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關燈
地理三 河東道,蓋古冀州之域,漢河東、太原、上黨、西河、鴈門、代郡及鉅鹿、常山、趙國、廣平國之地。

    河中、絳、晉、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澤、沁、遼為實沈分,代、雲、朔、蔚、武、新、嵐、憲為大梁分。

    為府二,州十九,縣百一十。

    其名山:雷首、介、霍、五臺。

    其大川:汾、沁、丹、潞。

    厥賦:布、襺。

    厥貢:布、席、豹尾、熊鞹、鵰羽。

     河中府河東郡,赤。

    本蒲州,上輔。

    義寧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東。

    開元八年置中都,為府;是年罷都,復為州。

    乾元三年復為府。

    土貢:氊、〈麥肙〉扇、龍骨、棗、鳳棲梨。

    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

    縣十三。

    有府三十三,曰興樂、德義、胡壁、龍亭、清源、永和、陶城、霍山、瀵水、首陽、壽貴、歸仁、長渠、虞城、通閏、寶鼎、鹽海、歸淳、大陽、永安、奉信、永興、右威、汾陰、甘泉、平川、安保、石門、綏化、壇道、安邑、崇義、六軍。

    又有耀德軍,乾元二年置,廣德二年廢。

    河東,次赤。

    有芳醞監、汲河以釀,武德三年置,貞觀十年廢。

    南有風陵關,聖曆元年置。

    有歷山。

    河西,次赤。

    開元八年析河東置,尋省。

    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來屬。

    大曆五年復還同州,析朝邑、河東別置。

    有蒲津關,一名蒲阪。

    開元十二年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

    十五年自朝邑徙河瀆祠于此。

    臨晉,次畿。

    本桑泉,武德三年析置溫泉縣,九年省。

    天寶十三載更名。

    解,次畿。

    本虞鄉,武德元年更名。

    貞觀十七年省,以地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

    有鹽池,又有女鹽池。

    有紫泉監,乾元元年置,有銅穴十二。

    猗氏,次畿,有孤山。

    虞鄉,次畿。

    武德元年別置。

    貞觀二十二年省,以地入解。

    天授二年復置。

    北十五裡有涑水渠,貞觀十七年,刺史薛萬徹開,自聞喜引涑水下入臨晉。

    永樂,次畿。

    武德元年置,本隸芮州,州廢,隸鼎州,貞觀八年來屬,後又隸虢州,神龍元年復故。

    有雷首山。

    安邑,次畿。

    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

    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縣。

    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

    貞觀元年省。

    十七年州廢,省桐鄉入聞喜,以安邑、解來屬。

    至德二載更安邑曰虞邑,乾元元年隸陝州,大曆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來屬。

    有龍池宮,開元八年置。

    有鹽池,與解為兩池,大曆十二年生乳鹽,賜名寶應靈慶池。

    有銀監。

    寶鼎,次畿。

    本汾陰。

    義寧元年以汾陰、龍門置汾陰郡,武德元年曰泰州,州廢來屬。

    開元十年獲寶鼎,更名。

    有後土祠。

    襄陵,緊。

    本隸晉州,元和十四年隸絳州,大和元年來屬。

    稷山,上。

    本隸絳州,唐末來屬。

    有稷山。

    萬泉,上。

    本隸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置,州廢隸絳州,大順二年來屬。

    有介山。

    龍門。

    次畿。

    武德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

    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隸絳州。

    元和初來屬。

    有龍門關。

    有高祖廟,貞觀中置。

    北三十裡有瓜谷山堰,貞觀十年築。

    東南二十三裡有十石壚渠,二十三年,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畝收十石。

    西二十一裡有馬鞍塢渠,亦恕所鑿。

    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

     晉州平陽郡,望。

    本臨汾郡,義寧二年更名。

    土貢:蠟燭,有平陽院礬官。

    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

    縣八。

    有府十五,曰神山、平陽、豐寧、冀城、安信、萬安、益昌、英臺、嶽陽、仁壽、高陽、臨汾、晉安、白澗、高華、仁德。

    臨汾,望。

    東北十裡有高梁堰,武德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

    貞觀十三年為水所壞。

    永徽二年,刺史李寬自東二十五裡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復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

