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學典禮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驗施行。
承此。
又大德二年十月内承奉江南浙【江】【西】【[六] 據《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改。
】道肅政廉訪司指揮:備奉江南諸道行禦史台劄付該,為臨江路總管李倜不公事内一項,将本管儒戶差充各都裡正、主首戶役,責勒催辦稅糧子粒、酒課及勾攝雜事,憲台相度:學校系人倫風化本原,累有欽奉聖旨,責任廉訪司勉勵,毋緻廢堕。
除将臨江路總管另行追問外,仰遍行所屬,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毋緻違犯。
奉此,先為各路、府、州、司、縣将在籍儒戶,差充鹽局、倉庫官,攢催課頭目、坊裡主首、淘金戶等役,申覆省府并肅政廉訪司,已蒙遍行各處,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外據平江路儒戶束元吉,鄧榮、俞處仁、張文彪,嘉興路儒戶徐砥,杭州路儒戶家之巽、張火赤、張拱、謝晟孫、趙由升、俞應模、鄭淮、劉松,慶元路儒戶袁桷、袁棟,紹興路儒戶王英孫、陳恕可、王性之等各狀告,被平江等路、州、縣官司差充裡正、主首等役,及有鉛山、江陰等州将儒戶與民一體科差不便。
又照得大德三年二月内欽奉诏書節該:朕自臨禦以來,日圖善治,思濟天下之民,诏書屢降,而有司奉行弗至,以緻恩澤不能下流。
欽此。
竊惟三教鼎立甚久,而儒教乃三綱五常所自出,于世道為最切。
且以一二見用者言之,上而朝會祀典、進賀表章,下而案牍文移之事,皆出于儒。
所在有司,獨欠優恤,動辄差充裡正、主首,或擅敢勾擾,或非理科敷,不止一端。
假令儒戶數多,及間有近上戶計,曾不及僧、道五分之一,?所有田地,依例輸納稅糧,所免者徭役而已。
?欽奉累朝聖旨,蠲免差徭,敦勸存恤。
兼儒人不系投下戶計,若有司似前科擾,非惟有失國家崇儒重道之心,亦且不稱見欽奉诏書内恩澤下流之意。
拟合照依抄戶年分,以籍為定,其在籍儒戶,欽依累降聖旨事意,蠲免一切雜泛差發,似望儒學不緻廢弛,人才有所作成。
為此,申覆省府照詳,乞賜遍行合屬,嚴加禁治。
今後毋得将在籍儒戶動搖差擾,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又恐各處學校,将不系在籍儒戶影蔽,緻使有司藉此為詞,泛行科差,遍行各路儒學,不得擅将不系在籍儒人影蔽戶役,引惹違錯。
去後,八月初六日,承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劄付該:委系籍定儒戶,别無影占田土,就便行移各處,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毋得違錯。
承此,卑司除已移牒總管府及各州,行下合屬,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外,申乞遍行各路,欽依施行。
更賜備申江南諸道行禦史台,行下浙東、江東道肅政廉訪司行移各路,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得此,卑司申乞照詳。
得此,憲台:除外,合下仰照驗,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劄付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
】 廉訪分司舉明體察 推服,又須保結委是堪充教授或學正、錄、教谕。
如是以後,但有虛冒不實,發露到官,止将教授量情降罰。
教授恐其累己,選舉庶可核真。
如蒙準呈,乞下照會。
都省:除外,仰依例體察施行。
又大德三年八月内本道肅政廉訪司體覆儒人,各處保舉不一,移準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牒該:照得至元三十年七月内欽奉聖旨節該:諸路、府、州、縣邑廟學、書院,作養後進,嚴加訓誨,講習道藝,務要成材。
若德行文學超出時輩者,有司保舉,肅政廉訪司體覆相同,以備選用。
本路總管府、提舉儒學、肅政廉訪司宣明教化,勉勵學校。
欽此。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大德四年二月牒該:準本道監治台、慶分司牒:照得至元三十年七月内本道肅政廉訪司承奉行禦史台劄付,準禦史台咨,承奉中書省劄付,禮部呈:今後薦舉學職,責任教授人員,須要保結所錄文字,即非假手,更須保結所錄文字,委是中程,堪以傳授,更須保結年高德劭,今壽幾何,委是為【詳看】【看詳】【[七] 據行文體例改。
