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權閹亂制

關燈
甚麼,便給甚麼,馬新貽或是丁日昌,總得要請旨。

    等他們的摺子來了再說。

    」 這句話提醒了皇帝,他找到了癥結,「摺子一來,留中了怎麼辦?」他問,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如果有這樣的奏摺,慈禧太後一定會把它壓下來。

     「對了!」慈安太後說,「我就是在琢磨這個。

    辦法倒有,不知道行不行?等我試一試。

    」 她的辦法是想利用慈禧太後最近常常鬧病的機會,預備提議讓皇帝看奏摺,一則使得慈禧太後可以節勞休養,再則讓皇帝得以學習政事。

    慈禧太後不是常說,皇帝不小了,得要看得懂奏摺?而況現在書房裏又是「半功課」,晝長無事,正好讓皇帝在這方面多下些工夫。

     慈禧太後深以為然,當天就傳懿旨:內奏事處的「黃匣子」先送給皇帝。

    不過慈禧太後又怕皇帝左右的太監,會趁此機會,從中舞弊,或者洩漏了機密大事,所以指定皇帝在翊坤宮看奏摺。

    這樣,她才好親自監督。

     皇帝這一喜非同小可。

    每天下了書房就到翊坤宮看摺子,打開黃匣,第一步先找有無關於安德海的奏摺?十天過去,音信杳然,皇帝有些沉不住氣。

     「怎麼回事?」他問小李,「應該到江南了吧?兩江總督或是江蘇巡撫,該有摺報啊!」 「早著吶!」小李答道:「小安子先到天津逛了兩天,在天齊廟帶了個和尚走。

    」 「那兒又跑出個和尚來了?」 「那和尚說要回南,小安子很大方,就帶著他走了。

    」小李又說,「到通州雇鏢客又耽誤了一兩天。

    這會兒隻怕剛剛才到山東。

    」 小李料得不錯,安德海的船,那時剛循運河到德州,入山東省境。

     德州是個水陸衝要的大碼頭,安德海決定在這裏停一天。

    兩艘太平船泊在西門外,船上的龍鳳旗在晚風中飄著,獵獵作響,頓時引來了好些看熱鬧的人,交相詢問,弄不明白是甚麼人在內? 「大概是欽差大臣的官船。

    」有人這樣猜測。

     「不對!」另一個人立刻駁他:「官船見得多了,必有官銜高腳牌,燈籠上也寫得明明白白。

    怎麼能掛龍鳳旗?」 「那必是宮裏來的人。

    」有個戲迷,想起《法門寺》的情節,自覺有了妙悟,極有把握地說:「對了!一定是太後上泰山進香。

    」 「你倒不說皇上南巡?」另一個人用譏笑的語氣說,「如果是太後到泰山進香,辦皇差早就忙壞了!趙大老爺也不能不來迎接。

    」 「你知道甚麼?」那戲迷不服氣,「不能先派人打前站?你看,」他指著船中說:「那不是老公?」 「老公」是太監的尊稱。

    既有老公,又有龍鳳旗,說是太後進香的前站人員,這話講得通,大家都接受了他的看法。

     「咱們還是打聽一下再說。

    」有人指著從跳闆上下來的人說。

     那人是安德海家的一個聽差,名叫黃石魁,撇著一口京腔,大模大樣地問道:「你們這兒的知州,叫甚麼名字?」 「喔!」想要打聽消息的那人,湊上去陪笑答道:「知州大老爺姓趙,官印一個新字,就叫清瀾,天津人。

    」 「你們的這位趙大老爺,官聲好不好啊?」 「好,好,很能幹的。

    」 「既然很能幹,怎麼會不知道欽差駕到?」黃石魁繃著臉說,「還是知道了,故意裝糊塗?他是多大的前程,敢端架子!」 「那一定是趙大老爺不知道。

    」那人大獻慇勤,「等我去替您老爺找地保來,讓他進城去稟報。

    」 「不用,不用!」黃石魁搖著手說,「看他裝糊塗裝到甚麼時候?」 「請問老爺,」那人怯怯地問道:「這位欽差大人,是──?」 「是奉旨到江南採辦龍袍。

    」黃石魁又說,「除非是皇太後面前一等一的紅人,不然派不上這樣的差使。

    」 「是,是!請問欽差大人的尊姓?您老爺尊姓?」 「我姓黃。

    我們欽差大人,是京裏誰人不知的安二爺。

    閒話少說,」黃石魁問道:「這兒甚麼地方能買得到鴨子,要肥,越肥越好!」 「有,有。

    我領黃老爺去。

    」 「就託你吧!」黃石魁掏出塊碎銀子遞了過去,「這兒是二兩多銀子,買四隻肥鴨,多帶些大蔥。

    錢有富餘,就送了你。

    」 錢是不會有富餘的,說不定還要貼上幾個。

    那人自覺替欽差辦事,是件很夠面子,可以誇耀鄉裡的事,就倒貼幾文,也心甘情願,所以答應著接過銀子,飛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