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志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宕州懷道郡,下。
本宕昌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散金、麝香。
戶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
縣二。
有府二,曰同歸、常吉。
懷道,下。
貞觀三年省和戎縣入焉。
西百八十三裡有蘇董戍。
有同均山。
良恭。
下。
貞觀元年以成州之潭水來屬,後省入焉。
涼州武威郡,中都督府。
土貢:白夌,龍鬚席、毯、野馬革、芎藭。
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
縣五。
有府六,曰明威、洪池、番禾、武安、麗水、姑臧。
又有赤水軍,本赤烏鎮,有赤青泉,因名之,幅員五千一百八十裡,軍之最大也。
西二百裡有大鬥軍,本赤水守捉,開元十六年為軍,因大鬥拔谷為名。
東南二百裡有烏城守捉。
南二百裡有張掖守捉。
西二百裡有交城守捉。
西北五百裡有白亭軍,本白亭守捉,天寶十四載為軍。
姑臧,中下。
北百八十裡有明威戍。
西北百六十裡有武安戍。
有武興鹽池、黛眉鹽池。
神烏,下。
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省,總章元年復置,曰武威,神龍元年復故名。
昌松,中。
東北百五十裡有白山戍。
天寶,中下。
本番禾,鹹亨元年以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州廢,來屬,天寶三載以山出醴泉,更名。
有通化鎮。
有焉支山。
嘉麟。
神龍二年於故漢鸞鳥縣城置,景龍元年省,先天二年復置。
沙州燉煌郡,下都督府。
本瓜州,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貞觀七年曰沙州。
土貢:碁子、黃礬、石膏。
戶四千二百六十五,口萬六千二百五十。
縣二。
有府三,曰龍勒、效穀、懸泉。
有豆盧軍,神龍元年置。
燉煌,下。
東四十七裡有鹽池。
有三危山。
壽昌。
下。
武德二年析燉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復置,開元二十六年又省,後復置,治漢龍勒城。
西有陽關,西北有玉門關。
有雲雨山。
瓜州晉昌郡,下都督府。
武德五年析沙州之常樂置。
土貢:野馬革、緊鞓、草豉、黃礬、絳礬、胡桐律。
戶四百七十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
縣二。
有府一,曰大黃。
西北千裡有墨離軍。
晉昌,中下。
本常樂,武德四年更名。
東北有合河鎮,又百二十裡有百帳守捉,又東百五十裡有豹文山守捉,又七裡至寧寇軍,與甘州路合。
常樂。
中下。
武德五年別置。
有拔河帝山。
甘州張掖郡,下。
土貢:麝香,野馬革,冬柰,苟杞實、葉。
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
縣二。
西北百九十裡祁連山北有建康軍,證聖元年,王孝傑以甘、肅二州相距回遠,置軍。
西百二十裡有蓼泉守捉城。
張掖,上。
有祁連山、合黎山。
北九百裡有鹽池。
西有鞏〈宅,宀改竹〉驛。
刪丹。
中下。
北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裡,有寧寇軍,故同城守捉也,天寶二載為軍。
軍東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裡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裡至迴鶻衙帳。
肅州酒泉郡,下。
武德二年析甘州之福祿、瓜州之玉門置。
土貢:麩金、野馬革、蓯蓉、柏脈根。
戶二千二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
縣三。
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
酒泉,中下。
本福祿,唐初更名。
西十五裡有興聖皇帝陵,七十裡有洞庭山,出金。
有崑崙山。
福祿,下。
武德二年別置。
東南百二十裡有祁連戍。
東北八十裡有鹽池。
玉門。
中下。
貞觀元年省,後復置。
開元中沒吐蕃,因其地置玉門軍。
天寶十四載廢軍為縣。
北有獨登山,出鹽,以充貢。
有神雨山。
伊州伊吾郡,下。
本西伊州,貞觀六年更名。
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
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萬一百五十七。
縣三。
西北三百裡甘露川有伊吾軍,景龍四年置。
伊吾,下。
貞觀四年置,并置柔遠縣,神功元年省入焉。
在大磧外,南去玉門關八百裡,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裡。
有折羅漫山,亦曰天山。
南二裡有鹹池海。
納職,下。
貞觀四年以鄯善故城置,開元六年省,十五年復置。
南六十裡有陸鹽池。
自縣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萁水,過神泉,三百九十裡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達匪草堆,百九十裡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
別自羅護守捉西北上乏驢嶺,百二十裡至赤谷;又出谷口,經長泉、龍泉,百八十裡有獨山守捉;又經蒲類,百六十裡至北庭都護府。
柔遠。
下。
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
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
開元中曰金山都督府。
天寶元年為郡。
土貢:絲、氎布、氊、剌蜜、蒲萄五物酒漿煎皺乾。
戶萬九千一十六,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
縣五。
有天山軍,開元二年置。
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兩城,百二十裡至天山西南入谷,經礌石磧,二百二十裡至銀山磧,又四十裡至焉耆界呂光館。
又經盤石百裡,有張三城守捉。
又西南百四十五裡經新城館,渡淡河,至焉耆鎮城。
前庭,下,本高昌,寶應元年更名。
柳中,下。
交河,中下。
自縣北八十裡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裡,經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裡,經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