】近年選用儒人,例系教授應舉,申覆本路總管府,備牒廉訪司體覆有司,轉申行省定奪。
今後從提舉司考較,固為良便,但有經本路保薦,似與欽奉聖旨許從有司保舉體例相違。
合無循例,先從教授舉薦,申覆儒學提舉司考校中程,移文本路總管府核實保明,牒呈廉訪司體覆,回牒有司,轉申行省。
緣系為例事理,申【奏】【奉】【[八] 據文義改。
】趄不到者大半,勉強赴司者十餘名,及至命題考試,其作文中程之士少,害理訛事之輩多。
不能自教,何以教人?參詳儒人始由教谕升為正、錄、山長,自山長受除教授,俸給至厚,出身甚優,乃諸儒之領袖,為士類之師範,釋奠拜谒,班居其上,講書會課,席坐其中,體覆之際,不可不慎。
若使上下相蒙,關節附會,儒學視為奇貨而泛濫保舉,提舉以為文具而不曾考校,各路看同泛常,既不覆實保明,憲司若止憑虛文,更不加意體覆,縱令晚進後士不通文學,僥幸之徒冒濫充之,不惟教養失人,學校不立,其德行文學之士,意以玉石混淆,恥與同列,未免隐避山林,恐有遺賢之患,深不副國家建學立師之初意。
除已行移台、慶兩路并下儒學,今後所選教谕,須要本學照依元例,從公舉明年高才德兼備之士,保舉所業文字,委是親作,申覆提舉司考校中程,本路覆實保明,方許牒呈體覆。
如有年少無學之人,泛濫保舉,但有體覆不應,先将元舉教授嚴行降罰,有司、提舉司官别議施行。
外,合行移牒請照驗,更為會議,行移各路并提舉司,依上施行。
準此。
牒可照驗依上施行。
?江南諸道行禦史台劄付,仰欽依聖旨事意施行。
牒請照驗。
準此。
已經移牒各路行下儒學照驗去訖。
竊惟學校乃風化之源,教官乃學校之綱,苟舉用不得其人,治教何由而生?是以朝廷立法選士,必憑鄉曲推舉年高德博、性行修潔、堪為後進師範者,經由廉訪司體覆相同,然後用之。
近年以來,儒學提舉司不依元例,恣意濫保,年高德劭之士不得聞達,年少德薄之人奔競冒進,各處學職,遂有重注重任待阙之弊,蓋由此始。
今巡按到台州本路備準儒學提舉司保到儒人堪充教谕凡三十餘名,雖連所業十篇,不見是否親作。
當令教授缪若鳳将引各人赴司,有【牒紹興路。
】 行省差設教谕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四年六月劄付:照得近準中書省咨,禮部呈:照得在先循行選取教授格例,皆憑本路保申,抄連廉訪司體覆相同牒文,委是年高德劭、學問該博、士行修潔、恬退自處、不求聞達、堪充師範之人充應,仍将本人親筆文字十篇申部,行下集賢院司直司,轉申本院下國子監考試中程,司直司申部,就便于教官内铨注。
元行如此,近年以來,各路所申,止憑散儒人告狀保舉到上文字,别無儒學正官重甘保結,上下相蒙,關節附會,往往将少年晚進保充學官,雖有文字
承此。
又大德二年十月内承奉江南浙【江】【西】【[六] 據《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改。
】道肅政廉訪司指揮:備奉江南諸道行禦史台劄付該,為臨江路總管李倜不公事内一項,将本管儒戶差充各都裡正、主首戶役,責勒催辦稅糧子粒、酒課及勾攝雜事,憲台相度:學校系人倫風化本原,累有欽奉聖旨,責任廉訪司勉勵,毋緻廢堕。
除将臨江路總管另行追問外,仰遍行所屬,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毋緻違犯。
奉此,先為各路、府、州、司、縣将在籍儒戶,差充鹽局、倉庫官,攢催課頭目、坊裡主首、淘金戶等役,申覆省府并肅政廉訪司,已蒙遍行各處,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外據平江路儒戶束元吉,鄧榮、俞處仁、張文彪,嘉興路儒戶徐砥,杭州路儒戶家之巽、張火赤、張拱、謝晟孫、趙由升、俞應模、鄭淮、劉松,慶元路儒戶袁桷、袁棟,紹興路儒戶王英孫、陳恕可、王性之等各狀告,被平江等路、州、縣官司差充裡正、主首等役,及有鉛山、江陰等州将儒戶與民一體科差不便。
又照得大德三年二月内欽奉诏書節該:朕自臨禦以來,日圖善治,思濟天下之民,诏書屢降,而有司奉行弗至,以緻恩澤不能下流。
欽此。
竊惟三教鼎立甚久,而儒教乃三綱五常所自出,于世道為最切。
且以一二見用者言之,上而朝會祀典、進賀表章,下而案牍文移之事,皆出于儒。
所在有司,獨欠優恤,動辄差充裡正、主首,或擅敢勾擾,或非理科敷,不止一端。
假令儒戶數多,及間有近上戶計,曾不及僧、道五分之一,?所有田地,依例輸納稅糧,所免者徭役而已。
?欽奉累朝聖旨,蠲免差徭,敦勸存恤。
兼儒人不系投下戶計,若有司似前科擾,非惟有失國家崇儒重道之心,亦且不稱見欽奉诏書内恩澤下流之意。
拟合照依抄戶年分,以籍為定,其在籍儒戶,欽依累降聖旨事意,蠲免一切雜泛差發,似望儒學不緻廢弛,人才有所作成。
為此,申覆省府照詳,乞賜遍行合屬,嚴加禁治。
今後毋得将在籍儒戶動搖差擾,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又恐各處學校,将不系在籍儒戶影蔽,緻使有司藉此為詞,泛行科差,遍行各路儒學,不得擅将不系在籍儒人影蔽戶役,引惹違錯。
