。
若論他所出的言語,誰敢阻撓?一聽了葉公此言,便駭然問道:“子高,你向來言不妄發,今日相阻,何以見之?”葉公因屏開左右,低聲數道:“王孫勝為人展而不信,愛而不仁,詐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
況其父受僇于鄭,實是平王為之。
倘若他不念舊惡還可姑容,萬一他以報複父仇為辭,興兵奪地,料必不能忘情于足下了。
”子西道:“子高何故危言乃爾?”葉公道:“子西兄,弟因足下,并令弟司馬子期,平素親愛,不與人侔,是以不敢不言。
若果用之則其害可泣而特也。
”子西道:“多蒙相教,弟非不認高誼,不感厚情,小弟甯以好意相待,假使王孫勝為人果然如子高兄所述,六德之失,不知以德報德,以怨相酬,也繇他便了。
據子西所見,王孫勝雖是為人不好,我今取用了他,決不敢加禍于我,故此拘執。
”那葉公見子西如此行徑,知不可強,何苦與之絮煩,便立起身與他别,私自逃奔,到于蔡國方城之外,靜看變動何如,以為行止。
後人有詩為證: 俊傑知時務,擇地暫栖遲。
沉憂何虎洩,鏡裡欲添絲。
再說王孫勝,果然因請兵伐鄭複命,子西便許了。
他尚未起兵,适值晉國也起了兵來伐鄭國。
子西不知何故,反去救鄭。
王孫勝怒道:“子西愚我。
”遂諧其徒石乞,謀為不軌。
楚國這些軍民士庶都曉得葉公有戡亂反正之宏才,定國安邦之偉略,莫不引領望着他複歸楚國,如赤子望慈母,農夫望樂歲一般。
葉公也隻得起兵靖難,正打從方城入楚,适有箴邑尹固,意帶了屬将數千,來助王孫勝作亂,與葉公相遇于楚。
葉公與箴邑尹固相見,問道:“箴公何往?”箴尹道:“去助王孫。
”葉公道:“箴公差矣。
”箴尹不待葉公所言,面中作色,按劍問道:“不佞何差之有?”葉公怡然答道:“足下今助王孫,可是要去害令尹司馬二人麼?”箴尹道:“這二人乃禍之首、罪之魁,怎麼不要害他?”葉公歎道:“即此一言,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箴尹道:“子高之言可有據乎?”葉公應道:“有。
”箴尹方才捺下火性,說道:“這等小弟領教了。
”葉公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