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關燈
「木自拔,國將亂。

    」 長慶三年十一月丁醜,雨木冰;成都栗樹結實,食之如李。

     寶曆元年十一月丙申,雨木冰。

     大和三年,成都李樹生木瓜,空中不實。

    七年十二月丙戌,夜霧,木冰。

     開成四年九月辛醜,雨雪,木冰。

    十月己巳,亦如之。

     會昌元年十二月丁醜,雨木冰。

    四年正月己酉,雨木冰。

    庚戌,亦如之。

     鹹通十四年四月,成都李實變為木瓜。

    時人以為:李,國姓也;變者,國奪於人之象。

     廣明二年春,眉州有檀樹已枯倒,一夕復生。

     常雨。

     武德六年秋,關中久雨。

    少陽曰暘,少陰曰雨,陽德衰則陰氣勝,故常雨。

     貞觀十五年春,霖雨。

     永徽六年八月,京城大雨。

     顯慶元年八月,霖雨,更九旬乃止。

     開元二年五月壬子,久雨,禜京城門。

    十六年九月,關中久雨,害稼。

     天寶五載秋,大雨。

    十二載八月,久雨。

    十三載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止。

    九月,閉坊市北門,蓋井,禁婦人入街市,祭玄冥太社,禜明德門,壞京城垣屋殆盡,人亦乏食。

     至德二載三月癸亥,大雨,至甲戌乃止。

     上元元年四月,雨,訖閏月乃止。

    二年秋,霖雨連月,渠竇生魚。

     永泰元年九月丙午,大雨,至于丙寅。

     大曆四年四月,雨,至于九月,閉坊市北門,置土臺,臺上置壇,立黃幡以祈晴。

    六年八月,連雨,害秋稼。

     貞元二年正月乙未,大雨雪,至于庚子,平地數尺,雪上黃黑如塵。

    五月乙巳,雨,至于丙申。

    時大飢,至是麥將登,復大雨霖,衆心恐懼。

    十年春,雨,至閏四月,間止不過一二日。

    十一年秋,大雨。

    十九年八月己未,大霖雨。

     元和四年四月,冊皇太子寧,以雨霑服罷。

    十月,再擇日冊,又以雨霑服罷。

    近常雨也。

    六年七月,霖雨害稼。

    十二年五月,連雨。

    八月壬申,雨,至于九月戊子。

    十五年二月癸未,大雨。

    八月,久雨,閉坊市北門。

    宋、滄、景等州大雨,自六月癸酉至于丁亥,廬舍漂沒殆盡。

     寶曆元年六月,雨,至于八月。

     大和四年夏,鄆、曹、濮等州雨,壞城郭廬舍殆盡。

    五年正月庚子朔,京城陰雪,彌旬。

     開成五年七月,霖雨,葬文宗,龍輴陷不能進。

     大中十年四月,雨,至于九月。

     鹹通九年六月,久雨,禜明德門。

     乾符五年秋,大霖雨,汾、澮及河溢流害稼。

     廣明元年秋八月,大霖雨。

    天復元年八月,久雨。

     服妖。

     唐初,宮人乘馬者,依周舊儀,著羃{皿離},全身障蔽,永徽後,乃用帷帽,施裙及頸,頗為淺露,至神龍末,羃{皿離}始絕,皆婦人預事之象。

     太尉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為渾脫氊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

    近服妖也。

     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與武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近服妖也。

     武後時,嬖臣張易之為母臧作七寶帳,有魚龍鸞鳳之形,仍為象床、犀簟。

     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以其一獻韋後。

    公主又以百獸毛為韀面,韋後則集鳥毛為之,皆具其鳥獸狀,工費巨萬。

    公主初出降,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髮,大如黍米,眼鼻觜甲皆備,瞭視者方見之。

    皆服妖也。

    自作毛裙,貴臣富家多效之,江、嶺奇禽異獸毛羽採之殆盡。

     韋後妹嘗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

     景龍三年十一月,郊祀,韋後為亞獻,以婦人為齋娘,以祭祀之服執事。

    近服妖也。

     中宗賜宰臣宗楚客等巾子樣,其制高而踣,即帝在藩邸時冠也,故時人號「英王踣」。

    踣,顛仆也。

     開元二十五年正月,道士尹愔為諫議大夫,衣道士服視事,亦服妖也。

     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

    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

    近服妖也。

    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拋河裏,黃裙逐水流。

    」 元和末,婦人為圓鬟椎髻,不設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脣,狀似悲啼者。

    圓鬟者,上不自樹也;悲啼者,憂恤象也。

     文宗時,吳、越間織高頭草履,纖如綾縠,前代所無。

    履,下物也,織草為之,又非正服,而被以文飾,蓋陰斜闒茸泰侈之象。

     乾符五年,雒陽人為帽,皆冠軍士所冠者。

    又內臣有刻木象頭以裏襆頭,百官效之,工門如市,度木斫之曰:「此斫尚書頭,此斫將軍頭,此斫軍容頭。

    」近服妖也。

     僖宗時,內人束髮極急,及在成都,蜀婦人效之,時謂為「囚髻」。

     唐末,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

    又世俗尚以琉璃為釵釧。

    近服妖也。

    拋家、流離,皆播遷之兆雲。

     昭宗時,十六宅諸王以華侈相尚,巾幘各自為制度,都人傚之,則曰:「為我作某王頭。

    」識者以為不祥。

     龜孽。

     大足初,虔州獲龜,六眼,一夕而失。

     肅宗上元二年,有鼉聚于揚州城門上,節度使鄧景山以問族弟珽,對曰:「鼉,介物,兵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