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婚禮貢舉考

關燈
(一)試程序: 第一場 奉 試經疑二問。

     第一問。

    【雲雲。

    】 限三百字以上。

     對【雲雲。

    】謹對。

     塗注乙【若幹】字。

     第二問。

    【仿此。

    】 奉 試【某】經義一道。

     限五百字以上。

     對【雲雲。

    】謹對。

     塗注乙【若幹】字。

     第二場 奉 試古賦一道。

    【诏诰、章表仿此。

    】 又【雲雲。

    】謹對。

     塗注乙【若幹】字。

     第三場 奉 試策一道。

     限一千字以上。

     對【雲雲。

    】謹對。

     塗注乙【若幹】字。

     (一)草卷一十二幅,用印钤縫。

     (一)凈卷一十二幅,用印钤縫,依式凈寫科舉文字,以上并用朱筆界畫。

     右家狀并草卷黏作一通。

     會試程序【延佑二年二月日。

    】 試院于翰林院東至公堂設席分舍。

     正月十五日,于中書禮部印卷。

    【卷面用印钤縫。

    】 正月二十八日,中書禮部榜示。

     二月初一日,黎明,舉人入院、搜檢懷挾訖,班立堂下,各再拜,知貢舉官答跪,試官以下各答拜,畢,受題,各就本席,午後,相次于受卷所投卷而出。

     二月初三日,如前。

     二月初五日,如前。

     禦試程序 三月初一日,于中書禮部印卷。

    【卷背用印钤縫。

    】 三月初七日,黎明,入試,拜受策題,各就席,至晚進卷而出。

     二月十一日,各于國子監關欄帽。

     三月十三日,赴阙,聽候唱名。

     進士受恩例 延佑二年四月日,中書禮部呈奉中書省劄付該:來呈「策試舉人,今将各二姓名、年甲、籍貫具呈照詳」,得此,延佑二年四月初四日奏過事内一件:前者為這應舉的人每,依禮部拟來的典故裡賜了際授時分,上表謝恩,參見省官,文廟裡燒香行禮,立石題名。

    的依?禮部拟将來的,省官人每商量了再奏呵,那般者。

    麼道聖旨有來。

    俺商量來:賜恩、榮宴于翰林國史院,中書省官押宴,禦史台、翰林、集賢兩院摘官預宴、預宴官及進士簪花,至所居;進士受官:擇日,具公服,侍儀司引赴殿廷,上謝恩表;次便服詣都堂參見;擇日,進土谒先聖,行舍菜禮,第一名具祀文行事,有司于宣聖廟前刻石題名呵,怎生?奏呵,那般者。

    麼道聖旨了也。

    欽此。

     四月十七日,賜恩、榮宴、押宴,押宴官及進士各簪花。

     四月二十七【日】【[二二]據文義補。

    】于中書省祇受敕牒。

     四月二十九日,各具公服,詣殿廷謝恩。

     四月三十日,便服詣都堂參謝。

     五月初二日,谒先聖廟,行舍菜禮。

     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 古者學校選舉之法,始于鄉黨而達于國都,教之以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

    蓋其所以居之者無異處,所以官之者無異術,所以取之者無異略,是以士有定志而無外慕,蚤夜孜孜,唯懼德業之不修,而不憂爵祿之未至。

    夫子所謂「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孟子所謂「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蓋謂此也。

    今之謂法,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實,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用之空言,至于其弊,則所謂空言者,又皆?妄無稽,而适以敗壞學者之心志。

    是以人材日衰,風俗日薄。

    朝廷、州、縣每有一事之可疑,則公卿、大夫、官人、百吏愕眙相顧而不知所出,是亦可驗其為教之得失矣。

    議者不知其病源所在,反以程試文字之不工為患。

    夫空言本非所以教人,亦不足以取士。

    而詩賦又空言之尤者,其無益于設教取士,章章明矣。

    然熙甯罷之,而議者不以為是者,非罷詩賦之不善,乃專主王氏經義之不善也。

    今必罷詩賦而分經、諸子、史、時務之大者。

    古者大學之教,以格物緻知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為大成。

    蓋天下之物事,皆學者所當知,而其理之載于經者,則各有所主。

    若諸子之學,同出于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其長者固不可以不學,而其所短亦不可不辨也。

    至于諸史,則該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變。

    時務之大者,如禮樂、制度、天文、地理、兵謀、刑法之屬,亦皆當世所須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習也。

    今欲以《易》、《書》、《詩》為一科,而子年午年試之,《周禮》、《儀禮》及二戴之《禮》為一科,而卯年試之,《春秋》及三傳為一科,而酉年試之,諸經皆兼《大學》、《論語》、《中庸》、《孟子》。

    論則分諸子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

    策則諸史,時務亦然。

    則士無不通之經,無不習之史,而皆可為當世之用矣。

    草茅之慮,偶及于此,故敢私記其說,以為當路之君子其或将有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