蒲昌,中。
本隸庭州,後來屬。
西有七屯城、弩支城,有石城鎮、播仙鎮。
天山。
下。
有天山。
北庭大都護府,本庭州,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部落置,并置蒲昌縣,尋廢,顯慶三年復置,長安二年為北庭都護府。
土貢:陰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
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
縣四。
有瀚海軍,本燭龍軍,長安二年置,三年更名,開元中蓋嘉運增築。
西七百裡有清海軍,本清海鎮,天寶中為軍。
南有神山鎮。
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裡有沙缽城守捉,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裡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裡有俱六城守捉,又百裡至輪臺縣,又百五十裡有張堡城守捉,又渡裡移得建河,七十裡有烏宰守捉,又渡白楊河,七十裡有清鎮軍城,又渡葉葉河,七十裡有葉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裡有黑水守捉,又七十裡有東林守捉,又七十裡有西林守捉。
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踰車嶺,至弓月城。
過思渾川、蟄失蜜城,渡伊麗河,一名帝帝河,至碎葉界。
又西行千裡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
金滿,下。
輪臺,下。
有靜塞軍,大曆六年置。
後庭,下。
本蒲類,隸西州,後來屬,寶應元年更名。
有蒲類、郝遮、鹹泉三鎮,特羅堡。
西海。
下。
寶應元年置。
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
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分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又徙治高昌故地。
三年徙治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為西州。
鹹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
長壽二年收復安西四鎮。
至德元載更名鎮西。
後復為安西。
土貢:碙砂、緋氊、偏桃人。
吐蕃旣侵河、隴,惟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與沙陀、迴紇相依,吐蕃攻之久不下。
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入奏,詔各以為大都護,並為節度。
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迴紇,北庭、安西無援,遂陷。
有保大軍,屯碎葉城。
于闐東界有蘭城、坎城二守捉城。
西有蔥嶺守捉城,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鎮。
東有且末鎮。
西南有皮山鎮。
焉耆西有于術、榆林、龍泉、東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右隴右採訪使,治鄯州。
宕州懷道郡,下。
本宕昌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散金、麝香。
戶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
縣二。
有府二,曰同歸、常吉。
懷道,下。
貞觀三年省和戎縣入焉。
西百八十三裡有蘇董戍。
有同均山。
良恭。
下。
貞觀元年以成州之潭水來屬,後省入焉。
涼州武威郡,中都督府。
土貢:白夌,龍鬚席、毯、野馬革、芎藭。
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
縣五。
有府六,曰明威、洪池、番禾、武安、麗水、姑臧。
又有赤水軍,本赤烏鎮,有赤青泉,因名之,幅員五千一百八十裡,軍之最大也。
西二百裡有大鬥軍,本赤水守捉,開元十六年為軍,因大鬥拔谷為名。
東南二百裡有烏城守捉。
南二百裡有張掖守捉。
西二百裡有交城守捉。
西北五百裡有白亭軍,本白亭守捉,天寶十四載為軍。
姑臧,中下。
北百八十裡有明威戍。
西北百六十裡有武安戍。
有武興鹽池、黛眉鹽池。
神烏,下。
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省,總章元年復置,曰武威,神龍元年復故名。
昌松,中。
東北百五十裡有白山戍。
天寶,中下。
本番禾,鹹亨元年以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州廢,來屬,天寶三載以山出醴泉,更名。
有通化鎮。
有焉支山。
嘉麟。
神龍二年於故漢鸞鳥縣城置,景龍元年省,先天二年復置。
沙州燉煌郡,下都督府。
本瓜州,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貞觀七年曰沙州。
土貢:碁子、黃礬、石膏。
戶四千二百六十五,口萬六千二百五十。
縣二。
有府三,曰龍勒、效穀、懸泉。
有豆盧軍,神龍元年置。
燉煌,下。
東四十七裡有鹽池。
有三危山。
壽昌。
下。
武德二年析燉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復置,開元二十六年又省,後復置,治漢龍勒城。
西有陽關,西北有玉門關。
有雲雨山。
瓜州晉昌郡,下都督府。
武德五年析沙州之常樂置。
土貢:野馬革、緊鞓、草豉、黃礬、絳礬、胡桐律。
戶四百七十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
縣二。
有府一,曰大黃。
西北千裡有墨離軍。
晉昌,中下。
本常樂,武德四年更名。
東北有合河鎮,又百二十裡有百帳守捉,又東百五十裡有豹文山守捉,又七裡至寧寇軍,與甘州路合。
常樂。
中下。
武德五年別置。
有拔河帝山。
甘州張掖郡,下。
土貢:麝香,野馬革,冬柰,苟杞實、葉。
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
縣二。
西北百九十裡祁連山北有建康軍,證聖元年,王孝傑以甘、肅二州相距回遠,置軍。
西百二十裡有蓼泉守捉城。
張掖,上。
有祁連山、合黎山。
北九百裡有鹽池。
西有鞏〈宅,宀改竹〉驛。
刪丹。
中下。
北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裡,有寧寇軍,故同城守捉也,天寶二載為軍。
軍東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裡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裡至迴鶻衙帳。
