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六百六十。
縣二。
有新泉軍,開元五年廢為守捉。
會寧,上。
本涼川,武德二年更名。
開元四年別置涼川縣,九年省。
有黃河堰,開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
有河池,因雨生鹽。
東南有會寧關。
烏蘭。
上。
武德九年置。
西南有烏蘭關。
鹽州五原郡,下都督府。
本鹽川郡。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元年僑治靈州。
貞觀元年州省,以縣隸靈州,二年,師都平,復置州。
天寶元年更郡曰五原。
貞元三年沒吐蕃,九年復城之。
土貢:鹽山、木瓜、〈爻守〉牛。
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萬六千六百六十五。
縣二。
有府一,曰鹽川。
有保塞軍,貞元十九年置。
五原,上。
有烏池、白池、細項池、瓦窯池鹽。
白池。
上。
本興寧,貞觀元年與州同省,二年復置。
景龍三年更名。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
土貢:氊、角弓、酥、拒霜薺。
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十四。
縣三。
有府二,曰寧朔、順化。
朔方,上。
本嵓錄,貞觀三年更名。
貞元七年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
有鹽池二。
有天柱軍,天寶十四載置,寶應元年廢。
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城于蘆子關北,以護塞外。
有木瓜嶺。
德靜,中下。
貞觀七年隸北開州,八年曰化州,十三年州廢。
寧朔。
中下。
武德六年置南夏州。
貞觀二年州廢,縣省入朔方,五年復置,來屬。
長安二年省。
開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後又置。
綏州上郡,下。
本雕陰郡地。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
貞觀二年,師都平,歸治上縣。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胡女布、蠟燭。
戶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二。
縣五。
有府四,曰伏洛、義合、萬古、大斌。
龍泉,中。
本上縣,天寶元年更名。
延福,中下。
武德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歸義、洛陽二縣;又析置羅州,并置石羅、關善、萬福三縣;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綏德,中下。
武德二年置。
六年析置雲州,并置信義、淳義二縣;又析置龍州,并置風鄉、義良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城平,中下。
武德三年置魏州,并置安故、安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廢,省安故、安泉。
西南有魏平關。
大斌。
中下。
武德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以名。
銀州銀川郡,下。
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
土貢:女稽布。
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
縣四。
儒林,中。
東北有無定河。
真鄉,中下。
西北有茹盧水。
開光,中。
本隸綏州,貞觀二年置,八年隸柘州,十三年州廢,來屬。
撫寧。
中下。
本隸綏州,貞觀八年來屬。
宥州寧朔郡,上。
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
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
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
開元十年復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
十年平康待賔,遷其人於河南及江、淮。
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
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後僑治經略軍。
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
乾元元年復故名。
寶應後廢。
元和九年於經略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裡。
十五年徙治長澤,為吐蕃所破。
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復奏置。
土貢:氊。
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
縣二。
延恩,中。
開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門縣地置懷德縣,以故蘭州之長泉縣地置歸仁縣。
寶應後皆省。
元和九年復置延恩。
有經略軍,在榆多勒城,天寶中王忠嗣奏置。
長澤。
中下。
本隸夏州,貞觀七年置長州,十三年州廢,隸夏州,元和十五年來屬。
有胡洛鹽池。
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
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十四年廢,天寶元年復置。
土貢:青他鹿角。
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萬九百三。
縣三。
新秦,中。
開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鐵麟縣,十四年州廢,皆省。
天寶元年復置新秦。
連谷,中下。
貞觀八年以隋連谷戍置。
銀城。
中下。
貞觀二年置,四年隸銀州,八年隸勝州。
勝州榆林郡,下都督府。
武德中沒梁師都。
師都平,復置。
土貢:胡布、青他鹿角、芍藥、徐長卿。
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
縣二。
有義勇軍。
榆林,中下。
有隋故榆林宮。
東有榆林關,貞觀十三年置。
河濱。
中下。
貞觀三年置,以縣置雲州,四年曰威州,八年州廢,來屬。
東北有河濱關,貞觀七年置。
豐州九原郡,下都督府。
貞觀四年以降突厥戶置,不領縣。
十一年州廢,地入靈州。
二十三年復置。
土貢:白麥、印鹽、野馬胯革、駝毛褐、氊。
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
縣二。
九原,中下。
永徽四年置。
有陵陽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尋棄之。
有鹹應、永清二渠,貞元中,刺史李景略開,溉田數百頃。
永豐。
中下。
永徽元年置。
麟德元年別置豐安縣,天寶末省。
東受降城,景雲三年,朔方軍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寶曆元年,振武節度使張惟清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烽南。
中受降城,有拂雲堆祠。
接靈州境有關,元和九年置。
又有橫塞軍,本可敦城,天寶八載置,十二載廢。
西二百裡大同川有天德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天寶十二載置。
天德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大同城也。
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脩復舊城。
北有安樂戍。
西受降城。
開元初為河所圯,十年,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
北三百裡有鷿鵜泉。
單于大都護府,本雲中都護府,龍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
土貢:胡女布、野馬胯革。
戶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
縣一。
金河。
中。
天寶四年置。
本後魏道武所都。
有雲伽關,後廢,大和四年復置。
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
龍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
總章二年更名。
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軍。
土貢:野馬胯革。
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
縣二。
陰山,上。
天寶元年置。
通濟。
上。
鎮北大都護府。
