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葉公問政

關燈
堪笑堪笑,輓近人情颠倒。

    鑒花谷影狂追,志氣精神盡頹。

    頹盡頹盡,底事常遭悔悋。

     這阕古調笑,專說士君子處在這衰晚之世,不能以廉貞自信,欲使那紛紛物議,不及其身此乃必不得之理。

    須知上節難表,譏刺易蒙。

    古來的聖人賢者,内行蹇修,如護好環有事必竣。

    如決潰川,尚且往往憂人之讒。

    畏時之譏,輾轉反側,不敢自安。

    務要求其實際,去其虛聲,惟恐志行不光,動搖毀棄,直期昭然可質,蕩然無疵。

    不必修名,不必悅行,不必通衆,始為高舉曠圖。

    即使其時縱有了那些邪說相問,嘲哨疊乘,其本來面目未嘗稍易風華,委曲求媚,所以愈征其生平的舉動。

    不去索隐,不去行怪,中中正正,自可流傳。

    豈若庸人之在世間,止沽世譽,見了一物,遇了一事,勞形而弊神,焦心而殚慮,不遑甯處,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将欲誇耀于人,及至霎時患難之事業生,變故之大倏起,何計設施,動辄消沮,曾無尺寸之益,徒失旦夕之歡。

    言之念之,豈不自愧,豈不自悔。

    所以,詩經上有一篇詩,賦得甚好,那詩道: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因此天下有見識的人見及于此,始知曆境紛紛,或炎或涼,或貧或富,皆不可逆慮其來,預定其去,援為殷鑒。

    正是: 強求富貴都成拙,泰處山林樂自然。

    一餐粗飯随僧後,何事浮營滿日邊。

     卻說如今的民風土俗日變日新,若無勸懲,何以坊正人心,推廣教化,難道忍得閉口束舌,不着些古典異聞。

    趁此閑居細細敷陳,以為觀摩之益。

    昔日周公旦輔佐成王有功分封在魯,傳與伯禽,其後二十六世。

    有一個踐位之主,名曰哀公,為人極其庸鈍懦弱,受制季孫斯大夫。

    那哀公毫無作為,又不能尊用賢明睿智之人。

    他卻是四歲即位,正是乳臭之時,可憐坐席未溫,仲孫何忌是季孫之兄,也是魯國的大夫,便率師伐邾國。

    及至次年,又合了叔孫大夫共為三家,并出強兵,取邾之田,自東徂西攘為己有。

    其時口内的人尚以哀公年紀稚小,不能谙國家重務,待他老成曆練,或有所為也未可知。

    不意哀公年漸成立,未免有女色相親,諧臣媚子,時刻在身旁,盤桓歌舞,那得功夫去讀書習禮?所以,日愚一日,再無智慧的時節,甘居汀下。

    他卻外飾些好賢納士之名,播揚天下,究竟怠于吐哺握發之勤,蹇于倒履摳衣之節。

    誰知那陳國之中有一個書生,姓颛孫名師,字子張,做人氣象恢宏,意念廣大,自恃已有才華力量,當不日緻位卿相,譽通諸侯。

    他也是孔門一個賢弟子,頗有不屑之心,甚有堂堂之貌,聞知哀公好士,其名大着于外,子張不揣個時勢,不查個的确,竟别了家族之人,整頓了随身行李,又帶了跟随仆從,辄離陳邦,朝行暮止,冒雨披霜,不憚千裡之迢遙,奚顧兩旬之奔走。

    有詩為證: 不禁異裡事驅馳,劍氣橫秋玉韫斯。

    旅夢一歸千裡在,酒醒百感五更滋。

     雄風徹樹鳴黃葉,涼月經冬沁碧絲。

    口兄無柳還強笑,天涯偏動望雲思。

     這子張一心要身名俱泰,竹帛自顯,才為得志之秋,不枉了十年力學,多見博聞,誰知昌運難逢,明君鮮遘。

    子張一到魯國,尋寓安歇,暗想道:“我今不辭勞苦,遠離故鄉,涉此泗濱,倘若哀公知我,惠然肯來,應該有龍旗之招,纁帛之聘,延我去做了上賓重客,奉之以高爵,薦之以厚祿。

    憑着我平日在夫子面前,所學的戒田疇,興禮樂,易民風,布政令,從今發舒魯國,其快何如?其樂何如?這子張在魯雖作是想,原不為妄求,據其才能,卿相之位,固其優為。

    誰知這哀公原是昏庸愚鹵之君,隻曉得一味聲色貨利,不過借一個禮賢下士的名頭。

    那子張自到魯國,也不去探訪友人,也不去遊玩山水,隻是端坐寓所。

    一日過了又是一日,如此旅邸孤眠,相對唯奴仆也。

    無契友談心,亦無高人論道,昏昏嘿嘿,未嘗不顧影口徨,臨風歎息。

    不覺過了七日,全不見哀公命駕相訪,禮貌謙恭,并那些設館授餐,繼粟繼肉之事。

    子張大失所望,心中尚想:哀公或者牽于國務煩瑣,不得功夫,難好脫身,我且不必心忙性急,姑且待之。

    及到七日之晚,子張塊然獨處,心志索然,自恨此來,失于點檢,懊悔無及。

    到了此時,真個抽刀不入鞘進退兩難,悲歌抑郁,說與旅中人道:“我颛孫師誤聞魯君好士,故此過都曆邑,晨興昏寝,挾書負劍,耽寒受餒,地遠千裡,行非一朝,方得至此,苦何可言。

    隻是七日以來,君竟棄我,不為緻敬盡禮。

    可見徒有好士之名而無好士之實。

    ”旅中人問道:“好的是甚麼?”子張道:“好的是似士非所為士者,吾其已矣。

    ”言畢,拂然去魯。

    正是: 縱橫才智侶,不遇魯哀公。

    千載人傳語,悲口口已窮。

     後來,哀公不去修德求賢,口口三家口竊,意欲央求鄰邦的兵馬逐出三桓。

    這三桓就是三家,故三桓亦因其驅逐之事共怨哀公情薄,相為仇隙數十餘年,卒緻三桓統了雄兵猛将前來攻擊。

    哀公懼他勢力強悍,慌忙出奔衛國,可憐播遷而死,豈非好名者之禍?且哀公一國之主好名尚然至此,可為左券常聞,古人有四句說話,字字良藥,言言妙谛,真為好名者之鑒戒: 一念自益,交加罪戾。

    疾如發機,疾于徒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