肅州酒泉郡,下。
武德二年析甘州之福祿、瓜州之玉門置。
土貢:麩金、野馬革、蓯蓉、柏脈根。
戶二千二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
縣三。
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
酒泉,中下。
本福祿,唐初更名。
西十五裡有興聖皇帝陵,七十裡有洞庭山,出金。
有崑崙山。
福祿,下。
武德二年別置。
東南百二十裡有祁連戍。
東北八十裡有鹽池。
玉門。
中下。
貞觀元年省,後復置。
開元中沒吐蕃,因其地置玉門軍。
天寶十四載廢軍為縣。
北有獨登山,出鹽,以充貢。
有神雨山。
伊州伊吾郡,下。
本西伊州,貞觀六年更名。
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
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萬一百五十七。
縣三。
西北三百裡甘露川有伊吾軍,景龍四年置。
伊吾,下。
貞觀四年置,并置柔遠縣,神功元年省入焉。
在大磧外,南去玉門關八百裡,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裡。
有折羅漫山,亦曰天山。
南二裡有鹹池海。
納職,下。
貞觀四年以鄯善故城置,開元六年省,十五年復置。
南六十裡有陸鹽池。
自縣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萁水,過神泉,三百九十裡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達匪草堆,百九十裡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
別自羅護守捉西北上乏驢嶺,百二十裡至赤谷;又出谷口,經長泉、龍泉,百八十裡有獨山守捉;又經蒲類,百六十裡至北庭都護府。
柔遠。
下。
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
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
開元中曰金山都督府。
天寶元年為郡。
土貢:絲、氎布、氊、剌蜜、蒲萄五物酒漿煎皺乾。
戶萬九千一十六,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
縣五。
有天山軍,開元二年置。
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兩城,百二十裡至天山西南入谷,經礌石磧,二百二十裡至銀山磧,又四十裡至焉耆界呂光館。
又經盤石百裡,有張三城守捉。
又西南百四十五裡經新城館,渡淡河,至焉耆鎮城。
前庭,下,本高昌,寶應元年更名。
柳中,下。
交河,中下。
自縣北八十裡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裡,經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裡,經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
蒲昌,中。
本隸庭州,後來屬。
西有七屯城、弩支城,有石城鎮、播仙鎮。
天山。
下。
有天山。
北庭大都護府,本庭州,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部落置,并置蒲昌縣,尋廢,顯慶三年復置,長安二年為北庭都護府。
土貢:陰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
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
縣四。
有瀚海軍,本燭龍軍,長安二年置,三年更名,開元中蓋嘉運增築。
西七百裡有清海軍,本清海鎮,天寶中為軍。
南有神山鎮。
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裡有沙缽城守捉,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裡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裡有俱六城守捉,又百裡至輪臺縣,又百五十裡有張堡城守捉,又渡裡移得建河,七十裡有烏宰守捉,又渡白楊河,七十裡有清鎮軍城,又渡葉葉河,七十裡有葉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裡有黑水守捉,又七十裡有東林守捉,又七十裡有西林守捉。
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踰車嶺,至弓月城。
過思渾川、蟄失蜜城,渡伊麗河,一名帝帝河,至碎葉界。
又西行千裡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
金滿,下。
輪臺,下。
有靜塞軍,大曆六年置。
後庭,下。
本蒲類,隸西州,後來屬,寶應元年更名。
有蒲類、郝遮、鹹泉三鎮,特羅堡。
西海。
下。
寶應元年置。
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
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分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又徙治高昌故地。
三年徙治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為西州。
鹹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
長壽二年收復安西四鎮。
至德元載更名鎮西。
後復為安西。
土貢:碙砂、緋氊、偏桃人。
吐蕃旣侵河、隴,惟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與沙陀、迴紇相依,吐蕃攻之久不下。
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入奏,詔各以為大都護,並為節度。
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迴紇,北庭、安西無援,遂陷。
有保大軍,屯碎葉城。
于闐東界有蘭城、坎城二守捉城。
西有蔥嶺守捉城,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鎮。
東有且末鎮。
西南有皮山鎮。
焉耆西有于術、榆林、龍泉、東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右隴右採訪使,治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