土貢:犛牛尾。
縣二。
大同,上。
長寧。
上。
右關內採訪使,以京官領。
縣二。
有新泉軍,開元五年廢為守捉。
會寧,上。
本涼川,武德二年更名。
開元四年別置涼川縣,九年省。
有黃河堰,開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
有河池,因雨生鹽。
東南有會寧關。
烏蘭。
上。
武德九年置。
西南有烏蘭關。
鹽州五原郡,下都督府。
本鹽川郡。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元年僑治靈州。
貞觀元年州省,以縣隸靈州,二年,師都平,復置州。
天寶元年更郡曰五原。
貞元三年沒吐蕃,九年復城之。
土貢:鹽山、木瓜、〈爻守〉牛。
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萬六千六百六十五。
縣二。
有府一,曰鹽川。
有保塞軍,貞元十九年置。
五原,上。
有烏池、白池、細項池、瓦窯池鹽。
白池。
上。
本興寧,貞觀元年與州同省,二年復置。
景龍三年更名。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
土貢:氊、角弓、酥、拒霜薺。
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十四。
縣三。
有府二,曰寧朔、順化。
朔方,上。
本嵓錄,貞觀三年更名。
貞元七年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
有鹽池二。
有天柱軍,天寶十四載置,寶應元年廢。
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城于蘆子關北,以護塞外。
有木瓜嶺。
德靜,中下。
貞觀七年隸北開州,八年曰化州,十三年州廢。
寧朔。
中下。
武德六年置南夏州。
貞觀二年州廢,縣省入朔方,五年復置,來屬。
長安二年省。
開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後又置。
綏州上郡,下。
本雕陰郡地。
唐初沒梁師都。
武德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
貞觀二年,師都平,歸治上縣。
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胡女布、蠟燭。
戶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二。
縣五。
有府四,曰伏洛、義合、萬古、大斌。
龍泉,中。
本上縣,天寶元年更名。
延福,中下。
武德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歸義、洛陽二縣;又析置羅州,并置石羅、關善、萬福三縣;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綏德,中下。
武德二年置。
六年析置雲州,并置信義、淳義二縣;又析置龍州,并置風鄉、義良二縣。
貞觀二年州、縣皆廢。
城平,中下。
武德三年置魏州,并置安故、安泉二縣。
貞觀二年州廢,省安故、安泉。
西南有魏平關。
大斌。
中下。
武德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以名。
銀州銀川郡,下。
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
土貢:女稽布。
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
縣四。
儒林,中。
東北有無定河。
真鄉,中下。
西北有茹盧水。
開光,中。
本隸綏州,貞觀二年置,八年隸柘州,十三年州廢,來屬。
撫寧。
中下。
本隸綏州,貞觀八年來屬。
宥州寧朔郡,上。
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
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
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
開元十年復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
十年平康待賔,遷其人於河南及江、淮。
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
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後僑治經略軍。
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
乾元元年復故名。
寶應後廢。
元和九年於經略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裡。
十五年徙治長澤,為吐蕃所破。
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復奏置。
土貢:氊。
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
縣二。
延恩,中。
開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門縣地置懷德縣,以故蘭州之長泉縣地置歸仁縣。
寶應後皆省。
元和九年復置延恩。
有經略軍,在榆多勒城,天寶中王忠嗣奏置。
長澤。
中下。
本隸夏州,貞觀七年置長州,十三年州廢,隸夏州,元和十五年來屬。
有胡洛鹽池。
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
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十四年廢,天寶元年復置。
土貢:青他鹿角。
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萬九百三。
縣三。
新秦,中。
開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鐵麟縣,十四年州廢,皆省。
天寶元年復置新秦。
連谷,中下。
貞觀八年以隋連谷戍置。
銀城。
中下。
貞觀二年置,四年隸銀州,八年隸勝州。
勝州榆林郡,下都督府。
武德中沒梁師都。
師都平,復置。
土貢:胡布、青他鹿角、芍藥、徐長卿。
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
縣二。
有義勇軍。
榆林,中下。
有隋故榆林宮。
東有榆林關,貞觀十三年置。
河濱。
中下。
貞觀三年置,以縣置雲州,四年曰威州,八年州廢,來屬。
東北有河濱關,貞觀七年置。
豐州九原郡,下都督府。
貞觀四年以降突厥戶置,不領縣。
十一年州廢,地入靈州。
二十三年復置。
土貢:白麥、印鹽、野馬胯革、駝毛褐、氊。
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
縣二。
九原,中下。
永徽四年置。
有陵陽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尋棄之。
有鹹應、永清二渠,貞元中,刺史李景略開,溉田數百頃。
永豐。
中下。
永徽元年置。
麟德元年別置豐安縣,天寶末省。
東受降城,景雲三年,朔方軍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
寶曆元年,振武節度使張惟清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烽南。
中受降城,有拂雲堆祠。
接靈州境有關,元和九年置。
又有橫塞軍,本可敦城,天寶八載置,十二載廢。
西二百裡大同川有天德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天寶十二載置。
天德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大同城也。
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脩復舊城。
北有安樂戍。
西受降城。
開元初為河所圯,十年,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
北三百裡有鷿鵜泉。
單于大都護府,本雲中都護府,龍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
土貢:胡女布、野馬胯革。
戶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
縣一。
金河。
中。
天寶四年置。
本後魏道武所都。
有雲伽關,後廢,大和四年復置。
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
龍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
總章二年更名。
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軍。
土貢:野馬胯革。
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
縣二。
陰山,上。
天寶元年置。
通濟。
上。
鎮北大都護府。
土貢:犛牛尾。
縣二。
大同,上。
長寧。
上。
右關內採訪使,以京官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