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臧文仲居蔡

關燈
渾沌一元兮,兩儀中分。

    天地絪缊兮,萬物化生。

    萬物化生兮,各效其靈。

    幽明不測兮,疑鬼疑神。

    山嶽發祥兮,河洛獻祯。

    聖人效法兮,剖斷人情。

    凡民難解兮,日懼災口。

    焚香祈禱兮,心懵懵而不知所行。

     開辟以來,輕清為天,重濁為地,艮坎相對,河嶽居中。

    岸有虎豹犀象,水有魚鼈鼍龍,惟人為萬物之靈。

    要曉得人生在世都是假的,就如一年一月,一日一時,光陰倏忽,轉眼便過,終朝碌碌度了韶華,家中事務那得清靜?或者冠婚,或者喪祭,或者争訟,或者疾痛。

    開口而笑能有幾日?稍有快活,吃幾碗安樂的茶飯,也是靠天地的。

    斷不可妄作妄為,希圖富貴事業。

    所以說: 布衣得暖皆為福,草舍平安總是春。

     如此看來,窮通得失都有個命在那邊。

    難道因你艱巧,都被你僭了些便宜?難道守本分的竟不要過日子?常見許多懦弱沒用的人,樹葉落來怕打破頭的,倒也有人憐他,将将就就過了一生。

    有許多兇頑惡膽的人,不顧利害,不管是非,亂做一番,惹了飛災橫禍,小則一身承當,大則累及父母妻子,反為不美。

    俗語道: 世事盡從奸巧得,癡聾喑啞呷西風。

     況且舉頭三尺,便有神明,故作善降之百祥,不善降之百殃。

    欺心的事一毫也幹不得的,就是瞞過了人間耳目,那幽冥中也有大帳簿與你總算的。

    比如人來算計我,猶可躲避他,若是一個天來算計,縱使英雄豪傑也沒法處置。

    所以,積善之家,恤孤慈寡,愛老憐貧,又終日燒香點燭,報答天地,敬禮鬼神,暗暗有保佑他的所在。

    然又有那一等的人,口念彌陀心如虺蜴,惟是求神拜佛,鬼神也不理他。

    有幾句醒世的話,可與人道: 惠迪則吉,從逆則兇。

    未思獲報,先求饬躬。

     姱修繇己,盈虛在空。

    盛德既備,食福自隆。

    營求非分,必取困窮。

     這鬼神有甚麼形迹?不過是陰陽二氣的功能。

    隐隐躍躍,若有若無,天地間沒有一處不是。

    就是那伏羲時,龍馬負圖而出于河,神龜載書而出于洛,這些都是鬼神的運用。

    惟開天的聖人曉得隻此二物,可以使人趨吉避兇,故制為蔔筮以教人。

    于是,人人尊崇神道。

    雖那公卿大夫世家,也都敬奉鬼神。

    就如那魯國的大夫臧文仲,名辰,他的祖父俱享魯國的恩榮,位列上卿。

    其始祖僖伯,祖哀伯,極是拘古闆,走方步的人。

    僖伯一見隐公如棠觀魚,就阻抑他,哀伯見桓公要納郜鼎,就去谏诤,至今人人稱頌。

    所以,功德及于子孫,簪纓累世不絕。

    說起魯國臧孫氏家,那一個不曉得?隻有其父伯氏瓶,是個布衣人,也是有蔭襲的,卻不肯出仕。

    他道那做官的,一日之間出若于号令,行若幹政事,喜怒哀樂少有不當,便是罪過。

    若身上不寒,肚裡不饑,乃是人生安閑之福,何必定要高車驷馬誇耀貴顯。

    況我家中豐衣足食,并不缺少東西,便是天與我的現成福分,豈不快活?因此,隻在家中安守本分,以度春秋,且極喜放生救物。

    一日,偶然無事,閑步門外,遠遠望見一個漁父賣魚而來,擔中有一烏龜。

    伯氏瓶随問道:“這龜如何藏在擔中?”漁父道:“亦是賣的。

    ”他就喚家人将銀出來,即與重價買了放生。

    那伯氏當晚便得一夢,夢見此龜口吐人言道:“蒙君大恩,得救殘命,君家日行善事,子必榮貴,位至公卿。

    二十年後複至君家,以求圖報。

    ”醒來大驚,便與妻子稱為奇事。

    後有詩雲: 大造無私意,陽和育物微。

    海寬魚任躍,天闊鳥能飛。

     蠕動皆生趣,浮沉得妙機。

    慈祥成普濟,善慶自攸歸。

     伯氏瓶想道:我既是個布衣,又叫子孫甘口恬退,後世家聲便不能振起了。

    終日躊蹰,時常口口思量,祖父立朝已久,頗有重望,同僚故舊甚多,口去見他,豈無幾分情面?正欲攜了兒子前去谒見,口意天從人願。

    隻見那魯國的相知故舊,不待他去相求,一齊薦舉。

    先因他祖父情多,又知文仲抱負非凡,以至如此。

    魯君看見薦牍盈幾,日素聞文仲的重名,遂破格擢用,進為大夫。

    一家歡慶,都道昔日放龜得夢,于今一一應驗,毫忽不差。

    為此,阖家大小俱信陰陽,說起鬼神愈加尊敬。

    後人有詩為證: 放龜得夢信為真,暗室原來有鬼神。

    貴賤果然天付定,遭逢半點不繇人。

     文仲居官之後,遵依父命,諸事崇厚,凡所職掌,無小無大,一應小心經理,并無缺與。

    适遇時年不好,天道亢陽,禾稼枯蕪,民不聊生。

    魯國之人一齊告荒,君臣每日集議,欲解百姓之危,魯君道:“天久不雨。

    祈禱不靈,不若将巫觋焚之,萬一上天見憐,必然有雨。

    你道那巫觋是個甚麼物件?也不是物件,乃是兩個人名,那祈雨的女師喚作巫,瘠病的男子喚做觋。

    臧文仲聽得此語,心中甚是不忍,出班奏道:“天久不雨乃天災流行,此是人君之責,于巫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