去後,八月初六日,承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劄付該:委系籍定儒戶,别無影占田土,就便行移各處,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毋得違錯。
承此,卑司除已移牒總管府及各州,行下合屬,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外,申乞遍行各路,欽依施行。
更賜備申江南諸道行禦史台,行下浙東、江東道肅政廉訪司行移各路,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得此,卑司申乞照詳。
得此,憲台:除外,合下仰照驗,欽依累降聖旨事意施行。
【劄付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
】 廉訪分司舉明體察 推服,又須保結委是堪充教授或學正、錄、教谕。
如是以後,但有虛冒不實,發露到官,止将教授量情降罰。
教授恐其累己,選舉庶可核真。
如蒙準呈,乞下照會。
都省:除外,仰依例體察施行。
又大德三年八月内本道肅政廉訪司體覆儒人,各處保舉不一,移準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牒該:照得至元三十年七月内欽奉聖旨節該:諸路、府、州、縣邑廟學、書院,作養後進,嚴加訓誨,講習道藝,務要成材。
若德行文學超出時輩者,有司保舉,肅政廉訪司體覆相同,以備選用。
本路總管府、提舉儒學、肅政廉訪司宣明教化,勉勵學校。
欽此。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大德四年二月牒該:準本道監治台、慶分司牒:照得至元三十年七月内本道肅政廉訪司承奉行禦史台劄付,準禦史台咨,承奉中書省劄付,禮部呈:今後薦舉學職,責任教授人員,須要保結所錄文字,即非假手,更須保結所錄文字,委是中程,堪以傳授,更須保結年高德劭,今壽幾何,委是為【詳看】【看詳】【[七] 據行文體例改。
】近年選用儒人,例系教授應舉,申覆本路總管府,備牒廉訪司體覆有司,轉申行省定奪。
今後從提舉司考較,固為良便,但有經本路保薦,似與欽奉聖旨許從有司保舉體例相違。
合無循例,先從教授舉薦,申覆儒學提舉司考校中程,移文本路總管府核實保明,牒呈廉訪司體覆,回牒有司,轉申行省。
緣系為例事理,申【奏】【奉】【[八] 據文義改。
】趄不到者大半,勉強赴司者十餘名,及至命題考試,其作文中程之士少,害理訛事之輩多。
不能自教,何以教人?參詳儒人始由教谕升為正、錄、山長,自山長受除教授,俸給至厚,出身甚優,乃諸儒之領袖,為士類之師範,釋奠拜谒,班居其上,講書會課,席坐其中,體覆之際,不可不慎。
若使上下相蒙,關節附會,儒學視為奇貨而泛濫保舉,提舉以為文具而不曾考校,各路看同泛常,既不覆實保明,憲司若止憑虛文,更不加意體覆,縱令晚進後士不通文學,僥幸之徒冒濫充之,不惟教養失人,學校不立,其德行文學之士,意以玉石混淆,恥與同列,未免隐避山林,恐有遺賢之患,深不副國家建學立師之初意。
除已行移台、慶兩路并下儒學,今後所選教谕,須要本學照依元例,從公舉明年高才德兼備之士,保舉所業文字,委是親作,申覆提舉司考校中程,本路覆實保明,方許牒呈體覆。
如有年少無學之人,泛濫保舉,但有體覆不應,先将元舉教授嚴行降罰,有司、提舉司官别議施行。
外,合行移牒請照驗,更為會議,行移各路并提舉司,依上施行。
準此。
牒可照驗依上施行。
?江南諸道行禦史台劄付,仰欽依聖旨事意施行。
牒請照驗。
準此。
已經移牒各路行下儒學照驗去訖。
竊惟學校乃風化之源,教官乃學校之綱,苟舉用不得其人,治教何由而生?是以朝廷立法選士,必憑鄉曲推舉年高德博、性行修潔、堪為後進師範者,經由廉訪司體覆相同,然後用之。
近年以來,儒學提舉司不依元例,恣意濫保,年高德劭之士不得聞達,年少德薄之人奔競冒進,各處學職,遂有重注重任待阙之弊,蓋由此始。
今巡按到台州本路備準儒學提舉司保到儒人堪充教谕凡三十餘名,雖連所業十篇,不見是否親作。
當令教授缪若鳳将引各人赴司,有【牒紹興路。
】 行省差設教谕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四年六月劄付:照得近準中書省咨,禮部呈:照得在先循行選取教授格例,皆憑本路保申,抄連廉訪司體覆相同牒文,委是年高德劭、學問該博、士行修潔、恬退自處、不求聞達、堪充師範之人充應,仍将本人親筆文字十篇申部,行下集賢院司直司,轉申本院下國子監考試中程,司直司申部,就便于教官内铨注。
元行如此,近年以來,各路所申,止憑散儒人告狀保舉到上文字,别無儒學正官重甘保結,上下相蒙,關節附會,往往将少年晚進保充學官,雖有文字