    乾封二年堰壞,乃西引晉水。

    有姑射山。

    洪洞,望。

    本楊,義寧二年更名。

    武德元年析洪洞、臨汾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

    神山,中。

    本浮山,武德二年析襄陵置。

    東南有羊角山。

    四年以老子祠更名。

    嶽陽,中。

    東有府城關。

    有鐵。

    霍邑,上。

    義寧元年以霍邑、趙城、汾西、靈石置霍山郡。

    武德元年曰呂州。

    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靈石隸汾州,霍邑、趙城、汾西來屬。

    有西北鎮霍山祠。

    趙城,上。

    義寧元年析霍邑置。

    汾西,中。

    有鐵。

    冀氏。

    中。

     絳州絳郡,雄。

    土貢:白縠、粱米、梨、墨、蠟燭、防風。

    戶八萬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一。

    縣七。

    有府三十三,曰新田、大平、正平、武城、長社、大鄉、垣城、涑川、絳川、蓋松、鳳亭、延光、平原、高涼、神泉、桐鄉,萬泉、翼城、皮氏、董澤、零原、石池、延福、永康、景山、周陽、夏臺、古亭、崇樂、絳邑、長平、武陽、蒲邑。

    正平,望。

    西有武平故關。

    太平,緊。

    有太平關,貞觀七年置。

    曲沃,望。

    東北三十五裡有新絳渠,永徽元年,令崔翳引古堆水溉田百餘頃。

    南十三裡山有銅。

    翼城,望。

    義寧元年以翼城、絳置翼城郡,并井置小鄉縣。

    武德元年曰澮州,二年曰北澮州,四年州廢,縣皆來屬,九年省小鄉入翼城。

    天祐二年更曰澮川。

    有銅源、翔皐錢坊二。

    有澮高山,有銅,有鐵。

    絳,望。

    有鐵。

    聞喜,望。

    武德元年置。

    有銅冶。

    東南三十五裡有沙渠,儀鳳二年,詔引中條山水于南坡下,西流經十六裡,溉涑陰田。

    垣。

    上。

    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廉、亳城二縣。

    武德元年曰邵州。

    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

    五年省亳城入垣。

    貞觀元年州廢,省清廉入垣,來屬。

    龍朔二年隸洛州,長安二年復舊;貞元三年隸陝州,元和三年復舊。

     慈州文城郡,下。

    本汾州,武德五年曰南汾州,貞觀八年更名。

    土貢:白蜜、蠟燭。

    戶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

    縣五。

    有府三,曰仵城、吉昌、平昌。

    吉昌,中。

    有鐵。

    文城,中。

    天祐中更曰屈邑。

    有孟門山、石鼓山。

    昌寧,中。

    有鐵。

    呂香,中。

    本平昌,義寧元年析仵城置,貞觀元年更名。

    仵城。

    中。

    有雞山。

     隰州大寧郡,下。

    本龍泉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胡女布、蜜、蠟燭。

    戶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

    縣六。

    有府六,曰隰川、大義、孝敬、脩善、玉城、屈產。

    隰川,中。

    蒲,中。

    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仵城、常安,以蒲來屬。

    西南有常安原。

    大寧,中。

    本仵城,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中州,并置大義、白龍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大義、白龍,以大寧來屬。

    有孔山。

    西有馬鬬關。

    永和,中。

    武德二年置東和州,六年析置樓山縣。

    貞觀二年州廢,省樓山,以永和來屬。

    西北有永和關。

    石樓,中。

    武德二年以縣置西德州,并置長壽、臨河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長壽、臨河,以石樓隸東和州,州廢來屬。

    北有上平津。

    溫泉。

    中。

    武德三年置北溫州,并置新城、高唐二縣。

    貞觀元年州廢,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

    有鐵。

     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復置,天寶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為北都。

    晉陽宮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

    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

    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

    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後時築,以合東城。

    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

    宮城東有起義堂。

    倉城中有受瑞壇。

    唐初高祖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祠以少牢。

     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開元十一年為府。

    土貢:銅鏡、鐵鏡、馬鞍、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龍骨、柏實人、黃石鉚、甘草、人葠、礬石、礜石。

    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

    縣十三。

    有府十八,曰興政、復化、寧靜、洞渦、五泉、昌寧、志節、汾陽、靜智、信童、晉原、聞陽、清定、豐川、竹馬、攘胡、西胡、文谷。

    城中有天兵軍,開元十一年廢。

    太原,赤。

    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

    晉陽,赤。

    有號令堂,高祖誓義師於此。

    西北十五裡有講武臺、飛閣,顯慶五年築。

    有龍山。

    太谷,畿。

    武德三年以太谷、祁置太州,六年州廢,二縣來屬。

    東南八十裡馬嶺上有長城,自平城至于魯口三百裡,貞觀元年廢。

    祁,畿。

    文水,畿。

    武德三年隸汾州,六年來屬,七年又隸汾州,貞觀元年復舊,天授元年更名武興,神龍元年復故名。

    西北二十裡有柵城渠,貞觀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數百頃。

    西十裡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